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彩;陈晓曦
目的:探讨传统缝合法与无张力修补法治疗成人脐疝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成人脐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传统缝合法修补(传统缝合组),43例行无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组),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疗效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并发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传统缝合组和无张力修补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48.5 min和62.3 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8, 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5 d和3.8 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7, P>0.05)。无张力修补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传统缝合组(t=3.465, P=0.001)。术后随访4~54个月,随访率72.4%。术后并发症两组无差异,术后皮下积液仅无张力修补组1例;术后慢性疼痛两组各有1例;术后切口感染和疝复发两组均未出现。结论传统缝合法和无张力修补法治疗脐疝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各自的适应证不同,需要个体化选择。
作者:刘东升;刘正人;汪予果;李健;涂发妹;邹志森;武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此病例为女性斜疝患者,应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治疗。腹腔镜治疗女性腹股沟疝有其特殊性,原因是女性患者的子宫圆韧带与腹膜非常致密,不象男性患者的精索那样可以轻易的做到“腹壁化( Parietalization )”,因此补片往往无法覆盖在子宫圆韧带和腹膜之间。该手术有两个不同于男性患者的操作步骤:(1)游离疝囊至内环口水平即可,不强调子宫圆韧带的“腹壁化”。(2)补片剪一开口,绕过子宫圆韧带覆盖在其后方,而不是平铺在其前方。补片开口处可用缝合或医用胶等方法关闭,相当于进行内环口整形。
作者:李健文;王文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自粘式补片修补肋缘下切口疝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手术治疗的6例肋缘下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经验。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 min (45~72 min),伤口均一期愈合,发生浆液肿1例(16.7%),无慢性疼痛。平均随访9个月,无复发。结论应用自粘式补片修补肋缘下切口疝具有手术时间短,固定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戎世捧;田文;刘飞德;李基业;姚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间行根治性切除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198例,其中行D3式淋巴结廓清术163例,D4式35例,用新鲜标本挤压触诊法行淋巴结捡取。按日本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规约进行淋巴结分组、分站,按第7版TNM分期,N0、N1(1~3个)、N2(4个以上),分析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使用SPSS 19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9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93例,转移率47.0%,共捡取淋巴结3088个,有转移淋巴结361个,转移度11.7%。其中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7.6%(3/17),非腺瘤恶变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49.7%(90/18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 N1、N2、N3、N4站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8.6%(34/58)、52.6%(10/19)、33.3%(4/12)、0;TNM分期中N0、N1、N2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1.0%(85/105)、57.4%(39/68)、36.0%(9/25)。结论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高,肿瘤大于5 cm,淋巴结转移率增高;无腺瘤背景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是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桑温昌;李兆德;王琰珉;尚文周;朱绍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早期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50例脾切除早期抗凝(早期抗凝组)及50例脾切除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术后1个月血小板变化趋势及差异。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31 d血小板平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 P<0.01判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脾切除患者均在术后15 d血小板值达到高峰,早期抗凝组经抗凝治疗,血小板值上升幅度平稳、缓慢,在术后第15天,血小板值未超过500×109/L。而常规治疗组在术后第15天时血小板值已达到1000×109/L。早期抗凝组在达到高峰值后,下降平稳,术后第21天即恢复正常水平。而常规治疗组在术后第21天血小板值仍然偏高,直到术后第25天左右才恢复正常水平。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857, P <0.01。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复诊,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早期使用抗凝药物对治疗脾切除术后继发性血小板升高是有效的,安全的。
作者:张建;陈杰;张新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手术要点:距幽门3~5 cm处起,以超声刀贴胃壁分离大网膜,向上至贲门左侧His角。打开胃小弯上部小网膜,剔除贲门前肥厚脂肪垫,游离两侧膈肌脚根部,游离腹段食管,修补扩大的食管裂孔2~3针。胃镜引导下,用腔镜专用直线切割闭合器沿胃大弯侧距幽门4~6 cm处开始向胃底方向连续切割闭合,鱼鳍状保留胃底,切除胃大弯侧3/5。残胃腔内胃镜注气,胃切缘外喷水检查有无漏气,以除外胃切缘漏。两个相邻钉仓切缘间以及有出血处以3-0可吸收线缝合加固。牵拉保留的胃底从食管后方绕过行改良Nissen法折叠,即将绕过食管后方的左侧胃底与右侧胃底前壁缝合2~3针,完成食管周围的360°折叠,并将胃底缝合固定于右侧膈肌脚2~3针。
作者: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手术修补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唯一方法,从修补方式分其治疗包括自体组织修补,应用人工补片修补;随着微创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应用腹腔镜技术修补切口疝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对于特别巨大的腹壁切口疝一直以来对于疝修补是个巨大挑战,目前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的应用可以治疗大部分患者。人工修补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是另一巨大挑战,应用人工修补材料治愈了切口疝患者,而与应用人工材料相关的并发症也时有报道,如何选择和恰当的应用人工修补材料,也是疝外科关注的热点问题。
作者:杨福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保留胃血管弓预防十二指肠残端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730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穿孔、经内科治疗无效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胃外伤破裂、刀刺伤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68例,行胃大部切除时,胃血管弓保留完好。对照组362例,常规行毕罗( 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用大网膜或胰腺被膜覆盖十二指肠残端进行缝合加固。采用SAS 8.1软件进行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率分别为0.3%(1/368)、3.8%(14/362),χ2=11.292, P <0.01;术后腹腔感染率为0.5%(2/368)、4.1%(15/362),χ2=9.984, P<0.01;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0.3%(1/368)、3.3%(12/362),χ2=9.349,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毕罗( 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保留完好的胃血管弓,明显降低了十二指肠残端瘘、腹腔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陈乾德;陈汉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与传统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相比利多卡因加用罗哌卡因在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72例,随机分为接受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试验组,88例)和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照组,84例),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预成型网塞加补片修补腹股沟管后壁)。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止痛持续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等采用t检验;术后应用止痛药物情况和患者对麻醉满意情况,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术时间:试验组平均(41±8) min,对照组(43±7)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止痛持续时间平均(7.4±1.6) h,对照组(4.8±1.8) h (t=10.023, P<0.001);术后24 h试验组18例患者使用止痛药物,对照组有31例因疼痛使用止痛药物镇痛(χ2=5.709, P=0.017);离床活动时间:试验组患者平均(4.6±0.8) h,对照组(6.7±1.4) h (t=12.147, P<0.001);平均出院时间试验组(2.7±0.4) d,对照组(3.6±0.5) d (t=13.065, P<0.001);对疼痛满意情况:试验组74例,对照组57例(χ2=6.238, P=0.013),以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较单纯利多卡因麻醉效果更佳,术后疼痛减轻,且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患者满意度高,适合广泛应用。
作者:周涛;麻涛;田文;李晨;菅雁兵;肖西平;周彬;彭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使用橄榄油脂肪乳进行肠外营养治疗对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86例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进行5d以上的肠外营养治疗,研究组使用含橄榄油脂肪乳的20%克林诺肠外营养治疗,对照组使用大豆油脂肪乳剂中长链脂肪乳( MCT/LCT)肠外营养治疗,研究期间检测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等生物学指标;检测免疫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TNF-α及IL-6等炎症因子。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成组资料的比较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及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86例患者,完成研究84例(2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超过400 ml进行了输血及白蛋白治疗终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血常规、白蛋白、肝肾功能、血脂等主要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及炎症应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橄榄油脂肪乳能够安全的用于老年胃肠手术后患者,其对患者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及炎症应答的影响与中长链脂肪乳相似。
作者:白雪;李世拥;于波;崔伟;许越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 UTI)对脂多糖所致内毒素血症大鼠胃肠黏膜循环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 NC组)、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 LPS)处理组( LPS组)和乌司他丁处理组( UTI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只麻醉不处理,脂多糖组和乌司他丁组经腹腔注射脂多糖5 mg/kg,乌司他丁组于脂多糖注射前经尾静脉静注乌司他丁50000 U/kg。分别于处理前、脂多糖注射后3、6和12 h检测胃黏膜pH( pHi)值,同时经股静脉抽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x珋±s)表示。各时间点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脂多糖处理后,大鼠3 h后血浆TNF-α和IL-6含量即开始逐渐升高,胃黏膜pH逐渐降低;与脂多糖组比,乌司他丁组在T3、T6和T12时间点TNF-α含量明显降低( T3: P=0.044; T6: P=0.035;T12:P=0.033), IL-6含量明显降低(T3:P=0.041; T6: P=0.022; T12: P=0.024),胃黏膜pH明显升高(T3:P=0.003;T6:P=0.028;T12:P=0.012)。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外周血TNF-α和IL-6浓度,增加胃黏膜pH值,改善胃肠黏膜灌注。
作者:石代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细胞外基质生物修补材料属再生医学领域的支架材料,在外科领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相关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历三代,从初的结缔组织诱导再生而实现解剖层面的修复而逐步提高至组织特异性诱导再生而实现功能修复,在细胞外基质支架材料的基础上未来也有望实现重要实质脏器的再造。
作者:张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半月线疝为临床少见,极易误诊的腹外疝,临床外科医生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术前误诊率较高,误诊给患者带来身心负面影响较大,以下病例分析及教训,予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
作者:景圆圆;李基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低位直肠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患者对延续性康复需求和自我护理能力情况,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低位直肠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患者延续性康复需求调查问卷和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对55例低位直肠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延续康复需求和自我护理能力两者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患者延续性康复需求总分(68.85±4.21)分,自我护理能力总分(90.36±19.51)分,两者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268, P<0.05)。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与专科康复护理(r=-0.685, P<0.01)及应急救护总分(r=-0.196, P<0.01)呈负相关,与健康教育需求呈正相关(r=0.560, P<0.01)。自我护理技能与专科康复护理(r=-0.695, P<0.01)及需求总分(r=-0.395, P<0.01)呈负相关,健康知识水平与专科康复护理(r=-0.505, P<0.01)及健康教育需求(r=-0.708, P<0.01)呈负相关。结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水平越低,对延续性康复需求越高,提高自我护理技能,加强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自我康复。
作者:杨梅;陈彩玲;蔺英;李艳华;韩秀艳;吕丹丹;李世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6月至2013年6月共收治的11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诊断与治疗过程,全部为医源性损伤,9例为经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时发生,术中即时发现;2例为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时发生,术后延迟发现。急症手术,均行近端胆总管空肠Roux-e-y吻合、远端支撑引流术。腹膜后放置多套自制双套管。术后双套管温盐水冲洗、生长抑素、静脉高营养及抗感染治疗。结果11例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患者中8例(72.7%)5~7 d体温下降,引流液清淅并逐渐减少,引流液淀粉酶﹤50 U/L,2周内逐渐拔除引流管;有3例(27.3%)早期出现胰漏,引流液淀粉酶﹥140 U/L,患者均1周内胃肠功能恢复,逐渐实施肠内营养,支撑引流管内引流液逐渐减少。结论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时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应及时正确处理,可避免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
作者:栗洪升;朱建平;房巨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