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体外循环队伍五年情况调查报告

于新迪;胡克俭;王维俊;朱德明

关键词:上海, 体外循环, 灌注师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上海地区医院的体外循环(ECC)专业人员队伍近五年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 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以及直接递交等四种形式,书面调查上海市17家从事心脏外科ECC手术的医院五年内的心脏手术数量,从事ECC专业人员的数量、学历、职称的变化以及人员流动的具体状况.结果 五年中ECC手术总量从7 480例增加到11 654例,灌注师的数量从57人增长到71人,员工的学历和职称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人员的流动状况较不稳定,五年内流出15人,进入26人.结论 五年中上海地区的ECC队伍的工作量、人员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发展,但专业队伍和专业发展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相关文献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并发症与意外情况的临床分析

    目的 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相关并发症和意外情况进行临床总结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安贞医院进行IABP治疗的患者,对其在安装和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和意外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673例IABP患者中,发生相关并发症与意外情况35例(5.20%),主要是下肢缺血、置管困难、误入股静脉、球囊破裂、腹膜后血肿、误入对侧股动脉、管路漏气、机器故障.死亡12例(34.3%).结论 IABP是一种有创治疗,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因IABP并发症而导致的死亡.

    作者:邢家林;杜中涛;龚庆成;侯晓彤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国灌注师职业倦怠及工作压力源调查与分析

    目的 调查灌注师职业倦怠情况和工作压力源,并分析二者相关性.方法 采用国内修订后的工作倦怠量表(M-GS)测量212名灌注师的工作倦怠情况并观察其与人口学特征、职称及收入的关系.采用临床医生工作压力源量表测量灌注师的工作压力源.分析灌注师工作倦怠与各压力源分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调查显示灌注师的工作倦怠情况与国内医务人员常模相似.男性灌注师的成就感高于女性(P<0.05);情绪耗竭和情感疏远以30 ~39岁年龄组为高(P<0.01).硕士研究生情绪衰竭较高(P<0.01);中级职称灌注师的情绪耗竭和情感疏远高(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称的升高成就感逐渐升高(P<0.05);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人员情感疏远程度高.问卷显示使灌注师感压力的工作问题依次是外部环境、工作负荷、组织管理、职业兴趣、职业发展、医患关系和人际关系;而与职业倦怠相关系数较高(>0.4)的压力源依次是职业兴趣、工作负荷、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结论 30~39岁年龄组职业倦怠程度高,教育程度高者的职业倦怠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称的升高职业倦怠程度逐渐降低.与职业倦怠相关性较高的工作压力源分量包括职业发展、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和职业兴趣.

    作者:于坤;李景文;黑飞龙;吉冰洋;腾媛;卞璐瑜;高国栋;龙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股动静脉插管方式对下肢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股动静脉插管方式对成人心脏术后行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治疗时下肢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阜外医院成人心脏术后行V-A ECM0 13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插管侧下肢肿胀为肢体并发症诊断标准.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股静脉插管方式相同,股动脉插管有人工血管股动脉端侧吻合(n=5)、分支动脉供血管插管(n=8)两种方法.结果 13例患者中4例发生下肢并发症.两种插管方式各有并发症2例,超声方法测得2例插管侧股浅动脉(SFA)流量分别为162 ml/min和402 ml/min,高于正常值,其中流量为402 ml/min患者肿胀相对严重.采用medtronic离心泵流量计测得2例分支动脉供血管流量为220 ml/min和420 ml/min,经部分夹闭分支动脉供血管,控制流量约在150 ml/min,肿胀轻,没有进一步加重.结论 动脉奢灌、充血,股静脉插管远端静脉回流相对不畅,可能是本组病例发生肢体并发症主要原因.通过对分支动脉供血管进行控制,可以降低插管侧股浅动脉流量,减缓、阻止肢体肿胀加重.

    作者:胡金晓;楼松;龙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麻醉药物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的是心肌短时间血供中断后,一定时间内再次恢复心肌血液供应,缺血心肌发生较血液供应恢复前更严重的损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提出缺血预适应概念,是指多次短暂缺血对随后较长时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的一种适应机制.缺血预处理是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法,成了医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但由于临床心肌细胞缺血事件不能够事先预见,以及实施缺血预适应过程对心脏有损伤,因此,缺血预适应这种干预措施操作难度高、风险大,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1].

    作者:李建辉;侯晓敏;于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

    目的 探讨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Plt)分离回输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36名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ASAⅡ~Ⅲ级,年龄24~60岁,体重53~71 kg.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8):对照组(A组)和急性Plt分离组(B组).A组行单纯术中自体血回收,B组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回输及术中自体血回收,整个Plt分离过程在肝素化之前完成.于麻醉诱导前(T1)、肝素化前(T2)、术后1h、24h和48 h(T3、T4、T5)各时点记录相关血液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记录ECC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1h、24h引流量和异体输血量.结果 B组急性Plt分离处理的全血容量为(1150±168) ml,采集富Plt血浆(177±32)ml,其中Plt计数(1 060±255)×109/L,占全身血容量Plt总数(25±4)%,Plt分离时间(38±11) rmin.与A组比较,B组术后1h时Plt计数明显升高,术后1h、24h引流量、异体红细胞、Plt输注量和异体Plt输注率降低(P<0.05或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可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并降低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的输注.

    作者:苏文婷;黄庆;陈昆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体外循环心肺复苏技术在成人心脏术后心搏骤停抢救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探讨体外循环心肺复苏(ECPR)抢救成年心脏手术后难治性心搏骤停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9月到2013年3月,应用ECPR救治28例成人心脏手术患者,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59.4±11.5)岁.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时间(115.5±68.2)h.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3例(82.1%),瓣膜病3例(10.7%),先天性心脏病2例(7.1%).所有患者均为静脉-动脉(V-A) ECMO.结果 18例患者成功脱机(64.3%),10例生存出院(35.7%),18例院内死亡.25例患者在ECPR前安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89%).多器官衰竭(MSOF)是主要死亡原因(10例,35.7%).16例在ECMO期间发生细菌感染(57.1%).结论 ECPR用于抢救心脏术后心搏骤停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的患者非常重要.心肺复苏(CPR)期间尽早评估并进行ECPR是提高成功率和生存率的关键.改善ECPR患者预后需要多种方法合理运用及多科室相互协作,在心搏骤停发生前后注意器官保护,减少器官损伤.

    作者:赵岩岩;邢家林;杜中涛;刘锋;贾明;侯晓彤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1例冷凝集阳性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

    本中心收治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中发现含血心肌保护液灌注器内出现凝块,诊断为冷凝集现象,及时调整手术方案,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儿5个月,体重5 kg.诊断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伴肺动脉瓣狭窄(PS).术前各项临床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型A型,RH(+).于全麻体外循环下行ASD和PS矫治术.

    作者:刘锋锋;张胜利;金振晓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碟形离心式血泵研制的设计与仿真评估

    目的 研制能够应用于儿童心衰患者的离心式血泵,利用单支点磁悬浮的碟形设计解决血泵研制中关键的溶血和血栓问题,降低泵的预充量.方法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实现泵体和叶轮的三维设计,并利用计算机流体仿真(CFD)计算泵的水力性能和效率,根据泵内剪切力分布判断血泵的溶血情况.结果 根据血泵0~6 L/min,2 500~4 500 rpm下各个工况的仿真结果绘制出流量-压力-转速曲线显示,根据CFD仿真结果显示泵内压力分布较好,泵内流线无阻碍,无分流和滞留区.结论 所设计的碟形血泵具有良好的水力性能和效率,抗溶血和凝血表现较好.

    作者:韩露;刘金龙;王伟;张海波;杨明;俞晓青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体外膜肺氧合141例临床经验报道

    目的 总结北京安贞医院141例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4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共计141例心肺功能衰竭接受ECMO辅助治疗,按照辅助结果,将患者分为出院存活组(SG,n=51)和死亡组(NG,n =90),比较两组患者ECMO辅助情况.结果 98例(69.50%)患者成功脱机,51例(36.17%)患者存活出院.ECMO辅助时间6~600(111.61±106.31)h.ECMO辅助前乳酸水平NG组患者(13.85±5.76) mmol/L较SG组患者(10.44±4.57) mmol/L高(P<0.05).ECMO辅助期间所需要的高流量NG组患者[(57.76±19.81)ml/(kg.min)]较SG组患者[(46.95±17.46)ml/(kg·rmin)]高(P<0.05).住院时间NG组患者(24.61±12.79)d明显较SG组患者(41.79±21.69)d短(P<0.01).结论 ECMO是一种有效的循环辅助技术,尽早对心肺功能衰竭患者使用,避免重要脏器不可逆损伤,将更有利于提高辅助成活率.

    作者:邢智辰;郝星;杨峰;邢家林;杨晓芳;杜中涛;江瑜;谢海秀;徐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体外循环(ECC)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CABG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P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每组30例.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经T3、T4间隙行双侧胸椎旁间隙穿刺置管,两侧分别注射试验剂量0.375%罗哌卡因5ml,5rmin后分别给予首次量0.375%罗哌卡因15 ml.于ECC前、术毕、术后6h、24h和72 h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水平,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脏复跳情况、正性肌力药、ICU滞留时间等项目.结果 两组MYO水平于术后72 h恢复至正常,其余各时点两组术后CKMB、MYO和cTnI水平均高于ECC前(P<0.05~P<0.01).除MYO的水平在术后72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G组比较,P组在其他各时点CKMB、MYO和cTnI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P组患者术毕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及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低于G组(P<0.05),心指数(CI)高于G组(P<0.05).P组患者术后24h多巴胺使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 双侧胸椎旁阻滞对ECC下CABG术中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孙立新;王强;王明山;时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经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膜肺氧合严重下肢缺血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经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引起严重下肢缺血的危险因素,提高对其发作风险的预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6月至2013年6月经股动脉插管建立ECMO患者173例,根据严重下肢缺血发生情况,分为缺血组15例,无缺血组1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表面积(BSA)、体重指数(BMI)、动脉插管型号、动脉插管置管方法(穿刺、切开)、是否预防性安装股浅动脉顺行插管、原发病种类(是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等因素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原发病种类(是否冠心病)OR值为6.01(P=0.02),是否预防性安装股浅动脉顺行插管OR值为0.26(P=0.02).性别、年龄、BSA、BMI、动脉插管型号、置管方法(穿刺、切开)等因素与下肢缺血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插管安装ECMO严重下肢缺血的风险高于非冠心病患者,对于这类严重下肢缺血的高危患者在ECMO安装时可常规进行预防性顺行股浅动脉远端插管.

    作者:杜中涛;邢家林;刘锋;缪娜;赵岩岩;郝星;谢海秀;李蛟;侯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低月龄及低体重患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及预后

    目的 探讨低月龄、低体重患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及管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总结武警总医院2008年度至2012年度共297例月龄≤12月且体重≤10 kg的先心病患儿行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16~122(57.4±13.9)r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5(35.1±11.3)min,均采用改良超滤+平衡超滤,围术期低心排综合征2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3例,难治性肺炎9例,肾功能衰竭5例,延迟关胸5例,围术期死亡5例.结论 合理的预充和灌注,采用超滤并重视脏器的保护,是低月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的合理策略,可以有效改善手术预后.

    作者:石海燕;马浩;王立新;薛炎;邱立成;张晓;王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的预防性应用

    目的 分析本中心2010年至2012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前的应用,评价IABP在不同EuroSCORE评分患者术前的预防性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184例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根据EuroSCORE评分分为中低危组(A组,评分小于等于6分)、高危组(B组,评分大于6分),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三年预防性应用IABP依次为24例、61例和99例.A组122例,B组为66例.与A组比较,B组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近期心肌梗死率更高,冠状动脉病变累及三支及左主干病变者更多.B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IABP预防时间及持续时间更长.高危组在机械呼吸辅助时间、ICU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方面均高于A组,但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OPCABG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明显降低高危患者死亡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在EuroSCORE评分指导下对高危患者早期预防性应用IABP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锋;万彩红;赵岩岩;邢家林;缪娜;杜中涛;侯晓彤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细胞因子提取液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细胞因子提取液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利用培养乳鼠的心肌细胞,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其搏动率.细胞因子提取液以O、1%、5%、10%、20%、40%浓度对培养48 h的心肌细胞进行刺激,继续培养至96 h,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测定各组光密度(OD)值,其中以O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发现在培养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细胞因子提取液刺激心肌细胞48 h后,由低浓度到高浓度,心肌细胞MTT产物的OD值依次为:(0.3456±0.0327)、(0.3044±0.1914)、(0.3052±0.1112)、(0.3354±0.2816)、(0.4902±0.2749)、(0.018±0.045),其中1%、5%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其它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细胞存活率均在95%以上.结论 10%、20%细胞因子提取液能高心肌细胞的活力.

    作者:刘杰;陈婷;易军;陈光辉;陈韵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上海体外循环队伍五年情况调查报告

    目的 通过对上海地区医院的体外循环(ECC)专业人员队伍近五年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 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以及直接递交等四种形式,书面调查上海市17家从事心脏外科ECC手术的医院五年内的心脏手术数量,从事ECC专业人员的数量、学历、职称的变化以及人员流动的具体状况.结果 五年中ECC手术总量从7 480例增加到11 654例,灌注师的数量从57人增长到71人,员工的学历和职称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人员的流动状况较不稳定,五年内流出15人,进入26人.结论 五年中上海地区的ECC队伍的工作量、人员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发展,但专业队伍和专业发展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作者:于新迪;胡克俭;王维俊;朱德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术后的短期左心辅助

    目的 总结心脏术后严重左心功能衰竭患儿使用左心辅助装置(LVAD)的临床经验.方法 3例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患儿,平均年龄7个月,术后左心衰竭短期使用左心辅助.结果 3例患儿全部顺利脱机,存活出院.辅助流量100~120 ml/(kg·rmin),辅助时间72 ~ 98 h.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感染、右心功能不全.结论 离心泵左心辅助不像ECMO那样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病例是非常有效的.其成功和病例的选择、安装的时机、并发症的防治、监护人员的专业非常有关.

    作者:张蔚;沈佳;姜磊;唐嘉忠;朱德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周围体外循环技术在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周围体外循环(PECC)在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中的建立方法与灌注管理策略.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使用达芬奇S(da Vinci.S)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在PECC下完成心脏直视手术283例.采用Seldinger技术,在食道超声(TEE)引导下,经右侧股动脉、股静脉及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ECC).ECC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转流中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装置辅助引流,连续血气监测系统(CDI500)监控血气及电解质变化.升主动脉阻断采用Chit-wood阻断技术,经升主动脉顺行灌注4:1含血冷停搏液(St.Thomas液)或康斯特液(HTK液)进行心肌保护.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ECC时间34 ~219(99.7±38.9)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1 ~ 166(68.3±29.9) rmin,转流中尿液量50~2 100(680.4±459.0)ml,超滤液量800 ~6 700(2 834.5±1 121.1)ml,231例患者ECC液体总量为负平衡,负平衡量50~3 100(860.3±569.1)ml,心脏自动复苏248例(88%);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17(4.6 ±3.9)h,24h胸腔引流量15 ~ 630(167.8±76.6)ml.结论 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采用PECC技术,安全可行.灌注中使用VAVD和CDI,手术团队间保持密切交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加利;高长青;李佳春;张涛;马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机械循环支持技术在救治心跳骤停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4例报告

    目的 介绍采用机械循环支持技术救治心跳骤停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的经验.方法 回顾总结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本院利用机械循环支持救治4例心跳骤停先心病重症婴幼儿的临床救治情况和预后.病例1诊断室间隔完整型大血管转位,术前严重低氧、高乳酸血症,心跳骤停1次,心肺复苏同时急诊建立体外循环,行大动脉调转手术治疗,术后切换为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病例2诊断室缺术后残余分流,重度肺动脉高压,左室功能不全,室缺残余分流修补术后出现心跳骤停、高乳酸血症,心肺复苏同时床旁紧急行ECMO辅助;病例3诊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上型),术前严重低氧血症、高乳酸血症,心跳骤停2次,急诊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术后切换为ECMO辅助;病例4诊断为肺动脉闭锁、动脉导管未闭,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术后严重低心排,心肺复苏1次,床边ECMO辅助.结果 4例患儿3例顺利撤离ECMO,病例3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无法撤离ECMO死亡.结论 对于出现心跳骤停重症先心病婴幼儿,及时快速建立循环辅助,纠正低氧低灌注对机体的进一步损伤,是救治心跳骤停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有效手段.

    作者:洪小杨;周更须;刘宇航;刘颖悦;高海涛;王辉;封志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