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良;叶章群;杨为民;陈志强
作者:眭元庚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我们采用股薄肌岛状肌皮瓣修补治疗复杂性后尿道瘘患者1例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志福;万文勇;沈健;金杰;叶绪龙;陈维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肾细胞游离钙([Ca2+]i)水平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大鼠,分组建立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应用Fura-2/AM荧光指示剂测定缺血再灌注大鼠肾细胞[Ca2+]i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细胞凋亡率.结果缺血再灌注1、2、24 h肾细胞Ca2+超载水平分别为156.2、181.6和260.6 nmol/L,与对照组(109.7 n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24 h肾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58%、9.79%和11.23%,与对照组(1.5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细胞Ca2+超载与肾细胞凋亡率有正相关趋势(r=0.83,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肾细胞呈现Ca2+超载,与肾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趋势,提示肾细胞钙超载可能是再灌注损伤肾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作者:傅耀文;张文岚;薛立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现象)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男性患者4例,年龄16~2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肉眼血尿,1例合并左侧精索静脉曲张.膀胱镜下均可发现左侧输尿管口喷血尿,B超及CT三维重建示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左肾静脉明显受压,肾静脉近端扩张.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治疗.结果4例患者术前均明确诊断,均行左肾静脉重建手术,术后血尿消失,痊愈出院.术后6个月及9个月分别复查B超、CT三维血管重建,4例患者肾脏大小正常,重建肾静脉通畅,受压现象消失,尿常规正常.结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临床特点为肾静脉高压,肉眼或镜下血尿,精索静脉曲张.左肾静脉重建手术是治疗血尿的有效方法.
作者:洪宝发;符伟军;卢锦山;杨勇;蔡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1997年至2003年我院共收治双侧输尿管结石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43例,采取输尿管镜下气压弹导碎石、ESWL碎石、开放手术等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东升;徐苗;成泽民;何俊;杜义堂 刊期: 2004年第12期
随着保留肾单位手术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广泛开展,对肾癌的术前影像学评估要求不断提高.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MRA)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2000年3月至2003年6月,我们对28例肾癌患者术前进行了3D-MRA检查,探讨其在术前血管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王林辉;杨波;杨庆;杨明;陈文政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作者:周尊林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者,男,52岁.因排尿困难、肉眼血尿5 d于2003年12月11日入院.B超示前列腺形态不规则,腺体内多发结节,约7.1 cm×5.5 cm×4.9 cm,膀胱内中等量剩余尿.查体:耻骨上膀胱区轻度饱满.直肠指诊前列腺Ⅳ°,质硬,中央沟消失,表面欠光滑.胸部X线片及CT示左肺上叶及右肺门多个结节影,考虑前列腺癌肺转移.盆腔CT提示前列腺体积增大突入膀胱,表面不光滑,呈菜花样改变,膀胱精囊角消失,双侧精囊腺模糊,盆腔多个淋巴结肿大.腹部B超提示,肝,胰腺,右肾上腺占位病变.
作者:刘鸿燕;黄尔斌;蔡莘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影响预后因素及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危险因素.方法160例输尿管癌中男93例,女67例,平均年龄63.7岁.左侧81例,右侧79例;上段30例,中段21例,下段96例,单侧多发13例.病理分期Ta9例,T158例,T246例,T341例,T46例;分级G14例,G2119例,G337例.16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肾、输尿管全长加膀胱袖状切除124例(77.5%).总结临床病理学资料,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5年生存率53.0%,其中Ta、T1、T2患者5年生存率(83.3%、71.9%、59.1%)与T3和T45年生存率(37.5%、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G1、G2患者的5年生存率(100.0%、63.5%)与G3(1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分期分级是影响预后的因素.160例输尿管癌术后发生膀胱癌者38例(23.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同发膀胱癌和下段输尿管癌是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危险因素(P=0.001,P=0.005).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分期分级是影响预后因素;伴有同发膀胱癌和下段输尿管癌是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争;潘柏年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B超、CT诊断肾脏小肿瘤(直径≤3 cm)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48例肾脏小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B超、常规CT、螺旋CT薄层扫描和冰冻切片的诊断结果.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49岁.其中无临床症状者43例,血尿2例,腰痛2例,血尿伴腰痛1例.结果48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肾细胞癌(RCC)3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7例,嗜酸细胞腺瘤4例,后肾腺瘤1例.B超诊断正确率为75%(36/48),常规CT为81%(39/48),螺旋CT薄层扫描为91%(20/22),术中冰冻病理为95%(19/20).结论肾脏小肿瘤的偶发率和良性率较高,B超和常规CT鉴别其良恶性有一定难度,螺旋CT薄层扫描和冰冻切片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作者:杨培谦;吕文成;杜林栋;刘丽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对膀胱小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膀胱小细胞癌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51岁.其中2例膀胱小细胞癌含有移行细胞癌和(或)腺癌成分.行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行膀胱全切术4例.5例患者接受2~6疗程化疗.结果6例患者随访12~60个月,均因肿瘤复发死亡.平均生存时间28个月.结论膀胱小细胞癌占原发膀胱恶性肿瘤的0.44%,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淋巴结、肝、骨等转移,预后差,根治性膀胱全切加联合化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许建业;韩恩善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1例.年龄14~37岁,平均24岁.临床表现血尿7例,蛋白尿2例,血尿合并蛋白尿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肾静脉扩张段直径均为受压狭窄处3倍以上,9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示左肾静脉受压.结果患者行左肾静脉内支架植入术7例,肠系膜上动脉切断再吻合术3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1~5年,患者症状消失,左肾静脉无明显受压.结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临床表现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或直立性蛋白尿.多普勒超声、MRA及膀胱镜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并除外其他疾病可作出诊断.一般行保守治疗随访观察,对有肾功能损害或有并发症者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作者:谢立平;周晓峰;潘寿华;李鸣;潘松龄;金炜;张鸿坤 刊期: 2004年第12期
MN/CAⅨ基因在肾癌中有特异性的表达,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TAA),在肿瘤诊断以及生物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1].我们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肾癌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MN/CAⅨmRNA表达,探讨MN/CAⅨ基因表达作为肾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耀东;郑少斌;王战会;谭万龙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凋亡抑制基因存活素(survivin)表达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中存活素的表达进行检测.男4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岁.病理分级Ⅰ级16例,Ⅱ级24例,Ⅲ级20例.临床分期T113例,T215例,T3 21例,T411例.复发性膀胱癌21例.10例非肿瘤膀胱组织作对照.结果60例膀胱癌组织中存活素阳性表达36例(60.0%),10例非肿瘤膀胱组织存活素表达均为阴性.Ⅰ、Ⅱ、Ⅲ级膀胱癌组织存活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6/16)、66.7%(16/24)、70.0%(14/20),Ⅰ级与Ⅱ、Ⅲ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T2、T3、T4期膀胱癌组织存活素阳性率分别为53.8%(7/13)、60.0%(9/15)、61.9%(13/21)、63.6%(7/11),呈逐渐增高趋势,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性膀胱癌存活素阳性率为80.9%(17/21).结论存活素与膀胱癌发生发展有关,检测膀胱癌组织中存活素表达可能对判断膀胱癌预后有一定意义.
作者:宋涛;李鸣;石怀银;洪宝发;那彦群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再认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疗效影响因素,提高TURP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熟练掌握技术后6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TURP资料.年龄52~92岁,平均64.8岁.术前B超测定前列腺体积16.3~210.4 ml,平均46.2 ml.大尿流率(Qmax)平均8.4 ml/s,平均尿流率(Qave)平均4.3 ml/s,剩余尿量(RU)平均75 ml.IPSS评分平均23分.结果600例患者手术效果满意,切除前列腺组织平均31.8 g,电切时间平均51 min,术中输血38例,无因穿孔或无法控制的出血需改行开放手术的病例,发生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先兆4例,无TURS发生.508例(85%)患者随访1~32个月,Qmax平均增至16.9 ml/s,Qave平均增至10.8 ml/s,RU平均降至15 ml.IPSS平均8分.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术中、术后充分认识TURP疗效影响因素,使TURP规范化,可进一步提高TURP质量.
作者:尹杰;何国伟;陈向新;麦能斌;林靖波;麦源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验证单克隆抗体BDI-1导向的三氧化二砷免疫蛋白微球[As2O3-(HAS-NS)-BDI-1]对膀胱癌细胞BIU-87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通过还原电泳(SDS-PAGE)鉴定免疫蛋白微球抗体BDI-1与微球的共价连接,用3氢-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As2O3-(HAS-NS)-BDI-1的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凋亡与分期.结果SDS-PAGE还原电泳可见As2O3-(HAS-NS)-BDI-1组有2条条带.3H-TDR掺入法进一步验证了其特异性杀伤膀胱肿瘤细胞的活性.肿瘤细胞被诱导凋亡,G0/G1期细胞百分比减少,G2/M期百分比明显增加,Sub-G1期细胞24h增高到18.4%.结论As2O3-(HAS-NS)-BDI-1能特异性地与膀胱肿瘤细胞结合并产生更加有效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作者:周洁;曾甫清;李翀;高翔;谢蜀生;俞莉章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相关基因群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含有4366条人类全长基因cDNA基因芯片研究一组前列腺癌及正常前列腺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性.同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前列腺癌与正常前列腺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287条,未知基因165条,已知基因122条.已知基因中有显著差异表达基因56条,其中上调基因20条,下调基因36条.结论生物信息分析显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与肿瘤的发病机理可能存在相关性.
作者:习小庆;胡映波;潘正跃;吴勇;黄红卫;刘芳明;葛根;彭瑞元;应康;谢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的临床体会.方法收集1980~2002年收治286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准备资料.术前使用酚苄明207例,使用压宁定78例,1例未用α-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做术前准备,急诊手术.用药时间2~9周,平均6周.28%的患者术前加服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结果254例患者血压稳定在16.0/10.7 kPa(120/80 mm Hg)左右,无阵发性血压升高,心悸,多汗等现象,体重呈增加趋势,心率80~85次/min,外周微循环明显改善.肿瘤大小(直径3~12 cm,平均5.2 cm)与功能和用药时间长短无明显关系.术前2周发生高血压危象32例,96%的患者麻醉诱导和术中挤压肿瘤时血压仍发生波动,高可达38/24 kPa(285/180 mm Hg),但较易控制,术后血压平稳.结论嗜铬细胞瘤术前充分的准备是保证麻醉、术中及术后血压平稳控制、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夏溟;李汉忠;刘广华;严维刚;袁铭;臧美孚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2(EPAS1/HIF-2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28例,Ⅱ级12例,Ⅲ级20例;浅表性膀胱癌(Tis~T1)29例,浸润性(T2~T4)31例]和8例正常膀胱组织中EPAS1/HIF-2α和VEGF的表达情况,χ2检验分析其表达与膀胱癌分级和分期间的关系.结果EPAS1/HIF-2α和VEGF在正常膀胱组织中不表达,而在膀胱癌组织表达较强.60例膀胱癌标本中EPAS1/HIF-2α阳性表达34例,阴性26例.病理分级Ⅰ级标本阳性表达4例(14.3%),Ⅱ级11例(91.7%),Ⅲ级19例(95.0%).浅表性癌中阳性5例(17.2%),浸润性癌中阳性29例(93.5%).EPAS1/HIF-2α与肿瘤的病理分级(r=0.862,P《0.001)和临床分期(r=0.805,P《0.001)密切相关.60例膀胱癌标本中VEGF阳性表达44例.病理分级Ⅰ级标本阳性表达12例(42.8%),Ⅱ级12例、Ⅲ级19例均阳性表达.浅表性膀胱癌中阳性表达14例(48.3%),浸润性癌中阳性表达30例(96.8%),VEGF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r=0.841,P《0.001)和临床分期(r=0.819,P《0.001)密切相关.EPAS1/HIF-2α表达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r=0.537,P《0.001).结论EPAS1/HIF-2α表达与膀胱癌的生长、浸润密切相关;对EPAS1/HIF-2的研究开发可能为浸润性膀胱癌提供新的诊断标记物或基因治疗效靶.
作者:陈小勇;段建敏;卢建中;岳中瑾;史庭凯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