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葆春;林凌;马红丽
目的 探讨不跨越中线的腹膜后巨大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手术策略.方法 对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60例巨大腹膜后肿瘤(肿瘤直径>10 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例患者顺利完整切除肿瘤,平均手术时间(110 ± 13) min,平均出血量(635±22)ml,1例患者术后因腹腔出血死亡.60例患者中死亡32例,均因肿瘤复发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6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0%、54%. 结论 对于不跨越中线的腹膜后巨大肿瘤采用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手术策略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顾焱晖;韩广森;张世甲;霍明科;赵玉洲;李剑;马鹏飞;曹养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通常被定义为腹主动脉直径至少超过正常预期直径50%的永久性扩张,或肾下腹主动脉直径≥30 mm[1].目前一般认为直径≥55 mm的AAA具有较高风险的年破裂率和瘤体直径增长率[2].然而,有相关研究发现,直径<55 mm的AAA年破裂率达1.0%或与流出道狭窄(outflow tract stenosis,OTS)有关[3].我们采用弹性蛋白酶外膜孵化诱导,建立OTS-AAA模型,探讨模型特点、AAA破裂的高风险因素及OTS对AAA病理改变的影响.
作者:师佩璐;董红霖;胡杰;田琴琴;李刚;王玉文;常文凯;王平;李海峰;金海将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微波消融辅助肝切除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因原发性肝癌行腹腔镜微波消融辅助肝切除术的病例资料.结果 全组40例手术无中转开腹,无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60±68) min、(36±27) ml和(7.6±2.7)d.手术切缘无肿瘤复发,术后1、2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4%和65.5%,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术后1、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0.9%,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8个月.结论 微波消融能有效地控制肝切缘出血,并能有效地预防手术切缘肿瘤复发.经腹腔镜微波消融辅助肝切除治疗肝癌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广.
作者:徐锋;刘晓琳;戴朝六;贾昌俊;彭松林;赵阳;王超;唐斌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中期因子(midkine,MK)过表达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影响.方法 将肝癌SMMC 7721细胞转染pIRES2-EGFP-MK重组质粒后,分别以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MK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DNR蓄积,MTr法检测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了解MK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影响.结果 pIRES2-EGFP-MK重组质粒转染肝癌SMMC 7721细胞后,MK基因mRNA和蛋白产物MK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MK重组质粒达到了对MK转录的有效增强.中期因子转染组细胞胞内DNR蓄积量显著降低(4.06±:0.88,P<0.05),对ADM、5-FU的IC50显著增加(15±3,27±4,P<0.05).结论 经pIRES2-EGFP-MK重组质粒转染肝癌细胞后,细胞内中期因子表达的增高可增强肝癌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的耐药性.
作者:慎华平;周轼瑜;徐杰伟;邱建;魏云海;张鸣杰;张国雷;严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63岁,因“反复呕血、黑便8d”入院.无既往手术史.查体:神志清楚,急性病容,贫血貌,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肿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辅助检查:血红蛋白62 g/L,血小板计数70×109/L.胃镜检查示:胃内大量血液,未发现出血病灶.腹部CT检查示:胃小弯侧见稍低密度肿块影;邻近胃壁及胰腺分界不清,肿瘤性病变不能排外;胃腔内见稍高密度影;盆腔少量积液,积血待排除(图1).腹部彩超检查示:胰尾区囊实性团块,与脾动脉关系密切(图2).诊断为: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入院后第3天,患者突发失血性休克,急诊行血管造影.术中见:脾动脉中段造影剂外溢、假性动脉瘤形成,远端血管灌注不佳(图3).遂行脾动脉栓塞止血,再次造影见栓塞良好.术后约5h,患者病情再次恶化,考虑仍有活动性出血,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约有500 ml淡黄色清亮腹水,未见出血征象,距腹腔干3 cm处可见3 cm×4 cm×4 cm的脾动脉瘤,与胃后壁近胃底处致密粘连,突入胃腔,可扪及动脉搏动.分离脾动脉结扎,打开胃腔清除凝血块约1 500 ml,脾动脉瘤侵及胃底处见活动性出血,肠腔明显积血.遂行脾动脉瘤切除+脾切除+近端胃切除+空肠营养管安置术.
作者:白丽芬;零春润;叶州;王默进;庄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 LC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2例行LC +LCBDE(A组),72例行ERCP/EST+ LC(B组).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44例患者中,A组平均住院费用[(19 600±l 521)元比(23 931±1 629)元(P=0.008)]、平均住院时间[(10.25±1.26)d比(14.25±1.50) d(P =0.006)]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 LCBDE一期缝合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较ERCP/EST+ LC更具有优势.并且能够保留乳头功能,因此对于合适病例LC+ LCBDE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蒋铁民;郭强;邵英梅;吐尔干艾力·阿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51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一周”入院.无发热、纳差,无消瘦.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平坦,右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肿块,肝脾肋下未及,肝区轻度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影像学检查:胸片未见异常.B超提示:肝右叶见两枚低回声结节,大小分别为1.3 cm×1.6cm,1.6cm×1.1 cm.
作者:陈亚;徐建波;祁付珍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HBx蛋白在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相关临床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Elivision二步法,检测40例根治性切除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癌旁组织中HBx表达,分析其与性别、年龄、TNM分期、HBV-DNA负荷、AFP、肝硬化、脉管侵犯、肿瘤淋巴细胞浸润(tumor lymphocyte infiltration,TIL)、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及无瘤生存时间(tumor free survival time,DFS)的关系.结果 (1)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Bx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x2=10.026,P=0.002).(2)癌旁中HBx在HBV-DNA< 500 IU/ml和≥500 I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36,P=0.011);与年龄、性别、肝硬化及血清AFP相关不显著.(3)癌组织脉管侵犯和无侵犯的HBx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x2=5.079,P=0.037);与TNM分期、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关系不显著.(4)癌旁组织中有TIL和少TIL的HBx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x2 =8.711,P=0.003),与DFS无明显相关;在癌组织DFS< 24个月和≥24个月组差异有统计意义(x2=6.857,P=0.009),与TIL无明显相关.结论 HBx在癌旁组织高表达,癌组织低表达,癌组织中高HBx表达可能预示预后较差,癌旁组织高表达可能预示预后较好.
作者:余咸辉;鄢业鸿;董春华;李剑锋;肖建生;李包根;王建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27岁,未婚,孕1产0.因“停经56 d,阴道出血15 d,腹痛12 h”入院.病史:①患者末次月经2014年12月22日,近半月来有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少于月经量,2015年2月8日在本院查B超示:子宫腔内未见胚囊,附件未见包块,盆腔未见积液,血HCG:119 027 mIU/ml.当时门诊医师建议患者住院详细检查,患者拒绝.患者入院半天前突发持续性全腹剧痛,至当地妇幼保健院查B超示:盆腔混合性包块7.7 cm×5.0cm×4.6cm,脾脏与左侧肾脏之间混合性包块6.6 cm×5.2 cm,见一胎儿,头臂径2.7 cm.遂急转我院.②入院查体:T 37.0℃,P94次/min,R 18次/min,BP85/26 mmHg,神志清,面色苍白,腹隆起,全腹压痛伴有反跳痛,以左上腹压痛为主,移动性浊音(+).
作者:吴宝强;安勇;江勇;孙冬林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女,52岁,以“转移性右下腹痛10 d”为主诉急诊入院.27年前曾因“肠梗阻”行“小肠部分切除术”,住院期间曾输血.查体:P 108次/min,BP 90/60 mmHg,剑突下及右下腹压痛,伴反跳痛.实验室检查:Hb 84 g/L,丙肝抗体阳性.超声检查提示:右下腹未见肿大阑尾,腹腔积液45 ml.行诊断性腹腔穿刺,麦氏点抽出红色不凝血.术前诊断:腹腔出血.急诊手术剖腹探查.取右下腹旁正中切口进腹,见腹腔肠管粘连,松解肠管后可见盆腔、肝下、脾窝大量积血,但无凝血块.吸出积血后探查,小肠无绞窄,肝脏、脾脏无破裂出血,向上延长切口,可见肝硬化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打开网膜囊,网膜囊内大量凝血块及积血,清理积血后发现胃后静脉活动性出血,结扎血管并行脾脏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出血、积血约5000 ml,输悬浮红细胞10 U,冰冻血浆600 ml.术后复查Hb 102 g/L,再次输悬浮红细胞4U,冰冻血浆600 ml.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报告:淤血性脾肿大.术后随访1年,患者肝功能正常,未发生再次出血.
作者:张一帆;周学伟;姚毅明;刘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Habib 4X射频凝血切割器在辅助切除合并肝硬化肝癌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5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依据患者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诊断.记录患者术中、术后资料.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结果 35例患者均成功行Habib 4X射频凝血切割器辅助肝癌切除术,术中均未控制入肝血流.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肝内复发,但无手术切缘局部复发,35例患者均生存.结论 Habib 4X射频凝血切割器辅助切除合并肝硬化肝癌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周进学;展翔宇;李庆军;王征征;陈勋;韩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胆道系统肿瘤(biliary tract cancer,BTC)是原发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根据解剖位置可分为胆囊癌、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在我国,胆囊癌发生率为每十万分之52.5[1],远高于欧美等国家.胆管癌的发生率占胃肠道肿瘤的3%,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5年生存率低于10%[2].完全性手术切除是胆道系统肿瘤治疗的金标准,但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多处于肿瘤进展期,只有不到10%的患者能够进行手术治疗,即便是采取R0切除后,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胆囊癌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5%~10%,胆管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10% ~40%[3].因此,对于进展期或不可手术的患者而言,非手术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案.我们将近年来在国内外报道的胆道肿瘤非手术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徐孙旺;王坚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的荧光显像特性在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拟行肝脏切除术的患者65例,术前均诊断为肝细胞癌且均只有一个病灶,分为术前给药组28例和术中给药组37例,术前给药组于手术前2~14d给药,而术中给药组则为术中即刻给药,术中应用ICG介导的近红外光显像系统观察肿瘤的荧光显影情况,指导手术切缘的界定.结果 术前给药组中,肿瘤呈明亮的荧光显影,正常肝组织不显影,术中新发现阳性病灶例数6例,阳性微小病灶10个,术后病理显示肝细胞癌4个,肝硬化结节5个,脂肪变性1个;术中给药组中,肿瘤均为边界清晰的暗影,新发现阳性例数8例,阳性微小病灶12个,术后病理回示肝细胞癌5个,肝硬化结节4个,脂肪变性2个,血管瘤1个.结论 两者给药方式均可发现微小病灶,术前给药组中病灶的荧光显影方式可指导鉴别肿瘤的性质,而术中给药组在确定肿瘤边界方面更有价值.
作者:王爽;潘洁;乐琪;汝黎明;冯留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临床治疗策略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6年6月解放军第四二二医院收治的124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守治疗38例,手术治疗8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CT影像资料,探讨影响外伤性脾破裂临床治疗策略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伤原因、入院血压、脉搏、CT分级及腹腔穿刺情况与治疗方案选择密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脉搏(OR=4.264,95% CI 1.206~15.073)、CT分级(OR=2.086,95% CI1.019 ~4.271)和腹腔穿刺情况(OR=3.428,95% CI1.024~11.479)是外伤性脾破裂治疗策略选择的重要决定性因素.86例手术治疗患者占总患者的69.4%,其中CT分级1~2级的患者手术率为58.1%,CT分级3~4级的患者手术率为94.7%.结论 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以及CT分级1~2级的患者可谨慎采取保守治疗.
作者:邓昌林;邹宏文;李小娇;周淑蓉;张书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中谷氨酰胺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与肝癌患者活体肝移植术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5年10月139例因肝癌行活体肝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由ROC曲线方法计算出 GGT的cut-off值为71 U/L(敏感度为72.2%,特异度为59.0%).按照cut-off值将患者分为高GGT组73例、低GGT组66例.采用x2检验判断其与微血管癌栓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判断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差别. 结果 高GGT组患者中血管侵犯比例、甲胎蛋白、肿瘤平均直径均高于低GGT组(P<0.05).高GGT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9.0%、44.5%、39.7%,而低GGT组l、3、5年总体生存率为78.6%、63.6%、63.6%,P=0.010.结论 肝癌患者术前血清GGT值升高者活体肝移植术预后较差.
作者:蔡尚坤;蒋利;杨家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女,75岁,因进行性全身黄染,伴尿色加深2周于2014年11月5日入院.体格检查:皮肤巩膜黄染,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无移动性浊音.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147.0 U/L,AST 170.0 U/L,AKP 660.0 U/L,γ-GT 1 333.0 U/L,TBil 456.4μmol/L 和 DBil317.9 μmol/L,血浆白蛋白正常.血肿瘤标志物:CEA7.85 μg/L,CA199 239.2 μ/ml,CA50 154.55 μ/ml,其余指标在正常范围内.血常规、肾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均在正常范围内.上腹部CT增强检查静脉期显示:内脏反位,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远端及邻近钩突异常强化,壶腹周围恶性肿瘤可能(图1).患者2014年12月10日全身麻醉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探查腹腔,见全内脏反位(图2),胆总管扩张,直径2.5 cm,打开胆总管探查,胆总管远端狭窄;十二指肠乳头僵硬,胰腺头部未触及肿块,考虑胆总管远段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Child法重建消化道.移去标本,可见残余胰体尾位于右侧,而胆管位于左侧(图3).
作者:闫加艳;张赟和;陈炜;王坚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女,72岁,主因“腹部胀痛3周”就诊我院门诊,查腹部B超:肝多发实性占位,于2017年2月4日收入我院.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头颅、五官正常,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隆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缘肋下4指,可扪及10.0 cm×8.0 cm质硬肿物,同定,无触痛,界限不清,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肛诊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后查腹部CT及强化CT:肝右叶下极肿物,大小约13.5 cm×8.5 em×11.0cm,考虑恶性(胆管细胞癌?);肝右叶及左外叶多发结节,考虑恶性.甲胎蛋白(AFP)正常.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右肝肿物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提示恶性黑色素瘤(结合临床除外转移);免疫组化:HMB45阳性、Melan-A阳性、CK阴性,Ki67阳性细胞>60%.
作者:宋冰;张文婧;杨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腹腔内粘连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粘连源于腹腔内炎症、放射和手术损伤导致的腹膜炎症反应[1].术后粘连是指手术所造成的脏器、组织创伤修复过程中形成的异常纤维连接,是腹部、盆腔外科手术术后为常见的并发症.根据术后粘连部位和涉及脏器、组织的不同,粘连可保持“静止”而无任何临床症状,或引起严重的并发症,重者可导致急性肠梗阻、肠绞窄乃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预防腹部外科术后腹腔粘连的专家共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后腹腔粘连的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环氧化酶-2抑制剂帕瑞昔布对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镇痛疗效.方法 选择82例75岁以上高龄患者,其中接受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44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38例.开腹手术患者中有22例术后采用自控镇痛联合帕瑞昔布镇痛为观察组,22例使用自控镇痛联合安慰剂作为对照组.腹腔镜手术患者中19例使用帕瑞昔布镇痛为观察组,19例使用曲马多为对照组.结果 开腹手术组中,在静息疼痛评分无差异情况下,观察组术后芬太尼平均用量为(0.45 ±0.23),对照组用量为(0.78 ±0.16)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术后6、12、24、48、72 h,观察组静息疼痛评分分别为(5.01±0.36)、(4.44±0.37)、(4.02±0.46)、(3.35±0.52)、(2.54±0.23)分,对照组分别为(5.86±0.45)、(5.03±0.64)、(4.89±0.75)、(3.94±0.73)、(2.56±0.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观察组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1±0.7)d,对照组为(5.9 ±0.4)d,P<0.01,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帕瑞昔布用于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镇痛可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保护患者免疫功能.
作者:沈伟;张银超;陶国青;王彤;孙健;项成;朱雁飞;王琦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胆囊肿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胆囊息肉性质的Logistic回归方程.方法 回顾性收集580例因胆囊息肉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对比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以及腺瘤与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特点,拟合Logistic回归方程,并做其诊断试验.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超声测量息肉基底宽度>0.72cm(P <0.05)、CEA> 1.51 ng/ml (P <0.05)、CA199> 12.92 U/ml分别对诊断胆囊肿瘤性息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可得回归方程1,以P>0.256诊断肿瘤性息肉其灵敏度为72.4%,特异度为80.0%,总的正确比例为77.8%,AUC为0.828.当患者存在肿瘤性息肉风险时,平扫CT值>32.50 Hu对诊断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可得回归方程2,以P >0.496诊断肿瘤性息肉其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90.5%,总的正确比例为89.0%,AUC为0.938.结论 在术前,根据患者年龄、症状、超声参数得到的回归方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胆囊息肉性质.
作者:刘建东;姜姗姗;杨兴华;李小强;王宁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