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及疗效观察

乔彤;刘长建;刘晨;黄佃;王炜;张明;冉峰;周敏

关键词:动脉瘤, 夹层, 人工血管, 支架, 随访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9年2月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115例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男7l例,女44例;年龄32~87岁,平均(56±11)岁.伴发病:高血压105例,糖尿病24例,冠心病14例,下肢动脉硬化1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7例,另5例有近期外伤史.结果 115例中,113例支架置入成功,释放支架人工血管122枚,破口封堵满意.3例同时行相关杂交手术.围手术期内并发症:下肢动脉栓塞2例,急性脑梗塞致偏瘫2例,移植物感染1例,锁骨下动脉窃血征4例,急性肠缺血1例,肺部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l例,肾功能衰竭2例,A型夹层1例.围手术期死亡5例(4.42%).随访75例,随访率66.4%,随访时间7-83个月,平均随访44.5个月.其中支架近远端内漏9例,5例患者行二次腔内修复术;继发A型主动脉夹层2例,再次行血管置换手术.随访中死亡6例(8%),4例分别死于心肌梗死、脑出血、A型夹层破裂等,2例死因不明.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治疗急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

    目的 讨论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EVR)对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acuteaortic dissection,AA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39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EVR按常规方法进行,2例需覆盖左颈总动脉而行旁路术,其中1例同时无名动脉支架型血管(stent graft,SG)开窗术;1例因肢体严重缺血同期行左下肢截肢术.13例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1例覆盖迷走右锁骨下动脉,5例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eftsubclavian artery,LSA).术后全部病例均经CTA(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随访,并监测支架覆盖段(Ll)及支架远端(L2)主动脉段的假腔变化.结果 所有支架释放到预定位置;30 d死亡率10.3%.术后1个月L段假腔血栓率100%,完全血栓率77.8%(21/27例),部分血栓率22.2%(6/27例),其中18.5%(5/27例)达到血栓完全吸收、主动脉重塑;L2段假腔血栓率28%,完全血栓率8%(2/25例),部分血栓率20%(5/25例).结论 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效果肯定,30 d内死亡主要与术前伴随的并发症有关.

    作者:张敏宏;郭伟;杜昕;刘小平;尹太;贾鑫;张宏鹏;王伟;熊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布加综合征的分期治疗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分期治疗的指征、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布加综合征患者32例,其中Ⅰ型9例,Ⅲa型17例,Ⅲb型6例,所有患者同时存在下腔静脉高压和门静脉高压.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型和血流动力学代偿情况,32例患者分别行介入或手术治疗、一期手术(或介入)加二期手术(或介入)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无围手术期死亡.肝功能明显好转,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13例肿大肝脏明显缩小,14例腹水消失.胸腹壁静脉曲张9例消失,下肢水肿均消失.并发症主要有胸腔积液3例,急性心功能不全2例,乳糜漏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本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4-24个月,平均(12±3)个月,效果良好.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 布加综合征分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危险性,临床效果良好.其血流动力学代偿情况是进行分期治疗的依据.

    作者:孙玉岭;马秀现;许培钦;管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972例结肠癌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对972例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等因素的分析,探讨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 对972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生存率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法.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围手术期输血、术前血清cEA(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e aIltigen)水平、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其他脏器转移、肿瘤局部复发、腹膜种植、病理类型、TNM分期及淋巴结廓清术式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术前血清CEA水平、肿瘤大体类型、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其他脏器转移、肿瘤局部复发、腹膜种植、病理类型、淋巴结廓清术式以及TNM分期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重要的因素.

    作者:唐元新;李晓霞;逯晓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钝性外伤后胸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钝性外伤后胸主动脉扩张性病变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钝性外伤后胸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8例以及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术前螺旋CT血管造影及术中数字血管减影造影对病变进行评估,待严重合并症稳定后行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术.术后3、6、12个月以及其后每年随访CTA明确治疗效果.结果 11例行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术,另1例未及手术死亡.所有手术患者均获技术成功,完全或部分遮蔽左锁骨下动脉6例,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发现内漏3例,2例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仅给予随访.共9例获随访(B型主动脉夹层6例、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均正常生存,未出现左上肢缺血症状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CTA检查示近远端主动脉无新发夹层或动脉瘤,无内漏、截瘫以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钝性外伤后胸主动脉损伤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待重要脏器合并症稳定后行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有效可行,安全性高.

    作者:张婉;史振宇;符伟国;陈斌;徐欣;郭大乔;蒋俊豪;杨珏;王珏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环氧化酶2抑制剂对大鼠术后腹腔粘连的影响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2(COX-E)的表达与术后粘连发生的关系,探讨选择性COX-E抑制剂塞来昔布在预防术后腹腔粘连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n=lO),分别为阳性对照组、透明质酸钠组、塞来昔布小剂量组、塞来昔布大剂量组、阴性对照组.每组于造模术后第8天和第15天随机处死大鼠各5只,肉眼观察评估腹腔粘连程度,并取创伤部位肠管及腹膜Western-blot法检测组织COX-2蛋白含量.结果 透明质酸钠组、塞来昔布小剂量组、塞来昔布大剂量组腹腔粘连程度以及创伤部位组织COX-2表达明显减低,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质酸钠组与各塞来昔布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通过降低创伤部位组织COX-2表达能减轻术后腹腔粘连.

    作者:魏光兵;李徐奇;王康;段洪亮;纪明明;杨培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9年2月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115例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男7l例,女44例;年龄32~87岁,平均(56±11)岁.伴发病:高血压105例,糖尿病24例,冠心病14例,下肢动脉硬化1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7例,另5例有近期外伤史.结果 115例中,113例支架置入成功,释放支架人工血管122枚,破口封堵满意.3例同时行相关杂交手术.围手术期内并发症:下肢动脉栓塞2例,急性脑梗塞致偏瘫2例,移植物感染1例,锁骨下动脉窃血征4例,急性肠缺血1例,肺部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l例,肾功能衰竭2例,A型夹层1例.围手术期死亡5例(4.42%).随访75例,随访率66.4%,随访时间7-83个月,平均随访44.5个月.其中支架近远端内漏9例,5例患者行二次腔内修复术;继发A型主动脉夹层2例,再次行血管置换手术.随访中死亡6例(8%),4例分别死于心肌梗死、脑出血、A型夹层破裂等,2例死因不明.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治疗急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作者:乔彤;刘长建;刘晨;黄佃;王炜;张明;冉峰;周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溃疡周围经皮缝扎术治疗下肢反流性静脉性溃疡572例

    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并发症之一,多 由静脉高压及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引起,临床较为常见,但治疗困难,甚至经久不愈.我院1993年1月至2006年12月应用溃疡缝扎术治疗572例下肢反流性静脉性溃疡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尹存平;陈翠菊;郭曙光;周兴立;方伟;张鹏;邱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莫西沙星治疗术后复杂腹腔感染一例

    患者女,89岁.因右上腹胀痛2周于2008年10月13日入院.既往有胆囊结石、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史.查体:体温37.2℃,呼吸20次/min,脉搏85次/min,血压100/58 mm Hg(1 mm Hg=0.133 kPa).巩膜和皮肤黄染,腹平软,可触及肿大胆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明显,肠鸣音2次/min.

    作者:周俊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肝包虫破入胆道致化脓性胆管炎100例诊治体会

    包虫病是我国西北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尤以肝包虫病为常见.肝包虫破入胆道是包虫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包虫囊肿完整摘除~([1])或肝包虫外膜完整摘除术~([2]),基本解决了肝包虫破入胆道术后残腔积液及包虫复发等并发症.我院1996-2008年共收治此类患者100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伟;许舒波;郭永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改良菱形皮瓣缝合技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三例

    本组3例藏毛窦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加-29岁.病程6个月至2年.3例患者在此前均在外院接受过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脓肿切开引流术1例、藏毛窦切除缝l合术2例.病变面积5 cm×5 cm、9 cm×9 cm和15 cm×15 cm,3例患者均行磁共振检查,提示骶尾部皮下脂肪层内不规则软组织影,窦道形成.

    作者:楼征;张卫;杨超;梅祖兵;付传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良性胆管狭窄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后再手术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良性胆管狭窄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和再手术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良性胆管狭窄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后28例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文中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Stepwise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再次手术原因为残余结石合并胆管狭窄10例,单纯吻合口狭窄11例,胆管狭窄6例,吻合口漏和十二指肠漏1例.再手术方式为:肝叶或肝段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术18例,肝正中裂劈开+胆肠Roux-en.Y吻合术5例,右半肝切除术1例,吻合口狭窄段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术1例,腹腔引流+十二指肠造瘘+空肠造瘘术1例,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结论 胆道再手术病情复杂,手术难度高,详细了解病情和正确的手术方式是良性胆管狭窄再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鲁正;彭承宏;韩宝三;程东峰;周光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腹部硬纤维瘤的治疗

    硬纤维瘤(desmoid tumor,DT)又称为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由成纤维细胞异常增生所致.其特点是虽然组织学表现为良性,但是常常侵犯周围组织,切除后复发率高,而转移罕见,所以也有人将其归为低度恶性的纤维肉瘤~([1]).

    作者:徐慧民;马颂章;王振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影像学研究

    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lymphocytic thyroiditis,LT)是以甲状腺组织中淋巴细胞弥漫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甲状腺炎症~([1]).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carcinoma.PTC)是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本研究对LT合并PTC与单纯的LT、PTC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LT合并PTC的影像学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炳淑;王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戈谢病并胆囊结石一例

    患者男,61岁.感腹胀1年,腹部触及包块,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无骨痛及发热,家族中无遗传病史记载.体格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色素沉着,胸骨无压痛,脾大至全腹部及盆腔,下极至耻骨连合,右侧至腋前线,质硬无压痛,肝肋下5 cm. B超:胆囊多发结石,巨脾.

    作者:马德民;张涛;张杰;张宗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莫匹罗星软膏外科应用案例征集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早期壶腹癌的局部切除治疗

    目的 评估早期壶腹癌局部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年间共36例术后病理证实为Tl期(pTl)的壶腹癌,其中局部切除1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5例.对其术前和术中的诊断和分期进行评价,同时对不同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住院时间、术后肿瘤复发及长期生存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局部切除手术操作简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P=0.031);但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P=0.254)、围手术期死亡率(P=1.000)、术后无复发生存率(P=0.301)及长期生存率(P=0.289)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早期壶腹癌来说局部切除与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治疗效果相当,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适用于手术风险较大或拒绝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

    作者:王一澎;崔修铮;李智宇;吴健雄;张慧明;邵永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经肛门局部切除治疗直肠癌116例

    目的 探讨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8年116例采用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预后分析.结果 116例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14~160.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8.5个月.总体生存率5年为72%,10年为53%.局部复发16例,复发率为13.8%.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的病理类型、浸润深度(T分期)、复发及转移均为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复发转移情况是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T_1期直肠癌患者,局部复发率为6.3%,5年生存率为93%,10年生存率为85%;T2期直肠癌患者,局部复发率为14.8%,5年生存率为63%,10年生存率为45%.T_1期患者接受辅助放疗后,无局部复发;T_2期患者接受放疗后,局部复发率为14.6%.接受辅助放疗与未接受辅助放疗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进行比较,通过绘制生存曲线发现无统计学意义(T_1:P=0.260,T_2:P=0.262).接受辅助放疗与未接受辅助放疗患者术后局部肿瘤复发情况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对于T_1期直肠癌治疗效果较好,T_2期直肠癌不适合采用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辅助放疗可降低术后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

    作者:李晓霞;孙公平;逯晓波;王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盆腔肿瘤所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目的 探讨盆腔肿瘤所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9年4月12年间收治的36例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盆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结果 本组36例患者均为慢性起病、无明确诱因.且进行性加重.25例经正规深静脉血栓治疗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所有患者均经盆腔B超、CT等检查发现盆腔肿瘤,肿瘤对髂股静脉存在明显压迫.29例行肿瘤切除术,同时结扎髂静脉(其中5例行髂动脉人工血管重建),余24例未处理盆腔肿块.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弹力袜支持、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患肢肿胀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是盆腔肿瘤的先兆,对无明确诱因、慢性起病、肢体进行性肿胀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经正规治疗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反复甚至加重的患者,应考虑是否存在盆腔肿瘤.其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盆腔肿瘤和保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作者:邹思力;曲乐丰;景在平;包俊敏;赵志青;袁良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治疗

    目的 总结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治疗经验,以提高对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治疗的胃癌切除术后19例吻合El瘘和18例十二指肠残端瘘共37例胃肠道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7例均加强了瘘口附近的腹腔引流,采用了持续胃肠减压,先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然后从肠外营养支持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手段.32例在肠外营养液中强化了谷氨酰胺,31例使用了生长抑素,13例在吻合口瘘愈合期加用了生长激素.9例瘘口于术后21-30d自愈,24例于30-60d内愈合,2例于60.81 d内愈合.2例死亡,其中1例食管空肠吻合口瘘因严重的左侧胸腔、肺部感染及腹腔感染于术后42 d死亡.另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因瘘口周围严重感染和急性腹腔内出血于术后62 d死亡.结论 保证腹腔引流的通畅、持续胃肠减压,特别是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强化谷氨酰胺、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等措施,是促进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愈合的重要手段.

    作者:唐云;李荣;陈凛;卫勃;武现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的分型及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 syndrome,ACS)发病早期病情急剧变化,极易发生一个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死亡率可达33.3%-70%~([1-3]).2000年4月-2009年2月我们共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CS 19例,现就其分型及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余欢明;金育德;陈秋强;沈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