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和腹主动脉瘤中的表达

郭磊;常光其;王冕;李梓伦;王丽萍;张德元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 动脉硬化, 闭塞性, 主动脉瘤, 腹, 基因表达
摘要:目的 探讨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domain 7,egfl 7)在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和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动脉8例,下肢ASO标本11例,AAA标本34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l7蛋白和egfl7mRNA.应用qRT-PCR技术检测egfl 7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RNA干扰技术检测egfl 7的作用.结果 在ASO和AAA中,egfl 7蛋白主要表达于动脉中膜;egfl7 mRNA的表达部位与egfl 7蛋白一致.在ASO早期、AAA与正常动脉相比,egfl 7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325%±120%比100%±36%.P<0.01,216%±133%比100%±36%,P<0.05).干扰egfl 7后,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0.85±0.05比1.34±0.04,P<0.01),吸光度值降低(0.85±0.05比1.32±0.09,P<0.01).结论 egfl 7可能是调控AS发病过程的一个重要基因,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起作用,是早期ASO的标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空肠憩室恶性间质瘤一例

    患者,女,61岁.间断性黑便9年于2010年8月30日人院.9年来反复间断性黑便,量不多,成形.伴有头晕、食欲下降,无恶心、呕吐、呕血,无腹痛、发热、皮肤黄染,无明显消瘦.

    作者:孙学军;韩刚;刘海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J型支架引流术120例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后胆总管切口的处理方式有T型管引流和一期缝合两种常用术式,前者术后并发症多且患者带管时间长,而后者有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致胆道高压及胆漏的风险.本文探讨J型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在LCBDE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作者:田明国;杨俊峰;王吉军;尚凡晶;胡丹;胡伟;钱益;臧宏;施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基因组医学与结直肠癌的早期防治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洲和北美的高发病率已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在美国2005年预期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中,结直肠癌在男、女性均列在第三位.在我国,结直肠癌居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第三、四位,而且呈现发病率不断攀升和发病低龄化的特点.

    作者:吕有勇;于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浆细胞性乳腺炎所致复杂窦道的保乳手术治疗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 cell mastiffs,PCM)又称慢性乳腺炎或乳管扩张症,是非哺乳期的一种非感染性乳腺炎症.PCM若在急性或亚急性期未做及时正确的处置,将会形成乳房多个象限的复杂窦道和坏死病灶.

    作者:薛明兴;叶春梅;黄自明;陈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携带lipocalin2基因溶瘤腺病毒治疗结肠癌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携带lipocalin 2基因的溶瘤腺病毒ZD55-lipocalin 2对结肠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用SW620细胞构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ZD-55组、Ad-lipocalin 2组、ZD55-lipocalin 2组及PBS对照组,瘤内注射相应病毒后观察移植瘤生长及裸鼠生存情况,计算移植瘤瘤重和抑瘤率.通过TUNEL调亡检测、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表达和微血管计数来观察ZD55-lipocalin 2对大肠癌的抑制作用.结果 ZD-55病毒组、Ad-lipocalin 2病毒组和ZD55-lipocalin 2病毒组抑瘤率分别为16.4%、18.9%、40.4%,凋亡指数分别为20.7%、19.3%、77.0%,微血管密度分别为34±6、30±6、11±4.ZD55-lipoealin 2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D55-lipocalin 2促进大肠癌细胞凋亡、抑制微血管生成,明显抑制大肠癌移植瘤生长.

    作者:冯劲峰;徐彬;葛海燕;刘新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肿瘤转移抑制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蛋白1(metastasis suppressor 1,MTSS1)在肝癌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TSS1在肝癌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单因素分析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MTSSl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TNM分期的关系.对肝癌患者进行5年生存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 肝癌组织MTSS1表达水平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68.000,P<0.05);肝癌组织比肝硬化组织高,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6.000,P<0.05);MTSS1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TNM分期、有无血管侵袭和肿瘤包膜有关(分别U=259.000,258.500,202.000,均P<0.05),与肝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AFP水平、乙肝表面抗原无关(P>0.05).MTSS1表达水平与临床TNM分级间呈负相关,即临床TNM分级越早期所对应的MTSS1表达水平越高(rs=-0.383,P<0.05).MTSS1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MTSS1阴性及弱阳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34.1%,52.3%,x2=6.386,P<0.05).结论 MTSS1高表达可能在早期肝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预示预后不良.

    作者:王鼎;徐关荣;朱建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处理

    随着肾移植手术患者的增加和移植术后存活时间的延长,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由于接受肾移植手术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给围手术期处理带来很多困难.2000-2010年我科收治肾移植术后患恶性肿瘤患者共1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小化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表达与胃癌细胞株耐药关系的实验研究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是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的关键基因,其过度表达导致顺铂耐药[1].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胃癌细胞系中ERCC1的表达并观察其对顺铂的敏感性,了解ERCC1表达与顺铂耐药之间关系,并通过顺铂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后观察ERCC1表达的变化,为探讨胃癌耐药机制和指导临床的个性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伟;王学闽;毛亦秋;揭志刚;李正荣;刘逸;周东;甘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胃源性卵巢转移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Smac/DIABLO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了胃源性卵巢转移癌组织、相应的胃癌原发灶、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上皮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Smac/DIABLO的表达,并将其与胃源性卵巢转移癌的临床病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勇;范立侨;赵群;孙艳;檀碧波;张志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荟萃分析

    目的 总结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治疗过的及文献报道的共计902例残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手术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本组残胃癌患者男女比例约为4.1∶1,中位年龄61岁(35~80岁).首次手术Billroth Ⅱ式重建术后残胃癌的发生率比Billroth Ⅰ式术后明显高(81.6%比17.1%).癌灶好发于吻合口 50.5%,其他如残胃小弯侧21.7%,贲门胃底18.5%,其余约占不到10%.残胃癌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81.3%和62.7%,其中有301例次(36.5%)行联合脏器切除术,根治性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58.2%、28.9%,姑息性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6.4%、9.8%、3.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残胃癌多发生于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病变主要位于吻合口,以分化型腺癌居多,就诊时以中晚期居多.联合脏器切除手术率高,早期发现,行根治性手术可提高生存率.

    作者:张茂申;毛伟征;周岩冰;李杨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骨髓CD34+干细胞种植人工血管后血清中6-k-PGF1α和TXB2的变化与人工血管通畅率的关系

    目的 研究骨髓CD34+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后血清6-k-PGFlα和TXB2的变化情况,及其与新生内膜增生、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杂种犬12条,分为ePTFE血管实验组(4条),涤纶血管实验组(4条)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对照组(2条)和涤纶对照组(2条),实验犬采自体骨髓,提取CD34+细胞种植覆膜人工血管,对照犬采用单纯自体血预凝人工血管,经手术将血管植入同一条犬的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在术前、术后3、7、14、30、60 d经股静脉采血测定血小板,血清PGF1α、TXB,浓度和PGF1α/TXB2的比值,并在60 d时获取全部人工血管标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新生内膜增生和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血小板及TXB2浓度先上升后下降并维持在一定水平,而对照组明显上升后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实验组血清PGF1α及P/T先降低后升高,而对照组明显降低后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对照组新生内膜较实验组明显增生,并有血栓形成.结论 骨髓CD34+干细胞种植人工血管能有效抑制PGF1α和P/T比值的过度降低、限制TXB2和血小板的过度升高,进一步抑制内膜的过度增生和血栓形成.

    作者:王坤;于振海;李光新;张曙光;秦士勇;王明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大黄素诱导人胃癌细胞MKN45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大黄素具有诱导多种肿瘤细胞的凋亡效应,具有细胞毒潜能,其诱导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主要有Bax-caspase途径、PKC途径、Fas途径及ROS途径等[1-3].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黄素对人胃癌细胞MKN45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作者:田宏伟;王芳;马云涛;郭天康;马建勋;王晓鹏;苏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利用腹腔镜戳孔局部注射布比卡因术后镇痛研究

    目的 评价腹腔镜术后戳孔局部注射布比卡因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布比卡因组:于戳孔局部注射0.25%布比卡因20 ml(50 mg);生理盐水组:于戳孔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加ml;镇痛泵组:于术后使用静脉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在麻醉苏醒后2、6、12、24 h分别记录患者安静状态下的镇痛模拟评分(按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同时记录3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结果 3组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布比卡因组患者无相应毒副作用,12 h内镇痛效果优于生理盐水组,尤以6 h内明显(t2h=8.475;t6h=5.356;t12h=3.496,均P<0.05),与镇痛泵组相比,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h=1.361;t6h=1.720;t12h=1.682;t24h=1.721,均P>0.05),镇痛泵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晚于其他两组患者(x224h=5.406,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戳孔局部应用布比卡因镇痛效果明显,尤其在术后12 h内,可以降低使用其他镇痛药物的用量,并且不影响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作者:狄建忠;张弘玮;张频;韩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原发性空肠鳞癌伴穿孔一例

    患者,女,82岁,因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14 h入院.查体:T:38.3℃.急性病容,腹硬呈板状,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浊音界消失,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消失.腹部B超:肠间少量积液.立位腹部X线平片:膈下游离气体.

    作者:白婕;张建;于茂恒;李莘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槐耳清膏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槐耳颗粒是一种新型真菌类抗肿瘤新药,研究表明该药不仅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本实验研究槐耳清膏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IL-2,IL-4,IL-10及IFN-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索槐耳清膏增强机体免疫机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

    作者:王晓庆;张晟;张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粉防己碱逆转大肠癌耐药细胞株LOVO/5-Fu多药耐药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逆转人大肠癌多药耐药细胞LOVO/5-Fu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及其机制.方法 Tet作用于LOVO/5-Fu细胞48 h后,用噻唑蓝法检测LOVO/5-Fu细胞耐药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周期变化及其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MDR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g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经过Tet作用48 h后,大肠癌LOVO/5-Fu细胞株的IC50降低为(4.15±0.31)μg/ml(P<0.05),细胞凋亡率增加为(3.44%±0.28%)(P<0.05),MDR1 mRNA转录水平降低为(570 ±85)(P<0.05),P-gp的表达水平下降.结论 Tet能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细胞LOVO/5-Fu的MDR,其机制可能是抑制MDR1基因的表达,使P-gp的表达降低,从而增强了LOVO/5-Fu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作者:王开雷;李乐平;靖昌庆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选择

    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近5年内手术治疗的22例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资料,其中肝功能Child A级12例,Child B级10例.具体术式:全胃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1例,远端胃切除术9例,远端胃切除+脾切除术1例,远端胃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保留胃后及左膈下动脉1例.肝功能Child A级患者均行胃癌D2根治术,Child B级患者均行胃癌D1根治术.术中均行肝活检.结果 本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0%,死亡率为9%.肝功能Child A级患者行D2根治术的术后肝功能恶化率为42%,Child B级患者行D1根治术的术后肝功能恶化率为70%,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后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处理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7%,未处理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须根据患者的肝功能分级和门静脉高压程度等因素采取个体化处理.

    作者:王向昱;李立军;金洲祥;卢卫民;童洪飞;郑志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腹膜后副脊索瘤一例

    患者男,63岁.因双侧腹股沟斜疝于2006年8月入院.查体:右下腹可及1个大小约5 cm×6 cm包块,质硬,活动度差,界清.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酸性及碱性磷酸酶均正常.

    作者:王东;张追阳;唐威;马建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改性壳聚糖防粘连膜预防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改性壳聚糖防粘连膜用于预防开腹手术后肠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2006年1-12月间的240例腹部外科手术病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关闭腹部切口前在手术创面和切口下放置改性壳聚糖防粘连膜,对照组则不放置.观察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腹痛程度和持续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术后1年内腹痛和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术后腹痛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进食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1年内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下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改性壳聚糖防粘连膜的使用有助于改善腹部外科术后腹腔粘连,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作者:任黎;韦烨;钟芸诗;吕世旭;朱德祥;许剑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180例

    我院于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共开展了180例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33例,女147例;年龄16~62岁,平均36岁.均因颈前肿物就诊.术前诊断:甲状腺腺瘤4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1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0例.

    作者:段君英;林宝行;高恒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