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陈雪玲;乐盛林
我院近10年来收治十二指肠损伤20例(无医源性损伤),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邹卫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收治的胰腺癌69例,其中手术治疗51例,切除24例,切除率为47%.7%.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6例,扩大区域胰腺切除加自体小肠移植2例,胰体尾肿瘤联合脏器切除6例.对27例肿瘤未能切除者均行内引流术.结果手术切除的24例中有1例出现切口裂开,行减张缝合;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经保守治疗痊愈;扩大区域胰腺切除加自体小肠移植术后有1例出现胰瘘,经药物治疗痊愈;其余患者均顺利恢复.行内引流术27例均顺利恢复.结论胰腺癌病灶能切除时应尽量切除,必要时可行血管修补或移植.扩大区域胰腺切除加自体小肠移植在外科技术上是可行的;对不能切除的病例,应选择术式简单的内引流术.
作者:周杰;李朝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应用现代合成补片进行疝修补术现已被认为是一种简单、快速、无痛并且不扰乱正常解剖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的核心是人工补片的选择.我们以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 mesh)、膨化聚四氟乙烯补片(e-PTFE)、以及3层结构的三明治复合补片(sandwich patch)应用于巨大腹股沟疝的修补术,并对其进行对比性研究.
作者:何天霖;周颖奇;曹贵松;胡先贵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本组男2例,女3例,年龄5个月~2岁,平均1.2岁.病程2~20 d不等,均以腹胀、呕吐等就诊.查体:全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30)×109/L.腹腔穿刺:腹水胆红素阳性.腹部B超:5例提示有腹水,其中1例提示肝肿大,胆囊炎,1例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
作者:王涛;陈雪玲;乐盛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断、治疗以及复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预防、治疗要点.方法对1990~2000年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4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中良性19例,恶性23例.19例良性肿瘤完整切除15例,合并脏器切除3例,肿瘤部分切除1例,复发后再手术完整切除.23例恶性肿瘤完整切除9例,合并脏器切除11例,部分切除及探查活检3例.复发后再次及多次手术5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影像学检查是判断手术切除范围的重要依据.施行肿瘤全切除术是治疗PRT的关键.对于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手术切除仍是主要治疗手段.对多次复发的肿瘤不应放弃手术机会.
作者:李澍;王茂春;朱继业;王福顺;彭吉润;冷希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4例经手术治疗的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平滑肌肉瘤肿块较大,本组中大直径≥5 cm者占68%,≥10 cm者占50%;胃平滑肌肉瘤大多位于胃底体区,占94%;胃平滑肌肉瘤有三大临床表现:上腹痛、上腹包块、出血.胃镜、钡剂X线透视、CT有助于诊断.随访结果:本组3、5、10年生存率分别是87%、52%及26%.结论对胃平滑肌肉瘤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根据肿块大小、部位和浸润程度决定手术方式.
作者:张玉宝;李栗;王宽;张殿忠;张岂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使培养肝细胞在体外重建细胞极性.方法利用三明治构型培养成鼠肝细胞并观察其形态、特异性膜区域蛋白分布并以单层胶原培养肝细胞作对照.结果三明治构型肝细胞呈单层生长,形成肝板样结构,伴胆小管网络形成,免疫组织化学证明肝细胞膜区域蛋白呈特异性分布.而在对照组,肝细胞基本没有形成肝板样结构,肝细胞膜区域蛋白没有形成特异性分布.结论三明治构型培养肝细胞在体外重建细胞极性,保留了体内肝细胞的特点.
作者:张先杰;孙家邦;孙海晨;李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裸鼠胰腺移植癌的治疗效果及血管损伤在其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PDT治疗胰腺癌提供依据.方法将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移植癌模型.以血卟啉衍生物作为光敏剂,研究PDT治疗胰腺癌的效果,并以第Ⅷ因子为标记,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观察肿瘤血管损伤的情况.结果 PDT对肿瘤有杀伤作用,使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PDT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血管结构的破坏.结论 PDT对胰腺癌有治疗作用,血管损伤是其杀伤肿瘤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波;赵玉沛;张太平;刘卫平;廖泉;蔡力行;朱预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97年3月至1999年12月,我们对131例乳癌患者试行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brachial never,ICBN),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诚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41~73岁.均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术后6~24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直径为0.2~0.4 cm.4例均经沙氏扩张器扩张治疗2~4次,每次扩张疗效仅维持2~3周.其中1例第1次扩张吻合口直径至1.5 cm,无特殊不适,16 d后行第2次扩张,仍扩张至1.5 cm,4 h后出现上腹剧痛.X线透视见膈下游离气体,泛影葡胺造影示吻合口瘘.行急诊放置支架.
作者:仇学明;黄伟;颜萍;曾晓雨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男,44岁.饮酒后左上腹持续性疼痛8 h,呕吐胃内容物2次,于2000年5月19日急诊入院.上腹部无规律性隐痛已半年,消瘦、乏力月余.无呕血、黑便及高血压史.查体:腹平坦,全腹轻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左上腹为主.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腹腔穿刺液有新鲜不凝血.
作者:花明学;王馥琴;阴建兵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993~2000年我院对72例肛瘘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56例,女16例,年龄19~48岁,平均35岁.将72例患者按入院先后,性别、年龄及肛瘘部位分为不切断肛管括约肌、切除瘘管,行肛直肠腔内外缝合和切除瘘管的缝合组36例,用凡士林油纱填塞的传统组36例.有关肛瘘分布部位,分类及术后并发症详见表1,2.
作者:朱明才;张才全;罗崇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T管引流术拔管后胆漏的预防.方法自1995年6月至2001年4月,对274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病人术后行双腔T管窦道造影,以造影剂无窦道外渗漏为窦道完全形成的标准,确定安全的拔管时间.结果 274例均经造影显示窦道完全形成后再拔管,拔管时间短9 d,长136 d,拔管后无1例发生胆漏.结论双腔T管窦道造影能显示窦道形成情况,以此为依据拔除T管,是预防拔管后胆漏的可靠方法.
作者:范钦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检测在乳腺癌早期、晚期辅助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118例乳腺细针穿刺标本(69例乳腺癌,49例乳腺良性病变)中的CEA.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9例乳腺癌穿刺标本及相应组织切片的ER表达.结果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CEA活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前者明显升高.乳腺癌细针穿刺标本和组织切片中ER表达有极显著的一致性(P<0.01),两者一致率为90%.结论细针穿刺取材检测其CEA水平和ER表达,有助于早、晚期乳腺癌的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君;蒲永东;张华;范志忠;孙利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腺相关病毒介导的抑癌基因p53,p16和p21联合治疗肝癌的可能性和效果.方法用携带人野生型p53,p16和p21的腺相关病毒分别或联合转导人肝癌细胞系HLE,HepG2,QGY-7701,QGY-7703,BEL-7402,SMMC-7721,通过体外及裸鼠体内实验研究转基因的表达及对癌的促凋亡和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腺相关病毒介导的p53,p16及p21对人肝细胞肝癌细胞系均有明显的促凋亡作用,体外凋亡率约30%左右,体内生长抑制率30%~44%;联合感染肝癌细胞效果更明显,体外凋亡率达56%,体内癌生长抑制率65%.结论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外源抑癌基因p53,p16和p21不仅对多种肝癌细胞系均有诱导凋亡和抑制生长作用,联合应用治疗肝癌更具有明显的相互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病毒滴度和纯度是腺相关病毒作为载体进行基因治疗的目标.
作者:张佑彬;冷希圣;彭吉润;吕建峰;翁山耕;王申五;杜如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自1908年LeoBuerger确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为独立性疾病以来,对这一病因不清且被认为是男性青年特有的疾病,国内外有1个共识的诊断标准,但近年来此病的发病及诊治情况在发生变化.Stvrtinora等[2]总结为:女性和40岁以上患者在增多;上肢常受累;诊断更确切;治疗更有效,截肢率减少.而病因仍不清楚,戒烟为首要防治措施.
作者:赵文光;王征;王嘉桔;曹忠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管囊肿再次手术的原因和外科处理要点.方法对15年间收治的先天性胆管囊肿120例进行分析,其中53例为再次手术者.按Todani分型法,Ⅰ、Ⅳa、Ⅳb、Ⅴ型各有33、14、2、4例.首次手术为单纯囊肿外引流术17例,行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8例,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22例,行囊肿切除并胆道重建术2例,行不规则手术4例.结果首次手术后主要并发症是慢性胆管炎、胆结石和胆系癌变者(10例).再次手术以拆除原囊肿十二指肠或空肠吻合、再行囊肿切除并胆道重建为主要术式(46/53),已切除囊肿者以解决胆肠吻合口狭窄为重点.结论胆管囊肿手术处理不当出现多种并发症是导致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乃是再次手术需要遵循的原则.
作者:王悦华;刘永雄;黄志强;冯玉泉;周宁新;顾万清;张文智;黄晓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甲状腺结节中甲状腺癌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5月至2000年12月治疗的23例多发甲状腺结节伴甲状腺癌病例.结果 23例患者中术前确诊仅6例,第2次手术患者13例,良性疾病与甲状腺癌并存20例.结论多发性甲状腺结节中的甲状腺癌多与良性疾病并存,临床诊断困难,病理诊断是减少误诊率与再手术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齐;张士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性,44岁,因腹部胀痛15 d,CT发现盆腔占位性病变2 d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腹平软,右下腹压痛,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可疑;阴道双合诊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无压痛及结节,右附件可触及一约5 cm×5 cm×3 cm大小肿物,质硬,压痛明显,活动可,左附件未见异常.
作者:张静;杨冬野;常迎彬;韩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临床资料1.病例资料:第1次手术时没有做肠内营养的病人25例.其中长期胃肠外营养(TPN)支持(2个月以上)而仍然无法脱离呼吸机支持6例;长期TPN出现和TPN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如感染、胆汁淤积等)9例;术后胆瘘4例(其中肝切除3例);吻合口瘘1例;十二指肠瘘2例(外伤性1例,术后十二指肠瘘1例);术后胃排空障碍3例.年龄:23~74岁,平均54岁;其中男15例,女10例.住院时间2~11个月.病人接受治疗初期均先使用TPN治疗,消化道功能恢复后,均逐渐过度和使用肠内营养(TEN)治疗.实行肠内营养的时间为术后10 d~2个月,本组病人均痊愈出院.
作者:朱建平;陈浩辉;张同琳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