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便携式人工心肺辅助装置动物实验研究

刘洋;金振晓;董小超;魏旭峰;杨剑;程亮;俞世强

关键词:动物实验, 氧合效率, 生物相容性, 便携, 体外膜肺氧合
摘要:目的:初步考察便携式人工心肺辅助装置的在体性能。方法应用肝素涂层中空纤维氧合技术与磁悬浮离心泵装置整合构建小型化、便携式心肺辅助装置。40 kg实验羊( n=6)在全麻下第五肋间左前外侧切口,分别置入右心房插管连接至人工心肺辅助装置流入道,降主动脉插管连接至装置流出道开始转流,4.0 L/min运转12 h,于转流前和转流后每2 h检测装置流入道及流出道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计算装置氧合效率。取静脉血检测游离血红蛋白检含量评价装置溶血性能并检测血小板激活率。结果12 h中,装置流出道氧饱和度保持98%以上,氧合效率稳定。4.0 L/min流量运行12 h,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均在20 g/L以下,血小板激活均小于8%。结论应用肝素涂层中空纤维氧合器与磁悬浮离心血泵构建人工心肺辅助装置在体性能可靠。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相关文献
  • 低于15公斤患儿心脏手术围体外循环期改良节约用血策略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索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对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安全性,并分析体外循环中传统与改良库血预充策略对患儿围术期血制品输注情况及近期临床预后。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按入选标准先后纳入5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传统组( C组,n=248例)患儿采用库血预充方案,改良组( M组,n=283例)患儿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即无库血预充方案,所有患儿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收集转前及转中、转后不同时点的血气指标及围术期的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初步分析表明,改良组患儿围术期红细胞用量明显少于传统组( P<0.001);改良组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24 h胸液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组( P =0.028, P =0.034, P =0.012);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再次气管插管、术后腹透及死亡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在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期间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是安全可行的,该策略有助于减少围术期的血制品用量,改善患儿近期预后。

    作者:邹丽华;刘晋萍;冯正义;赵举;崔勇丽;赵明霞;李守军;闫军;晏馥霞;王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国内体外循环胶体预充现状的初步调查

    目的:调查国内灌注师对胶体的认知程度和体外循环胶体预充的临床现状。方法通过网络发布调查问卷,收集受访灌注师信息以及对成人和小儿患者在体外循环中预充各类天然胶体和/或人工胶体的认知程度及其临床使用现状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8月至9月共收集调查问卷146份。成人患者的胶体预充以人工胶体为主,小儿患者则以天然胶体为主。结论部分受访者对天然胶体的适应证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体外循环临床上存在不合理使用血浆的现象;初步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国内体外循环胶体预充的现状,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黎笔熙;陶军;张艳;周翔;秦明哲;刘方;凌娜佳;李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河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专业委员会换届

    河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换届工作于2015年5月16号在河北省儿童医院完成。河北省体外循环委员26人参加会议,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体外循环张静主任主持,河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秘书长范瑜宣读河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候选委员名单,常务委员候选人自我介绍3分钟,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候选人幻灯演讲8分钟,委员、常务委员、副主任委员全省委员举手表决通过,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通过全省学会委员民主投票选举产生,按得票多少产生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河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名单(任期四年)。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采用微量晶体停搏灌注法与不停跳法的心肌保护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体外循环( CPB)中采用自行设计的微量晶体心肌灌注法与不停跳法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CPB下行单纯CABG患者40例,根据心肌保护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微量晶体灌注组( E组)和常规CPB不停跳组( C组),每组各20例。于麻醉诱导后( T0)、CPB 30 min( T1)、CPB停机( T2)、术后6 h( T3)、术后12 h( T4)、术后24 h( T5)、术后48 h( T6)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K+、红细胞比容( Hct)、乳酸( Lac)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心肌肌钙蛋白I( cTnI)浓度,记录术前一般情况、搭桥支数、CPB时间、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死亡病例。 E组CPB时间及手术时间明显长于C组( P<0.05),T1~T2 E组K+浓度显著高于C组( P<0.01);T1~T6各时间点两组患者CKMB、cTnI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水平( P<0.01或P<0.05),E组CKMB、cTnI浓度均比C组高,但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Hct、Lac浓度及术前一般情况、搭桥支数、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冠心病CPB中采用微量晶体灌注法能获得与常规CPB不停跳相似的心肌保护效果,在临床中可以安全使用。

    作者:陈祥舟;刘梅;肖颖彬;陈劲进;陈柏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10公斤以下婴幼儿心脏直视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目的:总结10 kg以下婴幼儿心脏直视术的体外循环( ECC)管理经验。方法自2013年12月~2015年3月80例10 kg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均使用进口婴幼儿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和超滤器,晶体液和人血白蛋白液预充,浅或中低温中高流量灌注,心肌保护采用主动脉根部灌注HTK液,术中常规超滤和停机后行改良超滤。结果 ECC时间25~134(71±29.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0~106(51.8±21.1)min,心脏自动复跳76例,电除颤复跳4例,自动复苏率95%,转流过程平稳,全部顺利脱机。结论合理的预充和血液稀释,合适的灌注流量和灌注压,加强液体出入量的管理,以及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提高婴幼儿围术期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作者:马兰;王加利;张涛;文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委员会换届

    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专业委员会已经成立近9年,2014年一年来由于工作调动或人事变动等原因某些主要委员不能及时组织、参加学会活动导致体外循环专业委员会工作停滞、无法正常运转。经2014年12月召开第一次原常委会至2015年4月经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批复,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委员会顺利完成换届工作,新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天津市胸科医院武婷担任,组成了常委9人的新任团体。2015年天津市体外循环工作与活动将顺利开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自噬在肥胖所致心功能不全中的作用

    2004年美国健康和营养协会调查发现肥胖在美国成年人中的发生率为32.2%,由于肥胖是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癌症和其他一些人类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关于这些并发症的精确机制研究是很重要的。近的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的自噬失调可能与肥胖人群的胰岛素抵抗有关,脂肪组织的自噬改变也参与其中[1]。值得关注的是,有学者认为肥胖直接影响了心肌组织自噬流的活动,诠释了肥胖与肥胖所致心血管疾病的紧密联系。当前的回顾性研究集中于探索自噬尤其是自噬流在胰岛β细胞、脂肪组织和心肌细胞的病理生理和功能,特别强调自噬在肥胖和肥胖相关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李朝阳;杨丽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便携式人工心肺辅助装置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初步考察便携式人工心肺辅助装置的在体性能。方法应用肝素涂层中空纤维氧合技术与磁悬浮离心泵装置整合构建小型化、便携式心肺辅助装置。40 kg实验羊( n=6)在全麻下第五肋间左前外侧切口,分别置入右心房插管连接至人工心肺辅助装置流入道,降主动脉插管连接至装置流出道开始转流,4.0 L/min运转12 h,于转流前和转流后每2 h检测装置流入道及流出道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计算装置氧合效率。取静脉血检测游离血红蛋白检含量评价装置溶血性能并检测血小板激活率。结果12 h中,装置流出道氧饱和度保持98%以上,氧合效率稳定。4.0 L/min流量运行12 h,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均在20 g/L以下,血小板激活均小于8%。结论应用肝素涂层中空纤维氧合器与磁悬浮离心血泵构建人工心肺辅助装置在体性能可靠。

    作者:刘洋;金振晓;董小超;魏旭峰;杨剑;程亮;俞世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糖尿病性心肌病中的内质网应激及蛋白质量调控概况

    内质网应激以及非折叠蛋白应答(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在维持内质网稳态的适应性应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内质网过度应激时,活化的细胞会发生凋亡并导致功能丧失。 UP R的活性由三种跨膜蛋白介导,即 IRE1, PERK 以及 ATF6。内质网应激在糖尿病的发展机制及其并发症形成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产生内质网应激的激活途径以及内质网功能紊乱的过程进行了综述。

    作者:毛予;李鹏;杨丽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血糖严格控制与常规控制的Meta分析

    目的:为了比较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围术期血糖严格控制与常规控制患者的术后早期死亡率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利用现有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有关对比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围术期血糖严格控制与常规控制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并用RevMan 5.1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人数总计2732人。通过meta分析发现与常规血糖控制相比,严格血糖控制能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率(OR =0.62,95%CI [0.41,0.95], P =0.03)减少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SMD=-0.44,95%CI [-0.84,-0.04], P=0.03),但是增加了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OR=3.78,95%CI [1.58,9.02], P=0.003)。结论与常规血糖控制相比,严格血糖控制能降低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并减少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但是增加了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曾庆东;郭莎莎;孙燕华;刘刚;周琴;李勇男;吉冰洋;郑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吗啡复合七氟烷后处理对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吗啡复合七氟烷后处理对体外循环下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择期行体外循环下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四组:对照组( C)、吗啡后处理组( M)、七氟烷后处理组(S)、吗啡+七氟烷后处理组(MS)。 M组于主动脉开放前3 min和开放即刻分别给予吗啡0.05 mg/kg。 S组患者于主动脉开放前3 min开启七氟烷挥发罐,以2%七氟烷持续后处理15 min。 MS组七氟烷处理方法同七氟烷组,吗啡处理方法同吗啡组。C组不给予吗啡或七氟烷。检测切皮前(Tl)、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2)、3 h(T3)、6 h(T4)、24 h(T5)5个时间点的心肌钙蛋白I(cTnI)、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血清浓度,观察并记录呼吸机应用时间、ICU病房驻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心脏自动复跳率等。结果①四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自动复跳率MS组高于C组( P<0.05)。②心肌损伤指标的变化:主动脉开放后各时点,M组、S组、MS组cTnI浓度均低于C组(P<0.05),MS组均低于S组。 MS组cTnI浓度在T3、T4低于M组(P<0.05)。③氧化与抗氧化指标的变化:主动脉开放后各时点M组、S组、MS组MDA均低于C组( P<0.05),MS组均低于S组和M组( P<0.05)。 M组、S组SOD浓度在开放后T3、T4,高于C组( P<0.05);MS组在主动脉开放后各时点均高于C组( P<0.05)。MS组在开放后T3、T4、T5均高于S组和M组( P<0.05)。④炎症与抗炎指标的变化:主动脉开放后各时点,M组、S组、MS组IL-6浓度低于C组( P<0.05),MS组低于S组和M组( P<0.05)。在主动脉开放后各时点,M组、S组、MS组IL-10浓度高于C组( P<0.05),MS组高于S组和M组( P<0.05)。结论对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吗啡复合七氟烷后处理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自由基损伤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冯燕;张霞婧;邵勇平;陈敏;赵静;陈涛;景桂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主动脉夹层术中心包大量积血回收导致膜肺氧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分析导致膜肺氧合不良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10例主动脉夹层手术病例资料。体外循环( CPB)使用Medtronic Affinity NT集成CVR膜式氧合器,2例手术期间血液及积血直接回收至预充且肝素化的氧合器中,8例通过cell saver 5型血液回收机回收大量积血,CPB中将洗涤后的红细胞回收至氧合器。结果积血直接入氧合器2例发生氧合不良,余8例无氧合不良。结论胸腔及心包大量积血回收至氧合器可致氧合不良。血液回收机洗涤大量积血可避免氧合器氧合不良的发生。

    作者:卢金峰;张鲁英;姜冠华;梁家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褪黑素受体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褪黑素膜受体( MR)在褪黑素( Mel)抗心肌缺血再灌注( MI/R)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 Sham)、MI/R+溶剂对照组( MI/R+V)、MI/R+Mel治疗组( MI/R+Mel)、MI/R+Mel+Luz组( MI/R+Mel+Luz),Luz( Luzindole)为MR特异性阻断剂。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和松开方法建立大鼠MI/R模型,心肌缺血30 min,再灌6 h后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氧化应激相关指标,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Evans blue-TTC双染法测定梗死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沉默信息转录调控因子1( SIRT1)、乙酰化叉头转录因子1( Ac-Foxo1)、Caspase-3及褪黑素受体( MR)的表达水平,再灌注72 h后超声心动图法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Mel治疗显著改善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65.18±5.863)%vs (47.37±4.201)%, P<0.01]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36.19±3.299)%vs (22.80±0.8881)%, P<0.01],下调心肌组织超氧化物[(2.881±0.1908)RLU/(mg·s) vs (3.955±0.3022) RLU/(mg·s), P<0.01]、丙二醛(MDA)生成[(269.1±11.24)pmol/mg vs (412.7±24.39)pmol/mg, P<0.01]及gp91phox的表达[(3.404±0.2440) vs (4.388±0.1463), P<0.01],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5.83±2.959)U/mg vs (21.11±2.004)U/mg, P<0.01]、SIRT1[(0.8033±0.05357) vs (0.3313±0.04337)], P<0.01],下调Ac-Foxo1水平[(0.2393±0.01440) vs (0.3536±0.01384), P<0.01];而Luz阻断MR后逆转Mel的上述作用(均P<0.01)。结论 Mel通过MR激活SIRT1信号通路,显著减轻大鼠MI/R氧化应激损伤,发挥抗氧化应激抗凋亡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赵国龙;张秋芳;翟蒙恩;于立明;高文丽;金振晓;段维勋;俞世强;王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 TCI)在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使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10例ASA II-III级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拟在全胸腔镜下行择期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TCI组和N-TCI(非TCI)组,每组55例。 TCI组使用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N-TCI组使用丙泊酚单次推注进行麻醉诱导,丙泊酚持续输注及大剂量镇静镇痛进行麻醉维持。观察两组患者诱导期间低血压发生率,记录患者基础情况、麻醉诱导期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麻醉诱导期和维持期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临床参数。结果 TCI组患者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发生率(21.8%vs 45.5%, P=0.007)、诱导期及维持期丙泊酚用量均明显低于N-TCI组[(62.3±17.7)mg vs (85.9±24.4)mg, P=0.002]及[(640.8±159.7)mg vs (843.5±283.7)mg, P=0.001],清醒时间[(1.9±0.6)h vs (3.3±0.9)h, P =0.011]、机械通气时间[(11.1±6.8)h vs (15.9±8.2)h, P =0.024]、拔管时间[(11.7±6.9)h vs (16.5±8.3)h, P =0.028]明显短于N-TCI组,术后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率(0 vs 7.3%, P =0.049)明显低于N-TCI组。两组患者其他参数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能安全应用于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有利于维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极大降低。

    作者:张慧;陈伟;雷翀;陈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高压氧预适应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脑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术前高压氧( HBO)预适应对体外循环( 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将42例拟行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分为对照组(n=20)和预适应组(n=22),预适应组在术前给予3次HBO预适应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神经认知功能测试评分以及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血清浓度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2)两组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评分在术前48 h时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神经认知功能评分除连线测试分数上升外,其余评分较术前均呈下降趋势,且手术前后评分大多无统计学差异( P >0.05),仅有数字符号测试分数在术后1周明显下降( P<0.05);对照组和预适应组术后1周分别有8例(40.0%)、2例(9.1%)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 P<0.05)。(3)两组患者的S100β蛋白和NSE血清浓度从CPB后30 min开始上升,在停机1 h时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但直到停机24 h时仍高于术前水平( P<0.05)。预适应组的S100β蛋白浓度在停机1 h、12 h以及NSE浓度在停机1 h、12 h和24 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 P<0.05)。结论术前HBO 预适应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能起到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吴帆;周凯;高峰;张近宝;付西;郭鑫;何春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康斯特液与威斯康星大学液保存供体心脏的对比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康斯特( HTK)液与威斯康星大学( UW)液在供体心脏冷缺血保存期间的临床对比效果。方法纳入阜外医院2004年6月至2014年5月期间心脏移植手术436例,其中使用UW液保存供体心脏为100例,使用HTK液保存供体心脏的为336例,比较两组相关临床资料,评价两种心脏保存液的保存效果。结果261例供体心脏保存时间少于360 min,设为A组,其中应用UW液保存26例,应用HTK液保存235例;175例供心保存时间大于等于360 min,设为B组,其中应用UW液保存74例,应用HTK液保存101例。在A、B两组中,UW液冷缺血保存时间均较HTK液保存时间长[(309.85±40.82) vs (219.12±73.99) min,( P<0.05);(458.07±80.57) vs (427.58±54.49)min,( P<0.05)]。两组组内对比指标,包括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I)值、自动复跳率、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在长时间保存供心的B组中,应用UW液术后ICU停留时间较短(3.78±3.51) vs (7.03±8.24)d,( P<0.05)。结论在心脏移植中,应用UW 液保存供体心脏可耐受更久的冷缺血时间,且其ICU 时间缩短,较于HTK 液更具有优越性。

    作者:袁媛;郭莎莎;李勇男;刘刚;李景文;楼松;吉冰洋;郑哲;宋云虎;王巍;胡盛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稿约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医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本刊国际刊号为 ISSN 1672-1403,全国统一刊号为CN11-4941/R,季刊,国际标准大16开。由《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晋数据库》、《首席医学网》以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数据库》收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目的:总结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 ECC)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28例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的ECC情况。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7~28(13.8±9.6)d;体质量2.3~5(3.8±0.9)kg。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ECC下完成心内畸形矫治手术。其中常温不停跳2例,常温停跳16例,中低温停循环( MHCH)结合单侧选择性脑灌注(ASCP)10例。心肌保护均采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患儿均采用术中常规超滤(CUF)及术后加温式改良超滤(MUF),必要时联合零平衡超滤(ZBUF)。结果 ECC时间50~200(135±5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188(105±68) min。所有病例在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并成功脱离ECC。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7.1%。结论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的ECC有其特殊性,各个环节合理、精细、优化的管理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林剑兵;阮秀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