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SK-3β通路在异丙酚预处理保护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曹懿;段娜;朱宇麟;申新;王强;赵鸽

关键词:异丙酚, 氧化应激,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鼠
摘要:目的 探讨异丙酚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的影响及GSK-3β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丙酚预处理组(P组)、TDZD-8(GSK-3β抑制剂)预处理组(T组).采用Nauta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热缺血后30、60、90 min开放动脉夹,再灌注120 min.各实验组于再灌注末处死大鼠,抽取肝上下腔静脉血,测定血清ALT、AST、乳酸脱氢酶(LDH);采集肝脏缺血组织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蛋白印迹法检测肝组织GSK-3β Ser9、p-GSK-3β Ser9蛋白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ALT、AST、LDH、MDA明显升高,SOD明显降低,p-GSK-3β Ser9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肝组织HE染色显示肝细胞损伤明显,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部分肝组织结构破坏不完整;与I-R组比较,P组和T组ALT、AST、LDH、MDA明显降低,SOD明显增高,p-GSK-3β Ser9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肝组织HE染色显示肝细胞坏死减轻,肝组织结构破坏减轻.各组GSK-3β Ser9表达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 异丙酚预处理能清除氧自由基,增强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异丙酚的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抑制GSK-3β活化,增强磷酸化GSK-3βSer9实现的.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移植途径及机制

    目的 研究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小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和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D-氨基半乳糖胺诱导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比较外周静脉、门静脉、肝动脉和直接肝内注射MSCs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并记录存活情况;术前、术后1、3、5天抽血检测肝功能;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情况并进行组织学评分;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检测caspase-3、survivin、AKT及ERK表达水平.结果 外周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肝内注射MSCs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猪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4.7±1.5、10.0±2.0、6.0±1.0、3.3±0.6)d,病理学评分分别为9.5±0.5、3.2±1.0、8.2±0.8、10.7 ±0.6.与D-gal对照组相比,门静脉组小型猪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门静脉组(3.17±1.04,P<0.05)和肝动脉组(8.2±0.8,P<0.05)组织病理学评分与D-gal对照组(11.50±1.32)相比显著降低(P<0.05).门静脉注射MSCs可使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此外,门静脉组[(25.0±3.4)%,P<0.05)]和肝动脉组[(40.5±1.0)%,P<0.05]肝细胞凋亡率与D-gal组[(70.6±8.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MSCs移植能够降低活化caspase-3水平,提高survivin、AKT及ERK表达水平.结论 门静脉注射MSCs可显著改善急性肝衰竭小型猪的肝功能和生存时间,并且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抑制肝细胞凋亡.

    作者:桑剑锋;施晓雷;黄韬;伊丹丹;韩冰;任昊桢;丁义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联合尾状叶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联合尾状叶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风险和疗效.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Scopus、知网和CBM电子数据库的相关文献遵循PRISMA清单,完成系统评价.OR值用M-H法,分别分析联合尾状叶切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 在312篇文献中,共9篇纳入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尾状叶切除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 1.15;95% CI0.74 ~ 1.81;P>0.05),但会提高R0切除率(OR =4.81;95% CI2.72~8.53;P<0.01)和延长生存期(OR =0.20;95% CI0.11 ~0.39;P<0.01).结论 联合尾状叶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安全有效.

    作者:李晓东;鲁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Ⅲ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一例

    患者女性,54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30余年,加重6年余”入院.30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上腹疼痛,呈阵发性隐痛,可自行缓解.近6年数次出现上腹疼痛,位置同前,程度加重,呈阵发性绞痛,腰背部放射痛,伴恶心、呕吐.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有压痛,可触及右上腹约6 cm×5 cm一囊性包块.抽血化验结果无异常.上腹B超示胆总管扩张.上腹CT示胆总管囊状扩张(图1).

    作者:李福堂;杨能红;李云;袁子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常温机械灌注减轻猪心脏死亡供肝胆管损伤

    目的 探讨常温机械灌注对猪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胆管保存的保护作用.方法 12例热缺血40 min的猪DCD供肝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个.实验组常温机械灌注(NMP)6 h,并监测灌注期间肝动脉及门脉灌注压力、流量的变化,测量灌注液内ALT、AST等水平,记录每小时胆汁分泌量.对照组UW液冷保存6 h(0 ~4℃).保存结束时,取两组胆管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保存期间,动脉及门脉流量始终稳定.灌洗液内ALT、AST水平在灌注开始后,有较高水平的上升,之后维持稳定水平.保存期间胆汁分泌量逐渐增多,第3h达到高峰,6h产生胆汁总量为(27.6±0.6)ml.HE染色可见对照组胆管上皮细胞表面黏膜脱落,部分小胆管坏死,炎细胞浸润,偶见小动脉坏死,血管内皮细胞有不同程度水肿、剥脱,伴出血及小血管透明血栓形成;实验组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偶见内皮细胞水肿,伴出血.两组胆管组织半定量评分[(12、10、9、8、7、10)比(6、8、7、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温机械灌注是一种有效的供体器官保存方法.该法不但可通过持续提供氧及营养代谢底物恢复DCD供肝能量储备,从而逆转热缺血过程中ATP供应中断引起的损伤;还可避免器官保存过程中的进一步损伤,对DCD供肝以及胆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腾飞;杨涛;高伟;史源;张威;沈中阳;刘蕾;王玉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MicroRNA-155在肝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microRNA-155(miR-155)在肝细胞癌(HCC)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与H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124例HC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miR-155表达水平,检测不同分化程度HCC细胞miR-155表达,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其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细胞转染分别在Hep3B细胞中过表达miR-155,在MHCC97H细胞沉默miR-155,了解HCC细胞周期、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应的癌旁组织相比,miR-155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相对于正常肝细胞,不同HCC细胞系中miR-155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miR-155高表达与HCC组织中肿瘤直径大小(P<0.05)、Edmondson-Steiner分级高低(P<0.05)、TNM分期高低(P<0.05)具有相关性.miR-155表达升高与患者总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和无病生存率降低(P<0.05)具有相关性.在Hep3B细胞上调miR-155可促进细胞周期自G1期向S期转变(P<0.05),促进细胞增殖(P<0.05),抑制细胞凋亡(P<0.05).在SMMC-7721细胞下调miR-155表达,可使细胞明显停滞于G1期,细胞凋亡增加而细胞增殖减少(P<0.05).结论 miR-155可用于预测HCC患者生存期.针对miR-155的治疗策略可作为干预HCC进展的一个重要潜在靶点.

    作者:张立;张迪;李军辉;王炜;孙学军;程传涛;陈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胃肝样腺癌25例

    目的 探讨胃肝样腺癌(GHA)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5例经病理确诊为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1.2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类型多为溃疡型、分化程度低、伴有广泛脉管癌栓.12例术前肝转移,15例术后肝转移.结论 胃肝样腺癌是原发于胃黏膜的恶性肿瘤,是胃腺癌的特殊类型.形态上具有肝癌样分化和腺癌样分化两种结构,临床常伴有早期肝转移和AFP明显升高,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GHA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原发和转移病灶,但预后差.

    作者:任为正;苏茂生;杜晓霞;赵莉;顾万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治及预后

    2012年国际胰腺病协会发布了《急性胰腺炎分类-2012:修订后的亚特兰大分类和定义国际共识》,对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严重程度分型、局部并发症和局部感染做了重新定义.依据修订版亚特兰大标准,重症胰腺炎(SAP)患者构成比显著下降,介于3.7%~25.4%,大多数研究报道<10.0%.其病死率介于10.0% ~ 52.9%,多数研究显示>20%.中重症胰腺炎(MSAP)患者构成比介于10.9% ~40.1%,病死率介于0~4.8%,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介于4.6%~34.0%.SAP组ICU住院率、外科干预率和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MSAP组.与1992版亚特兰大标准相比,修订版亚特兰大标准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预后,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未能将“局部感染”纳入分型体系等.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

    作者:刘建;李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缺氧诱导因子-1在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胰腺腺泡细胞死亡方式是决定急性胰腺炎(AP)病程及预后的重要因素.AP病情轻重与腺泡坏死呈正相关,与腺泡凋亡呈负相关.细胞的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是调控其死亡方式的关键,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了坏死-凋亡转化开关的角色.低水平ATP可加速细胞坏死,高水平ATP则促进其凋亡.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在缺氧条件下高表达的转录因子,可有效调节细胞能量代谢模式,在细胞死亡及炎症损伤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HIF-1在AP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AP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新的治疗靶点的提出提供参考.

    作者:曹成亮;曲凤智;王刚;孙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淋巴结转移对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胰腺癌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评价用于预测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指标.方法 回顾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行胰腺癌根治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阳性比率等因素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01例患者入选.患者6个月、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84.2%、56.6%和28.5%,中位生存期为13.8个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比率、淋巴结清扫数及淋巴结阳性数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分析显示,淋巴结清扫数是影响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预后的因素,而淋巴结阳性比率对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生存期无影响.淋巴结转移可影响胰头癌患者生存期,但是对胰体尾癌患者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胰头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与预后密切相关,是否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阳性比率以及淋巴结阳性数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对淋巴结转移组患者,淋巴结阳性比率并不影响患者预后.

    作者:王卓;刘德军;霍砚淼;刘巍;张军峰;花荣;孙勇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肝脏胆囊同时性原发癌一例

    二重癌患者临床罕见,国内外鲜有报道.胆囊和肝脏同时患有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病例国内未有报道.近期我院诊治一例胆囊癌合并肝癌患者,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78岁.因“反复右上腹痛30余年”入院.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病史30余年,无肝炎病史.查体:患者腹平,右上腹轻压痛不适,无反跳痛、肌紧张.

    作者:包蔚雷;朱春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Ki-67和DNA拓扑异构酶Ⅱα表达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移植手术预后的价值

    目的 研究Ki-67及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表达与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2001-2012年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治疗的10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石蜡包埋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Ki-67和TopoⅡα的表达,并对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Ki-67阳性率为43.8%.TopoⅡα阳性率为49.5%.Ki-67和TopoⅡα共同高表达者占33.3%,而Ki-67或TopoⅡo低表达者占66.7%.Ki-67与TopoⅡα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9,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与Ki-67高表达(HR =2.296,P<0.05)相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Ki-67高表达患者与Ki-67低表达患者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4%比57.6%,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5年总生存率与肿瘤大小(HR= 1.743,P<0.05)、AFP水平(HR= 2.291,P<0.05)、肿瘤分化(HR =0.283,P<0.01)以及Ki-67(HR= 1.977,P<0.05)和TopoⅡα(HR= 1.883,P<0.05)高表达相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Ki-67高表达/TopoⅡα高表达患者与Ki-67低表达/TopoⅡα低表达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比61.1%,P<0.01)/(13.5%比63.8%,P<0.01).TopoⅡα和Ki-67共同高表达患者比TopoⅡα或Ki-67低表达患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显著降低(10.7%比54.5%,P<0.01).结论 Ki-67高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相关,Ki-67和TopoⅡα高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患者的总生存率相关,Ki-67及TopoⅡα可作为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杨杰;曹毅;柯瑞盛;潘凡;吕立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肝星状细胞与肝癌的关系

    肝癌微环境在肝癌的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侵袭和转移的整个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活化肝星状细胞(HSCs)是肝癌微环境中的一种重要间质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肝癌细胞能诱导周围HSCs活化.而活化的HSCs又能通过分泌生长因子、促进血管生成、抑制免疫反应等功能反作用于肝癌细胞,两者的双向作用形成一个促癌的正反馈环路,促进肿瘤生长、侵袭及转移.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肝星状细胞在肝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韩少山;何潇言;姚博文;刘青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α-半乳糖苷酶转换人体肝脏血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α-半乳糖苷酶对人体肝脏血型抗原的清除效果,探讨肝脏血型转换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肝移植手术中B血型病肝建立离体肝脏的灌注模型.用UW液+/-α-半乳糖苷酶灌注离体肝脏,免疫荧光分析酶对肝脏B抗原的清除效果.结果 用含α-半乳糖苷酶的UW液灌注离体肝脏,免疫组化显示,低温灌注保存后的肝脏血型抗原的含量明显降低.灌注后1hB抗原减少至灌注前平均水平的58%、2h为10%、4h为4%.不同时间血型抗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型抗原水平未见明显的变化.结论 α-半乳糖苷酶可以有效清除人的离体肝组织B抗原.虽然并未达到不可测水平,但可基本实现人体器官肝脏B→O的血型转换,对研究人体器官的血型转换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庆;张建军;邢雨;李世朋;王玉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GSK-3β通路在异丙酚预处理保护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异丙酚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的影响及GSK-3β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丙酚预处理组(P组)、TDZD-8(GSK-3β抑制剂)预处理组(T组).采用Nauta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热缺血后30、60、90 min开放动脉夹,再灌注120 min.各实验组于再灌注末处死大鼠,抽取肝上下腔静脉血,测定血清ALT、AST、乳酸脱氢酶(LDH);采集肝脏缺血组织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蛋白印迹法检测肝组织GSK-3β Ser9、p-GSK-3β Ser9蛋白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ALT、AST、LDH、MDA明显升高,SOD明显降低,p-GSK-3β Ser9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肝组织HE染色显示肝细胞损伤明显,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部分肝组织结构破坏不完整;与I-R组比较,P组和T组ALT、AST、LDH、MDA明显降低,SOD明显增高,p-GSK-3β Ser9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肝组织HE染色显示肝细胞坏死减轻,肝组织结构破坏减轻.各组GSK-3β Ser9表达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 异丙酚预处理能清除氧自由基,增强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异丙酚的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抑制GSK-3β活化,增强磷酸化GSK-3βSer9实现的.

    作者:曹懿;段娜;朱宇麟;申新;王强;赵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儿童肝移植术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肝植术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的临床特点及其对儿童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5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64例肝移植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HIT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病因素,以及对肝移植预后的影响.结果 64例肝移植患儿,使用普通肝素抗凝组41例,其中5例(5/41,12.1%)发生HIT,≤3岁2例(2/33,6.1%),>3岁3例(3/8,37.5%);低分子肝素组23例无HIT发生.围手术期死亡HIT组3例(3/5,60.0%),其中2例合并肝动脉血栓;非HIT组死亡6例(8/59,13.6%).结论 儿童肝移植术后HIT是导致患儿肝移植死亡的原因之一,年龄较大的患儿发生率较高.

    作者:熊强;张明满;李英存;蒲从伦;郭春宝;康权;邓玉华;陈柏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读两篇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专家共识有感

    门静脉癌栓(PVTT)是肝细胞癌(HCC)患者常见的肿瘤晚期征象,预后差.HCC伴PVTT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虽然治疗方法众多,但疗效均不理想.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HCC伴PVTT的治疗指南.近期国内连续发表两篇关于HCC伴PVTT治疗的专家共识.本文对这两篇共识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HCC伴PVTT的治疗共识.

    作者:贾中芝;朱春富;秦锡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微波消融治疗7403例肝癌的严重并发症

    目的 研究肝癌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进行微波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记录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探讨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7403例肝癌患者共进行12 558次微波消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3%(96/7403),死亡率为0.07% (5/7 403).其中肝脓肿34例(0.46%),胸腔积液20例(0.27%),胆道损伤15例(0.2%),出血6例(0.08%),肝功能衰竭6例(0.08%),邻近器官损伤5例(0.07%),腹壁肿瘤种植2例,脓胸2例,腹腔积液伴感染1例,术后心跳呼吸骤停1例,脉管血栓1例,肾功能不全1例,2例术后并发其他脏器疾病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性肝癌和更早治疗年份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微波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癌局部治疗方法,肝脓肿是常见的术后严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操作者经验、肿瘤类型有关,与术前曾进行消融次数无关.通过适当的措施可有效减少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作者:王延明;王能;许赟;沈强;钱国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