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

胥少汀

关键词:脊髓震荡, 组织病理, 临床表现, 脊髓休克, 概念
摘要: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别.下面从含义、临床表现、组织病理与预后4个方面论述其不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小关节影像学结构特点

    目的:观测退行性腰椎滑脱(DS)患者的小关节形态结构,探讨引起退变滑脱可能的局部因素.方法:观察并测量44例L4退行性滑脱患者及50例非滑脱患者的正侧位X线片上的小关节,包括:L1至L4下关节突间距(D)与椎板腰部宽(W)之比、L4下关节突长度、小关节椎弓根角和小关节面的改变,对比分析其结构特点.结果:滑脱组L4 D/W<1,小关节间隙接近矢状位;两组L4下关节突长度、小关节椎弓根角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下关节突间距缩小是退行性腰椎滑脱可能存在的局部结构性因素,这种因素可能因局部异常应力作用下小关节出现再塑型而使滑脱加重.

    作者:郭万首;潘玉林;张光铂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小儿倒立后迟发性截瘫2例

    例1,女,11岁,业余少年体操队员.倒立动作约20s时自觉胸背部酸胀,未跌倒而终止倒立,当时能行走.约30min后自觉双下肢无力,蹲下时直立困难,1h后双下肢完全不能活动,8h出现尿潴留.入院体检:颅神经无异常,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力0级,肌张力低下,两膝踝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T10以下触痛觉减退,音叉振动觉正常.胸椎正侧位片无异常.胸髓MRI发现多个点状异常信号,T1低信号,T2高信号,强化不均匀.椎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AS)无异常.经保守治疗1个月,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尿潴留消失而出院.

    作者:金笑平;朱国行;王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颈后路融合术治疗寰枢椎陈旧性脱位

    目的:探讨颈后路融合术治疗寰枢椎陈旧性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0例寰枢椎陈旧性脱位的患者行颈后路钢丝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Gallie法行C1~C2融合7例,枕颈钢丝法行枕颈融合3例.结果:经6~4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在3~5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枕颈痛消失,4例伴脊髓病者3例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颈后路融合术是重新建立上颈椎稳定性和治疗寰枢椎陈旧性脱位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吉兴;金大地;陈建庭;江建明;徐波;张浩;吕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

    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别.下面从含义、临床表现、组织病理与预后4个方面论述其不同.

    作者:胥少汀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关节突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自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采用颈椎关节突螺钉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8例,效果良好.

    作者:李端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将支配痉挛上肢的C5~T1和支配痉挛下肢的L2~S1脊神经后根分束,电刺激仪测阈值后将阈值较低的神经束切断,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0例随访3年,痉挛解除率90%,功能改善率80%.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地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

    作者:王正雷;徐林;姜洪和;包双清;巩怀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前路环锯减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研究前路环锯减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8例各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旋转推进式环锯行颈椎前路减压术治疗的结果.结果:术后改善程度,优(改善率≥80%)82%,良(50%≤改善率≤80%)13.5%,有效(5%≤改善率≤50%)4.5%.结论: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使用旋转推进式环锯行前路减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田融;江毅;崔子健;田成瑞;刘满仓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脊柱脊髓肿瘤的MR表现

    MR作为检查脊柱、椎管及其内容物的佳手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其可进行多层面、多方位断层,特别是矢状面的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脊髓、蛛网膜下腔,不需要造影剂,无放射损伤.

    作者:张挽时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自制勾状骨刀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对椎体后缘骨赘及后纵韧带钙化和骨化的切除通常采用骨刀凿除和尖嘴咬骨钳咬除,操作过程中因受手术视野的限制,往往对脊髓刺激较大,出血较多,且不容易完全切除骨化突起.我们将普通15mm骨刀改造成勾状骨刀(图1),在实践中体会有如下几方面优点:①勾状骨刀刃部可直接插入硬脊膜囊前方,减少了对脊髓的牵拉损伤;②自硬膜囊两侧分别置入勾状骨刀,可彻底凿除骨样突起物;③缩短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减少;④减轻术中对脊髓的刺激;⑤骨切除面光滑,不遗留人为骨性突起压迫脊髓.

    作者:路闯;聂长根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骶管内骨软骨瘤致脊髓拴系综合征1例报告

    各种原因引起的圆锥低位合并下肢、膀胱、尿道及肛门括约肌神经功能障碍称之为脊髓拴系综合征.今报道1例少见骶管内骨软骨瘤所致拴系综合征.

    作者:杨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不同方法移植胚胎脊髓促进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研究

    目的:研究提供血运的胚胎脊髓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作成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应用单纯胚胎脊髓组织、胚胎脊髓+大网膜组织、胚胎脊髓+椎旁肌组织移植到半切洞损伤的脊髓中,手术后1、2、4、12周进行联合行为评分、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并与正常组及单纯损伤组比较.结果:联合行为评分,单纯移植组和胚胎脊髓+大网膜组织移植组优于单纯损伤组,SEP和MEP潜峰时的恢复,移植各组均优于单纯损伤组,以胚胎脊髓+大网膜组织移植组效果好,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优于胚胎脊髓+椎旁肌移植组.结论:提供血运的胚胎脊髓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强;廖维宏;王正国;伍亚民;李应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胸腰椎屈曲损伤后椎旁肌嵌入椎管1例

    患者,男,36岁.于入院前3h被折断的桅杆砸倒伤及腰背部.查体:腰背部僵硬,T12/L1棘突间压痛明显,棘突间距增宽.双下肢运动、感觉、反射正常,马鞍区感觉正常,提睾反射、肛门反射正常.

    作者:林海滨;郑晓晖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颈椎后路APOFIX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初步报告

    目的:研究和评估APOFIX内固定系统在颈椎后路内固定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7例枢椎齿状突骨折,3例颈椎脱位、小关节交锁患者进行颈后路复位、植骨融合,并采用钛钢椎板夹APOFIX内固定系统内固定.结果:10例获3~15个月随访,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无脊髓损伤症状加重,未见椎板夹脱出、松动及连接断裂现象.结论:该系统可使固定节段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操作简单、安全、合并症少、内固定材料相容性好,无磁性,适用于椎板完整的颈椎骨折脱位需后路重建稳定性的治疗.

    作者:李明;李少华;侯铁胜;赵杰;傅强;鲁凯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腰椎峡部解剖测量与螺丝钉内固定的应用

    自1970年Buck报道用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不连以来[1],一些作者相继报道用此方法治疗峡部不连,成功率为67%~93%[2、3].但Buck术式对螺丝钉的位置要求相当精确,否则有可能损伤神经根或起不到佳固定效果.作者通过对腰椎峡部的测量,旨在为临床提供局部应用解剖资料.

    作者:邵世坤;曹鸿恩;张永利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原发性下腰椎椎间隙感染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腰椎椎间隙感染的发病规律、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方法:收集分析1994年5月以来收治的下腰椎椎间隙感染9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MRI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发病时间平均56d(20d~3个月),有高热史者6例;行路困难6例,大小便困难者1例.全组无椎间盘手术病史.8例行MRI检查,可见T2低信号,T1高信号,椎间盘破裂.手术5例,前路3例,后路2例,余4例保守治疗.结论:早期诊断原发性下腰椎椎间隙感染的主要手段为MRI,GDPA增强可加强其诊断功能.对于急性期患者、MRI示有脓肿形成者、并发截瘫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陈伯华;胡有谷;何树刚;陈晓亮;周秉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4例报告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是一种少见的疾病,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常常由于确诊时间晚而延误了佳手术时机.随着CT、MRI的普及,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均有很大提高.我科近两年收治4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均经MRI确诊,手术证实.结合文献报告讨论如下.

    作者:罗毅男;付双林;陈大玮;邱吉庆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国际中西医结合骨科学术会议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R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应用技巧

    我科自1996年3月以来应用RF角度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震宇;张波;张育成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何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系指突出物位于椎间管(孔)及椎间管以外,主要累及同节段神经根,产生相应临床表现的病征.提高对此症的认识,对避免漏、误诊极为重要.

    作者:周秉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诱发电位对急性颈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状态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对颈髓损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采用Mag2型磁刺激仪对27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经颅磁刺激MEP检查,在双侧外展拇短肌(APB)和胫前肌(AT)进行记录,采用Keypoin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ASIA 92运动评分和损伤标准分级.随访15例,并以20例健康志愿者做对照.结果:颈髓损伤组APB肌MEP潜伏期为31.4±11.4ms,波幅为0.35±0.21mV,AT肌潜伏期为44.5±15.9ms,波幅为0.38±0.51mV,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瘫患者无MEP信号,不全瘫患者MEP潜伏期延迟,波幅下降.MEP潜伏期延迟程度与ASIA运动评分相关(P<0.01).多数SCI患者上肢或下肢SEP消失或潜伏期延迟,但SEP结果与MEP结果不一致,与ASIA运动功能评分无相关性.结论:颈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肌力大小与MEP异常表现密切相关,MEP检查能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束功能状态提供客观、定量的依据,SEP检查不能反映运动功能的损害程度.

    作者:余科炜;李家顺;徐龙江;杨海涛;田毅华;赵卫;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