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ky骨扩张器系统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邓忠良;柯珍勇;陈富;冉金伟;邓清明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折, 脊柱肿瘤
摘要:目的:探讨Sky骨扩张器系统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对22例共29个椎体塌陷病变患者,应用Sky骨扩张器进行经皮穿刺、塌陷椎体扩张后注入骨水泥.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9个椎体均单侧经椎弓根基底穿刺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每例35~85min,骨水泥注射量每个椎体5.3±1.2ml(3.0~7.6ml),分布均超过中线.骨水泥沿针道返流1个椎体,少量椎管内漏1个椎体,但均无临床症状;无其它并发症.所有患者疼痛缓解,VAS术前为9.2±1.8分,术后第3天为3.1±2.8分;随访1~3个月(平均2个月),随访时VAS为2.9±3.3分.5个椎体高度显著恢复.结论:Skv骨扩张器是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的新型器械,具有可控定向扩张特点,初步观察,安全有效.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与侧块螺钉拔出试验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的抗拔出力,探讨颈椎经椎弓根短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5具C3~C5共15节新鲜颈椎标本,用长度为28mm和20mm的皮质骨螺钉分别置入椎弓根,并用20mm的螺钉行侧块双皮质固定,螺钉进入侧块深度约14mm.行拔出试验,比较螺钉的大轴向拔出力.结果:椎弓根长螺钉的大拔出力为650N,椎弓根短螺钉为585N,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侧块螺钉的大拔出力为360N,与椎弓根短螺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1).结论:颈椎椎弓根短螺钉固定可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其安全性相对较高.

    作者:刘景堂;唐天驷;刘兴炎;葛宝丰;王以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经皮病灶清除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并与开放手术病灶清除病例进行比较.方法:1993年1月~2001年12月应用开放手术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78例(A组),2002年1月~2003年10月应用经皮病灶清除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患者36例(B组).两组均无严重脊柱畸形和神经症状患者.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复发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占同期所有脊柱结核住院患者的62.9%;B组占85.7%,高龄患者明显增加,同期没有施行单纯病灶清除术患者.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局部化疗的时间、全身化疗的时间、手术复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未合并严重脊柱畸形和神经症状的脊柱结核患者采用经皮病灶清除局部化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西峰;王岩;刘郑生;王继芳;刘玉杰;梁雨田;张伯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附12例初步报告)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12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16~48岁,平均31.6岁;病程24~48个月,平均20个月.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5例,齿状突不连3例,横韧带松弛症3例,齿状突短小合并寰枕融合畸形1例.术前颈脊髓功能JOA评分平均9.3分.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C1、C2松解,清除寰枢椎前方挛缩瘢痕组织(或骨)连接,颅骨牵引复位,一周后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结果:前路平均手术时间70min,出血量150ml.松解后11例获得解剖复位,行寰枢椎固定;1例部分复位,行枕颈融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无手术切口感染和内固定失败.术后JOA评分平均15.2分,术后功能改善率76.6%.结论: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创伤小、术野清晰、安全有效.

    作者:吕国华;王冰;马泽民;李晶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ky骨扩张器系统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Sky骨扩张器系统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对22例共29个椎体塌陷病变患者,应用Sky骨扩张器进行经皮穿刺、塌陷椎体扩张后注入骨水泥.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9个椎体均单侧经椎弓根基底穿刺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每例35~85min,骨水泥注射量每个椎体5.3±1.2ml(3.0~7.6ml),分布均超过中线.骨水泥沿针道返流1个椎体,少量椎管内漏1个椎体,但均无临床症状;无其它并发症.所有患者疼痛缓解,VAS术前为9.2±1.8分,术后第3天为3.1±2.8分;随访1~3个月(平均2个月),随访时VAS为2.9±3.3分.5个椎体高度显著恢复.结论:Skv骨扩张器是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的新型器械,具有可控定向扩张特点,初步观察,安全有效.

    作者:邓忠良;柯珍勇;陈富;冉金伟;邓清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首届全国微创脊柱外科学术会议暨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术论坛纪要

    作者:池永龙;徐华梓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显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并对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使用METRx系统对1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标准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方法操作,经椎板间隙切除黄韧带、部分椎板和关节突,充分减压硬膜囊和神经根.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4min,平均术中出血75ml,平均住院日12.6d.发生硬膜撕裂1例.术后平均随访8.2个月,采用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12例,良4例,可2例.平均恢复正常工作和日常活动时间38d.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手术能够充分解除硬膜囊及神经根压迫,并能维持腰椎稳定,术后效果优良.

    作者:王建;周跃;初同伟;张峡;张正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神经节和下腰部神经支配模式与下腰腿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腰腿痛是骨科的常见症状,椎间盘、椎间关节、前纵韧带、后纵韧带、硬脊膜、骶髂关节等病变都可以导致下腰痛,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或化学性炎症可引起下肢疼痛,但影像学可能观察不到神经根压迫.有椎间盘变性的患者可出现腹股沟、大腿、小腿疼痛,而其它的解剖结构病变也可出现同样的症状.根据下腰部解剖结构的神经支配,很难解释出现的下肢痛,这说明我们在关注椎间盘等病变引起神经根压迫而出现的下肢疼痛症状时,忽视了这些结构本身的神经支配方式和其间的相互联系.

    作者:洪盾;范顺武;陈海啸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ky骨扩张器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Sky骨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Sky骨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8例共9个椎体的压缩性骨折,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6例7个椎体,脊柱转移瘤1例(T7),椎体血管瘤1例(L1).术前术后行VAS评分,测量手术前后各病椎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均安全完成手术,平均每个椎体手术时间为42min;失血量平均每例约为20ml;平均每个椎体注入PMMA 3.2ml,术前的VAS评分平均为7.8分,术后第1天平均为3.1分,术后1周为2.6分,术后1个月平均2.5分,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骨折椎体前缘的平均高度为18.21mm,术后为20.52mm(P<0.01);术前骨折椎体中线的平均高度为14.23mm,术后为19.43mm(P<0.01);术前骨折椎体后缘的平均高度为23.98mm,术后为24.59mm(P>0.05).术后CT检查发现椎体后缘少量渗漏和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各1例,均无临床症状;1例患者出现椎体后缘渗漏,术后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经保守治疗后于术后5d大便功能恢复,术后1周小便功能改善.结论:应用Sky骨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创伤小、较安全,近期疗效较好,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郑召民;邝冠明;李佛保;卢振和;梁德;陈文贵;肖立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腰椎椎体间融合作为治疗需要稳定的腰椎疾病的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腰椎体创伤、椎间盘退变、腰椎滑脱及腰椎间隙感染等.传统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需要广泛的肌肉剥离及长时间的牵引,易致软组织损伤.椎旁肌肉的病理改变是腰椎手术后腰部力量减弱及慢性腰痛发生的原因[1].微创下的腰椎椎间融合手术可避免椎旁软组织的损伤,术中出血少,可减少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易于被患者接受.目前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无论从观念还是技术上均有了很大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陆声;丁自海;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切口手术与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椎板拉钩法的小切口手术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椎板拉钩法的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将二者的手术疗效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切口组手术出血量略多于MED组,手术时间少于MED组,术后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按照Macnab评定标准,小切口手术组:优28例,良18例;MED组:优30例,良24例,二组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切口手术与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且操作方便,二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作者:钮心刚;严力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前路手术及其进展

    退变及外伤致颈椎间盘突出可压迫颈脊髓及神经根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Smith和Robinson提出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直接去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使脊髓和神经根得以减压.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已成为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标准手术,虽获得了好的疗效,但同时也存在不足.近年来,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融合术逐渐普及,但并不完全符合颈椎的生物力学要求.目前,人工椎间盘置换已在临床成功应用,以期在缓解症状的同时,恢复退变椎间盘的运动和负载能力.笔者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前路手术及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罗家明;吴小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后部投影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并测量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后部的投影范围,探讨骶髂螺钉置入的理想区域.方法:在16具尸体骨盆标本上,用克氏针沿着骶骨侧块外缘自内向外穿过髂骨,根据克氏针在髂骨外板的位置,得到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的三角形投影.分别测量两侧投影的宽度、高度、投影纵轴到髂后上棘、髂后下棘的距离.结果:骶骨侧块投影的高度为61.4mm,三角形投影的底部宽度为56.8mm,三角形投影的纵轴到髂后上棘和髂后下棘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0.0mm、27.4mm.结论: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投影区的上部是骶髂螺钉置入的较佳位置.

    作者:李明;徐荣明;薛波;Ebraheim NA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脊柱外科的微创意识、微创观念与微创技术

    外科学是一门主要依靠手术治疗疾病的学科.脊柱外科为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脊柱外科手术一般组织创伤大,操作风险高.保护健康组织、恢复机体功能是脊柱外科的治疗目的,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小的创伤达到佳的疗效,可以理解为微创脊柱外科的内涵.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已融入远程医学,远程微创手术疑难病例会诊、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由机器人实施远程遥控手术已进入现实生活.我国少数先驱者在计算机仿真研究领域中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更多的脊柱外科医生还是在临床工作中从传统手术中探索微创脊柱外科的途径.我国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与发达国家出现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明确的微创意识,缺乏坚定的微创观念和扎实的微创技术.

    作者:池永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T成像Pin-point激光导航系统引导下行椎体成形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CT成像Pin-point激光导航系统引导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在CT成像 Pin-point激光导航系统引导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25例,观察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以疼痛分级和Dallas评分的形式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的相应得分,通过量化后的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手术后的疼痛缓解情况.结果:1例骨水泥轻度渗漏,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分级和Dall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0.01),均恢复了因疼痛所影响的活动能力.结论:CT成像Pin-point激光导航引导下的椎体成形术手术操作精度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好.

    作者:袁元杏;李青;刘康;何智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急诊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系椎间盘突出或脱垂压迫马尾神经及神经根,导致大小便功能障碍、鞍区麻木、剧烈腰腿痛、活动困难等,常需急诊手术治疗.我院于2002年1月~2003年6月,应用后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8例,其中43例为合并马尾神经压迫的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急诊行MED,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安文;王文军;曹盛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治疗脊柱结核112例分析

    目的:探讨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引流术治疗脊柱结核合并腰大肌脓肿及流注脓肿的方法、疗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支持下,对112例脊柱结核合并腰大肌脓肿的患者采用小切口单纯寒性脓肿清除术,清除脓液、干酪及肉芽组织,同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局部脓腔,术后低位放置脓腔引流管.结果:脓肿清除术后患者结核中毒症状明显好转,102例一期治愈,5例术后形成脓腔积液,3例术后瘘管形成,2例术后复发行第二次手术.结论: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脓肿清除干净,对结核毒性反应强、体质差不能耐受大手术或骨性病灶破坏轻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秦世炳;董伟杰;管波清;徐双铮;兰汀隆;范俊;林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近几年发展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在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我院2000年1月~2004年6月采用PVP治疗30例(30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临床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颜登鲁;李健;高梁斌;谭平先;张在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内窥镜下保留黄韧带的腰椎间盘摘除术(附65例临床报道)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中保留腰椎黄韧带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 39例,L5/S1 26例)在常规内窥镜操作下显露腰椎板间隙,用微型手术刀切开并剥离黄韧带,将黄韧带向中线卷曲剥离成上、外、下三面游离的黄韧带瓣,椎间盘切除后再将黄韧带进行复位.结果:65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4.5个月,疗效评定按Nakai标准,优42例,良18例,可3例,差2例.2例差者行开放手术翻修术.翻修术中见保留的黄韧带与椎管外疤痕粘连明显,但与椎管内的粘连较轻.结论:内窥镜下保留腰椎黄韧带不但技术操作可行,而且能降低术后腰椎管外瘢痕向腰椎管内长入,是非常好的天然屏障.

    作者:周跃;王建;初同伟;王卫东;郑文杰;郝勇;潘勇;滕海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微创脊柱外科研究进展

    1微创融合固定手术Farooq[Eur Spine J,2004,13(7):639-644]等比较了两组接受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35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16例)采用传统的侧前方腹膜后人路,另一组(19例)采用气囊辅助的微创侧前方腹膜后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疼痛缓解情况、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发现,对单节段融合患者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和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多节手术患者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海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