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表达与胃癌细胞株耐药关系的实验研究

李伟;王学闽;毛亦秋;揭志刚;李正荣;刘逸;周东;甘泉

关键词: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ERCC1表达, 胃癌细胞株, 顺铂耐药, 关系, 核苷酸切除修复, SGC7901细胞, 胃癌细胞系, 个性化治疗, 顺铂诱导, 耐药机制, 理论依据, 过度表达, 敏感性, 途径, 临床, 检测
摘要: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是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的关键基因,其过度表达导致顺铂耐药[1].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胃癌细胞系中ERCC1的表达并观察其对顺铂的敏感性,了解ERCC1表达与顺铂耐药之间关系,并通过顺铂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后观察ERCC1表达的变化,为探讨胃癌耐药机制和指导临床的个性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黄素诱导人胃癌细胞MKN45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大黄素具有诱导多种肿瘤细胞的凋亡效应,具有细胞毒潜能,其诱导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主要有Bax-caspase途径、PKC途径、Fas途径及ROS途径等[1-3].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黄素对人胃癌细胞MKN45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作者:田宏伟;王芳;马云涛;郭天康;马建勋;王晓鹏;苏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基因组医学与结直肠癌的早期防治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洲和北美的高发病率已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在美国2005年预期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中,结直肠癌在男、女性均列在第三位.在我国,结直肠癌居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第三、四位,而且呈现发病率不断攀升和发病低龄化的特点.

    作者:吕有勇;于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骨髓CD34+干细胞种植人工血管后血清中6-k-PGF1α和TXB2的变化与人工血管通畅率的关系

    目的 研究骨髓CD34+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后血清6-k-PGFlα和TXB2的变化情况,及其与新生内膜增生、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杂种犬12条,分为ePTFE血管实验组(4条),涤纶血管实验组(4条)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对照组(2条)和涤纶对照组(2条),实验犬采自体骨髓,提取CD34+细胞种植覆膜人工血管,对照犬采用单纯自体血预凝人工血管,经手术将血管植入同一条犬的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在术前、术后3、7、14、30、60 d经股静脉采血测定血小板,血清PGF1α、TXB,浓度和PGF1α/TXB2的比值,并在60 d时获取全部人工血管标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新生内膜增生和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血小板及TXB2浓度先上升后下降并维持在一定水平,而对照组明显上升后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实验组血清PGF1α及P/T先降低后升高,而对照组明显降低后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对照组新生内膜较实验组明显增生,并有血栓形成.结论 骨髓CD34+干细胞种植人工血管能有效抑制PGF1α和P/T比值的过度降低、限制TXB2和血小板的过度升高,进一步抑制内膜的过度增生和血栓形成.

    作者:王坤;于振海;李光新;张曙光;秦士勇;王明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短发卡RNA稳定沉默FOXM1对肝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

    目的 探讨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载体稳定沉默叉头框M1(forkhead box M1,FOXM1)基因对人肝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 构建针对人类FOXM1mRNA的不同干扰靶点的4个shRNA表达载体,选择干扰效果佳的表达载体和阴性对照质粒转染人肝癌细胞QGY-7703,用新霉素(G418)筛选稳定转染的克隆.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FOXM1基因沉默前后肝癌细胞体外生长能力的变化.用Annexin V-AP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普遍表达FOXM1蛋白.4个shRNA表达载体中,shRNA-1026表达载体的干扰效果佳,对FOXM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抑制率分别为38.5%和53.2%.用shRNA-1026稳定沉默FOXM1基因后,QGY-7703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培养48、72和96 h后,沉默组的吸光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t=10.830,3.578,5.734,均P<0.05);沉默组的克隆形成能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5.336,P<0.05),而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显著增加(t=6.827.P<0.05).结论 shRNA表达载体稳定沉默FOXM1基因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孙红成;李敏;陆吉麟;金栋;严东旺;周崇治;樊军卫;唐华美;彭志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婴幼儿急性出血性胰腺炎一例

    患婴,女,11个月.因反复腹泻伴发热十余天,近10个小时精神萎靡不振,抽搐1次来诊.查体:一般状态欠佳,体温36.3 ℃(口服退热药物后),脉搏120 次/min,面色灰暗,刺激反应尚灵敏.

    作者:韩英;郑稳;丁姣;王弘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空肠憩室恶性间质瘤一例

    患者,女,61岁.间断性黑便9年于2010年8月30日人院.9年来反复间断性黑便,量不多,成形.伴有头晕、食欲下降,无恶心、呕吐、呕血,无腹痛、发热、皮肤黄染,无明显消瘦.

    作者:孙学军;韩刚;刘海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小分子RNA干扰靶向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大肠癌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分析靶向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小分子干扰RNA(MIFsiRNA)对大肠癌生长与荷瘤小鼠生存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法建立大肠癌动物模型.将成功建模后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每周2次分别给予DEPC水、MIFsiRNA(0.15 nmol/g)和非特异性siRNA(0.15 nmol/g)瘤内注射,每天称量各组小鼠的饮水、饮食量和体重,每周测量1次肿瘤体积.4周后处死小鼠,称取肿瘤重量,用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血清和组织中的MIF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凋亡细胞数.结果 MIFsiRNA干预组小鼠血清中MIF表达比其他两组低[(22±6) ng/ml)比(32±8)ng/ml、(33±8) ng/ml,P<0.01],组织中MIF阳性细胞数比其他两组少[(85±20)/500个比(423±23)/500个、(442±31)/500个,P<0.01];干预后第3周与第4周MIFsiRNA干预组小鼠肿瘤体积均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1).处死小鼠后肿瘤重量也明显轻于其他两组[(1.93±0.21)g比(4.40±0.30)g、(5.25±0.44)g,P<0.01];建模后15~31 d饮水量较其他两组多(P<0.01),建模后8~31 d饮食量也较其他两组多(P<0.01),3组小鼠体重变化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FsiRNA干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比其他两组高[(0.74±0.06) μg比(0.57±0.08)μg、(0.56±0.02)μg,P<0.01],凋亡细胞数较其他两组多[(12±2)/100个比0、0,P<0.01].结论 敲低MIF基因表达可以抑制大肠癌的生长,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质量,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激活Caspase-3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王亚敏;王丽京;杨荣娇;蔡洁毅;吴礼浩;何兴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活体肝移植供体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移植肝类型的活体肝移植供体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变化规律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2年1月至2009年5月154例活体肝移植供体的资料进行前瞻性的收集和登记,依据移植肝类型分为右叶肝供体组141例(R组)和左叶肝供体组13例(L组),对其术后肝功能指标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组实际切取的供肝重量大于L组(t=11.418,P<0.05),R组残余肝重量小于L组(t=-5.040,P<0.05)、残余肝重量/标准肝重量(%)小于L组(t=-10.841,P<0.05).除R组TB峰值出现在术后第3天外,L组的TB和两组中的ALT、AST、INR的峰值均出现在术后第1天,此后这些指标均向正常参考值方向下降.术后第1、3、7天R组的TB高于L组(分别t1=5.285,t3=3.747,t7=2.729,均P<0.05).术后第1、3、7天R组的INR高于L组(分别t1=5.260,t3=5.035,t7=2.267,均P<0.05).本组活体肝移植无供体死亡,供体总的并发症发生为53/154(34.42%),R组52/141(36.88%),L组1/13(7.6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92,P>0.05).结论 右叶肝供体组(大体积供肝组)与左叶肝供体组相比,供体术后早期肝功能损害更大;供体总体安全性较好,但仍面临着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作者:米凯;李川;文天夫;严律南;李波;王文涛;徐明清;杨家印;魏永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下腔静脉损伤的急救处理

    下腔静脉损伤是一种凶险的外科急症,早期死亡率极高,随着血管外科诊疗技术的发展,使其预后较前大大改善.1990年1月至2008年2月我院血管外科治疗下腔静脉损伤患者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振峰;刘增庆;杨笑非;管强;韩锋;梁宁;余宏;王海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选择性动脉钙刺激后肝静脉血清胰岛素测定用于胰岛素瘤定位的研究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钙刺激后肝静脉血清胰岛素测定(ASVS)术前定位胰岛素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0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28例术前行ASVS检查的胰岛素瘤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中男12例,女16例,均有Whipple三联征表现.手术切除瘤体32枚,78.1%瘤体直径<20 mm;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胰岛素瘤,其中26例单发,2例多发.ASVS检查6例肠系膜上动脉出现高峰值比,9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出现高峰值比,6例脾动脉近段出现高峰值比,6例脾动脉远段出现高峰值比,1例检查结果阴性.ASVS高峰比值数值的中位数、平均数分别为8.8倍、14.8倍.ASVS正确定位25例,错误定位2例,1例检查结果阴性,ASVS准确率为89.3%(25/28),高于同组CT、MRI(CT、MRI定位准确率分别为56.5%,60.0%);ASVS敏感度为96.2%,高于同组CT、MRI(CT、MRI敏感度分别为69.6%,75.0%).结论 ASVS术前定位胰岛素瘤较CT、MRI有优势,但ASVS创伤大,应作为CT、MRI等常规影像学检查阴性时定位胰岛素瘤的补充定位手段.

    作者:党同科;陈曦;周光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180例

    我院于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共开展了180例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33例,女147例;年龄16~62岁,平均36岁.均因颈前肿物就诊.术前诊断:甲状腺腺瘤4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1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0例.

    作者:段君英;林宝行;高恒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表达与胃癌细胞株耐药关系的实验研究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是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的关键基因,其过度表达导致顺铂耐药[1].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胃癌细胞系中ERCC1的表达并观察其对顺铂的敏感性,了解ERCC1表达与顺铂耐药之间关系,并通过顺铂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后观察ERCC1表达的变化,为探讨胃癌耐药机制和指导临床的个性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伟;王学闽;毛亦秋;揭志刚;李正荣;刘逸;周东;甘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荟萃分析

    目的 总结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治疗过的及文献报道的共计902例残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手术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本组残胃癌患者男女比例约为4.1∶1,中位年龄61岁(35~80岁).首次手术Billroth Ⅱ式重建术后残胃癌的发生率比Billroth Ⅰ式术后明显高(81.6%比17.1%).癌灶好发于吻合口 50.5%,其他如残胃小弯侧21.7%,贲门胃底18.5%,其余约占不到10%.残胃癌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81.3%和62.7%,其中有301例次(36.5%)行联合脏器切除术,根治性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58.2%、28.9%,姑息性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6.4%、9.8%、3.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残胃癌多发生于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病变主要位于吻合口,以分化型腺癌居多,就诊时以中晚期居多.联合脏器切除手术率高,早期发现,行根治性手术可提高生存率.

    作者:张茂申;毛伟征;周岩冰;李杨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粉防己碱逆转大肠癌耐药细胞株LOVO/5-Fu多药耐药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逆转人大肠癌多药耐药细胞LOVO/5-Fu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及其机制.方法 Tet作用于LOVO/5-Fu细胞48 h后,用噻唑蓝法检测LOVO/5-Fu细胞耐药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周期变化及其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MDR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g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经过Tet作用48 h后,大肠癌LOVO/5-Fu细胞株的IC50降低为(4.15±0.31)μg/ml(P<0.05),细胞凋亡率增加为(3.44%±0.28%)(P<0.05),MDR1 mRNA转录水平降低为(570 ±85)(P<0.05),P-gp的表达水平下降.结论 Tet能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细胞LOVO/5-Fu的MDR,其机制可能是抑制MDR1基因的表达,使P-gp的表达降低,从而增强了LOVO/5-Fu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作者:王开雷;李乐平;靖昌庆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树突状细胞功能异常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功能异常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健康成年人30例、结直肠癌术前、术后无肝转移者30例和术后肝转移30例患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后分别加入GM-CSF(1000 U/ml)、IL-4(1000 U/ml)和'TNF-α(1000 U/ml)诱导分化成熟DC,通过加入HT29大肠癌细胞抗原处理(100 μg/ml)或不处理,DC∶T细胞为1∶10,培养7 d,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液中IFN-γ和IL-10水平,酶标仪测定CCK8和LDH光密度(OD)值,间接测定T细胞增殖和杀伤能力.结果 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外周血DC在无肿瘤抗原刺激时与健康人T细胞混合培养液IL-10水平显著低于结直肠癌术前患者和健康人[(11.9±1.3)pg/ml比(29.6±9.7)pg/ml、(23.4±8.0)pg/ml,F=4.475,P<0.05].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外周血DC经肿瘤抗原刺激与健康人T细胞混合培养液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结直肠癌术后和健康人[(34 ± 9)pg/ml比(26±12)pg/ml、(24 ±6) pg/ml,F=5.206,P<0.05].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DC经HT29肠癌细胞抗原刺激后诱导健康人T淋巴细胞杀伤能力显著高于结直肠癌术前患者和健康成年人[(30.6 ±8.6)pg/ml比(12.1 ± 2.4)pg/ml、(14.9 ±1.7)pg/ml,F=4.147,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DC在肿瘤抗原刺激下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IL-10,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发生肝转移;外源肿瘤抗原刺激能够提高T淋巴细胞杀伤能力.

    作者:秦建民;盛霞;杨林;撒忠秋;徐夏君;李琦;殷佩浩;张敏;陈腾;曹伟家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腹膜后副脊索瘤一例

    患者男,63岁.因双侧腹股沟斜疝于2006年8月入院.查体:右下腹可及1个大小约5 cm×6 cm包块,质硬,活动度差,界清.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酸性及碱性磷酸酶均正常.

    作者:王东;张追阳;唐威;马建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伴肝转移一例

    患者女,62岁.因肛门间断坠痛1个月就诊.肛诊:自齿状线起至直肠6 cm处有一肿物,约6 cm×8 cm大,表面黑色.纤维结肠镜检:肿物局限于齿状线及直肠,肠腔狭窄,内镜勉强通过.肿瘤活检病理诊断:直肠恶性肿瘤,黑色素瘤可能性大.

    作者:王超;佟伟华;曹雪源;王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J型支架引流术120例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后胆总管切口的处理方式有T型管引流和一期缝合两种常用术式,前者术后并发症多且患者带管时间长,而后者有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致胆道高压及胆漏的风险.本文探讨J型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在LCBDE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作者:田明国;杨俊峰;王吉军;尚凡晶;胡丹;胡伟;钱益;臧宏;施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总结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及附属第一医院33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组,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以女性多见,发病年龄22~77(54.5 ±7.6)岁.便血、肛门疼痛为常见的临床表现.首次就诊误诊率为67%(22/33).肿瘤平均直径(3.5 ± 1.7) cm,31例(94%,31/33)的肿瘤距肛缘不足5 cm.术后平均生存期(14.0 ± 6.5)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22%、10%.腹会阴联合切除组与局部切除组术后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3年特异性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8,P=0.582).结论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极易误诊,扩大切除并不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王墨飞;高克明;范莹;于好;李春雨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和腹主动脉瘤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domain 7,egfl 7)在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和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动脉8例,下肢ASO标本11例,AAA标本34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l7蛋白和egfl7mRNA.应用qRT-PCR技术检测egfl 7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RNA干扰技术检测egfl 7的作用.结果 在ASO和AAA中,egfl 7蛋白主要表达于动脉中膜;egfl7 mRNA的表达部位与egfl 7蛋白一致.在ASO早期、AAA与正常动脉相比,egfl 7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325%±120%比100%±36%.P<0.01,216%±133%比100%±36%,P<0.05).干扰egfl 7后,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0.85±0.05比1.34±0.04,P<0.01),吸光度值降低(0.85±0.05比1.32±0.09,P<0.01).结论 egfl 7可能是调控AS发病过程的一个重要基因,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起作用,是早期ASO的标志.

    作者:郭磊;常光其;王冕;李梓伦;王丽萍;张德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