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放射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张龙;李楠;石洁;郭卫星;薛捷;孙居仙;程树群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门静脉癌栓, 放射治疗
摘要:原发性肝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不仅发病率非常高,而且预后很差.目前,单纯放射治疗或放射联合介入等治疗方式是值得重视的有效治疗方法.放射治疗根据治疗方式、途径的不同分为外放射和内放射治疗.本文就肝癌门静脉癌栓放射治疗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微血管形态的变化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微血管形态变化,为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本研究以捐献的20例新鲜人尸体的肝脏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经临床确诊的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患者.肝脏用生理盐水灌洗后,分别经肝动脉、门静脉、胆总管灌注不同颜色树脂.灌注成功后进行肝脏腐蚀,定位兴趣区(肿瘤及周围部位),观察其微血管形态及变化.结果 20例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标本,可测量肿瘤共有64个.其中直径>3 cm肿瘤有23个,≤3 cm的41个.肿瘤大体分为: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弥漫型.其中>3 cm的肿瘤主要以肝动脉供血为主(21/23),≤3 cm的肿瘤主要以门静脉供血为主(36/41;P=0.004).扫描电镜提示: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微血管结构形态复杂,主要分为封闭的环形、分叉状、螺旋状、网格状,并且肿瘤直径不同,其微血管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直径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血供来源不同、微血管结构不同.这些特点对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苗成利;王乃利;夏晓飞;李文婷;荣维淇;王黎明;吴凡;吴健雄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Cariporide对胆囊癌细胞株GBC-SD转移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钠氢交换蛋白1(NH1)特异性抑制剂Cariporide对人胆囊癌细胞株GBC-SD体外转移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双羧乙基碳氧荧光素四乙酰氧甲酯(BCECF-AM)荧光染料和酚红检测细胞内外氢离子浓度(pH)值.采用细胞-基质黏附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细胞迁移侵袭(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Cariporide对GBC-SD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实时PCR、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Cariporide对GBC-SD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Cariporide处理后GBC-SD细胞的细胞内pH和NHE1活性明显下降,胞外pH明显上升.细胞-基质黏附实验结果显示,Cariporide处理后的GBC-SD细胞体外黏附率降低至对照组的80%和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损伤愈合的速度和穿过滤膜的细胞数量均少于对照组.实时PCR及蛋白印迹结果表明Cariporide可显著降低MMP-2和MMP-9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P均<0.05).结论 Cariporide可有效抑制人胆囊癌细胞株GBC-SD的体外转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内外pH值改变降低MMPs的表达有关.

    作者:束翌俊;翁昊;包润发;吴向嵩;丁倩;李茂岚;江林;胡云平;谈竹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内外引流预防胰瘘作用的比较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癌、壶腹周围癌、十二指肠癌的有效术式,但是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0%[1-3].其中胰瘘是术后引起腹腔感染、腹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而胰管内放置引流管能否减少胰瘘的发生,内引流与外引流对胰瘘的预防作用有没有差别,目前并没有形成共识[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9年至2011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放置胰管内或外引流管的患者,对不同引流方式对术后发生胰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作者:蒙广星;邢谦哲;袁强;王毅军;杜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放射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原发性肝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不仅发病率非常高,而且预后很差.目前,单纯放射治疗或放射联合介入等治疗方式是值得重视的有效治疗方法.放射治疗根据治疗方式、途径的不同分为外放射和内放射治疗.本文就肝癌门静脉癌栓放射治疗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龙;李楠;石洁;郭卫星;薛捷;孙居仙;程树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肝癌合并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住院接受肝癌治疗期间发生脑梗死以及住院接受急性脑梗死治疗期间证实患有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筛查原发性肝癌患者15 795例,其中符合肝癌合并脑梗死入选标准者32例(0.20%).入选患者中男26例(81.25%),女6例(18.75%),年龄27 ~68(45.63±11.01)岁.7例(21.87%)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余25例(78.13%)无卒中危险因素.脑梗死发病急性期内,患者头颅MRI弥散成像(DWI)显示,脑内出现单一高信号病灶9例(28.12%),出现两个及以上不同动脉供血区高信号病灶23例(71.88%).肝细胞癌27例(84.38%),胆管上皮癌5例(15.62%),其中有14例(43.75%)已经发生转移.血液生化检查显示外周血甲胎蛋白水平升高29例,D二聚体水平升高23例,癌抗原(CA) 125水平升高21例、CA19-9水平升高17例.结论 肝癌合并脑梗死患者大多数具有外周血D二聚体、甲胎蛋白及癌抗原水平升高、脑内出现多发性梗死灶等特点,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患者血液凝固性升高有关.

    作者:韦馨娴;梁志坚;秦超;程道宾;谢兴锐;张云利;蔺心敬;何宁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游走脾伴脾亢一例

    患者,男性,23岁.因“发现下腹部肿物3年,腹胀1周”于2013年3月11日就诊.患者于3年前发现下腹部一肿物,约5 cm ×4 cm大小.当地医院相关检查提示“游走脾”.因当时无不适症状,未进一步治疗.3年来该肿物渐进性增大,现约18 cm×10 cm大小.近1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满不适,与饮食、体位改变等因素无明显关系.

    作者:李智勇;田明国;杨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壶腹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影响壶腹癌患者预后的临床及病理因素.方法 对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1994年2月至2009年2月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治疗的壶腹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进行生存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63%、55%.大多数肿瘤为直径小于2.0 cm、T1期、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分别占总例数的58.3%、48.7%、41.7%、73.0%.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胆红素水平、CA19-9测定值、手术方式、活检与否以及肿瘤大小与生存无关;肿瘤大体类型(P=0.018)、组织学类型(P =0.000)、分化水平(P=0.003)、浸润程度(P =0.003)、淋巴结转移情况(P =0.014)以及肿瘤分期(P =0.031)与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及浸润程度是影响壶腹癌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因素(P =0.002、P=0.00S).结论 壶腹癌为溃疡型、黏液腺癌、低分化、T2/T3期、有淋巴结转移、Ⅱb期时提示预后不佳.肿瘤组织学类型及肿瘤浸润程度是影响患者生存重要的危险因素.

    作者:闫兵;林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胆囊壁异位肝组织一例

    异位肝组织临床十分罕见[1].笔者近期在胆囊切除手术中意外发现胆囊壁异位肝组织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右上腹隐痛10年入院.检查B超提示:胆囊结石、胆囊多发性息肉、胆囊炎.上腹部MRI+ MRCP提示:胆囊多发性小结石、慢性胆囊炎.于2013年12月5日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在胆囊体部游离浆膜面有一结节样红色肉团样组织,约为1.0 cm×1.0 cm ×0.8 cm,外观类似肝组织,与肝脏不相连(图1).腹腔镜下顺利将胆囊和该结节样组织一并切除,送快速冰冻病检为良性病变.术后病理(图2)提示:胆囊多发性混合型息肉、慢性胆囊炎,胆囊浆膜外肝细胞结节,符合肝异位.后诊断:胆囊多发性混合型息肉、胆囊壁异位肝组织.术后恢复好,4 d后康复出院.

    作者:袁喜红;李坚;周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肝门胆管癌术后胆道系统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讨肝门胆管癌(HCC)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总结我院1998年9月至2013年9月手术治疗的130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Bismuth分型:Ⅰ型11例,Ⅱ型33例,Ⅲa型36例,Ⅲb型42例,Ⅳ型8例.手术方式:采用基本术式(胆囊、肝门部胆管和胆总管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肝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68例,基本术式联合右半肝切除14例、左半肝切除37例、左三叶切除3例、左半肝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外引流6例.全尾叶或部分尾叶切除39例.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60例,其中6例重建.门静脉部分切除吻合12例.结果 胆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2%(34/130).其中胆漏21例,经引流后2周内愈合19例,4周后愈合2例.胆道感染7例,应用抗生素和利胆药物后痊愈.吻合口狭窄3例,其中2例再次手术治愈,1例肝内胆管穿刺引流后带管出院.胆汁瘤3例,经介入引流后痊愈.本组因肝功能衰竭死亡2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1例,病死率为2.3%(3/130).结论 肝门胆管癌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胆漏发生率居众多并发症之首.合理引流是治疗胆漏的佳方法.

    作者:张秋学;赵连利;刘汝海;李学锋;杨冬山;张执全;李凤山;张磊;鲁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肝功能指标在诊断胆囊结石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肝功能指标对胆囊结石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胆石症患者426例.按照是否有肝功能异常将患者分成胆总管结石组(n=44)和单纯胆囊结石组(n =382),分析比较各项肝功能指标(ALT、AST、AKP、GGT、TBil、DBil)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意义.结果 426例胆囊结石患者中,男159例,女231例,平均(50.96±12.93)岁.合并胆总管结石44例,肝功能异常发生率77.27%(34/44);单纯胆囊结石组382例,肝功能异常发生率4.45%(17/382),胆总管结石组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单纯胆囊结石组(x2=198.54;P =0.000).分析显示肝功能各项指标升高与胆总管结石有关(均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Y=-0.911+1.142ALT+0.818AST-0.488AKP+2.310GGT-0.065TBil-0.544DBil.其中,GGT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OR=10.067,P=0.007);ROC曲线分析显示,GG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取诊断值为84.5 U/L,其灵敏度为72.2%,特异性为96.1%,阳性预测值为76.3%,阴性预测值为96.2%.结论 实验表明,肝功能尤其GGT,可作为胆囊结石术前判断患者是否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的重要预测指标.

    作者:李永杰;周耿;方孟园;刘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腔神经丛阻滞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腹腔神经丛阻滞(NCPB)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PH)后残存肝组织炎症反应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分别用肝左叶、中叶根部结扎切除构建经典大鼠PH模型.动物随机平均分为NCPB组和对照组.前者在术后12 h开始给予双侧0.5%利多卡因经皮NCPB,对照组则以0.9%生理盐水替换,1次/d.术后第1、3、7天行NCPB后30 min取材,分别测定肝功能、观察残肝增殖情况及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L-β、TNF-α的沉积情况.结果 NCPB组大鼠的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在PH术后第1天、3天、7天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组(P<0.05),总胆红素在第7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白蛋白在第3、7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与NCPB组残肝增殖情况(切除肝重量和术毕残余肝重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术后3d、7d,NCPB组残肝组织切片炎症因子IL-β、TNF-α的表达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NCPB能减轻大鼠PH术后肝功能损害,减少残余肝组织的炎症因子表达.

    作者:邹洪;李军;崔建峰;闫洪涛;陈涛;石力;汤礼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子宫内膜异位性肝囊肿一例

    患者女,53岁.7年前查体发现肝囊肿,直径约5 cm.无腹胀、腹痛、发热、黄疸、恶心、呕吐等不适.此后一直坚持复查,囊肿逐渐增大,未行特殊处理.1周前活动后感上腹胀痛不适,呈持续性.当地医院查B超提示肝脏内巨大囊肿伴囊内出血可能.20年前曾行“剖宫产术”.月经史及生育史无特殊,绝经年龄48岁.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查体未及明显异常.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下腹可见12 cm横形手术瘢痕.上腹部可触及一直径约15 cm包块,边界清楚,无明显触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

    作者:张雷;王春宝;李瑞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国人肝脏Rouviere沟的出现率及分型

    目的 观察、记录腹腔镜下肝脏Rouviere沟的出现率及其形态,探讨Rouviere沟的分型.方法 本组病例来自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我科连续实施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12例患者,术中记录Rouviere沟的出现及其形态.结果 本组812例患者中,开放型Rouviere沟638例(78.6%)、部分融合型145例(17.8%)、完全融合型29例(3.6%).结论 Rouviere沟是重要的肝脏表面解剖标志,出现于绝大多数人中.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Rouviere沟的精细分型,该分型有助于精准肝脏外科的应用拓展.

    作者:韩宇;蔡华杰;叶百亮;阮小蛟;胡炳仁;尤和谊;郑晓风;蒋飞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MicroRNA-200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icroRNA-200a (miR-200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PCR检测肝癌细胞系和58例肝癌标本及其癌旁组织中miR-200a的表达水平,分析miR-200a表达与临床病理和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miR-200a在四种肝癌细胞系中表达均低于正常肝脏细胞系,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0.593±0.107)比癌旁组织(1.652±0.135)显著降低(P<0.05);miR-200a的表达与肝癌的侵袭转移有关.有肝癌侵袭转移患者组明显低于无侵袭转移组(P=0.026).而miR-200a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肝炎病史、肿瘤大小、TNM分期及AFP值无关(均P>0.05).低表达miR-200a的肝癌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miR-200a在肝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并与肝癌的侵袭转移和不良预后有关.

    作者:杨西胜;汪建林;李小磊;阮柏;马奔;高远;郭欣;王璟;段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术中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

    目的 探讨术中I125粒子植入对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28例行术中I125粒子植入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与我院同期保守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n=136)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28例行术中I125粒子植入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平均大直径为(5.7±1.7)cm,术中平均植入粒子50粒.术后无胰瘘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2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5.7%.粒子植入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半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0.8%、26.9%,平均生存时间为(9.9±1.4)个月,明显高于保守治疗对照组.结论 对于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刘洋;盛波;姜凯;王彦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精准肝蒂解剖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精准肝蒂解剖在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43例肝脏病变患者施行腹腔镜下精准肝蒂解剖选择性阻断入肝血流后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年龄平均(46.1±3.5)岁.采用锐性+钝性相结合精准解剖肝蒂显露门静脉、肝动脉及其分支,结合CT及B超等技术,精确判断肝组织缺血范围,完成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后切除病灶.结果 43例均于成功完成精准肝蒂解剖下选择性阻断入肝血流后行解剖性肝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63.6±1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43.8 ±35.5)ml,平均术后住院(7.1±1.6)d.结论 腹腔镜下精准肝蒂解剖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陈永军;卢榜裕;蔡小勇;黄玉斌;靳小建;晏益核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肝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并发症——分类、机制及防治策略

    射频消融在肝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学术地位逐渐提升.全面、系统认识肝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相关并发症,对于进一步规范、推广以及提升其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肝肿瘤射频消融相关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为视角,对并发症进行了新的分类,并对其机制及防治策略进行了阐述.

    作者:孙文兵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靶向溶瘤腺病毒介导的IL-24对有免疫功能小鼠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

    目的 探讨靶向溶瘤腺病毒介导的IL-24(ZD55-IL-24)对有免疫功能小鼠的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采用结晶紫染色观察ZD55-IL-24.对胰腺癌细胞Panc02的生长抑制作用.体内采用肿瘤生长曲线、成瘤率曲线、TUNEL凋亡检测、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杀伤试验和细胞因子检测评价ZD55-IL-24对小鼠胰腺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ZD55-IL-24体外能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体内实验表明,与ZD55-EGFP组或者PBS组比较,ZD55-IL-24组的肿瘤成瘤率低,肿瘤生长速度更慢.ZD55-IL-24不仅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还能通过诱导CTL杀伤胰腺癌细胞并通过上调血浆γ-IFN和IL-6水平而产生抗肿瘤免疫作用.结论 ZD55-IL-24在有免疫功能的小鼠上能产生抗肿瘤免疫和抑制胰腺癌移植瘤生长.

    作者:徐彬;钱明平;杨庭松;宋振顺;刘新垣;周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在急性胆管炎严重程度分级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在急性胆管炎严重程度分级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7例急性胆管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47例患者轻、中、重度胆管炎血清PCT浓度分别为(165.63±32.67) pg/ml、(348.97±45.78) pg/ml、(758.91±28.94) pg/ml.重度胆管炎PCT浓度明显高于中度胆管炎PCT浓度(P<0.05).中度胆管炎PCT浓度高于轻度胆管炎PCT浓度(P<0.05).不同程度胆管炎血培养前三位病原菌亚组间PCT血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CT在急性胆管炎中明显升高,是评价急性胆管炎严重程度的有效参数.

    作者:吕云霄;何江;王宾;许跃明;杜为兵;程云霄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