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孤立性髂动脉瘤19例诊治经验

冯勇;胡海地;陈喆;常青;刘翀;张健;段志泉;辛世杰

关键词:髂动脉瘤, 血管外科手术, 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孤立性髂动脉瘤(solitary iliac aneurysms,SIA)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8年1月23年间19例SI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例,年龄39~77岁,平均(62±7)岁.19例患者中16例行择期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1例行腔内修复术,1例破裂性SIA急诊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1例破裂性SIA未手术即死亡.结果 19例患者共有30个SIA,其中25个(83.3%)位于髂总动脉,4个(13.3%)位于髂内动脉,1个(3.3%)髂外动脉瘤.11例(57.9%)患者具有多发性动脉瘤,其中9例(47.4%)为双侧髂动脉瘤,另2例合并其他部位的动脉瘤.2例(10.5%)合并动脉闭塞性疾病.2例破裂SIA,1例抢救成功,1例抢救无效死亡.开腹手术的17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盆腔脏器缺血等并发症;1例腔内修复术治疗后无内漏等并发症.术后移植血管通畅,无新发动脉瘤形成早期诊断和治疗SIA非常重要,应通过CTA等方法明确诊断及有否合并多发性动脉瘤或动脉闭塞性疾病.SIA的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应长期随访,注意有否吻合口动脉瘤或新生动脉瘤.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一例

    患者女,41岁,因左腹部感饱胀不适1个月,2个月内消瘦5 kg,2007年5月16日入院.查体:左上腹一直径10 cm可推动质韧肿块.B超示左上腹部208 mm×120 mm的囊实性肿块,与胰尾关系密切,边界清,有分隔,分隔及囊壁上数个等回声乳头状突起,大43 mm×35 mm,超声造影示囊壁及乳头状突起弥漫性不均匀增强.

    作者:李可为;季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Cattell Braasch去旋转手法在胰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attell Braasch去旋转手法在胰腺肿瘤手术中的操作技巧、应用价值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对术中使用Cattell Braasch去旋转手法做为显露及探查手法的13例胰腺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胰头部肿瘤6例(腺癌4例,实性假乳头状瘤及内分泌肿瘤各1例),胰体尾肿瘤7例(腺癌4例,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内分泌肿瘤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6例,其中3例行肠系膜上静脉节段切除对端吻合术,血管切除长度3~7 cm;根治性胰体尾脾切除术7例,其中联合左肾切除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应用该手法的操作时间为10~15 min,手术时间为2.5~11 h.术中出血300~1000 ml,全部病例均未发生毗邻组织的意外损伤,术后无腹泻、系膜扭转、肠梗阻以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Cattell Bransch去旋转手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手法,可以改善胰腺肿瘤的手术显露,简化局部解剖关系,避免意外损伤,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同时通过该手法可以松解肠系膜上静脉,有助于施行受侵犯的肠系膜上静脉长段切除后的直接对端吻合.

    作者:冷家骅;郝纯毅;张霁;崔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外科感染常见耐药菌的治疗

    在外科感染中常见的耐药菌有两类:耐药革兰阳性(G+)球菌和耐药革兰阴性(G-)杆菌.前者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溶血性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耐药G-杆菌主要有两类:(1)肠杆菌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产染色体介导Ⅰ型β-内酰胺酶(AmpC)菌;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菌.(2)非发酵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包括鲍曼不动杆菌、洛非不动杆菌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

    作者:樊军卫;钟林;彭志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腹腔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患者男,61岁,体检发现腹膜后占位病变2 d就诊.腹部无阳性体征.CT示腹膜后肿物(图1),血清肿瘤标记物:AFP、CEA、CA199、CA125均为阴性,肝功能未见异常.于2007年1月26日行手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腹膜后胰头、下腔静脉和右肾之间,完整切除.病理:(腹膜后)神经内分泌癌(图2).术后半年复查,CT见小网膜囊内占位病变(图3),考虑神经内分泌癌转移,再次手术发现肿物位于胃小弯网膜囊内,单发、孤立结节,未侵及胃壁组织,行肿物单纯切除.

    作者:彭彦辉;脱红芳;王春城;张万星;赵焕芬;钟守先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多普勒血流检查评价下肢动脉旁路术流出道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多普勒血流检查中节段性压力比值对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远端动脉流出道的应用价值,以对人工血管旁路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1998--2005年收治的16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人工血管旁路术患者的资料,分析流出道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等与人工血管通畅率相关的因素,比较人工血管通畅组与阻塞组术前流出道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的差异.结果 流出道的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是影响人工血管术后通畅率危险程度高的相关因素之一.人工血管通畅组与阻塞组流出道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分别为0.12±0.09和0.24±0.1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人工血管通畅组流出道的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的95%可信区间为(0,0.27).结论 多普勒血流检查是一种量化的检查方法,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的区间范围可以作为临床上评价流出道及预测手术通畅率的参考.

    作者:周晗;吴庆华;陈忠;罗小云;张煜亚;杨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胃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的体会

    胃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率低,外科处理比较棘手,手术复杂难度大,并发症多[-2].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7年1月对24例胃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宏众;韩少良;黄颖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腋下汗腺黏液腺癌一例

    患者男,59岁.发现左腋下肿物3年,肿物生长缓慢,左上肢活动时腋下有异物感1个月就诊,查体发现肿块位于腋窝中部,约5 cm×3.5 cm×3 cm大小,肿块表面皮肤呈桔皮样改变,并有-1.0 cm×0.8 cm大小的隆起,表面充血,无触痛,边界清晰,活动好.

    作者:葛步军;黄琦;曾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微创外科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策略探讨

    目的 探讨微创外科治疗胆总管结石(CBDS)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7年1月304例CB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三组: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加LC组(EPBD组)、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加LC组(EST组)、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加LC组(LCBDE组).结果 304例中EPBD组35例,EST组138例,LCBDE组131例.三组的手术成功率、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残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3、0.038和0.427,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41,P=0.000),LCBDE组优于另两组(EPBD-EST:P=0.122,EST-LCBDE:P=0.000,EPBD-LCBDE:P=0.020);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016,P=0.000),其中EPBD组短(EPBD-EST:P=0.000,EST-LCBDE:P=0.198,EPBD-LCBDE:P=0.000).远期并发症:EPBD组结石复发2例(6.7%),胆管炎1例(3.3%),无乳头狭窄;LCBDE组结石复发7例(6.0%),胆管炎3例(2.6%),无乳头狭窄;EST组结石复发18例(15.8%)、乳头狭窄9例(7.9%)、胆管炎14例(12.3%);比较三组结石复发、胆管炎、乳头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482、9.160和12.02,P<0.05),EST组高于EPBD组和LCBDE组.结论 有适应证的胆总管结石可首选EPBD治疗,失败或无适应证者则选择LCBDE,EST仅适用于有严格适应证者.

    作者:陈小勋;黄顺荣;林源;吴东波;罗汉传;吴瑞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二十二碳六烯酸联合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生长及bcl-2、bcl 2l12和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 评估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胃癌细胞SGC 7901生长以及bcl-2、bcl 2l1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台盼蓝拒染方法检测两药物单用和联用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用联合系数判断两药合用效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亚二倍体峰比并拟合细胞周期曲线,Annexin-V/PI双标记方法检测早期细胞凋亡,RT-PCR方法检测bcl-2、bcl 2l12和bax基因的表达.结果 DHA可抑制胃癌SGC 7901细胞生长,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24 h、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67.81 μg/ml、45.76 μg/ml;DHA联合5-FU对细胞生长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CI<1,P<0.01),倒置显微镜下可见两药联合处理后细胞稀疏;亚二倍体峰比、Annexin-V早期凋亡率示DHA、5-FU均能诱导细胞凋亡且联合用药后细胞凋亡更明显(DHA、5-FU、联合组的亚二倍体峰比分别为5.2%、6.2%、13.9%;早期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00%、5.37%、13.11%);细胞周期曲线在联合组停滞于G0/G1和S期;RT-PCR显示DHA、5-FU可下调bcl-2和bcl 2l12表达,两药联合表达时下调更显著,bax表达则无明显改变.结论 DHA能抑制胃癌SGC 7901细胞增殖,联合5-FU后对细胞生长抑制和周期阻滞具有协同作用,可能通过下调bcl-2和bcl 2l12基因诱导胃癌SGC 7901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卓志红;张乐鸣;牧启田;楼燕如;施益九;欧阳桂芳;张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胃癌术后复发再次手术39例分析

    我院自1992年10月至2003年10月对39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了再次手术,现就胃癌根治术后的再手术治疗进行分析.

    作者:吴黎敏;李航;林庆凡;李永良;方建禅;李黎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孤立性髂动脉瘤19例诊治经验

    目的 探讨孤立性髂动脉瘤(solitary iliac aneurysms,SIA)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8年1月23年间19例SI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例,年龄39~77岁,平均(62±7)岁.19例患者中16例行择期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1例行腔内修复术,1例破裂性SIA急诊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1例破裂性SIA未手术即死亡.结果 19例患者共有30个SIA,其中25个(83.3%)位于髂总动脉,4个(13.3%)位于髂内动脉,1个(3.3%)髂外动脉瘤.11例(57.9%)患者具有多发性动脉瘤,其中9例(47.4%)为双侧髂动脉瘤,另2例合并其他部位的动脉瘤.2例(10.5%)合并动脉闭塞性疾病.2例破裂SIA,1例抢救成功,1例抢救无效死亡.开腹手术的17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盆腔脏器缺血等并发症;1例腔内修复术治疗后无内漏等并发症.术后移植血管通畅,无新发动脉瘤形成早期诊断和治疗SIA非常重要,应通过CTA等方法明确诊断及有否合并多发性动脉瘤或动脉闭塞性疾病.SIA的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应长期随访,注意有否吻合口动脉瘤或新生动脉瘤.

    作者:冯勇;胡海地;陈喆;常青;刘翀;张健;段志泉;辛世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支架移位的处理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治疗术中支架移位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7年12月完成的主动脉Ⅲ型夹层腔内隔绝术中发生支架移位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急性夹层15例,慢性夹层2例.发生支架后移11例,包括球囊扩张过程中支架后移2例,支架释放后撤鞘过程中将支架刮带后移1例,支架半释放时发生移位2例;支架前移6例,包括支架前移阻塞左锁骨下动脉3例,阻塞左颈总动脉3例,其中1例为后移支架被cuff输送器推向前方阻塞左颈总动脉,1例为cuff释放过程中前跳堵塞左颈总动脉. 结果支架后移的11例通过将支架向前顶推或放置cuff缓解,本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支架前移6例,其中3例锁骨下动脉受阻,未做处理,其中1例术后因小脑梗塞死亡;另外3例覆盖左颈总动脉,2例使用球囊扩张拖拽,1例采用抓捕器牵拉左锁骨下动脉的导管,将支架向远侧牵拉,使左锁骨下动脉重新开放.结论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中支架移位除与技术因素有关外,还和解剖因素和支架设计有关.支架前移相对少见,但对患者危害更大.除用球囊扩张拖拽外,用抓捕器牵拉左锁骨下动脉导管是一种较好的补救办法.

    作者:张学民;张小明;李清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壶腹周围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治疗

    目的 探讨壶腹周围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5月23例壶腹周围癌术后复发病例的治疗,其中3例行再手术切除,5例剖腹探查术中行射频消融,10例行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5例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结果 本组壶腹周围癌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切除率为13%.2例术后生存期分别为10个月和13个月,另1例术后至今6个月仍无瘤生存.20例通过射频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及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地缓解.结论 对于壶腹周围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再次手术切除有助于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对不能手术者,可选择射频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

    作者:费伦;楼健颖;林汉庭;吴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早期手术治疗可降低暴发性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

    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FAP)定义为:急性胰腺炎起病72 h内经积极非手术治疗(包括重症监护治疗)仍出现脏器功能障碍者[1].尽管目前重症监护治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处理FAP的大多数系统性并发症,但该病的死亡率仍超过40%.目前对于该病的手术时机尚存争议.我们总结了我院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及手术治疗FAP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东杰;何裕隆;蔡世荣;彭建军;张常华;詹文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伴下腔静脉受累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疗进展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又称脉管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子宫肿瘤.该肿瘤组织学上呈良性增生,但是具有侵及静脉和淋巴管的不良生物学行为,常常超出子宫范围,沿宫旁静脉、髂静脉延伸达下腔静脉,甚至累及右心或肺动脉,成为心脏内平滑肌瘤病(intracardiac leiomyomatosis,ICL).以下腔静脉或右心房病变为首发症状瘤病发展极为隐袭,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诊断非常困难.

    作者:张韬;张小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肠系膜上静脉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58岁.因反复腰、腹部疼痛1年于2007年8月17日入院.彩超提示门静脉主干内径0.9 cm,肠系膜上静脉右侧局部管腔明显瘤样扩张,范围3.1 cm×2.6 cm,蒂部1.0 cm,瘤内可见部分实质性回声,彩流充盈缺损;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提示静脉期见肠系膜上静脉中段右侧距与脾静脉汇合部2.5 cm处类圆形异常信号,与肠系膜上静脉相通且有造影剂填充,病灶大小1.5 cm×2.8 cm(图1).影像学诊断:肠系膜上静脉瘤并血栓形成.

    作者:杨振华;陈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莫匹罗星软膏外科应用案例征集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重组Akt腺病毒对CCl4诱导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模型的影响

    目的 研究重组Akt腺病毒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细胞内同源重组法构建重组腺病毒Ad-myr-HA-Akt;采用四氯化碳复合法制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模型.将大鼠模型分为二部分:用于组织学检测的大鼠,在制备大鼠模型的第2周和第6周自尾静脉导入Ad-myr-HA-Akt.第8周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内Akt,p-Akt,Fas,DR5蛋白的表达.用于检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在肝硬化模型的第9周自尾静脉导人生理盐水和Ad-myr-HA-Akt,3 d后测定各组的门静脉压力、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 Ad-myr-HA-Akt治疗后Akt组组织学病变减轻,Fas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肝硬化组、生理盐水组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组,血清ALT和AST及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Akt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Fas和HSC活化的指标DR5蛋白含量降低.EGFP组在Ad-EGFP转染后,肝组织中可见大量绿色荧光,肺和肾组织中仅见少量荧光,而其他实质器官未见EGFP表达.结论 Akt重组腺病毒能够阻断大鼠肝硬化的发展,可能是防治肝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邓刚;黄飞舟;刘浔阳;罗成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探讨国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经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确诊的2742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下肢静脉疾病中,DVT占22.39%.男女之间患病率无差异;DVT常见临床症状是患肢肿痛(92.34%),浅静脉曲张(32.57%),皮肤色素沉着(24.95%),及溃疡形成(18.45%).DVT易累及左下肢;混合型常见,占60.09%.80.23%的DVT患者存在危险因素.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40岁(76.29%)、手术操作史(12.18%)、严重创伤史(8.42%)、妊娠和产褥期(4.87%)等.常见的手术类型依次为普通外科手术(26.05%),血管外科手术(23.35%),妇产科手术(20.96%),骨科手术(16.47%)和泌尿外科手术(7.49%).原发性血液高凝综合征占全部DVT患者的0.22%.结论 DVT占下肢静脉疾病的22.39%,临床症状以患肢肿痛多见.DVT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40岁、手术操作和严重创伤史.原发性血液高凝综合征是DVT不可忽略的危险因素.

    作者:韩伟峰;黄新天;殷敏毅;陆民;蒋米尔;张培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腹腔镜腹壁结构分离治疗腹腔内高压的动物实验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腹腔镜腹壁结构分离技术治疗腹腔内高压的效果.方法 8头巴马香猪于全麻下手术,通过腹腔灌注CO2建立腹腔高压(IAH)模型.于腹肌平面上方建立皮下隧道,在腹腔镜的监测下以超声刀切开腹外斜肌腱膜的止点,记录术前、单侧减压和双侧减压后的腹腔内压(IAP)、腰围(WL)、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 建立IAH(25 mm Hg)后,WL为(65.3±2.5)cm,MAP为(88±14)mm Hg,HR为(115±9)次/min,CVP为(10.8±2.2)cm H2O.实施腹腔镜腹壁结构分离后,IAP降至(16.0±1.5)mm Hg(P<0.01),WL升至(83.1±1.9)cm(P<0.01),MAP升至(100±12)mm Hg(P<0.01),HR降至(97±7)次/min(P<0.01),CVP降至(7.3±1.8)cmH2O(P<0.01).结论 IAP的变化可引起巴马香猪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腹腔镜腹壁结构分离技术可显著降低其IAH,从而改善血液动力学.

    作者:李世宽;胡三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