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蔡柳新;方哲平;李剑锋;杜学峰;陈斌;蔡秀军

关键词: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 技术, 腹腔镜肝切除术, liver resection, 肝门血流阻断, 术中应用, 控制出血, 围切除, 器械
摘要:控制出血是腹腔镜肝切除术成功的关键.除选择合适的切肝器械外,肝门血流阻断技术也是重要的方面,尤其是进行肝段、叶及以上范围切除时.该院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间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应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技术7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根治性手术防治肝包虫病的复杂化

    自2001-2006年,笔者共收治28例肝包虫病人,其中部分病例的治疗采用了具有根治性意义的术式,相对于传统的内囊摘除手术,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作者:高静涛;秦建伟;党政;龚振斌;项红军;王建国;徐琦;李庆怀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肝转移病人有手术指征吗

    对进展期胰腺神经内颁发肿瘤,即使存在不可切除的肝转移,依然可以存活数年,而非数月.理论上,我们应该姑息性切除这类病人有症状的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然而,切除伴肝转移病有的原发胰腺肿瘤的效果和可行性鲜有报道.

    作者:Hung JS;Chang MC;Lee PH;宋继勇;邹一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经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入路行巨大肝癌切除:附38例

    目的 探讨巨大肝癌的可切除性及切除方法的改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潍坊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手术切除的38例巨大肝癌资料.38例巨大肝癌平均直径14.4 cm(10.5~27 cm).术中先行结扎患侧肝动脉及门静脉.解剖打通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在绕肝带捆扎指示下前入路法逆行切除瘤体.结果 38例手术均取得成功,平均出血量850 ml(300~2700 ml).围手术期无死亡.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9%、57.9%、39.5%.结论 巨大肝癌非手术禁忌,经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入路行巨大肝癌切除安全可靠.

    作者:李加起;李森;庄冠一;李春友;杜福田;丁伟;董承伟;郭玉林;宋钦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螺旋水刀与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在肝门区肿瘤切除术中的联合应用

    目的 探讨螺旋水刀与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刮器(PMOD)在肝门区肿瘤切除术中的联合应用.方法 对35例联合应用螺旋水刀与PMOD在切除肝门区肿瘤的病人的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单纯应用螺旋水刀和PMOD进行比较.结果 PMOD组需肝门阻断21例;螺旋水刀组需阻断肝门5例;联合应用组需阻断肝门2例.术中视野清晰,肝内管道系统暴露充分,未发生管道系统误损,术后B超监测未发现有重要血管损伤的表现;PMOD组肿瘤切除时间较短,肝面烧灼止血面大,但出血量较大、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较长;而单纯应用螺旋水刀虽然肝功能恢复时间短,但切除肿瘤时间长;联合应用组肿瘤切除时间比螺旋水刀组短、出血量比PMOD组少、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比POMD组优.结论 螺旋水刀与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联合应用能安全、快捷切除肝门区肿瘤.

    作者:陈念平;缪辉来;谭小宇;陈明;戴维;邱志东;徐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腹腔镜胰腺手术的现状和思考

    随着手术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成熟进步,近10年腹腔镜手术逐渐被运用到胰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例如胰腺癌的腹腔镜探查和评估、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坏死组织清除、胰腺假性囊肿的引流、胰腺肿物摘除术、胰体尾切除术以及胰腺癌的治疗等.

    作者:廖泉;赵玉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肿瘤残留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肿瘤残瘤(即不完全消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1999月12月至2007年4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共对1341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2696个肿瘤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术后1~2个月内复查,统计术后肿瘤残留发生率.结果 1142例病人2331个肿瘤得到有效复查资料.132例(11.6%)病人的192个(8.2%)肿瘤射频消融后发生活性组织残留.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术前TACE、射频发生器类型以及超声定位清晰度等指标与术后肿瘤组织残留显著相关,分别为P=0.000,P=0.004,P=0.014,P=0.001和P=0.00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只有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以及术前TACE是肝癌射频消融后活性组织残留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合理选择肿瘤大小、部位和射频发生器,精确超声定位.术前实施TACE等可降低射频消融后不完全消融率.减少术后肿瘤残留.

    作者:翟博;陈夷;刘晟;李晓燕;盛月红;吴孟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残留癌细胞过快增长

    一、我国现阶段肝癌(HCC)发病的新特点和治疗新理念HCC在我国发病率高,危害大.近年来,我国HCC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1)由于好发人群定期体检和筛查意识的提高,直径≤5 cm的早期HCC诊断率逐年提高;(2)由于肝炎、肝硬化等基础肝病疗效的提高,HCC预防意识的增强,肝病病人的寿命延长,HCC发生时间推迟,导致高龄HCC病人和伴肝功能不良的HCC病人的比例和数量均有增加的趋势;(3)HCC多中心生长理论的普及[1,2],对多病灶性HCC认识水平的提高,检查能力的提升,加之诊断经验的积累,均使得对多中心性病灶和肝内转移性病灶的漏诊率明显降低,多病灶HCC的比例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作者:孙文兵;柯山;高君;丁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当今肝癌诊治中经典标志物AFP研究新进展

    虽然仍被认为足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经典标志物,在肝癌诊治有了长足进展的今天,甲胎蛋白(AFP)也不再是单纯的诊断指标.更不是惟一指标,它在肝癌的癌变机制、分子和基因诊断、肝癌的生物导向治疗、以及与多种方法的结合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现就AFP用于肝癌诊治研究中的近年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梁锋;施宝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COX-2调节HIF-1α和VEGF在人胰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 检测环氧合酶-2、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研究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胰腺癌BxPC-3细胞株中这3种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环氧合酶-2在胰腺恶性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12例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环氧合酶-2、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不同浓度(分别为DMSO组.50 μmol/L,100 μmol/L组和200 μmol/L组)尼美舒利作用于BxPC-3细胞24 h后.提取细胞蛋白行Western blotting.观察3种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12例胰腺癌组织标本中均检测到有环氧合酶-2蛋白的高表达.相比之下,癌旁组织中则相对低表达甚至未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也存在相同情况,即在癌组织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而在尼美舒利不同浓度作用于胰腺癌BxPC-3细胞后,可明显抑制3种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胰腺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呈过量表达.提示环氧合酶-2可能与胰腺肿瘤血管生成有关,而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尼美舒利可抑制这3种蛋白的表达水平,这可能为其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之一.

    作者:黄东胜;刘军伟;王高卿;陈建锋;耿磊;谢海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控制出血是腹腔镜肝切除术成功的关键.除选择合适的切肝器械外,肝门血流阻断技术也是重要的方面,尤其是进行肝段、叶及以上范围切除时.该院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间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应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技术7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蔡柳新;方哲平;李剑锋;杜学峰;陈斌;蔡秀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肝癌多中心发生与肝内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差异研究

    目的 探讨HBV相关的多结节肝癌病人中,多中心发生与肝内转移肝癌的发病情况和两种类型肝癌的临床病理学差异因素.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手术切除的多结节肝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多结节肝癌的病理学特征,分为多中心发生组和肝内转移组,统计学分析两种类型肝癌的差异因素和预后.结果 89例多结节肝癌病人中,16例(18.0%)为多中心发生,57例(64.0%)为肝内转移;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级、肿瘤大小、胆碱酯酶、Child's分级和门静脉侵犯在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多中心发生组的总体生存情况优于肝内转移型病人(P=0.003);多发肿瘤类型(多中心发生或肝内转移)和Child's分级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笔者收治的HBV相关的多结节肝癌,以肝内转移型肝癌为主,多中心发生型肝癌比例较低,对于多中心发生的病人,应积极手术切除.其预后优于肝内转移者.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肿瘤分级、肿瘤大小、胆碱酯酶、Child's分级和门静脉侵犯评价多结节肝癌的类型.

    作者:王健;孙燕;崔云龙;郑红;李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在缺血预处理保护硬化肝脏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IP)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通道)在这种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复制雄性肝硬化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IP组以肝缺血5 min再灌注10 min作预处理;IP+5-HD组是在IP组基础上,使用微量注射泵经大鼠门静脉注射mitoKATP通道特异性阻滞剂5-HD进行预处理;DE组以静脉注射mitoKATP通道选择性开放剂DE作为预处理;DE+5-HD组是在DE组基础上再予静脉注射5-HD进行预处理;对照组(C组)以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预处理;上述5组均在预处理后行肝缺血45 min再灌注60 min;缺血方式为70%肝脏热缺血.假手术组(S组)仅行开腹,不作任何其它处理.完成预定实验操作后分别取血用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切取肝组织用于测定ATP酶活力、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湿重/干重(W/D)的测定及观察显微、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C组ATP酶活性与肝损伤指标ALT与LDH活性、MDA含量与W/D比值均明显高于S组(P<0.01),肝脏在光镜与电镜下的显微与超微结构损伤明显;IP组与DE组的各项肝组织损伤指标均明显好于C组,ATP酶活性低于C组(P<0.05,P<0.01),而IP+5-HD组、DE+5-HD组的肝损伤指标分别差于IP组、DE组,ATP酶活性高于IP组、DE组(P<0.05,P<0.01);在SOD活性方面,C组明显低于S组(P<0.01),IP组低于S组,高于C组(P<0.01).DE组与C组相比无差异,IP+5-HD组、DE+5-HD组SOD活性分别与lP组、DE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 mitoKATP通道参与IP抗肝硬化大鼠肝I/R损伤的保护效应,其作用可能与下调肝组织ATP酶活性,减少ATP大量分解,改善肝能量代谢,增加能量储备;提高肝脏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肝组织微循环,减轻肝脏水肿有关.

    作者:史卫海;戎亚雄;孙亚伟;徐学忠;李文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HMGB1 A box蛋白对于急性胰腺炎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应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拮抗剂-A box蛋白治疗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观察其疗效.探讨A box蛋白对于急性胰腺炎所致脏器损伤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20%L-精氨酸腹腔注射诱导建立小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并于建模后应用A box蛋白进行治疗,测定血AST、ALT、LDH、BUN及Cr等生化指标.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小鼠的胰腺、肺、肾、肝的病理变化及两组小鼠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结果 建模后48 h,治疗组小鼠的胰腺、肺组织损伤病理评分较对照组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肾、肝组织损伤的病变程度较对照组减轻.建模后24 h治疗组的AST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建模后48 h治疗组的AST、ALT、LDH和Cr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小鼠的存活率(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存活率(26.7%)(P<0.05).结论 A box蛋白对于胰腺炎及其所引发的肺、肾、肝等脏器的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提高重症胰腺炎小鼠的存活率.

    作者:袁海;孙家邦;李非;刘家峰;王亚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NET-1、PCN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及癌旁肝组织中NET-1和PCNA的表达.探讨NET-1基因在HCC中的表达与肝癌细胞增殖、转移以及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NET-1在34例HCC病人癌组织以及相应癌旁肝脏组织中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评价NET-1的表达与人HCC临床病理学因素的相关性;同时对HCC中PCNA和NET-1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CC组织中NET-1基因mRNA呈高表达,NET-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肝脏组织.TMN分级Ⅲ~Ⅳ的肝细胞癌组织中NET-1 mRNA表达率显著高于TMN分级Ⅰ~Ⅱ的肝细胞癌组织(P<0.05);NET-1基因在HCC中的表达与肿瘤的肝内转移以及门静脉浸润等相关.NET-1与PCN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 NET-1基因表达与HCC的增殖、转移状态及临床分期有关,NET-1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癌的TMN分期存在正相关关系.

    作者:朱能;沈世强;夏悦明;李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胆囊腺肌增生症伴胆囊囊肿一例

    病人,女,44岁.主因间断性右上腹隐痛一年入院.该病人一年来右上腹隐痛间断发作,进油腻食物后加重,伴右肩部放散痛.

    作者:尹大龙;刘连新;罗辉;姚大勇;姜晓明;姜洪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原发性胆囊癌28例诊治分析

    原发性胆囊癌发生率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5~6位.早期诊断困难,一旦发现多属中晚期,预后极差,只有极少数病人手术后能生存至5年以上.西安航天总医院自1998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28例原发性胆囊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元新;陈广瑜;王吉喆;付振刚;王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综合治疗是指包括手术切除、介入化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及微刨治疗在内的不同治疗手段的综合或序贯应用.

    作者:程树群;吴孟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骨桥蛋白在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及肝癌组织中表达意义

    目的 研究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及其肝癌组织中骨桥蛋白(OPN)表达情况,分析OPN表达与肝癌细胞侵袭转移潜能、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细胞免疫组化、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MHCC97-L和HCCLM6 OPN表达情况.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200例肝癌组织中OPN表达.结果 OPN表达水平随着肝癌细胞侵袭转移潜能增加逐渐升高.肝癌组织中OPN表达与病人性别、年龄、血清AFP水平、肿瘤大小、有无包膜、细胞分化以及肝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肝癌TNM分期、门静脉癌栓和术后复发转移发生有明显相关(P<0.05).术后有复发转移病人的肝癌组织中66%表达OPN,而术后无复发转移病人的肝癌组织中仅37%表达OPN,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OPN表达与肝癌细胞细胞系侵袭转移潜能密切相关.肝癌组织中OPN表达可能是预测肝癌术后是否发生复发转移指标.

    作者:陈荣新;叶胜龙;李涛;薛同春;赵燕;陈洁;孙瑞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三明治构型原代大鼠肝细胞培养细胞极性重建及功能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三明治构型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极性重建过程并对其功能进行测定.方法 改良原位两步法门静脉胶原酶灌注分离单肝细胞,三明治构型培养肝细胞,观察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测定特异性膜区域蛋白的重新分布,检测白蛋白mRNA及肝细胞功能.结果 平均每个鼠肝可获取(2~3)×108个肝细胞,活率在93%±3%,纯度在96%±3%.培养6~8 h后,肝细胞排列成肝索样结构.3 d后,白蛋白mRNA表达明显增强.4 d后,DPPIV几乎完全集中在胆小管膜区.5 d后,胆小管完全连接成网络.形态维持达49 d以上.结论 三明治构型肝细胞培养体系更接近于肝细胞体内生长环境.肝细胞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作者:王莹;张先杰;孙家邦;宋茂民;安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4-2008年载文著者分析

    本文对<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4-2008年刊载的1643篇论文从时间分布、空间分布、著者的合作情况、著者和机构的发文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陈贞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