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岩冰;李世宽;张建立;丁连安;毛伟征;王海波;牛兆建;张敬智;于冠君
患者男,49岁.发作性血压剧烈波动15 年,本次发作并晕厥3h入住急诊科.既往多次因头痛、出汗、恶心、呕吐而就诊.拟诊嗜铬细胞瘤.两次行腹部CT扫描未见异常.
作者:鲍广建;杜华英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血管生成不仅为肿瘤生长提供了营养保证,也为肿瘤细胞入血提供了通路.由于肿瘤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干扰肿瘤血供的治疗策略是目前实体瘤治疗的有希望的新途径.近年研究发现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具有抗肿瘤及抗血管生成的作用,现将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和抑制血管生成的可能机制介绍如下.
作者:刘明学;吴凯南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少见,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易误诊.我院自1980~2001年共收治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18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石彦;宋爽;靳明林;余佩武;蔡志民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正电子放射成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的应用,对实体肿瘤和转移复发病灶的诊断,有了较大改进.本组收集了对疑有复发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应用PET和CT等资料,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任;郁宝铭;管梁;郑民华;邹宏志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患者女,37岁.因右上腹痛伴腹部包块4年,胆囊切除、胆道外引流术后3年入院.4年前因右上腹痛伴右肩背部放射、右上腹包块,当地以慢性胆囊炎、多囊肝行胆囊切除术.
作者:冉崇福;刘冬生;梁昕;陈理国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丙氧鸟苷(GCV)基因治疗系统在体内外对人胰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 方法构建含HSV-tk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DOR-tk-neo,经病毒包装细胞PA317产生重组逆转录病毒,后者将HSV-tk基因转入人胰腺癌细胞系PC-2细胞内,筛选出稳定表达HSV-tk的细胞克隆PC-2/tk.测定PC-2/tk细胞在体外对GCV的敏感性及其旁观杀伤效应;PC-2/tk细胞在裸鼠皮下成瘤,观察GCV的治疗作用. 结果 GCV对PC-2/tk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且其作用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特点以及旁观杀伤效应,对母本细胞则无明显毒性.裸鼠腹腔注射GCV后对移植瘤有明显治疗作用. 结论表达HSV-tk的人胰腺癌细胞在体内外均可被GCV有效杀伤.
作者:赵亚刚;杜标炎;张宏斌;周兰;周梅花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钉合、肛垫复位固定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与外切内扎术(Milligan-Morgan手术)治疗Ⅲ°-Ⅳ°痔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90例Ⅲ°-Ⅳ°痔随机分为实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分别进行PPH及Milligan-Morgan手术治疗.对手术时间、疼痛指数、注射止痛药次数、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两组总的症状改善满意率分别为89%(Ⅰ组)及81%(Ⅱ组),在疼痛指数、注射止痛药次数、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PPH治疗Ⅲ°-Ⅳ°痔的近期疗效优于Milligan-Morgan手术.
作者:任东林;罗湛滨;张思奋;范小华;赵江宁;冯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评价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 方法将28例患者分3个治疗组,对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程度、支架阻塞发生率及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内涵管植入组:60%的患者获得了3个月以上的通畅引流;术后2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率超过50%者2例,平均存活4.5个月.胆道内支架植入组:50%患者获得10个月以上的通畅引流;术后2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率超过50%者6例;平均存活6.5个月.胆道内支架植入+动脉栓塞化疗组:66.7%患者获得10个月以上通畅引流;术后2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率超过50%者7例;平均存活8.8个月. 结论金属内支架通畅率高,结合栓塞化疗,可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姜成文;宋希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近年研究发现,在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的非编码区存在多种遗传多态性位点,其中第Ⅷ内含子HindⅢ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与人群中高甘油三酯(TG)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血症有关.本研究探讨人类LPL基因遗传多态性的分布规律以及和胆石成因的关系.
作者:郭雅;肖路加;彭民浩;黎乐群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前,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对判断胆总管并存病变的价值. 方法对43例病史中有黄疸、胰腺炎,肝功能异常,B超怀疑或证实胆管结石的患者,经ERC排除或取石后,再行LC. 结果 43例ERC造影均获成功,ERC成功取出胆管结石34例, LC成功39例(91%).术前有黄疸史(P<0.01),胆总管扩张≥1cm(P<0.001),肝功能异常(P<0.001),有胰腺炎史(P<0.05),提示存在胆管结石.发生并发症1例(3%),无死亡.随访1~3个月,未发现胆管残余结石. 结论 LC与ERC联合应用可有效治疗胆囊疾病合并总胆管结石.
作者:王雪峰;董平;张文杰;张勇;陈卫;全志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自1997年6月至2000年12月,我们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应用十二指肠镜行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248例进行病因诊断和内镜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高卫东;秦新裕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直插法鼻胆管引流对老年重症胆管炎的治疗价值和实用性. 方法对22例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实施急诊状态下无X线监视的床旁鼻胆管引流.将导丝放入鼻胆管引流管,使之由猪尾型变为直线型,按预定深度将鼻胆管引流管直接置入胆管内,使用自然排出法或负压吸引法在2~4h内有效地排出胆汁以迅速地降低胆道压力. 结果 22例患者均在入院后2h内完成治疗,置管成功后症状迅速减轻,4h后体温开始下降,24h后开始进流食;病情稳定后根据经鼻胆管引流管胆道造影明确诊断后行手术或内镜介入治疗.2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 结论急诊床旁直插法鼻胆管引流治疗老年重症胆管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
作者:李虎城;黄辉;许红兵;李为民;王红梅;李小龙;张自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随着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各种恶性实体瘤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对乳腺癌认识的不断更新,我院对1996年1月至2000年10月收治的24例晚期乳腺癌实施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曹志宇;杨波;董立国;朱志东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患者女, 42岁,因反复便血 10余年,加重伴左下腹痛和里急后重半年于 2002年 4月 11日入院.体检:贫血痛苦病容,左下腹膨隆,压痛,肠鸣音亢进;肛诊触及葡萄串感,柔软,光滑易被压缩而边界不清肿块,指套布满鲜血.结肠镜诊断直肠血管瘤(图1,2).
作者:易沪萍;易洪清;时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如何能术前准确预知乳腺癌腋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 ALN)转移状态,从而可缩小腋清扫范围,近几年提出了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SLNB的方法目前有染料法和同位素法两种,我们应用染料法(专利兰,patent Blue V)对临床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进行检测,对照改良根治术后的腋淋巴结病理检查,探讨该项技术的应用前景.
作者:方志沂;刘君;于泳;刘耀林;张洁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患者女,69岁,因阵发性腹痛20余日就诊.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下腹部触及一实性包块,约8cm×7cm×6cm,活动度小,有触疼.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B超报告为右下腹实性占位性病变.临床考虑为腹腔恶性肿瘤.
作者:许艳梅;武培敬;武卫华;陈海霞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术前诊断方法. 结果小肠肿瘤多位于十二指肠,占62.5%(70/112),良性肿瘤以平滑肌瘤为主,多位于回肠、空肠,恶性肿瘤以腺癌常见,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首选的检查方法为X线钡餐,尤其是低张小肠灌肠造影,内镜检查可提高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率,对诊断困难的消化道出血可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CT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术前分期及术后有无复发有独特的意义. 结论十二指肠腺癌是常见的原发性小肠肿瘤,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低张小肠灌肠造影是诊断和定位为有效的方法,CT、内镜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
作者:佟金学;万远廉;王东民;王振军;刘玉村;董新舒;赵家宏;徐文怀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利用Pfetter法复制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观察ANP后胰腺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变化,探讨ANP与NF-κB的内在联系.
作者:裴红红;秦兆寅;杨正安;封英群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为综合了解测定血清总胆汁酸 (TBA)在胆道疾病中的价值及局限性,我们从 1998 年 1月始前瞻性研究了 8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冯文明;鲍鹰;陶玉龙;蒋晓颖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患者女,72岁.因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1d入院.患者既往有类似发作史,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患者无吸烟等嗜好,无肿瘤家族史.查体:心、肺正常,腹部隆起,可见肠型,腹软,下腹明显压痛,未触及明显肿块,肠鸣音亢进,可闻及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声.X线检查:腹部多个气液平面,呈阶梯状,小肠肠管明显扩张.经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3d后,能自行排气、排便,腹痛消失.1周后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回肠末端约20cm肠管狭窄,肠管黏膜完整,考虑可能为回肠淋巴瘤.入院第33天,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距回盲瓣10cm处长约20cm肠管明显增厚,呈肿瘤样改变,但质地软,未发现有淋巴结肿大,近段肠管明显扩张.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病理诊断:回肠粘膜下层、浆肌层成熟脂肪细胞浸润,病变符合脂肪瘤病.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作者:宋华锋;张双民;李晓斌;叶大雄 刊期: 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