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至1999年共收治异位嗜铬细胞瘤12例,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9~61岁,平均36岁.持续性高血压伴头痛、心悸8例;阵发性高血压1例.高代谢9例,其中多汗7例,空腹血糖升高2例.血尿2例,为间歇性无痛性肉眼全程血尿,无高血压表现.常规体检B超检查发现后腹腔肿块2例.定位诊断:10例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肿瘤位于腹主动脉旁3例,下腔静脉旁2例,肾门附近5例;其中多发病灶2例,分别位于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旁.2例血尿患者膀胱镜检查和活检拟诊膀胱肿瘤.定性诊断:除2例血尿患者外,术前24 h尿VMA增高者9例,为90~160 μmol/24h,1例VMA在正常值范围.其余辅助检查如血17-KS,17-OH,尿E、NE、ATⅠ、ATⅡ等均无明显改变.术前准备:除拟诊膀胱肿瘤的患者外,其余均服用非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苯苄胺2~3周,剂量20~60 mg/d,4例加服β2受体阻滞剂倍他洛克30 mg/d.
作者:姚浩;钱立新;顾沈阳;王亦华;杜拥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寻有效治疗长段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狭窄所致肾积水的术式. 方法设计肾盂瓣输尿管上段成形术,治疗因长段UPJ狭窄所致肾积水病人26例.手术根据UPJ狭窄的长短,沿扩张的肾盂纵轴前后剖开至肾盂底部2.0~2.5 cm处,翻转肾盂壁瓣,形成新的肾盂及上段输尿管. 结果随访1~3年,术后病人腹部胀痛等症状消失,术后3~12个月分别行B超、IVU及逆行肾盂造影(RP)等检查,结果显示肾积水明显减轻,吻合口通畅,尿常规检查正常.ECT显示患侧20 min肾脏排泄率均>50%. 结论肾盂瓣输尿管上段成形术治疗长段UPJ狭窄所致肾积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金讯波;程继义;蒋绍博;尉立京;吕家驹;熊晖;马庆铮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尿路结石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对5例肾移植并发泌尿系结石病人进行诊治.其中供肾内残留结石1例,膀胱输尿管吻合口处狭窄并发结石3例,肾移植后内置支架管形成结石1例.予以观察排石治疗2例,输尿管取石、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3例次,ESWL 1例次. 结果 5例病人均人肾存活,随访1~13年.1例未行手术处理者已存活13年. 结论肾移植术后尿路结石的治疗与常人相同,但应注意尿酸盐结石的成因治疗.
作者:彭万岭;张治国;王光策;周健;闫天中;张茂才;王玉恒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在膀胱癌诊断和预后判定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18例膀胱癌和2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尿液中NMP22值,及1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尿NMP22值. 结果 18例膀胱癌患者尿NMP22的中位值为44.3 IU/L,2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尿NMP22的中位值为5.8 IU/L,二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2).以10 IU/L为临界值,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70%,阴性预测值为82%.1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尿NMP22中位值为7.8 IU/L,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尿NMP22在肿瘤分级间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尿NMP22作为一种灵敏、简便的早期诊断膀胱癌的瘤标,对于预后判断可能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孙光;左杰;张日强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提高成人多囊肾的手术疗效. 方法采用去顶减压加带蒂大网膜包裹术治疗成人多囊肾患者16例. 结果 14例术后随访1个月至6年,患者主观症状均明显改善,血压下降,肾血流增加,肾功能改善,肾脏平均长径由术前(19.0±5.5)cm降至术后(12.0±2.6)cm,2例内生肌肝清除率术前为51.8 ml/min、60.9 ml/min,术后为87.5 ml/min、92.4 ml/min. 结论去顶减压加带蒂大网膜包裹术是治疗成人多囊肾的较好方法之一.
作者:梁朝朝;王克孝;孔晓春;于德新;邢江氵;是;叶元平;江山;施浩强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建立并评估了一种诊断前列腺癌的非侵袭性方法,此方法基于检测前列腺按摩后新鲜尿液或尿道冲洗液的端粒酶活性.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们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了性激素受体及相关生长因子在BPH体外细胞模型前列腺基质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在前列腺基质细胞分化和逆分化中的表达变化.报告如下.
作者:张琚;陈林锋;祝韶军;庞志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了解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TRAIL)受体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RT-PCR及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TRAIL受体在膀胱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粘膜中的表达. 结果死亡受体DR4、DR5在膀胱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粘膜中呈强表达,假受体DcR-1在正常膀胱粘膜呈强表达,假受体DcR-2未见表达. 结论 TRAIL基因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凋亡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志超;张智清;张强;张立国;曾革非;郭应禄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α和表皮生长因子 (EGF)对前列腺癌细胞系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调控作用. 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对TGFα和EGF刺激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PC3、ARCaP后EGFR mRNA表达及其蛋白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EGF引起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PC3、ARCaP的EGFR mRNA升高2~5倍,TGFα引起各细胞系EGFR mRNA升高2~10倍.TGFα使各细胞系EGFR不同程度升高;EGF处理的LNCaP EGFR蛋白水平略升高,PC3、ARCaP EGFR蛋白水平降低. 结论 TGF/EGF-EGFR通路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非依赖型前列腺癌中TGFα-EGFR自分泌环的作用可能强于EGF-EGFR自分泌环.
作者:严春寅;陈卫国;王晖;浦金贤;郭震华;陈赐龄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临床上肾动静脉瘘引起突发、难以控制的血尿者较为罕见,我们采用介入放射技术治疗2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学朝;李中华;窦永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绿脓杆菌MSHA菌毛株菌苗(简称PA菌苗)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我们经动物实验证实PA菌苗用于膀胱灌注的可行性后将其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宋希双;姜涛;吴东军;李丽;谭纬;高春章;殷积斌;车翔宇;毕玉彪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雄激素不应症(AIS)是一种男性性分化疾病,主要是由AR(androgen receptor)缺损、缺失、突变引起.睾丸女性化为雄激素不应症中为严重的一种,我院自1977年至1999年共收治4例,其中2例为同一家族遗传型,报告如下.
作者:张文鼎;唐涌志;陈越;丁满棠;肖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回顾了初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高级上皮间非典型增生(PIN)和非典型之后重复穿刺检出前列腺癌的病例资料,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们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肾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与肾细胞癌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作者:段建敏;李智;秦大山;史庭凯;董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赵来越多的患者因为血清总PSA的升高而行前列腺活检,但总PSA缺乏足够的特异性.PSA以游离形式及几种结合形式存在,已有报告称游离/总PSA比值可以提高PSA处于灰区的前列腺癌的诊断率,也有研究认为患前列腺癌时变化更多的是结合PSA.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分析了膀胱移行细胞癌、原位癌区域和淋巴结转移的E-cardherin表达,研究E-cardherin的免疫反应性对预测膀胱癌患者疾病进展和患者生存的价值.研究组包括77例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们运用点杂交、PCR-SSCP、免疫组化技术(IHC)分别对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以及非TCC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MDM2基因扩增和表达,p53表达和点突变情况进行对比检测,报告如下.
作者:李中华;张时纯;陈主初;蒋先镇;齐范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为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尿道粘膜组织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取雄性新西兰幼兔尿道粘膜组织小块,酶消化成单细胞悬液,接种后静置培养、传代.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增殖情况,细胞进行常规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查,并观察超微结构. 结果整个上皮细胞生长期内无成纤维细胞混杂生长,均为单一的上皮细胞,并证实为二倍体细胞.细胞可传11~13代,成活50~60 d. 结论新西兰幼兔尿道粘膜上皮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增殖能力.
作者:李森恺;李养群;贾文英;姜华;刘欣;史弘道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肾囊肿是常见的肾脏良性疾病,国内尚缺乏大城市的自然发生率资料.我们收集和分析了2000年5月我院体检者2 659例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徐志兵;王国民;张永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右心房自然转流技术在下腔静脉瘤栓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报告4例肾或肾上腺恶性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中应用下腔静脉-右心房自然转流技术行下腔静脉瘤栓切除的方法. 结果 4例转流后下腔静脉阻断时的各项血液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3例肾肿瘤患者下腔静脉瘤栓及原发肿瘤完全切除,1例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下腔静脉瘤栓大部分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 结论下腔静脉-右心房自然转流技术是下腔静脉瘤栓切除术中安全简便、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作者:肖序仁;董隽;高江平;史立新;王琦;冯泽国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