顾宇彤;贾连顺;陈雄生;袁文;肖建如;汪军;崔淑芳;李小慧
我院根据脊柱界面固定理论和神经根管扩大理论,参照国人的解剖特点,自行制作了纯钛螺纹笼状椎间融合装置(WDFC)[1].1998年用于临床,经56例随访观察,发现2例术后有部分旋出松动.为加强椎体间稳定性,2001年6月以来我们采用自行研制的颈前路自锁钢板与WDFC联合应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及失稳患者36例,疗效满意,短期随访未见并发症,报道如下.
作者:谭远超;刘峻;张恩忠;邵诗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单纯环锯减压柱状植骨与椎体次全切除块状植骨加内固定治疗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91例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单纯前路环锯减压柱状双面皮质骨植骨术(45例)及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块状双面皮质骨植骨加内固定术(46例)治疗,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两组病例的改善率、植骨融合率及融合节段高度丢失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环钻减压组平均改善率为45%,优良率64%,3例并发颈脊髓损伤致瘫痪;椎体次全切除组平均改善率为72%,优良率86%,无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环锯减压组术后融合节段高度的丢失(平均2.1mm)明显大于椎体次全切除组(平均0.71mm)(P<0.05).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加内固定术术中减压更为安全有效,术后对椎间隙高度的维持更为可靠,疗效优于单纯环锯减压植骨术.双面皮质骨植骨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
作者:何洪波;李康华;雷光华;朱勇;邓展生;胡建中;龙文荣;王锡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颈椎损伤合并其它部位损伤较为常见[1],如不能及时确诊,将有可能导致颈椎或脊髓原有损伤加重.本文报告4例颈椎损伤漏诊患者,对其漏诊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李超;何勍;魏更生;胡永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患者行椎弓根钉固定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0例骨质疏松患者经骨水泥灌注后行椎弓根钉固定术,比较患者术后1周和复查时的X线片,观察内置物有无松动,骨水泥固定螺钉周围有无透亮线出现.并对复查患者行固定节段的CT扫描,观察螺钉周围有无透亮线出现.结果:18例(90%)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X线片中均未发现内置物松动或脱出,固定节段植骨愈合良好,在骨水泥固定螺钉周围未发现有透亮线出现;CT扫描在螺钉周围也未发现透亮线出现.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应用骨水泥对椎弓根钉固定进行加固可防止内置物松动脱出,有较好稳定脊柱的临床效果.但应注意手术技巧,确保没有骨水泥渗漏.
作者:邑晓东;卢海霖;陈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测试自行研制的帽式颈椎椎间融合器(HCIFC)的生物力学性能,探讨其用于颈椎椎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48个羊颈椎标本随机分为6组,A组,完整颈椎节段;B组,自体三面皮质髂骨;C组,Harms cage;D组,Syncage C;E组,Carbon cage;F组,HCIFC.除A组外均完全切除C3/4椎间盘后置入以上颈椎内置物,进行生物力学测定,计算出各组平均刚度及体积相关刚度,并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置入HCIFC后颈椎屈曲刚度显著增大,而伸展、侧屈和轴向旋转刚度无变化;Syncage C在各方向上的刚度均大,HCIFC与Carbon cage相似;HCIFC在屈曲、伸展和侧屈刚度上小于Harms cage,而轴向旋转刚度显著大于Harms cage.与移植的三面皮质髂骨相比,所有cage在体积相关刚度上均有显著增加.Harms cage在各个方向上的体积相关刚度显著大于其它cage,其次为Syncage C、HCIFC及Carbon cage.结论:HCIFC可为颈椎椎间融合提供足够的初始生物力学稳定性.
作者:顾宇彤;贾连顺;陈雄生;袁文;肖建如;汪军;崔淑芳;李小慧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不同术式的远期疗效,探讨影响颈椎前路手术疗效的技术因素.方法:1985年8月~1992年12月,共收治各类颈椎疾病患者856例,其中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632例.单节段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176例,多节段61例;单椎体切除两间隙减压植骨加钢板内固定128例,两个以上椎体切除减压植骨加钢板内固定37例;单节段椎间隙减压加椎间植骨融合器181例,多节段49例.随访2~18年,平均5.2年.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各术式疗效及融合率进行χ2检验.结果:各术式疗效及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χ2检验P>0.05).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提高疗效的关键操作是彻底减压,因此不应走入依靠几种内固定及新材料就可提高疗效的误区.
作者:邹德威;谭荣;马华松;周雪峰;邵水霖;海涌;白克文;陈晓明;陈志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螺旋形导针配合双侧斜位X线片判断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孔道准确性的可行性.方法:在干燥人C3~C7标本的椎弓根峡部环扎钢丝,拍摄X线片.做出通过椎弓根中央及破坏椎弓根内、外侧壁3种孔道,插入螺旋形导针,拍摄X线片.分别采用前后位与单侧斜位X线片相结合、单侧斜位X线片及双侧斜位X线片判定导针置入位置,比较X线片判定结果与实际所做孔道的符合率.结果:斜位X线片上,椎弓根椭圆形影是由椎弓根峡部形成的,螺旋形导针在判断椎弓根置入孔道位置时,双侧斜位X线片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于前后位与单侧斜位片结合法和单侧斜位片法.前后位与单侧斜位X线片相结合、单侧斜位X线片、双侧斜位X线片三种读片方法判定导针置入位置准确性分别为75.78%、88.89%、93.05%,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判断位于椎弓根中央、穿破内侧椎弓根皮质和穿破外侧皮质这3种孔道位置时,双侧斜位X线片法的准确性分别为90.21%、90.76%、94.74%,高于其它两种读片方法(P<0.05).结论:螺旋形导针配合双侧斜位X线片用于判断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孔道位置的准确性是可行的.
作者:刘一;张绍昆;张金禄;王柏;潘润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应用异体骨螺纹融合器(ATFC)行颈椎前路融合的疗效,观察融合器的转归.方法:20例患者行单间隙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后置入ATFC,并与20例植入自体髂骨(AICA)者对照.根据影像学资料,观察不同时期ATFC在体内的变化,测量椎间高度及节段前凸角改变,判断融合情况,并根据Odom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ATFC组与AICA组各有18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3.5年与3.4年.ATFC组优良率77.8%,AICA组83.3%.ATFC组不融合率16.7%,AICA组11.1%,两组临床疗效及融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TFC在术后2~4个月破裂;1年时大部分未被新生骨替代;3年时部分被新生骨替代;5年时仍未被完全替代.ATFC组椎间高度平均丢失2.7mm,AICA组丢失1.4mm.ATFC组节段前凸角平均丢失4.5°,AICA组丢失1.7°.两组椎间高度及节段前凸角丢失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TFC在体内的替代是一缓慢过程,其维持椎间高度及节段前凸能力较自体髂骨差.
作者:彭新生;陈立言;李佛保;潘滔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18岁.因骶髂部及双下肢进行性疼痛8个月,加重伴双下肢乏力3d于2001年4月入院.查体:意识清楚,双下肢肌力2级,双侧膝腱反射消失,跟腱反射活跃,双下肢L1平面以下痛觉减退,双侧踝阵挛阳性,双侧病理征阴性,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作者:陈志;冯华;林江凯;朱刚;杨柳;许建中;王宪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1992年1月~2003年12月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412例患者的早期并发症情况,其中颈椎病258例,颈椎外伤138例,颈椎肿瘤8例,颈椎结核8例,选取性别、年龄、术式等指标进行统计,对其进行单因素筛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42例出现51例次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19%,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28例次(6.80%),间接并发症23例次(5.08%);颈椎外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颈椎病患者高;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相关的主要因素有病种、瘫痪情况、术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种是决定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病种、病情有关,病情越复杂,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颈椎外伤患者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颈椎病患者为高.
作者:王健;瞿东滨;梁芳果;金大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multi-level noncontiguous spinal fractures,MNSF)的受伤机制、诊断与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至2002年1月手术治疗并得到随访的36例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ASIA分级、感觉运动评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MNSF患者共累及椎体78个节段,关键损伤部位骨折类型以爆裂骨折和骨折脱位为主.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病例(B、C级),术后ASIA分级分别提高1~2级,感觉运动评分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完全性损伤病例(A级)ASIA分级无改善,感觉运动评分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分别平均提高9.3分和11.3分.结论:MNSF具有损伤暴力大、致伤机制复杂、脊髓损伤严重、合并损伤多、易于漏诊或延误诊断等特点,治疗上应明确多节段骨折的关键部位及骨折的性质,并根据多节段脊柱骨折的类型选择相应的固定融合节段.
作者:王华东;史亚民;侯树勋;李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椎间盘是一种粘弹性组织,连接上下椎体,有稳定脊柱、吸收震荡、传递载荷、分布应力的作用.既能保证脊柱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又能限制其过度活动.在颈椎退变的治疗中,椎间融合术可以撑开椎间隙,重建椎间隙和椎间孔的高度,恢复后纵韧带的紧张度,增加节段稳定,并有助于骨赘的吸收.但融合术改变了颈椎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临床表现、影像学、生物力学资料都表明其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加速[1,2].Hilibrand等[3,4]发现融合术后每年出现邻近节段病变的比例在2.9%左右,有约25.6%的患者术后10年内出现邻近节段继发病变.一些患者甚至需行邻近节段的融合术.为了解决减压后的不稳,维持椎间隙的高度,恢复椎节间的生理活动,受髋关节置换术的启发,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应运而生.
作者:庄苏阳;吴小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测试小牛颈椎椎体次全切除不同内置物重建后标本的极限力学性能.方法:32具小牛颈椎标本随机分成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组(AC-AFF)、钢板髂骨组(AI)、钢板钛网组(AT)及对照组(未行手术组),测量每组标本的大载荷和大位移.结果:正常小牛颈椎标本的极限载荷高为(1182±12.24)N,AI组的承载能力差为(973±9.02)N;AC-AFF组极限载荷为(1060±11.40)N,高于AT组与AI组(P<0.01).4组间的极限位移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AFF对抗破坏载荷的能力强于前路钢板.
作者:王良意;陈德玉;王新伟;郭永飞;徐建伟;王以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应用内固定问题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使用钢板固定可以提高椎间融合率,但是对于单节段前路融合来说,应用前路钢板固定的必要性存在争议.The Spine Journal上2004年10月刊登了Samartzis等人的文章,作者比较分析了69例颈椎前路单节段融合术的临床和融合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自体髂骨块作为植骨材料,其中38例未行内固定,31例采用钢板系统前路坚强固定.
作者:海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前路减压融合术已成为当前治疗颈椎病的常规术式.但近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融合术后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融合不良致假关节形成,相邻节段应力增加导致的退变,融合后继发小关节肥大导致的疼痛性椎管狭窄,供骨区疼痛、感染等[1-6].患者常常不得不接受二次手术.这些成为困扰广大脊柱外科医师的难题.颈椎全椎间盘假体置换(total disc replacement)的问世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刘晖;尹庆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治疗理念与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脊柱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逐渐成为脊柱外科医师关注的焦点.脊柱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转归对确立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方式、切除范围等具有指导作用,是制定外科治疗策略、评估预后的重要依据.
作者:杨兴海;肖建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电生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酶解分离获得单个脊髓背角感觉神经细胞,采用标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用药前后神经元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电流(INa)、钙电流(ICa)和钾电流(IKv)的变化.结果:IL-1β抑制内向INa和ICa,增强外向IKv,IL-1β的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IL-1β改变各离子电流的I-V曲线幅度,而对曲线形态无明显影响;IL-1受体拮抗剂(IL-1Ra)对IL-1β的电生理作用无显著影响.结论:IL-1βI对大鼠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电压门控离子通道有调控作用,L-1受体非依赖性的电生理作用可能参与IL-1β的感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郭伟韬;郑启新;郭晓东;郝杰;王运涛;彭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复方丹参对细胞凋亡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脊髓损伤后应用复方丹参组(A组)和应用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损伤后不同时间点(8h、1d、3d、7d、14d、28d)处死大鼠,用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NOS阳性细胞.结果:HE染色镜检发现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A组明显轻于B组.A、B两组均发现凋亡细胞及iNOS表达,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及iNOS表达均为B组>A组(P<0.01).结论:复方丹参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及iNOS表达.
作者:刘世清;赵东明;王海斌;周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行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ASIA评分及改善率,并与10例保守治疗者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在治疗后感觉及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但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施行减压及稳定手术可取得比保守治疗更好的效果.线锯法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结合早期康复训练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治疗与功能恢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洪毅;张庆民;李想;关骅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