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芹;雷宇;李龙;黄柳明;魏征;柳平
目的评价B超引导经皮射频(P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应用P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31例共55个病灶,肿瘤直径1.5~8.5 cm.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针.病灶>2.5 cm者予分层多点叠合毁损,>5.0 cm或多发者配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及无水酒精注射疗法(PEI).随访观察病灶影像形态表现、血清CEA变化和患者生存率.结果PRFA后反应期3~7 d,包括局部疼痛不适、发热、ALT升高等;并发肝曲结肠穿孔和腹壁穿刺道转移各1例;小肿瘤(<3.0 cm)完全坏死率达92.9%(26/28),3.1~5.0 cm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73.3%(11/15),病灶>5 cm者均未完全坏死;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7.1%、77.5%和54.8%.结论PRFA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一种微创疗法,对<3.0 cm肿瘤疗效显著,对大肿瘤可联合TACE、PEI等进行综合治疗.
作者:崔彦;王平;董满库;李晓鸥;周立艳;张宏文;李成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65岁,右上腹隐痛不适5年,入院后体检未见异常.B超检查:肝右叶包膜下可见一个强回声区,边界清晰,内回声呈筛网状,大小约2.8 cm×2.9 cm,胆囊显示不清.诊断为肝血管瘤,胆囊萎缩.CT:平扫见肝右前叶一个大小约3.2 cm×3.2 cm的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清楚,内可见钙化密度影,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诊断:肝右前叶占位,良性病变可能性大.
作者:孙经建;申淑群;丛文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影响小于45岁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85年一1997年间在本院首次治疗年龄小于45岁的全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寿命表法)和多因素分析(Cox比例模型)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共272例,10年生存率为93.0%;单因素分析显示首次治疗时的年龄小于等于20岁、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预后差;多因素分析显示远处转移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远处转移是影响小于45岁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有远处转移的患者,行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术,术后行131I内照射治疗可能有利于提高其生存率.
作者:孙传政;陈福进;曾宗渊;杨安奎;张诠;伍国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征(KTWS)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14例KTWS患者行患肢动脉造影,分别以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聚乙烯醇颗粒(PVA)、氰丙烯酸盐黏合剂(NBCA)、钢圈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患肢血管瘤(痣)病变和浅静脉曲张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栓塞区域疼痛(9例)、水肿(14例),3例患者出现整条患肢水肿,10例在术后7~9 d自然消退.术后随访1个月,栓塞区域血管瘤(痣)病变有进一步改善,患肢大腿中部周径和膝下10 cm周径分别缩小(2.1±0.3)cm和(2.0±0.2)cm,3例患肢淋巴水肿和3例股浅静脉返流均有所改善.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KTWS效果是显著的.
作者:刘全芳;王伟中;杜嘉林;区金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管癌微血管生成及其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胆管癌标本的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k-1/KDR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胆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微血管密度(34.04±11.08、32.80±9.28)均高于正常组织(11.67±4.64)(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Flk-1/KDR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织(P<0.01);伴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密度(41.07±11.83)高于无转移组(30.93±9.18)(P<0.05);伴神经浸润组微血管密度(37.85±12.04)高于无浸润组(30.32±8.51)(P<0.05);微血管密度<30和30~39组的生存率高于≥40组(P<0.05).结论微血管生成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沈波;蔡秀军;虞洪;梁霄;陈继达;林立忠;杨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添加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肠外营养对外科重症患者骨骼肌降解的影响.方法将20名外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及添加GH的肠外营养组(PN+GH).在营养治疗前及后第5、8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患者24 h尿中3-甲基组氨酸(3-MH)的排出量;在第8天做股四头肌活检,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泛素蛋白表达,核糖核酸印迹法检测泛素及C2亚基mRNA表达,电子显微镜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GH组患者尿中3-MH含量以及股四头肌泛素蛋白、泛素和C2亚基mRNA的表达较PN组均明显降低(t=4.886,6.846,7.314,5.588,P<0.01),骨骼肌肌小节完整,核糖体丰富.结论GH可以抑制外科重症患者骨骼肌的降解,在mRNA水平下调泛素及C2亚基的基因表达,改善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
作者:佟大年;杨俊;秦环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比开腹和腹腔镜下开窗术治疗先天性肝囊肿的疗效.方法非随机性前瞻性地研究1998年1月至2004年6月在我科接受手术的65例先天性肝囊肿患者,其中开腹囊肿开窗(1组)33例,腹腔镜下囊肿开窗(2组)32例.比较两组的长期疗效、术后并发症、症状/囊肿复发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率均为零;2组的术后平均住院日较1组明显缩短(8.5 d vs.13.9 d,P<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vs.12.5%,P>0.05).共获得随访53例,失访率18.5%,平均随访时间为27个月,1组和2组的症状复发率分别为8.0%和7.1%(P>0.05),囊肿复发率分别为18.2%和17.4%(P>0.05);多囊肝的囊肿复发率较肝单发囊肿和多发囊肿高(55.6%vs.8.3%,P<0.01).结论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长期疗效等同于开腹手术.
作者:梁廷波;白雪莉;郑树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对胃癌细胞增殖状况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用B95-8细胞体外培养获得EB病毒并感染人胃癌BGC823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羊膜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周期变化,RT-PCR法检测感染后胃癌细胞中的病毒基因.结果EB病毒感染胃癌BGC823细胞后,代表细胞增殖能力的A比值提高34.34%,体外侵袭羊膜的细胞数增加28.72%.S期细胞比例自36.7%增高为41.9%,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在EB病毒感染的BGC823细胞中可以检测到EB病毒核抗原1和EB病毒编码RNA 1两种病毒基因,未检测到潜伏膜蛋白1和EB病毒核抗原2.结论EB病毒感染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干扰其细胞周期,有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姜可伟;王杉;杜如昱;郭秀婵;叶颖江;曾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小肠移植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寻求有效的药物来减轻移植小肠的再灌注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即探讨广谱的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移植小肠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小桥;范西红;陈英剑;马榕;孙靖中;孙景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规则性右半肝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12例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病例中,10例被怀疑为恶性病变.手术按照:1、肝门解剖,2、腔静脉解剖,3、肝实质切除的步骤进行.结果5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5例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2例中转开腹肝切除.4例需要输血.全组有1例出现胆漏,1例切口裂开,无死亡病例.全组平均住院8.3 d,完全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的病例平均住院日为4.1 d.被诊断为肝癌的9例,随访中2例死亡,1例为肝癌肝内转移,1例为结肠癌转移灶切除术后的广泛转移.另7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随访6~24个月,至今存活.结论腹腔镜下右半肝切除术在选择性病例基础上施行是可行和安全的.
作者:吴志明;Les Nathanson;Nick O'Rourke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因素对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移植中心1999-2002年之间的资料齐全的89例肝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病例资料,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相关因素.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患者的术中输血量及手术时间与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有相关性(P=0.041,P=0.005).患者术后30 d内的不良预后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有相关性.在多因素分析中,仅有手术时间与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相关(P=0.026).结论术中输血量和手术时间为发生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其中手术时间为一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魏永刚;李波;严律南;卢实春;文天夫;曾勇;赵继春;李敬东;林浩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价值.方法将63例肝脏移植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EN),对照组给予完全静脉营养(TPN).营养支持时间为1周.术后第8天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比较2组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情况;分析2组患者之间的营养支持费用和术后感染情况.结果肝脏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静脉营养更加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以促进患者的肝功能的恢复.并且可以显著减少患者术后的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发生率.结论肝移植早期肠内营养是比较便宜而且可行的TPN的替代方法.
作者:武正山;王学浩;张峰;李相成;孔连宝;李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STI571(CGP57148)是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特异性阻断Abl、血小板衍化生成因子、c-kit受体[1].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STI571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李俊生;嵇振岭;汤文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与开放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4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腔内治疗组(15例)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组(19例)的术前状况、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手术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数据.结果腔内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明显少于手术组(P=0.005、P=0.015).腔内组术后平均禁食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较手术组明显缩短(P<0.01、P=0.001).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腔内组(P<0.01).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腔内组明显低于手术组(P=0.020);术后第5天红细胞计数及血肌酐水平在腔内组均明显高于手术组(P=0.011、P=0.034).结论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安全、微创、对人体内环境干扰小的优点,近期疗效较传统开放手术好.
作者:姚陈;王深明;常光其;李晓曦;黄雪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携带hIL-10基因腺病毒载体对大鼠肝常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经SD大鼠的尾静脉注射Ad-hIL10-EGFP1×109PFU/ml.72 h后建立大鼠常温半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60 min,再灌注240 min).取血进行肝功能生化检测;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血清内及肝组织内hIL-10表达,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肝脏冰冻切片中EGFP表达;Tunel法检测大鼠肝脏内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治疗组大鼠肝功能较两对照组明显改善,肝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大鼠肝组织中可见EGFP表达及hIL-10染色;血清中hIL-10的表达量为(815.74±284.76)ng/ml.结论hIL-10腺病毒基因治疗可以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刘辰;吴孟超;张柏和;王星华;郝立;刘懿萱;崔贞福;钱其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检测乳腺癌患者皮肤微转移灶的临床意义.方法从皮肤距肿瘤近点及乳头乳晕复合体正中切面取材,分别进行常规病理及细胞角蛋白单抗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60例乳腺癌患者标本.结果60例乳腺癌中,常规病理检测出有乳头乳晕复合体浸润的3例(占5.0%),IHC检测出7例(占11.7%),两者间有统计学意义(χ2=2.25,P<0.05);常规病理检查及IHC法均检测出4例有皮肤浸润(占6.7%).其中3例两种方法均证实皮肤和乳头乳晕复合体同时有癌浸润.结论IHC对乳头乳晕复合体的微转移灶的检出率高于常规病理,皮肤及乳头的受累率较低,如无受累,可行保留皮肤的乳房切除术.
作者:陶维阳;许军;孙备;高越;潘尚哈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保守治疗,行内引流术12例,外引流术9例,序贯式内外引流术5例,胰腺部分切除术13例.结果保守治疗者均痊愈,无复发;行内引流术者中有1例发生肠瘘,其余11例恢复良好无复发;行外引流术1例出现胰瘘,2例复发;行胰腺部分切除术者有1例出现胰瘘,其余恢复良好.结论根据病情和病程选择合适的术式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关键.
作者:蔡秀军;黄迪宇;虞洪;杨进;王先法;梁霄;王一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48表达与肝癌术后干扰素α(IFNα)辅助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1999-2002年间103例肝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采用IFNα治疗预防复发.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48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48表达与年龄、性别、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肿瘤直径、包膜、微血管癌栓、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肝癌患者P48阳性63例,阴性40例.在P48阳性和阴性的两组患者中,术后第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87%、58.12%、44.29%和51.90%、35.50%、35.50%(χ2=5.766,P=0.0163);总生存率分别为92.00%、83.48%、73.95%和92.50%、69.69%、51.04%(χ2=5.047,P=0.0247).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HBeAg、甲胎蛋白、硬化结节、肿瘤大小、数目、包膜、Edmondson分级、微血管侵犯等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P48阴性和多发性肿瘤为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BeAg阳性是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48可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术后干扰素α辅助治疗的疗效.
作者:钱永兵;孙惠川;吴伟忠;潘奇;荚卫东;张巨波;王鲁;钦伦秀;叶胜龙;汤钊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启东肝癌高发区人群HBV HBeAg、cccDNA的表达与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1989-2002年启东地区377例HBV感染的男性患者进行随访,采集系列血清,监测肝细胞癌的发生,选取其中发生肝癌的32例患者与32例非肝癌慢性HBV患者作对照,组成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队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eAg,半巢式PCR扩增HBV cccDNA并经序列测定证实.结果血清HBeAg在肝癌组和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是53.1%和15.6%(OR=6.12,P<0.01).HBV cccDNA,在肝癌组和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是62.5%和21.8%(OR=5.73,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的中年男性,HBeAg和cccDNA反映的HBV复制的活跃程度与肝癌的发生密切关联,可作为预测肝癌发生的风险指标.
作者:张峰;邵永孚;许杨;高纪东;刘国亭;徐立斌;孙宗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的原因与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本移植中心1999年7月至2004年12月共实施的164例肝移植中,再次肝移植6例,其中因缺血再灌注损伤致肝内胆管多发狭窄3例,肝动脉狭窄和血栓1例,乙肝复发1例,肝静脉流出道梗阻1例.再移植率为3.65%,再次肝移植均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技术.结果6例再次肝移植术后临床症状改善4例,无明显改善2例.术后腹腔出血2例,胆漏1例,腹腔细菌感染1例,霉菌感染2例,术后4月内死于细菌和霉菌感染2例,保守治疗治愈4例.结论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致肝内胆管狭窄或消失是国内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对于各种治疗均无法改善移植肝肝功能,肝功能进行性恶化,应该尽早行再次肝移植.
作者:秦建民;贺强;陈大志;劳学军;朗韧;吴天明;樊华;李鹏;韩东冬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