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冷缺血时间肝脏行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回顾性分析

陈国勇;王维伟;孙建军;魏思东;陈建斌

关键词:
摘要:郑州人民医院肝脏外科自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共施行肝移植手术140例,其中背驮式肝移植49例.在采用背驮式肝移植的患者中,有45例供体、受体血型完全符合.现将45例背驮式肝移植患者按照肝脏冷缺血时间分为小于10 h组和大于10h组,分析总结如下.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冷缺血时间肝脏行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回顾性分析

    郑州人民医院肝脏外科自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共施行肝移植手术140例,其中背驮式肝移植49例.在采用背驮式肝移植的患者中,有45例供体、受体血型完全符合.现将45例背驮式肝移植患者按照肝脏冷缺血时间分为小于10 h组和大于10h组,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陈国勇;王维伟;孙建军;魏思东;陈建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新近认识的一种由脾血窦成分组成的罕见的脾良性血管瘤.由于肿瘤细胞的来源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电镜证实为脾窦内皮细胞,即窦岸细胞,故命名为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近期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原春辉;修典荣;张同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不同切口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远期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自20世纪70年代成功完成首例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以来,该技术逐渐广泛运用并迅猛发展.近年来,由于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的运用,诊断性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逐渐减少;而治疗性ERCP尤其是EST,因其创伤小、恢复快,仍呈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任何一项技术的运用,带来的不仅是福音,还有可能是缺憾.EST亦如此,除了近期的出血、胰腺炎、穿孔等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如结石复发、反流性胆管炎、胰腺炎等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者:张建;梅小才;张礼涛;杨胜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差异性诱导CD4+和CD8+T细胞表达转录因子FOXP3的研究

    目的 研究CD4+T细胞和CD8+T细胞被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表达转录因子FOXP3的差异性.方法 给予CD4+T细胞和CD8+T细胞抗T细胞受体(TCR)刺激的同时,加入TGF-β1培养4d后,通过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分析二者被诱导表达FOXP3的情况.同时通过CFSE标记实验检测被TGF-β1诱导表达FOXP3的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annexin V流式染色检测TGF-β1对于T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相对于CD8+T淋巴细胞,TGF-β1主要诱导CD4+T淋巴细胞阳性表达FOXP3[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29.66±3.624比7.430±0.643;癌旁组织浸润淋巴细胞(NIL):31.74±2.612比8.637±1.146].被TGF-β1诱导表达FOXP3的淋巴细胞增殖活跃(94.39±1.179),受到活化刺激后依旧能够有效分泌干扰素-γ(IFN-γ)效应细胞因子(39.58±1.611).TGF-β1能够有效降低CD8+T淋巴细胞活化后的细胞凋亡率(25.39±2.158比9.320±0.3219).结论 与肝癌患者FOXP3表达阳性的淋巴细胞>95%(97.15±0.3807,n=10)集中在CD4+T淋巴细胞的结果一致,TGF-β1优先选择性诱导CD4+T细胞表达FOXP3.与天然Treg(调节性T细胞)低增殖活性和低细胞因子分泌活性不同,被TGF β1阳性诱导表达FOXP3的T细胞依旧具有活跃的细胞增殖和分泌IFN γ效应细胞因子的功能.CD8+T淋巴细胞相对于CD4+T淋巴细胞,更易发生活化后细胞凋亡,而TGF-β1能够有效降低这种细胞凋亡率.

    作者:李小凤;徐文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链抗体联合放化疗治疗裸鼠移植胰腺癌的研究

    目的 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具有广阔的前景.实验通过对胰腺癌细胞株Aspc-1进行抗EGFR抗体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anti EGFR)治疗及联合放疗、吉西他滨(简称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探索rAAV介导抗EGFR单链抗体对胰腺癌治疗的效果.方法 分别通过单纯化疗、单纯放疗、rAAV-anti EGFR治疗,rAAV-anti EGFR治疗联合化疗、rAAV-anti EGFR治疗联合放疗、rAAV-anti EGFR治疗联合放化疗干预胰腺癌细胞株Aspc-1及裸鼠移植瘤,检测细胞或移植瘤的凋亡率以及移植瘤生长情况.结果 体外实验提示,以上处理方式使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AAV-anti EGFR治疗联合放化疗细胞凋亡率要高于rAAV-anti EGFR治疗、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P<0.05).体内实验提示,rAAV-anti EGFR治疗后,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5),且与放疗和化疗均有协同作用;rAAV-anti EGFR治疗后,组织中凋亡相关Caspase-3活性蛋白表达细胞数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AAV-anti EGFR治疗联合放疗或化疗其凋亡蛋白表达细胞数要多于单纯治疗组(P<0.05).结论 rAAV-anti EGFR治疗在体内外均有良好的抗胰腺癌效应,其联合放化疗疗效优于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且该病毒载体与化疗及放疗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天笑;徐建威;郑连芳;万世奇;张太平;赵玉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腺苷酸环化酶相关蛋白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腺苷酸环化酶相关蛋白2(CAP-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AP2在正常肝脏、肝硬化、早期HCC及进展期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及Western blot显示,HCC组织中CAP2的表达明显升高,且进展期HCC较早期HCC升高的更为明显,而在正常肝及肝硬化组织中CAP2几乎不表达或仅有微弱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与此相同,并且中低分化HCC的CAP2表达较高分化的HCC强.结论 CAP2在HCC中是一个上调表达的基因,可能参与了HCC的多步骤发展过程,有望成为今后HCC诊断的一个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林洁;王斌;黄爱民;刘景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背驮式肝移植同步脾切除严重并发症与对策

    目的 探讨背驮式肝移植同步脾切除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原因与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近十年实施背驮式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处理经验进行分析.结果 (1)在手术临床探索期行背驮式肝移植同步脾切除28例,患者术后1个月重度和极重度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35.7%和10.7%;(2)3例极重度感染患者同时并发肝脓肿、脑脓肿和脾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而死亡;(3)在手术临床探索期行背驮式肝移植同步脾切除患者术后1个月和1年的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17.9%比3.4%,P=0.022;35.7%比8.6%,P=O.002).结论 背驮式肝移植同步脾切除可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率并导致严重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率.肝移植时应严格控制脾切除指征,延迟免疫抑制剂应用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作者:叶啟发;钟自彪;明英姿;成柯;彭贵主;王彦峰;张毅;孙培龙;李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临床器官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发展和突破

    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具有一系列毒副作用,影响患者和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对于患者和器官移植医生而言,诱导免疫耐受是终极的研究目标.然而,目前对此临床尚缺少有效的实验方案、合适的免疫检测手段,对于完全停药面临的一些伦理和安全问题亦缺乏成熟的建议,因此器官移植”可控耐受”在临床上很难实现.尽管面临种种困难,目前仍然有一些中心谨慎构建了以长期存活为目标的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处理方案,并取得部分成功.本文对目前临床成功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方案进行简要综述,包括主动逐渐停药诱导移植免疫耐受,通过混合嵌合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以及调节性T细胞在临床免疫耐受中的应用.

    作者:丁健科;潘飞;李先亮;陈大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化疗灌注中思美泰与化疗药的相互作用研究

    目的 模拟动脉持续灌注模式下药物分布状态,探讨思美泰与不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化疗药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在体外培养的HepG-2和7702细胞系培养液中,分别检测10种化疗药物与思美泰按照不同给药顺序联用或者序贯使用时,对HepG-2和7702细胞系的杀伤作用.结果 思美泰与泰索帝、健择、5-氟尿嘧啶(5-Fu)、培美曲塞二钠、奥沙利铂、表柔比星、顺铂存在协同作用,对其余化疗药作用无明显影响.这种协同作用主要发生在思美泰与化疗药共同孵育或者思美泰在化疗结束后给药时.思美泰与化疗药预混后再给药与各自加入培养液共同孵育组比较,作用降低.结论 在不同细胞系中,思美泰与多种化疗药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且不同的给药顺序对药物间相互作用有很大影响,其机理需进一步明确.

    作者:朱林忠;朱旭;宁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肝囊型包虫病术后顽固性残腔胆瘘术式探讨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后顽固性残腔胆瘘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因肝囊型包虫术后胆瘘长期不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1例患者.其中15例行T管引流+瘘口缝合+腹腔引流术,8例行经胆漏口置入T管+腹腔引流术,4例行半肝切除术,2例行肝叶切除+胆肠吻合术,1例行外囊剥离术,1例因腹腔感染严重行残腔脓肿清除术,半年后行半肝切除术.结果 随访1~8年,1例患者T管引流术2年后出现胆管狭窄,行胆肠吻合术治愈;1例患者T管引流术后再次出现残腔胆漏,给予充分引流后1个月后自闭;1例患者残腔脓肿清除术后再次出现残腔胆漏,经充分引流半年后行半肝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1例半肝切除术后出现创面胆漏,经充分引流后治愈;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1)肝切除术及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因完整去除残腔可彻底解决残腔顽固性胆瘘,但此类患者多为多次手术后且残腔反复继发感染而致手术难度及风险较大;(2)经胆管注射美蓝行胆管造影及减压术,探查包虫残腔壁与胆道的漏口,并进行准确的缝闭,可彻底解决术后残腔胆漏的问题,而留置减压管则对漏口的愈合、防止漏口再次裂开形成胆漏具有一定作用;(3)针对包虫残腔与主肝管相通,且瘘口周残腔壁钙化严重,于残腔胆瘘口内置入合适T管,可有效解决残腔胆瘘.

    作者:冉博;温浩;吐尔干·艾力;排组拉;蒋铁明;玉苏甫;邵英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胆道镜探查和鼻胆管引流治疗复杂肝包虫合并胆瘘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胆道镜和鼻胆管引流治疗复杂肝包虫病合并胆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复杂肝包虫合并胆瘘14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肝包虫内囊摘除+术中胆道镜探查和鼻胆管引流术组68例(治疗组),传统的内囊摘除术组7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式平均住院天数、残腔引流置管时间及残腔胆漏、残腔感染等指标.结果 两组比较,治疗组T管使用率、残腔感染、术后胆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带管出院率和平均带管天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杂肝包虫手术中使用胆道镜检查和引导鼻胆管引流,可减少包虫内容物残留和胆瘘漏诊,能可靠地处理胆瘘,减轻胆道压力,部分胆漏患者可以一期缝合胆总管,术后胆瘘和残腔感染发生率低,技术难度低,值得推广.

    作者:刁红亮;乌尔班;罗超英;王金龙;刘光英;徐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双原发胰腺癌13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累及胰腺的双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0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3例双原发胰腺癌的临床特点、手术结果以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70岁.其中,11例为异时性双原发胰腺癌,2例为同时性双原发胰腺癌.全部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结论 通过分析研究,提高对双原发胰腺癌的认识,及时正确地做出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双原发胰腺癌的预后主要与胰腺癌本身相关,与其他器官的原发恶性肿瘤关系较小,行手术根治性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王崑;刘伟;刘铭;包全;孙谊;王宏伟;金克敏;邢宝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活性氧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高动力循环中的作用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机体氧化应激反应亢进,并且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高动力循环存在密切联系.本文阐述了不同种类活性氧(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及其抗氧化剂,如NAD(P)H氧化酶抑制剂、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清除剂以及维生素C或E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高动力循环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机体活性氧产物增多,抑制或清除活性氧能缓解门静脉高动力血液循环状态,降低门静脉高压症并发症,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炜;吴志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术后并发症

    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改变了手术入路,同时也突破了肝硬化这一相对禁忌证.但它仍属于有创治疗,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尚无系统性评价.手术创伤可以抑制机体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这种抑制作用与创伤程度成正比[1],而手术创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则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2],特别是在肝硬化,机体免疫及代谢功能已存在一定程度下降时.因此,评估不同胆囊切

    作者:黎朝良;方兰;丁佑铭;董荣坤;韩明福;张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不合理的胆肠内引流及支架植入术后再手术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合理胆肠内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治疗肝胆管结石患者的危害及其处理,以期临床能更合理地应用胆肠内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11年12月共55例不合理胆肠内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合理的原因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55例患者中,肝内胆管结石未处理23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16例,胆总管空肠侧侧或侧端吻合(不离断胆总管)5例,胆肠吻合技术不恰当2例,输入襻肠段过短3例,不合理的胆道支架植入6例.本组患者均通过再次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疗效满意.结论 对于肝胆管结石患者,不合理的胆肠内引流技术常常导致治疗失败,加重患者的痛苦,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因此,应该严格把握胆肠内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术的指征,必须注意手术的彻底性及手术操作的规范化,减少胆道再次手术的发生率.

    作者:黄静;陆才德;吴胜东;卢长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钬激光治疗胆总管末端嵌顿结石

    胆总管末段嵌顿结石术中处理是外科医生经常遇到的难题,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时尤为棘手.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钬激光治疗胆总管末段嵌顿结石32例获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永平;陈波;戴途;金慧涵;竺来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脾切除后胰腺内副脾的影像学特征

    副脾是一种先天性异常,可能是胚胎期脾芽的某部分融合失败所致,发生率为10%~15%[1-2].在3000例尸检研究中,发现胰腺内副脾(IPAS)占副脾的17%[1].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IPAS虽然容易发现,但易误诊为其他胰尾部肿瘤,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影像学检查,将这种良性病变与其他肿瘤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活检或手术切除.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我们收集1例并结合文献资料及经随访证实的病例资料,就其影像学的特征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王廷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临床特征汇集分析

    目的 探索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特征,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PubMed为检索数据库,对2006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已发表的关于胰腺IPMN文献中经病理学证实的临床病例进行汇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病例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相关伴随疾病、肿瘤的形态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特征、病理学类型等.结果 共汇集文献123篇,病例6548例.胰腺IPMN多发于老年人,男性较女性略多.胰腺IPMN可发生于胰腺的各个部位,以胰头部多见,其次为胰体尾部以及弥漫性分布.在其三种形态学类型中,支胰管型为多见.胰腺IPMN主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上腹部疼痛、体重减轻及黄疸为多见.在汇集的病例中,恶性肿瘤病例达半数.结论 胰腺IPMN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临床工作中应警惕胰腺IPMN的存在.应在对其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结合患者的自身状况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作者:冯艳;张栋;陈大志;樊华;潘飞;李先亮;李平;郎韧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