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文;王文瑞
半月线疝为临床少见,极易误诊的腹外疝,临床外科医生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术前误诊率较高,误诊给患者带来身心负面影响较大,以下病例分析及教训,予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
作者:景圆圆;李基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传统缝合法与无张力修补法治疗成人脐疝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成人脐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传统缝合法修补(传统缝合组),43例行无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组),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疗效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并发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传统缝合组和无张力修补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48.5 min和62.3 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8, 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5 d和3.8 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7, P>0.05)。无张力修补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传统缝合组(t=3.465, P=0.001)。术后随访4~54个月,随访率72.4%。术后并发症两组无差异,术后皮下积液仅无张力修补组1例;术后慢性疼痛两组各有1例;术后切口感染和疝复发两组均未出现。结论传统缝合法和无张力修补法治疗脐疝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各自的适应证不同,需要个体化选择。
作者:刘东升;刘正人;汪予果;李健;涂发妹;邹志森;武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超普疝修补装置( ULTRAPRO Hernia System, UHS)由上片、下片和中间连接柱构成。下片位于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腹膜前间隙),覆盖整个肌耻骨孔,起到了腹膜前间隙修补的作用;将上片分别固定于腹股沟韧带和耻骨结节,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中间连接柱既充填了疝环缺损,又连接和稳定了上、下片,可防止网片移位造成的复发。 UHS同时对腹膜前间隙和腹股沟管后壁进行双重修补,理论上大限度地减少了腹股沟疝的复发。
作者:陈吉彩;陈晓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 UTI)对脂多糖所致内毒素血症大鼠胃肠黏膜循环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 NC组)、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 LPS)处理组( LPS组)和乌司他丁处理组( UTI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只麻醉不处理,脂多糖组和乌司他丁组经腹腔注射脂多糖5 mg/kg,乌司他丁组于脂多糖注射前经尾静脉静注乌司他丁50000 U/kg。分别于处理前、脂多糖注射后3、6和12 h检测胃黏膜pH( pHi)值,同时经股静脉抽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x珋±s)表示。各时间点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脂多糖处理后,大鼠3 h后血浆TNF-α和IL-6含量即开始逐渐升高,胃黏膜pH逐渐降低;与脂多糖组比,乌司他丁组在T3、T6和T12时间点TNF-α含量明显降低( T3: P=0.044; T6: P=0.035;T12:P=0.033), IL-6含量明显降低(T3:P=0.041; T6: P=0.022; T12: P=0.024),胃黏膜pH明显升高(T3:P=0.003;T6:P=0.028;T12:P=0.012)。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外周血TNF-α和IL-6浓度,增加胃黏膜pH值,改善胃肠黏膜灌注。
作者:石代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第十二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会议筹备组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是外科切口部位感染的一种类型,放置补片后感染较难处理。在仔细诊断的基础上,辨别好感染的部位、程度、性质,然后在严格区别具体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如果可以满足Ⅰ期的手术缝合的条件,可以Ⅰ期手术缝合或采用生物补片行Ⅰ期的手术修补,均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但是,重要的还是在于预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革;唐健雄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细胞外基质生物修补材料属再生医学领域的支架材料,在外科领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相关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历三代,从初的结缔组织诱导再生而实现解剖层面的修复而逐步提高至组织特异性诱导再生而实现功能修复,在细胞外基质支架材料的基础上未来也有望实现重要实质脏器的再造。
作者:张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使用橄榄油脂肪乳进行肠外营养治疗对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86例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进行5d以上的肠外营养治疗,研究组使用含橄榄油脂肪乳的20%克林诺肠外营养治疗,对照组使用大豆油脂肪乳剂中长链脂肪乳( MCT/LCT)肠外营养治疗,研究期间检测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等生物学指标;检测免疫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TNF-α及IL-6等炎症因子。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成组资料的比较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及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86例患者,完成研究84例(2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超过400 ml进行了输血及白蛋白治疗终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血常规、白蛋白、肝肾功能、血脂等主要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及炎症应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橄榄油脂肪乳能够安全的用于老年胃肠手术后患者,其对患者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及炎症应答的影响与中长链脂肪乳相似。
作者:白雪;李世拥;于波;崔伟;许越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治疗浅表实体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对原发性或转移性或术后复发的浅表实体肿瘤共93例(包含118个病灶)经超声引导进行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根据术中情况分为完全覆盖病灶组(99个病灶)和部分覆盖组(19个病灶),术后10 d、1个月及3个月超声进行复查。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0 d、1个月、3个月随访。术后10 d内全部瘤灶超声图象无明显改变;1个月后完全覆盖组的99个病灶78个病灶体积缩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3个月后完全覆盖的99个病灶中78个病灶体积缩小、形态模糊,无明显血流信号,部分覆盖组的19个病灶体积或不变或增大。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71.2%(84/118),冰球完全覆盖病灶组有效率78.8%(78/99)明显高于部分覆盖组有效率31.6%(6/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21, P<0.01)。结论氩氦刀治疗浅表实体肿瘤的疗效确定,超声引导氩氦刀冷冻治疗肿瘤过程有助于发挥其大的冷冻效率,术后随访复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吉毅峥;李文;丁桂春;简文豪;刘积福;张轻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6月至2013年6月共收治的11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诊断与治疗过程,全部为医源性损伤,9例为经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时发生,术中即时发现;2例为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时发生,术后延迟发现。急症手术,均行近端胆总管空肠Roux-e-y吻合、远端支撑引流术。腹膜后放置多套自制双套管。术后双套管温盐水冲洗、生长抑素、静脉高营养及抗感染治疗。结果11例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患者中8例(72.7%)5~7 d体温下降,引流液清淅并逐渐减少,引流液淀粉酶﹤50 U/L,2周内逐渐拔除引流管;有3例(27.3%)早期出现胰漏,引流液淀粉酶﹥140 U/L,患者均1周内胃肠功能恢复,逐渐实施肠内营养,支撑引流管内引流液逐渐减少。结论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时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应及时正确处理,可避免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
作者:栗洪升;朱建平;房巨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网片在污染腹壁疝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术中有污染的切口疝、造口旁疝患者17例,分析其手术中的污染情况,所用Proceed 合成网片的特点、术中处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7例患者术中出现肠破裂、肠切除等而造成污染,经处理后我们应用人工合成网片全部完成Ⅰ期修补。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诊,随访时间长达60个月以上。17例患者未发现复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6%(3/17),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1例患者2年半后发生网片感染,经清创换药后痊愈;1例患者发生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后恢复。结论在污染腹壁疝手术中只要术中恰当处理污染、选择合适的合成网片,是可以应用人工合成网片完成Ⅰ期修补。
作者:郭晓波;石玉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早期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50例脾切除早期抗凝(早期抗凝组)及50例脾切除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术后1个月血小板变化趋势及差异。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31 d血小板平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 P<0.01判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脾切除患者均在术后15 d血小板值达到高峰,早期抗凝组经抗凝治疗,血小板值上升幅度平稳、缓慢,在术后第15天,血小板值未超过500×109/L。而常规治疗组在术后第15天时血小板值已达到1000×109/L。早期抗凝组在达到高峰值后,下降平稳,术后第21天即恢复正常水平。而常规治疗组在术后第21天血小板值仍然偏高,直到术后第25天左右才恢复正常水平。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857, P <0.01。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复诊,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早期使用抗凝药物对治疗脾切除术后继发性血小板升高是有效的,安全的。
作者:张建;陈杰;张新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该患者为膈疝伴不全性结肠梗阻,术中发现膈疝缺损靠近脾脏下极的后方,采用腹腔镜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进行治疗。手术有三个关键点:(1)补片修补之前先用缝合的方法关闭膈疝缺损,即“加强修补(Augmentation)”代替“桥接修补(bridging)”。(2)切断脾膈韧带,游离部分结肠脾曲,使补片能够充分覆盖缺损的后方。(3)严禁用疝钉来固定覆盖在膈肌上的补片,本例患者使用的是医用胶固定。
作者:李健文;王文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胃食管反流病( GERD)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9月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6例,根据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 SAS/SDS)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GERD组,B组为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GERD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 LF)治疗,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分析比较两组反流症状缓解以及B组患者精神心理改善情况。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同一患者术前术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正态数据采用t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6个月,A组和B组GERD症状评分分别显著下降了(89.6±19.7)%和(68.3±27.8)%(ta =9.97, Pa <0.001;tb=5.47, Pb <0.001),A组症状缓解率更显著(P=0.019)。B组SAS评分由(52.78±4.83)显著降至(40.59±9.69)(t=7.12, P<0.001);SDS评分由(57.70±6.29)显著降至(39.57±5.62)(t=8.74, P<0.001)。结论手术治疗对于合并或不合并精神症状的两组患者的反流症状均有效,同时还可改善部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可以负面影响手术效果。
作者:张玉;吴继敏;胡志伟;汪忠镐;战秀岚;邓昌荣;纪涛;田书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与传统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相比利多卡因加用罗哌卡因在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72例,随机分为接受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试验组,88例)和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照组,84例),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预成型网塞加补片修补腹股沟管后壁)。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止痛持续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等采用t检验;术后应用止痛药物情况和患者对麻醉满意情况,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术时间:试验组平均(41±8) min,对照组(43±7)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止痛持续时间平均(7.4±1.6) h,对照组(4.8±1.8) h (t=10.023, P<0.001);术后24 h试验组18例患者使用止痛药物,对照组有31例因疼痛使用止痛药物镇痛(χ2=5.709, P=0.017);离床活动时间:试验组患者平均(4.6±0.8) h,对照组(6.7±1.4) h (t=12.147, P<0.001);平均出院时间试验组(2.7±0.4) d,对照组(3.6±0.5) d (t=13.065, P<0.001);对疼痛满意情况:试验组74例,对照组57例(χ2=6.238, P=0.013),以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较单纯利多卡因麻醉效果更佳,术后疼痛减轻,且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患者满意度高,适合广泛应用。
作者:周涛;麻涛;田文;李晨;菅雁兵;肖西平;周彬;彭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保留胃血管弓预防十二指肠残端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730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穿孔、经内科治疗无效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胃外伤破裂、刀刺伤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68例,行胃大部切除时,胃血管弓保留完好。对照组362例,常规行毕罗( 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用大网膜或胰腺被膜覆盖十二指肠残端进行缝合加固。采用SAS 8.1软件进行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率分别为0.3%(1/368)、3.8%(14/362),χ2=11.292, P <0.01;术后腹腔感染率为0.5%(2/368)、4.1%(15/362),χ2=9.984, P<0.01;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0.3%(1/368)、3.3%(12/362),χ2=9.349,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毕罗( 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保留完好的胃血管弓,明显降低了十二指肠残端瘘、腹腔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陈乾德;陈汉卿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