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桑温昌;李兆德;王琰珉;尚文周;朱绍亮

关键词:结肠肿瘤, 淋巴转移
摘要:目的:探讨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间行根治性切除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198例,其中行D3式淋巴结廓清术163例,D4式35例,用新鲜标本挤压触诊法行淋巴结捡取。按日本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规约进行淋巴结分组、分站,按第7版TNM分期,N0、N1(1~3个)、N2(4个以上),分析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使用SPSS 19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9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93例,转移率47.0%,共捡取淋巴结3088个,有转移淋巴结361个,转移度11.7%。其中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7.6%(3/17),非腺瘤恶变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49.7%(90/18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 N1、N2、N3、N4站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8.6%(34/58)、52.6%(10/19)、33.3%(4/12)、0;TNM分期中N0、N1、N2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1.0%(85/105)、57.4%(39/68)、36.0%(9/25)。结论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高,肿瘤大于5 cm,淋巴结转移率增高;无腺瘤背景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是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膈疝修补术

    该患者为膈疝伴不全性结肠梗阻,术中发现膈疝缺损靠近脾脏下极的后方,采用腹腔镜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进行治疗。手术有三个关键点:(1)补片修补之前先用缝合的方法关闭膈疝缺损,即“加强修补(Augmentation)”代替“桥接修补(bridging)”。(2)切断脾膈韧带,游离部分结肠脾曲,使补片能够充分覆盖缺损的后方。(3)严禁用疝钉来固定覆盖在膈肌上的补片,本例患者使用的是医用胶固定。

    作者:李健文;王文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胃食管反流病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胃食管反流病( GERD)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9月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6例,根据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 SAS/SDS)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GERD组,B组为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GERD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 LF)治疗,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分析比较两组反流症状缓解以及B组患者精神心理改善情况。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同一患者术前术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正态数据采用t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6个月,A组和B组GERD症状评分分别显著下降了(89.6±19.7)%和(68.3±27.8)%(ta =9.97, Pa <0.001;tb=5.47, Pb <0.001),A组症状缓解率更显著(P=0.019)。B组SAS评分由(52.78±4.83)显著降至(40.59±9.69)(t=7.12, P<0.001);SDS评分由(57.70±6.29)显著降至(39.57±5.62)(t=8.74, P<0.001)。结论手术治疗对于合并或不合并精神症状的两组患者的反流症状均有效,同时还可改善部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可以负面影响手术效果。

    作者:张玉;吴继敏;胡志伟;汪忠镐;战秀岚;邓昌荣;纪涛;田书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应用自粘式补片修补肋缘下切口疝的六例体会

    目的:总结自粘式补片修补肋缘下切口疝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手术治疗的6例肋缘下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经验。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 min (45~72 min),伤口均一期愈合,发生浆液肿1例(16.7%),无慢性疼痛。平均随访9个月,无复发。结论应用自粘式补片修补肋缘下切口疝具有手术时间短,固定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戎世捧;田文;刘飞德;李基业;姚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第十二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第十二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会议筹备组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常用医学名词英文缩写(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保留胃血管弓预防十二指肠残端瘘368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保留胃血管弓预防十二指肠残端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730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穿孔、经内科治疗无效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胃外伤破裂、刀刺伤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68例,行胃大部切除时,胃血管弓保留完好。对照组362例,常规行毕罗( 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用大网膜或胰腺被膜覆盖十二指肠残端进行缝合加固。采用SAS 8.1软件进行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率分别为0.3%(1/368)、3.8%(14/362),χ2=11.292, P <0.01;术后腹腔感染率为0.5%(2/368)、4.1%(15/362),χ2=9.984, P<0.01;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0.3%(1/368)、3.3%(12/362),χ2=9.349,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毕罗( 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保留完好的胃血管弓,明显降低了十二指肠残端瘘、腹腔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陈乾德;陈汉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早期抗凝治疗脾切除后继发性血小板升高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早期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50例脾切除早期抗凝(早期抗凝组)及50例脾切除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术后1个月血小板变化趋势及差异。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31 d血小板平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 P<0.01判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脾切除患者均在术后15 d血小板值达到高峰,早期抗凝组经抗凝治疗,血小板值上升幅度平稳、缓慢,在术后第15天,血小板值未超过500×109/L。而常规治疗组在术后第15天时血小板值已达到1000×109/L。早期抗凝组在达到高峰值后,下降平稳,术后第21天即恢复正常水平。而常规治疗组在术后第21天血小板值仍然偏高,直到术后第25天左右才恢复正常水平。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857, P <0.01。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复诊,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早期使用抗凝药物对治疗脾切除术后继发性血小板升高是有效的,安全的。

    作者:张建;陈杰;张新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成人脐疝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传统缝合法与无张力修补法治疗成人脐疝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成人脐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传统缝合法修补(传统缝合组),43例行无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组),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疗效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并发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传统缝合组和无张力修补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48.5 min和62.3 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8, 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5 d和3.8 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7, P>0.05)。无张力修补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传统缝合组(t=3.465, P=0.001)。术后随访4~54个月,随访率72.4%。术后并发症两组无差异,术后皮下积液仅无张力修补组1例;术后慢性疼痛两组各有1例;术后切口感染和疝复发两组均未出现。结论传统缝合法和无张力修补法治疗脐疝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各自的适应证不同,需要个体化选择。

    作者:刘东升;刘正人;汪予果;李健;涂发妹;邹志森;武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局麻药物选择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与传统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相比利多卡因加用罗哌卡因在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72例,随机分为接受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试验组,88例)和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照组,84例),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预成型网塞加补片修补腹股沟管后壁)。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止痛持续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等采用t检验;术后应用止痛药物情况和患者对麻醉满意情况,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术时间:试验组平均(41±8) min,对照组(43±7)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止痛持续时间平均(7.4±1.6) h,对照组(4.8±1.8) h (t=10.023, P<0.001);术后24 h试验组18例患者使用止痛药物,对照组有31例因疼痛使用止痛药物镇痛(χ2=5.709, P=0.017);离床活动时间:试验组患者平均(4.6±0.8) h,对照组(6.7±1.4) h (t=12.147, P<0.001);平均出院时间试验组(2.7±0.4) d,对照组(3.6±0.5) d (t=13.065, P<0.001);对疼痛满意情况:试验组74例,对照组57例(χ2=6.238, P=0.013),以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较单纯利多卡因麻醉效果更佳,术后疼痛减轻,且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患者满意度高,适合广泛应用。

    作者:周涛;麻涛;田文;李晨;菅雁兵;肖西平;周彬;彭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腹股沟疝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对策

    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是外科切口部位感染的一种类型,放置补片后感染较难处理。在仔细诊断的基础上,辨别好感染的部位、程度、性质,然后在严格区别具体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如果可以满足Ⅰ期的手术缝合的条件,可以Ⅰ期手术缝合或采用生物补片行Ⅰ期的手术修补,均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但是,重要的还是在于预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革;唐健雄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20年进展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LIHR)在20多年发展中,技术逐渐成熟,术式逐步规范,材料学、经济学、麻醉学等相关问题也有很大的进展,疗效越来越好。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有关LIHR的指南,相信规范化的手术一定会使LIHR取得更好的疗效,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推广。

    作者:李健文;王文瑞;陈鑫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断提高疝病的规范化诊治水平

    随着疝修补技术的不断发展,规范化治疗的问题已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在2001年和2003年制订了我国疝外科专业的学术指南。《成人腹股沟疝和股疝治疗方案》和《腹壁切口疝治疗方案》。并于2012年6月对其进行了全面修订,并更名为《中国腹壁疝诊疗指南(2012版)》,为我国疝外科领域的规范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依据。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委会联合,于2013年12月制定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腹壁切口疝诊断和治疗质量控制标准》。我国《指南》和《质量控制标准》的出台,其主要目的是根据长期的诊治经验和临床数据,制定出一些有规律性的建议供医生参考。同时作为一个行业标准,是医疗技术、管理方法及其经济效益概念的综合体现,将终产生医疗效果。

    作者:唐健雄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容易出现的不规范医学用语(箭头后为正确的)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分析不同部位的胃癌肿瘤术式选择与预后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的胃癌肿瘤术式选择与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自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以来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实际病症选择相宜手术,其手术方式分别为全胃切除术、联合脏器切除术、姑息切除术。分析手术结果及术后恢复情况。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100例患者自2008年随访至今,47例死亡,8例失访,随访率92.0%。5年总生存率48.9%。上1/3部位、中1/3部位和下1/3部位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0个月、36个月和39个月(χ2=1.853, P=0.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1/3、中1/3、下1/3部位胃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0%、7.0%、9.4%,上1/3部位胃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中1/3、下1/3部位胃癌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692, P=0.031)。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42.12个月)和联合脏器切除术组(30.80个月)明显高于姑息术组(11.2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23, P=0.016)。全胃切除术组与联合脏器切除术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08, P=0.927)。结论手术的选择还应根据患者实际病症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全胃切除术其生存时间较长,病死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文新元;黄文峰;聂剑;胡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细胞外基质生物修补材料的发展

    细胞外基质生物修补材料属再生医学领域的支架材料,在外科领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相关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历三代,从初的结缔组织诱导再生而实现解剖层面的修复而逐步提高至组织特异性诱导再生而实现功能修复,在细胞外基质支架材料的基础上未来也有望实现重要实质脏器的再造。

    作者:张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橄榄油脂肪乳在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肠外营养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使用橄榄油脂肪乳进行肠外营养治疗对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86例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进行5d以上的肠外营养治疗,研究组使用含橄榄油脂肪乳的20%克林诺肠外营养治疗,对照组使用大豆油脂肪乳剂中长链脂肪乳( MCT/LCT)肠外营养治疗,研究期间检测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等生物学指标;检测免疫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TNF-α及IL-6等炎症因子。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成组资料的比较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及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86例患者,完成研究84例(2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超过400 ml进行了输血及白蛋白治疗终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血常规、白蛋白、肝肾功能、血脂等主要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及炎症应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橄榄油脂肪乳能够安全的用于老年胃肠手术后患者,其对患者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及炎症应答的影响与中长链脂肪乳相似。

    作者:白雪;李世拥;于波;崔伟;许越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合成网片在污染腹壁疝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网片在污染腹壁疝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术中有污染的切口疝、造口旁疝患者17例,分析其手术中的污染情况,所用Proceed 合成网片的特点、术中处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7例患者术中出现肠破裂、肠切除等而造成污染,经处理后我们应用人工合成网片全部完成Ⅰ期修补。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诊,随访时间长达60个月以上。17例患者未发现复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6%(3/17),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1例患者2年半后发生网片感染,经清创换药后痊愈;1例患者发生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后恢复。结论在污染腹壁疝手术中只要术中恰当处理污染、选择合适的合成网片,是可以应用人工合成网片完成Ⅰ期修补。

    作者:郭晓波;石玉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低位直肠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患者延续性康复需求与自我康复能力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低位直肠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患者对延续性康复需求和自我护理能力情况,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低位直肠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患者延续性康复需求调查问卷和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对55例低位直肠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延续康复需求和自我护理能力两者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患者延续性康复需求总分(68.85±4.21)分,自我护理能力总分(90.36±19.51)分,两者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268, P<0.05)。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与专科康复护理(r=-0.685, P<0.01)及应急救护总分(r=-0.196, P<0.01)呈负相关,与健康教育需求呈正相关(r=0.560, P<0.01)。自我护理技能与专科康复护理(r=-0.695, P<0.01)及需求总分(r=-0.395, P<0.01)呈负相关,健康知识水平与专科康复护理(r=-0.505, P<0.01)及健康教育需求(r=-0.708, P<0.01)呈负相关。结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水平越低,对延续性康复需求越高,提高自我护理技能,加强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自我康复。

    作者:杨梅;陈彩玲;蔺英;李艳华;韩秀艳;吕丹丹;李世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变更刊期声明

    作者: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间行根治性切除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198例,其中行D3式淋巴结廓清术163例,D4式35例,用新鲜标本挤压触诊法行淋巴结捡取。按日本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规约进行淋巴结分组、分站,按第7版TNM分期,N0、N1(1~3个)、N2(4个以上),分析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使用SPSS 19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9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93例,转移率47.0%,共捡取淋巴结3088个,有转移淋巴结361个,转移度11.7%。其中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7.6%(3/17),非腺瘤恶变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49.7%(90/18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 N1、N2、N3、N4站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8.6%(34/58)、52.6%(10/19)、33.3%(4/12)、0;TNM分期中N0、N1、N2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1.0%(85/105)、57.4%(39/68)、36.0%(9/25)。结论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高,肿瘤大于5 cm,淋巴结转移率增高;无腺瘤背景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是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桑温昌;李兆德;王琰珉;尚文周;朱绍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电子版)杂志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