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宗华;王波;万里;蔡向阳
目的 观察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对不规则乳头(合并憩室50例、手术后43例、无明确病因的肠腔走行异常10例)的胆总管结石(CDS)患者的疗效.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3月103例不规则乳头的CDS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间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34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34例行乳头气囊扩张术(EBD组);35例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EST+ EBD组).均根据实际情况在乳头治疗后行取石网篮和(或)气囊取石,部分患者以碎石网篮碎石后取石,少数巨大结石无法一次性取石仅放置塑料支架.结果 96例ERCP成功;EST小切开联合EBD与单纯EST比较,虽然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却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出血发生率(P<0.05);较单纯EBD,则显著提高了一次性取石成功率(P<0.05),减少了碎石网篮使用率,且明显降低了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P<0.05).结论 不规则乳头的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成功率仍较高;EST小切开联合EBD对不规则乳头CDS患者维持了较高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减少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
作者:朱峰;宛新建;陆伦根;郑萍;李雷;罗声政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传统的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但术中可能发生的胆管损伤及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等并发症不容忽视.为了帮助术者在术中辨清胆管解剖,我们进行了LC中胆管内置入光源的研究.采用术中经内镜胆总管内置入光导纤维导管对胆囊管、胆总管及肝总管的关系通过钛夹明确的标记定位,部分术中进行胆管造影.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勇;徐方;刘亚东;徐承刚;吴建良;孙丽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预防.方法 将2004年2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133例急性胆囊炎行LC患者,按急性胆囊炎发作后手术治疗的时间分为两组:急性发作72 h内手术的为早期组(34例)和急性发作72 h后手术的延期组(99例).手术技巧是沿胆囊壶腹分离胆囊管,尽量充分“掏空”、显露Calot三角,顺行切除胆囊;如Calot三角粘连紧密,解剖关系不清,可逆性切除胆囊或自壶腹部行胆囊大部切除术.延期组手术难度增大主要集中在Calot三角的处理上.结果 133例全部完成LC手术,无中转开腹,无胆道损伤及胆漏等并发症,无术后30 d再入院.顺行切除术127例,逆行切除术2例,胆囊大部切除术4例.延期组较早期组LC手术时间延长[(44.1±5.32)min比(66.4±3.05) min,P<0.01];两组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比2.02%,P>0.05).结论 延期LC较早期LC难度增大,但同样安全可行;把握好LC的手术技巧和熟练的技术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作者:朱斌;张展志;张能维;宫轲;路夷平;王岩;阿民布和;李凯;王桐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LC)比开腹胆囊切除(OC)有许多优点,但有一定局限性.如遇到有复杂、变异等情况,则难以在镜下处理,如果勉强手术则易发生损伤.我院2004年4月至2009年12月2100例LC中23例中转开腹,现回顾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本组2100例LC中23例中转开腹患者,男6例,女17例,年龄20~70岁,平均52.6岁.有典型胆绞痛发作史,病程2~10年不等.
作者:卢支仪;张克;刘从悦;袁汝均;勾靖 刊期: 2011年第10期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由于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诊断较为困难.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分型标准的提出,显著提高了该疾病的诊断水平,对合理选择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文章概述了近年来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分型研究及相关诊断、治疗进展.
作者:普彦淞;石景森;李宗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与开腹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不同术式对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2006年5月至2010年9月,因左肝内胆管结石行开腹肝左外叶切除及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种手术各随机选择30例.于术前24 h以及术后即刻、24 h、48 h、72 h抽取静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肾上腺素、皮质醇、血糖、NK细胞、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肾上腺素、皮质醇术后即刻达到峰值,中性粒细胞、血糖、IL-6、CRP术后24 h达峰值.术后各时段对应数值开腹手术组均高于腹腔镜手术组(P<0.05).NK细胞术后24 h达低值,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左肝内胆总管结石行肝左外叶切除术时,腹腔镜术式对机体应激反应影响较小.
作者:岳平;赵宏志;秦鸣放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的外科治疗特点及预后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HCC外科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病理诊断为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方式、肿瘤病理类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不同手术方式术后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8.1,P<0.01);单因素分析发现,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及肿瘤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肿瘤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1.4157、1.1072、1.6435).结论 根治性切除及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重要措施.
作者:徐力善;刘文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前我国胆石症的微创治疗已经部分取代传统开腹手术.但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认识不足,使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漏诊在LC中较为常见,往往术后患者行再次手术,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我院自2005年3月以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22例,经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俞海波;金肖丹;陈雷;宋洪亮;陈海川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甘露糖敏感性绿脓杆菌制剂(pseudomonasaeruginosa mannose sensitive hamemagglutination vaccine,PA-MSHA)诱导肝细胞癌凋亡的机制.方法 将具有肺转移潜能的人MHCC97L肝癌组织块种植于BALB/c nu/nu雄性裸鼠肝脏,建立转移性人肝癌裸鼠原位模型.荷瘤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A-MSHA腹腔注射组及皮下注射组.各组均于种植后第3天开始用药,于种植后第6周末处死动物.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4、IL-6、IFN-γ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肿瘤组织裂解液中Cα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的酶活性,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内Fas和FasL蛋白水平.结果 对照组、PA-MSHA皮下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裸鼠血清TNF-α分别为(25.24±3.22) pg/ml、(25.50±4.55)pg/ml(P>0.05)和(34.22±2.42)pg/ml(P<0.01).三组血清IL-4、IL-6及IFN-γ水平无显著差异(P>0.01).腹腔注射组肿瘤组织裂解液中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的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上调4.1倍、2.3倍和1.9倍(P<0.01).与对照组比较,PAMSHA皮下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肝癌组织内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PA-MSHA腹腔注射可通过上调TNF-α及Fas/FasL表达诱导肝细胞肝癌的凋亡,从而抑制其生长和转移.
作者:李涛;汤钊猷;周建炜;樊嘉;胡三元;智绪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国内常见的肝衰竭类型,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死率极高.ACLF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目前尚不明确,深入了解ACLF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有助于临床治疗工作的改善.近年来ACLF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就ACLF的概念、病因及其病理生理学改变作一综述.
作者:顾广祥;施晓雷;丁义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7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行手术切除的562例Child-Pugh A级肝细胞肝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及肝功能衰竭病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前高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低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是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术前PA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的界值为0.14 g/L(灵敏度41.4%,特异度83.1%).当TB≥20.4 μmol/L且PA<0.14 g/L时,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发生率为16.0%(OR=7.276,P=0.002).结论 Child-Pugh A级原发性肝癌肝切除者,术前TB<20.4 μmol/L并且PA≥0.14 g/L时,术后肝功能恢复较好.
作者:李斌;余耀;贺轶锋;樊嘉;吴志全;周俭;钦伦秀;叶青海;孙惠川;邱双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从2009年8月起共完成116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其中35例采用钝性冲吸解剖法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5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45~80(66.4±0.25)岁.2.纳入标准:胆囊良性病变、无复杂合并疾病和其他并发症、体重指数(BMI) <35 kg/m、无腹部手术史的患者.
作者:李毅;张伟;李敏;田银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调控胆囊癌细胞内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STAT1)信号通路抑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表达的作用机制,为解除胆囊癌生物治疗中肿瘤产生的免疫耐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γ-干扰素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处理胆囊癌SGC996细胞.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DO、STAT1以及干扰素调节转录因子1(IRF-1)的表达.用细胞免疫组化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TAT1的入核情况,转染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γ激活序列(GAS)和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ISRE)的活性.结果 胆囊癌细胞中IFN-γ刺激IDO的表达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SAHA抑制IDO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SAHA抑制STAT1的磷酸化和入核,抑制IFN-γ促进的GAS、ISRE和IRF-1的活性.结论 抑制人胆囊癌细胞中JAK/STAT1信号通路可导致IDO表达下降,表明调控JAK/STAT1信号通路可能会解除胆囊癌生物治疗中肿瘤产生的免疫耐受.
作者:张鹏;江冠民;高剑;李玲玲;杜军;焦兴元;石景森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在人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36例胆固醇结石患者为结石组,19例肝移植供体为正常组,分别测定骨桥蛋白、钙离子及脂质成分在胆囊胆汁中的含量,用成核时间法研究骨桥蛋白在胆汁中的成核作用.结果 骨桥蛋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胆固醇自发成核.50 μg/ml的骨桥蛋白可分别使结石组和正常组胆汁的成核时间延缓48.90%和17.07%,100 μg/ml的骨桥蛋白可使成核时间延缓91.51%和32.93%;并可抑制钙离子诱导的促成核作用.50μg/ml骨桥蛋白+钙离子可分别使结石组和正常组胆汁成核时间延缓75.78%和33.96%,而100μg/ml骨桥蛋白+钙离子则使成核时间分别延缓125.90%和62.26%.结石组胆汁中胆固醇、磷脂、胆汁酸及胆固醇饱和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胆汁(P<0.05),而骨桥蛋白和钙离子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组胆汁中的含量(P<0.05).结论 骨桥蛋白可抑制胆固醇成核,并参与胆结石的发生发展.
作者:杨林;陈进宏;蔡端;王丽颖;查锡良 刊期: 2011年第10期
2006年8月至2010年2月,我院236例胆囊切除术中,有12例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失败,改行经胆总管穿刺胆道造影成功,方法安全可行,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2例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失败的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45岁.术前B超或CT检查发现胆囊结石,无明确胆总管结石的证据.12例均有相对胆总管探查指征:胆总管扩张>8 mm的5例,转氨酶升高的4例,胆源性胰腺炎病史1例,术中发现胆囊管增粗2例.
作者:张建辉;童中山;张远炎;刘卫怀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LC BDE)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 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间对12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微创治疗.其中78例采用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49例采用内镜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EST) +LC治疗.比较二组的手术治疗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残余结石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等指标,并随访二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BDE+ LC组:手术成功率94.8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41%.EST+LC组:手术成功率95.9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77%.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住院费用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5年,平均(3.2±0.8)年,LCBDE+LC组结石复发率、胆管积气发生率、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显著低于EST+LC组(P<0.05).结论 LCBDE+LC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术式,对于适宜的患者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更能体现微创的优势.
作者:潘步建;周蒙滔;徐迈宇;陈峰;宋洪亮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近年来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ransumbilical single-por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TUSPLC)成为新的研究热点[1-4].我们在熟练掌握常规多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基础上,应用微型腹腔镜和曲线型器械[5-6],于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开展421例TUSPLC.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421例,男性117例,女性304例,年龄13~74岁,平均41.8岁.胆囊息肉65例,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329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27例.其中胆囊颈部嵌顿结石12例,3例合并慢性阑尾炎同时行阑尾切除术.
作者:吴宁;周群;刘海亮;张波;石党军;李强;吴建全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性疾病,因就诊时多为疾病晚期,故现内镜下治疗已逐渐替代手术治疗.内镜下诊断方法有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超声内镜、子母胆道镜等.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镜下治疗目前以置入胆道支架较多见,另有超声内镜下胆—肠造瘘术、内镜射频消融术、内镜近距离放疗、内镜光动力治疗等,磁珠压迫技术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疗效还有待观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内镜技术还是耗材工艺方面,都有着不断的进步,将来内镜诊疗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石莹;陈晓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院为45例肺心病患者实施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45例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51~78岁,平均59.3岁.所有患者均有3年以上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入院后经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检查,符合1980年全国肺心病会议诊断标准.其中心功能失代偿者12例.所有患者均因反复发作的结石性胆囊炎住院要求手术治疗,合并高血压3例,糖尿病5例.全部病例无肝、肾及其他疾病.
作者:敏志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由于创伤小、恢复快而备受欢迎.然而,其并发症往往被忽视,滥用EST的现象时有发生.文章总结近10年来国内EST的应用状况并对其并发症进行分析,提出应在临床中对EST正确认识,恰当应用.
作者:黄长文;王开阳;傅华群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