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Ⅳ型胆管囊肿伴胰头段胆管结石一例

冉崇福;刘冬生;梁昕;陈理国

关键词:胆管囊肿, 胰头, 右上腹痛, 胆囊切除术, 慢性胆囊炎, 胆道外引流, 腹部包块, 肩背部, 多囊肝, 术后, 患者, 放射
摘要:患者女,37岁.因右上腹痛伴腹部包块4年,胆囊切除、胆道外引流术后3年入院.4年前因右上腹痛伴右肩背部放射、右上腹包块,当地以慢性胆囊炎、多囊肝行胆囊切除术.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炎性乳腺癌12例的综合治疗

    我院自1993年至1998年11月以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炎性乳腺(infammatory breast cancer)12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秀良;徐淑峰;刘松岭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核因子κB表达的意义

    利用Pfetter法复制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观察ANP后胰腺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变化,探讨ANP与NF-κB的内在联系.

    作者:裴红红;秦兆寅;杨正安;封英群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的家系和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族成员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征,寻求简单、有效的筛查和防治方法. 方法调查家族史,分析9例成员的染色体脆性部位(fragile site, FS)和 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先证者祖父两次婚配,祖父母子孙发病接近1/2 ,5例祖父母后代和5例HNPCC患者FS检出率均为80%(4/5),总检出率为56%(5/9).HNPCC患者11人共发生15例次癌, Lynch综合症Ⅱ型和多原发癌各3例,占27%(3/11),同时性癌1例;病理检查显示11例次均为腺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88%(7/8),有3例次已生存10年以上. 结论 (1)该家族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及早发现并经腹手术治疗效果好;(3)FS的高检出率方便了发病的预测和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刘合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胆总管下端术后十二指肠瘘19例治疗分析

    目的了解胆总管下端手术后十二指肠瘘发生的原因及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2002年收治的19例胆总管下端手术后十二指肠瘘发生的原因、诊断和治疗.十二指肠瘘经确诊后均经手术治疗.治疗方式:脓肿引流13例,十二指肠修补5例,胃大部切除幽门旷置胃空肠吻合、空肠造口1例. 结果十二指肠瘘治愈15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消化道大出血2例,腹膜后严重感染1例,并发重症胰腺炎1例. 结论行胆总管下端探查操作时应谨慎,避免发生医源性损伤.十二指肠损伤后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十二指肠瘘手术以引流为主,并应予以充分的肠内营养支持.

    作者:顾军;黎介寿;任建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逆转录病毒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丙氧鸟苷(GCV)基因治疗系统在体内外对人胰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 方法构建含HSV-tk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DOR-tk-neo,经病毒包装细胞PA317产生重组逆转录病毒,后者将HSV-tk基因转入人胰腺癌细胞系PC-2细胞内,筛选出稳定表达HSV-tk的细胞克隆PC-2/tk.测定PC-2/tk细胞在体外对GCV的敏感性及其旁观杀伤效应;PC-2/tk细胞在裸鼠皮下成瘤,观察GCV的治疗作用. 结果 GCV对PC-2/tk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且其作用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特点以及旁观杀伤效应,对母本细胞则无明显毒性.裸鼠腹腔注射GCV后对移植瘤有明显治疗作用. 结论表达HSV-tk的人胰腺癌细胞在体内外均可被GCV有效杀伤.

    作者:赵亚刚;杜标炎;张宏斌;周兰;周梅花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治疗小儿阑尾脓肿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小儿阑尾脓肿穿刺治疗的效果. 方法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治疗小儿阑尾脓肿181例,同期行保守治疗23例. 结果经穿刺抽脓治疗者较保守治疗者腹痛消失时间缩短5.5d,退烧时间缩短5d,腹部压痛消失时间缩短6d,住院时间缩短6d,住院费用减少2356元.穿刺治疗组未出现脓肿破溃,保守治疗组发生脓肿破溃2例,其中死亡1例. 结论 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治疗小儿阑尾脓肿有见效快、安全、经济和创伤小的优点.当阑尾脓肿>1cm×2cm时即可行穿刺抽脓治疗.

    作者:王强;周红;贾立群;姚慧筠;赵和平;张金哲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小肠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69岁,因阵发性腹痛20余日就诊.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下腹部触及一实性包块,约8cm×7cm×6cm,活动度小,有触疼.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B超报告为右下腹实性占位性病变.临床考虑为腹腔恶性肿瘤.

    作者:许艳梅;武培敬;武卫华;陈海霞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胆囊结石病与脂蛋白脂肪酶基因多态性关联的研究

    近年研究发现,在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的非编码区存在多种遗传多态性位点,其中第Ⅷ内含子HindⅢ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与人群中高甘油三酯(TG)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血症有关.本研究探讨人类LPL基因遗传多态性的分布规律以及和胆石成因的关系.

    作者:郭雅;肖路加;彭民浩;黎乐群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胰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

    我院1987年8月至2001年4月共收治胰管结石16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赵向前;冯玉泉;周宁新;顾万清;张文智;黄晓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运用人工血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62例的临床评估

    目的评估运用PTFE人工血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价值. 方法 6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用PTFE人工血管为血液透析通路,对其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治疗. 结果 6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期为2.85年(6个月至3.5年),1年通畅率为72.6 %,2年通畅率为55.8%, 3年通畅率为45.2%.以人工血管为血液透析通路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段病变(共7例,静脉老化6例和静脉末端狭窄1例),血栓形成2例, 感染3例,人工血管破裂,假性动脉瘤形成2例, 人工血管外露2例,人工血管血清瘤1例.人工血管二次手术通畅率为52.92 %. 结论 PTFE人工血管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立血液透析通路,有其必要性和独特的优越性.

    作者:徐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胰肾联合移植中供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脏切取的体会

    1999年9月至2001年6月间,我科共进行了8例胰肾一期联合移植手术,均获得成功.现将供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脏的切取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宋少伟;刘永锋;梁健;刘树荣;何三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前哨淋巴结检测在乳腺癌外科中的应用

    如何能术前准确预知乳腺癌腋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 ALN)转移状态,从而可缩小腋清扫范围,近几年提出了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SLNB的方法目前有染料法和同位素法两种,我们应用染料法(专利兰,patent Blue V)对临床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进行检测,对照改良根治术后的腋淋巴结病理检查,探讨该项技术的应用前景.

    作者:方志沂;刘君;于泳;刘耀林;张洁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急性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一例经验

    主动脉夹层可发生于主动脉任何部位,自升主动脉、弓部或其他部位一直至腹主动脉分叉以远的动脉,涉及全主动脉者称为DeBakey 或Stanford Ⅰ型主动脉夹层.以往需做分期手术或全主动脉置换术,手术死亡率30%左右.我们经历了分期手术、全主动脉置换和半介入疗法[1,2],我院新近以一枚带膜支架人工血管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获得成功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忠镐;李鸣;张鸿坤;潘松龄;金炜;赵海格;陈旭东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胃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目的探讨胃粘液腺癌(mucinous gastric carcinoma, MUC)与胃非粘液腺癌(non-MUC)的临床病理差异. 方法 1994~2001年收治的438例胃癌中粘液癌36例.比较MUC与non-MUC的临床病理及预后. 结果 MUC比non-MUC更易发生浆膜浸润(T3+T4:MUC 94.4%,non-MUC 78.9%)、浸润性更强(Borrmann Ⅲ型+Ⅳ型:MUC 88.9%,non-MUC 56.2%)和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率:MUC 94.4%,non-MUC 81.1%).MUC晚期患者比例(Ⅲ+Ⅳ:MUC 88.9%,non-MUC 73.9%)和腹膜播散率高(MUC 27.8%,non-MUC 12.4%).MUC比non-MUC的根治切除率低(MUC 69.4%,non-MUC 81.1%).MUC组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0.5%、33.1%,中位生存期为12.2个月;non-MUC组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4.9%、64.7%,5年生存率为31%,中位生存期为28.9个月,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结论 MUC的预后差,与确诊时中晚期比例和浆膜浸润率、淋巴结转移率、腹膜播散率高以及根治切除率低有关.

    作者:黄美近;蔡世荣;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黄奕华;陈正煊;汪建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严重放射性肠损伤28例的综合治疗

    目的探讨严重放射性肠损伤的综合治疗. 方法回顾 28例严重放射性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肠粘连狭窄患者14例行回肠部分切除术,1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3例行乙状结肠直肠上端切除术.7例肠瘘患者有4例一期行肠瘘切除,2例行乙状结肠造瘘术. 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1例发生低位结肠漏,4例因原发肿瘤复发死亡,所有患者肠功能、营养状态明显改善. 结论严重放射性肠损伤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配合临床营养支持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周岩冰;李世宽;张建立;丁连安;毛伟征;王海波;牛兆建;张敬智;于冠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肿瘤转移检测技术在荷瘤裸鼠转移模型上的应用及比较分析

    目的评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微粒子酶免疫测定法(micropartical enzyme immunoassay,MEIA)检测裸大鼠体内人结肠癌(HCC)细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方法应用HCC细胞系HT-29建立裸大鼠HCC转移模型,通过RT-PCR检测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 20)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APAAP法检测人CK、MEIA测定组织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常规病理学(routine pathology,RP)等方法对裸鼠肝肺组织中HCC细胞进行检测. 结果 RT-PCR、IHC、MEIA和RP的HCC细胞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3.8%、64.3%、33%和50%.RT-PCR阳性率高,与RP和MEIA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5.048, P<0.05和χ2=13.832,P<0.001).IHC阳性率与MEIA结果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χ2=8.052, P<0.01). 结论应用RT-PCR检测CK20 mRNA表达和APAAP法检测人CK表达在裸大鼠HCC转移模型内检测癌细胞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MEIA测定组织CEA具有高特异性和低敏感性.

    作者:沈岩;郑树森;Vogel I;Kalthoff H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Ⅳ型胆管囊肿伴胰头段胆管结石一例

    患者女,37岁.因右上腹痛伴腹部包块4年,胆囊切除、胆道外引流术后3年入院.4年前因右上腹痛伴右肩背部放射、右上腹包块,当地以慢性胆囊炎、多囊肝行胆囊切除术.

    作者:冉崇福;刘冬生;梁昕;陈理国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正电子放射成像技术在10例结直肠癌诊治中的应用

    正电子放射成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的应用,对实体肿瘤和转移复发病灶的诊断,有了较大改进.本组收集了对疑有复发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应用PET和CT等资料,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任;郁宝铭;管梁;郑民华;邹宏志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急诊床旁直插法鼻胆管引流治疗老年重症胆管炎22例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直插法鼻胆管引流对老年重症胆管炎的治疗价值和实用性. 方法对22例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实施急诊状态下无X线监视的床旁鼻胆管引流.将导丝放入鼻胆管引流管,使之由猪尾型变为直线型,按预定深度将鼻胆管引流管直接置入胆管内,使用自然排出法或负压吸引法在2~4h内有效地排出胆汁以迅速地降低胆道压力. 结果 22例患者均在入院后2h内完成治疗,置管成功后症状迅速减轻,4h后体温开始下降,24h后开始进流食;病情稳定后根据经鼻胆管引流管胆道造影明确诊断后行手术或内镜介入治疗.2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 结论急诊床旁直插法鼻胆管引流治疗老年重症胆管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

    作者:李虎城;黄辉;许红兵;李为民;王红梅;李小龙;张自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直肠乙状结肠阴道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 42岁,因反复便血 10余年,加重伴左下腹痛和里急后重半年于 2002年 4月 11日入院.体检:贫血痛苦病容,左下腹膨隆,压痛,肠鸣音亢进;肛诊触及葡萄串感,柔软,光滑易被压缩而边界不清肿块,指套布满鲜血.结肠镜诊断直肠血管瘤(图1,2).

    作者:易沪萍;易洪清;时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