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十八载育桃李仁心妙手济苍生--记东莞之子利天增教授

祁少海;陈蕾;孙永华

关键词:桃李, 妙手, 苍生, 中山大学, 毕业, 医院外科, 烧伤, 首席专家, 住院医师, 协和医院, 附属, 东莞, 医学院, 科主任, 专科, 中学, 医疗, 学科, 实习, 筹建
摘要:莞中毕业成为全国著名烧伤专家利天增教授,东莞莞城人,1941年12月出生。1959年在东莞中学毕业后考进中山医学院医疗系(6年制)读书。1964年7月至1965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后并以全优成绩毕业。毕业后作为住院医师留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并于1970年受命筹建烧伤专科。曾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主任、学科首席专家。
中华损伤与修复(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中华医学会对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处理的声明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植皮术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深Ⅱ度、Ⅲ度烧伤患者共5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植皮前后分别采用VSD治疗促进创面愈合;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常规换药方法,肉芽组织新鲜后植皮,加压包扎植皮区。观察两组中并发症发生率、首次植皮存活率、创面感染率、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等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5%和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69%和4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8,P<0.05),首次植皮存活率分别为96.15%和70.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3,P<0.05);两组疼痛评分分别为(4.15±1.29)分和(6.24±2.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336,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21.4±4.5)d和(30.8±6.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5,P<0.05);两组总医疗费用分别为(34960.4±8949.2)元和(29512.8±6749.7)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14,P>0.05)。结论 VSD使用安全、简便,可有效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降低创面感染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植皮存活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任远;王小林;张哲;李冠雄;杨中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预测糖尿病足发生发展中的地位研究

    目的:通过对不同程度糖尿病足与单纯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对比研究,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否可作为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于空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共333例,分为wagner4~5级糖尿病足组(151例)、wagner0~3级糖尿病足组(84例)、单纯糖尿病组(98例),对三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检查及检验指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糖尿病足组,不论wagner4~5级还是wagner0~3级,其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率(分别为84.1%、81.0%)与单纯糖尿病组64.3%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wagner4~5级糖尿病足组与wagner0~3级糖尿病足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agner4~5级和wagner0~3级糖尿病足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作为糖尿病足发生危险性的预测指标。血脂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及中膜增厚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尽早进行调脂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有力措施,对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莹莹;吴石白;张妲;关小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专题系列研讨会之2014感染伤口的防治与修复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压疮的评估、预防和治疗研究进展

    压力性溃疡(PU )简称压疮,是皮肤或皮下组织由于压力、剪切力或摩擦力而导致的皮肤、肌肉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常发生在骨隆突处。压疮是长期卧床及危重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治疗费用;严重者可继发感染、脓毒症、败血症等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本文从流行病学、危险预测因素及评估量表、预防、伤口局部和全身性治疗、护理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对压疮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金新源;谢尔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第六版“IDF糖尿病地图”对中国糖尿病足诊治的预警和提示

    2013年11月14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第六版“IDF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9840万,居全球首位。糖尿病足重在预防,对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性别、患病时程、周围神经病变、足部畸形、周围血管病变、吸烟、溃疡和截肢病史、血糖监控不足等)的筛查是重中之重。本文总结了糖尿病足病情评估的注意事项及治疗策略,其中加强以糖尿病足患者足跖压力管理为代表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简要阐述了糖尿病足国际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和治疗机构的开展情况,对比国内这两方面的发展现状,提出进一步提高我国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管理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给出有效措施和发展方向指导。

    作者:祁少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干性与湿性愈合疗法在糖尿病足坏疽治疗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坏疽可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混合性坏疽。在同一伤口的不同时期,可分别采用干性或湿性愈合疗法,其辨证的关键在于局部血运及感染的情况。干性坏疽初期使用干性愈合疗法,加速坏死组织的脱水,待局部血运改善后采用湿性愈合疗法,促进创面愈合。湿性坏疽初期首先应用干性愈合疗法,控制感染,待感染控制后可采用湿性愈合疗法。混合性坏疽二者可同时应用。干性愈合疗法是控制感染的手段之一,湿性愈合疗法是去腐生肌、偎脓长肉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转变,把握好应用时机,是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关键。

    作者:朱朝军;张朝晖;马静;田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分型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其治疗仍面临诸多有待于认识、难以解决的难题。现有的糖尿病足临床病情评估、分级很多,但在全面整体地反映疾病特征及病情整体评估上存在局限或不足;糖尿病足发病起因主要由糖尿病导致的外周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局部的感染引起,原因复杂;其临床表现多见为两大类间或两者兼具:一类以急性感染特征为主,一类以慢性足的皮肤缺血溃破,久治不愈伤口特征为主。依照糖尿病足临床表现、体征,结合超声和影像检查,分为感染型、缺血型、混合型三种类型。

    作者:孙迎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复合皮瓣修复电烧伤致头部巨大缺损一例

    患者,男,54岁,电工,于2013年9月15日工作时被380 V电压电击伤头部及右手腕部,遂送至上海某医院,诊断为“头部、右手电击伤1.5%体表总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Ⅱ度至Ⅲ度烧伤,Ⅲ度面积为1%TBSA”,于伤后9 d行头部切痂+负压吸引术,伤后23 d行头部扩创+颅骨钻孔术,于第二次手术术后8d转入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继续治疗。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醒,头顶部为电击伤入口,创面面积约为10 cm ×19 cm,创周肉芽组织增生、创面骨质外露、创面两端骨质部分呈黑色,骨表面已钻孔多处、孔内有少许黄色脓性分泌物(图1、2),右手腕侧创面已愈。辅助检查CT示:小脑幕和大脑镰密度可疑增厚,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左侧顶骨多发骨质缺损,头皮局部缺损(图3)。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与利萘唑胺敏感,多重抗生素耐药。入院诊断:头部、右手电击伤1.5%TBSA,Ⅱ度至Ⅲ度烧伤,Ⅲ度烧伤面积为1% TBSA术后。

    作者:董肇杨;王文华;李小英;曾勇;蒋秋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并湿性坏疽临床治疗警示一例

    患者男,43岁,因左足后跟外侧无明显诱因出现破溃来笔者科室治疗,破溃约3 cm ×3 cm ×3 cm,基底苍白伴坏死组织紧密附着,有明显渗出及异臭味,触痛不明显,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有力,双下肢血管彩超:双下肢动脉闭塞2级,行左足溃疡清创术后创面缩小好转出院。患者出院后因左足破溃加重(图1),创面疼痛,发热,体温高达39℃,伴畏寒、寒战,以“左足后跟外侧破溃5周,加重伴发热4d”再次收治入本院。患者糖尿病史7年余,日常予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及阿卡波糖控制血糖,随机血糖波动在9.0~13.0 mmol/L。初步诊断:(1)左糖尿病足溃疡并感染;(2)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以查血常规:白细胞27.49×109/L,中性粒细胞23.57×109/L;生化检查:空腹血糖17.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3%;创面细菌培养:大肠埃希氏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链球菌,血培养阴性。

    作者:陈健霞;荣新洲;李松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医学论文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论文的写作前言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等。有些研究还说明该研究开始的具体时间。前言必须开门见山、简要、清楚、切忌套话、空话、牵涉面过宽、详述历史过程或复习文献过多等。不应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不应与摘要雷同。未经检索,前言中不可写“国内外未曾报道”等字样,也不可自我评价达到“XX水平”或“填补XX空白”等。前言通常不需要标题。论著文稿的前言一般不超过250字,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前言作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研究应用进展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是近十几年来创立并开展的创面治疗新方法,近年已被广泛用于各种急慢性创面的治疗而且取得了确切的疗效。本文概括比较了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两个关键技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阐明了二者是原理相同,但选材、方法和适应证不同的两种技术。另外,本文也归纳了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创面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抑制细菌繁殖、机械应力促使肉芽组织生长、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同时,本文还总结了近年来临床上将NPWT技术运用于各种急慢性创面治疗的进展。后,作者也对负压治疗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作者:陈波;贲道锋;夏照帆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经胰腺灌注术行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一例的护理

    目的:加强对经胰腺灌注术行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提高干细胞治疗疗效。方法对1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局部麻醉下经皮血管介入的方式,将来源于脐带血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灌注至胰腺内,通过加强护理与指导以提高干细胞的治疗效果。包括手术前给予心理护理,消除患者顾虑,做好各项常规检查护理;手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一般情况;手术后做好血糖的检测及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做好术侧患肢制动时的保护护理,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做好出院指导等。结果加强患者手术前后的指导和护理,提高了干细胞治疗疗效。结论经胰腺灌注术行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技术,需要更高的临床护理技能,加强患者手术前后的指导和护理,是提高干细胞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的保障。

    作者:朱艳秋;李全民;陈洁;雷利华;李士芝;李海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第九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欧创面修复学术会议会议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专科防治联动模式的探讨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防治消耗了越来越多的卫生资源。足病护理师是一个新兴的医疗职业,将在糖尿病足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足病治疗室对于糖尿病足筛查及治疗可以起很好作用。通过糖尿病足综合防治新模式的开展,建立若干诊疗示范医院、定点基地,帮助糖尿病医疗水平低的医院建立足病治疗室,培养足病医师和护理师,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并建立社区到大医院的糖尿病足转诊绿色通道,从而为糖尿病足的防治起到很好的作用。

    作者:李炳辉;祝友鹏;祝鑫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烧伤幸存者的认知康复(摘译)

    YohannanSK,Ronda-VelezY,HenriquezDA,etal.Burn survivors′perceptions of rehabilitation [J].Burns,2012,38(8):1151-1156.烧伤幸存者的认知康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烧伤后干预措施。该研究调查了164例烧伤幸存者,评估特定的烧伤治疗干预对于认知康复的作用。干预措施包括夹板和定位、压力服、透明面罩、运动治疗、物理和作业疗法、团体治疗和非传统的治疗等。并评估了这些康复措施对重返家庭、社会和职业角色的作用。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长期积极的康复干预不仅在抑制瘢痕增生、改善肢体功能等方面同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身体和心理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82%的受试者认为非传统康复技术如太极和瑜伽有助于治疗,对运动恢复高度有效。还有63%受访者认为,网络和视频游戏是经济有效的康复补充手段。而物理及作业治疗干预措施,有助于受试者重新融入社会。烧伤后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的后遗症,试验研究表明,经皮神经电刺激是治疗瘙痒的一种有效的选择,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总之,该调查研究对于烧伤幸存者的康复提供了基本的支持措施。

    作者:吕广平;陶白江;曾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对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Xeno-ADM)对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IL-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70只6~8周健康雄性Wister大鼠于背部建立深Ⅱ度烧伤模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35只。治疗组大鼠烧伤创面采用Xeno-ADM覆盖包扎,对照组大鼠烧伤创面采用传统外用聚维酮碘换药包扎。按分组情况分别于伤后1、3、5、7、10、14、21 d每组各取5个大鼠,沿创缘取创面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炎症介质 TNF-a、IL-8、IL-1的表达水平,采用SSPS 11.0统计软件对统计学数据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免疫组化提示:两组IL-8,TNF-a 和IL-1均在第1天开始表达,第5天达高峰,第7~21天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其中,伤后治疗组的TNF-a、IL-8表达均低于对照组,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的表达在第5天到第7天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记显示,上述检测因子在两组中的表达规律及组间差异均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结论 Xeno-ADM可有效抑制创面IL-8、TNF-a的表达和促进IL-1的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陈晓东;施彦;杨荣华;阮树斌;林颜;林泽鹏;沈锐;张凤刚;冯祥生;谢举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Smad交互蛋白1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本期“Smad交互蛋白1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影响”参考文献[13]: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以细胞外基质胶原过度和异常沉积为其特征。但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这里,我们证明下调转录因子SIP1(Smad interacting protein 1)可能和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形成相关。近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SIP1的mRNA水平下降,经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处理过的正常皮肤和病理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SIP1的mRNA水平也下降。相反,在未增生的瘢痕组织中SIP1的mRNA的表达量没有降低。SIP1的mRNA的表达量和Ⅰ型胶原(type Ⅰ collagen)呈负相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表达呈正相关。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SIP1可抑制TGF-β1刺激的Ⅰ型胶原的表达和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敲除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SIP1可提高TGF-β1诱导的Ⅰ型胶原的表达水平。这些发现证明SIP1能够调节皮肤纤维化,降低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SIP1可上调Ⅰ型胶原水平和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1水平。由此导致的细胞外基质胶原异常累积终形成病理性瘢痕。

    作者:方小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两类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较大面积下肢撕脱伤植皮术的应用比较

    目的:与内置吸管式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比较,总结一种新型吸盘式NPWT联合植皮应用于车祸所致较大面积撕脱伤的体会。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创伤外科共收治43例较大面积四肢躯干等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患者,其中22例采用新型吸盘式 NPWT联合植皮治疗(试验组),21例采用内置吸管式NPWT联合植皮治疗(对照组)。试验组:创面清创处理后,将多个NPWT敷料按创面大小先行拼接排列修剪,贴附于创面并缝合,使用生物半透性薄膜封闭整个创面和敷料,通过N个三通管后将敷料的硅胶管连接,后与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连接,调节佳负压吸引状态保持负压恒定[-80~-200 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创面清创处理后,敷料直接顺排后用生物半透膜封闭,然后将半透膜开孔接1~2个外置吸盘,采用间隙负压[-80~-160 mmHg(1 mmHg=0.133 kPa)],连接自带电源的负压集液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试验组:管道堵塞需要更换吸盘比例为1例2处,患者因创面原因出现发热1例,血象改变2例,术后植皮成活率100%;植皮愈合时间(8.9±4.5)d 。对照组:管道堵塞需要更换三通比例为16例98处,术后2例出现皮片局部感染,患者因创面原因出现发热5例,血象改变6例。植皮成活率90.5%;植皮愈合时间(9.4±5.2)d。两组植皮成活率和植皮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未见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吸盘式NPWT适用于车祸所致较大面积撕脱伤创面,具有手术简单、不易堵塞、术后维护方便、创面感染机会少等优点。

    作者:陈波;李廷;陈郑礼;常菲;肖仕初;贲道锋;夏照帆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烧伤创面修复》(第二版)于2013年10月底正式出版

    由许伟石、刘琰、乐嘉芬主编的《烧伤创面修复》(第二版)于2013年10月底正式出版。第一版《烧伤创面修复》于2000年首次出版,以其“实用为主,适当介绍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介绍烧伤创面处理的方法和适用技术”的特点获同行肯定。新书应长江出版传媒、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邀请,在第一版《烧伤创面修复》的框架结构上重新编写而成。全书共分十七个章节,涵盖创面愈合机制、烧伤创面处理方法、创面修复技术、增生性瘢痕发生机制及治疗、烧伤康复等烧伤创面处理的主要问题。此次再版,秉承了首版书实用为主、兼具基础理论介绍的特点。该书为16开本、全彩印,共50万字,售价200元,已陆续在全国各大书店发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华损伤与修复(电子版)杂志

中华损伤与修复(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