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体外循环围术期胶体渗透压测定的临床意义

俞建根;朱雄凯;李建华;舒强;张泽伟;林茹

关键词:体外循环, 围术期, 血浆胶体渗透压, 连续测定, 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外科治疗, 新生儿, 毛细血管渗漏, 婴幼儿, 小婴儿, 发生率, 术后, 畸形
摘要:随着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治疗的不断发展,婴幼儿、新生儿及复杂畸形的先心病外科治疗日益增多.但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及长时间体外循环(CPB)的病儿,术后易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严重影响预后.维持合适的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可减少该症的发生率[1].2001年10月~12月,我们连续测定了3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病儿围术期COP,现总结报道如下.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房室通道缺损修复术中房室传导系统损伤的预防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通道缺损修复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2].因此,采用正确的手术方法,有效地避免传导系统损伤是保证外科治疗得以成功的关键之一.

    作者:沈向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肺血栓栓塞症影像学诊断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或PE)在日常工作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创伤、骨科、妇产科、外科等较大手术后比较常见且棘手的危重并发症.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临床表现明显,其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直接关系到预后.PE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早期确诊困难,故误诊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近年国内对肺栓塞极为重视,诊断手段也增多,如核医学、CT、MRI等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CT,MDCT)的开发和应用,PE的早期诊断率大大提高,预后也得到明显的改善.现就PE的影像学诊断作一综述.

    作者:王成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经肋间电视纵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肋间电视纵隔镜手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11月至2003年12月126例经肋间电视纵隔镜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未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恶性胸腔积液8例,经肋间电视纵隔镜手术行胸膜活检,滑石粉胸膜固定术;手汗症病人118例,经肋间电视纵隔镜手术行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结果本组8例临床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病人,术后全部获得明确诊断,滑石粉胸膜固定全部成功;118例行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的手汗症病人,术后手汗症状均完全消失,手掌温度上升1.5℃~3.0℃,温暖而干燥.随访1~6个月无1例复发.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恶性胸腔积液和手汗症等简单的胸膜、纵隔疾病,经肋间电视纵隔镜可以达到与电视胸腔镜手术相同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并且更加简便和微创,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手术径路.

    作者:杨劼;王俊;谭家驹;李文军;叶国麟;赵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胸腔镜腋下小切口单侧肺减容术

    自从Cooper等[1]在肺移植基础上对晚期肺气肿病人成功地进行了肺减容术后,国外已广泛开展.我们从1996年7月至2001年5月成功地完成20例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单侧肺减容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赵凤瑞;刘德若;宋之乙;陈京宇;张银合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右心室双出口无肺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目的回顾性总结右心室双出口(DORV)无肺动脉狭窄(PS)病人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975年1月至2003年6月,38例DORV无PS病人均采用双心室修复,建立左心室至主动脉心内隧道,其中2例DORV肺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婴儿行大动脉调转术.结果全组早期死亡5例(13.2%),其中2例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3例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33例生存者中29例(87.9%)随访1个月~23年,晚期死亡1例(2.6%),术后95 d死于室间隔残余漏所致右心衰竭.随访者心功能恢复至I级19例,II级9例,III级1例.结论 DORV无PS的手术治疗早、晚期效果良好.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以避免产生不可逆的肺血管病变,影响治疗效果.

    作者:李春华;汪曾炜;朱洪玉;张仁福;宫汉东;王辉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食管鳞癌合并类白血病反应1例

    病人男,56岁.进行性进食阻挡感2个月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食管镜、上消化道X线钡餐示胸中段食管癌.食管镜毛刷涂片查到鳞癌细胞.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30.0×109/L,中性87.4%,淋巴9.3%.入院后予抗炎治疗2周,多次复查血象白细胞均在34.0×109/L以上,高达36.8×109/L.骨髓穿刺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增生旺盛,比值明显升高,中性分叶类细胞明显增高,达91%,胞浆内见粗大颗粒,早原幼粒细胞占7%,中晚幼粒细胞占25%,红系增生相对受抑,淋巴系比值减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高达214分,Ph染色体检查阴性.诊断:胸中段食管癌合并类白血病反应.

    作者:宋平平;张百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妊娠期心脏直视手术3例

    心脏病妊娠妇女发生心功能下降时,治疗常采取中止妊娠或作心脏矫治手术.现报道3例我们完成的妊娠妇女心脏直视手术,并初步讨论如下.

    作者:陈子道;臧旺福;黎京芳;王玲弟;唐玉荣;张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SARS合并纵隔气肿气胸的预防及处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关的呼吸道传染病,由于进行性呼吸衰竭可导致死亡.重症者多需呼吸机辅助呼吸,通气过程中易出现纵隔气肿或(和)气胸,如处理不当,可使呼吸功能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诊断、及时处理,能提高SARS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作者:葛林虎;何建行;邱源;陈汉章;殷伟强;徐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儿体外循环围术期胶体渗透压测定的临床意义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治疗的不断发展,婴幼儿、新生儿及复杂畸形的先心病外科治疗日益增多.但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及长时间体外循环(CPB)的病儿,术后易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严重影响预后.维持合适的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可减少该症的发生率[1].2001年10月~12月,我们连续测定了3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病儿围术期COP,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俞建根;朱雄凯;李建华;舒强;张泽伟;林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去细胞组织工程同种心脏瓣膜的生物学特征

    目的构建去细胞组织工程同种心脏瓣膜,对比研究同种心脏瓣膜去细胞前后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取液氮保存的人同种主动脉带瓣管道,采用低渗液-去污剂(1% DOA)-核酸酶去细胞法,测定去细胞前后组织学、组织厚度、组织含水量、热皱缩温度、组织基因组DNA 含量、胶原蛋白含量.结果同种心脏瓣膜、管壁及肌肉组织中去除所有细胞成分,保留了完整的细胞外基质.与去细胞前相比,管壁组织的含水量[(75.44±1.84)%对(82.05±0.71)%,P<0.05]明显增加,组织基因组DNA含量显著下降(瓣叶下降91.14%、管壁下降91.53%);瓣叶组织含水量、组织厚度、热皱缩温度及组织胶原蛋白含量差别无显著性.结论低渗液-去污剂(1% DOA)-核酸酶去细胞法方便有效,去细胞的同种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生物学特性稳定,符合机体要求;且为受体细胞化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天然纤维支架材料.

    作者:崔彬;刘迎龙;谢宁;于存涛;宋来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NO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临床应用119例

    1998年始,我们开始应用一氧化氮(NO)临床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目前已成常规手段.现将我们小儿ICU 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119例应用NO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旭;陈霞;杨菊先;张燕搏;贺彦;张雅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应用尿激酶治疗开胸术后下肢静脉栓塞及急性肺栓塞

    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发生开胸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26例,其中6例发生急性肺栓塞.现将其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穆峰;金吴东;蔡瑞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国人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随访和抗凝治疗现状

    目的通过对4 505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病人的远期临床结果随访,全面评价国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的远期疗效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后抗凝治疗现状,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1976年5月至1997年5月实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4 505例,共置换人工机械瓣膜5 729枚.总随访率为87%,平均随访5.56年(0.80~20.17年),随访总人年数为20 882.47病人-年.结果 30 d死亡173例(3.84%).58例发生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0.28%病人-年),273例(1.31%病人-年)发生出血事件,5例再手术(0.02%病人-年).远期随访死亡152例(0.73%病人-年),5年生存率(96.49±0.33)%,10年(92.69±0.75)%,15年(90.78±1.54)%.88.8%病人了解换瓣术后服用抗凝药物的必要性,11.2%病人不了解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抗凝知识的掌握、抗凝治疗检测等与病人文化水平和地区分布有密切关系.结论远期随访结果表明,国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具有良好远期生存率.部分病人不了解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抗凝治疗方面存在地区差异.

    作者:祁国奇;朱晓东;胡盛寿;吴清玉;周玉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食管胃黏膜延长分层吻合的临床应用

    贲门及低位食管癌以胃重建食管为常用方法,术后普遍存在胃食管反流[1-5],我们采用食管胃黏膜延长分层吻合法临床应用86例,进一步探讨抗反流疗效.

    作者:陈传波;路雪芹;赵爱国;焦文成;皇甫深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进展

    胸腹主动脉瘤(TAAA)包括B型主动脉夹层(B-AD),由于病变范围广,病情进展快,加上病理部位特殊,给外科治疗带来许多困难.手术中大出血、休克、心搏骤停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常见的致死原因;截瘫和肾衰又是灾难性手术并发症,迄今仍然是一种挑战性手术.根据近年来美国等8个大组(>100例/组)对3443例TAAA手术治疗报道[1-8],手术生存率大都在90%以上,并据不完全统计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3%(60%~80%) 和46%(35%~57%),住院死亡率平均下降至6.8%(4.4%~9.4%),个别组内亦有高达14.6%者.截瘫发生率已降至5.2%(2.4~8.9%).此外,应用血管内支架进行腔内隔绝术亦有了很大发展[9].下面仅重点对手术适应证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有关脊髓和内脏保护进展加以综述和评价.

    作者:刘维永;张卫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脏病变的外科治疗

    1989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共为20例合并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病人施行心脏病变根治及预激综合征旁路切断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守先;于建华;宋士秋;陈艰;庞昕焱;张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原发性肺恶性淋巴瘤1例

    病人女,65岁.1个月前体检时发现右肺上叶圆形肿物,无临床症状和体征.胸部核磁共振显示右肺一团状异常略高T2信号,约为4.8 cm×3.2 cm,边缘清晰.诊断右上肺癌.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2003年2月行右肺上叶切除术.术中见肿物约4 cm×3 cm,位于右肺上,靠近肺门中央.

    作者:房毓庆;张玉景;李德本;王泽新;李长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缺氧-再给氧时PDTC对血管内皮细胞选择素E表达的作用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PDTC对血管内皮细胞(EC)选择素E(E-selectin)转录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为材料,建立缺氧-再给氧模型,检测E-selectin的表达;应用PDTC干预EC的缺氧培养过程,观察E-selectin表达的改变.结果 EC缺氧-再给氧反应后E-selectin的表达明显增加,4 h达到峰值;PDTC能有效抑制E-selectin的表达.结论缺氧-再给氧促进EC活化,增强E-selectin的表达,抗氧化剂PDTC能有效降低E-selectin的转录,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郑立新;安琪;石应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腹主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及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目的总结急性腹主动脉闭塞及其并发症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年8月至2003年8月间治疗急性腹主动脉闭塞32例,其中手术治疗30例,未手术治疗2例.结果 32例中死亡13例.手术组死亡11例(34.6%).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及高钾血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肢体保存率78.9%.结论急性腹主动脉闭塞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大程度地缩短发病至手术的时间.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是急性腹主动脉闭塞的常见、严重并发症,其有效防治是急性腹主动脉闭塞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杨宝钟;吴庆华;陈忠;韩延民;邓鸿儒;霍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同保存液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保存液对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和内皮层完整性的保护效果,以及对内皮素-1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6只健康成年家兔,取双侧股动脉,随机在异搏定-硝酸甘油复合溶液(VG)、含罂粟碱的肝素化全血(PB)、罂粟碱溶液(PS)和林格液(Ringer)中保存90 min后做检测.结果 PS组的绝大部分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而PB组与VG组则大部分保护较好.内皮层覆盖比率VG组[(69±10)%]和PB组[(71±9)%]显著高于Ringer组[(55±11)%](P<0.01),而PS组[(48±11)%]与Ringer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内皮素-1分泌水平VG组[(41.413±5.537 )pg/ml]和PS组[(66.628±5.077) pg/ml]与Ringer组[(56.769±5.691 ) pg/m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PB组[(116.781±22.387) pg/ml]显著高于Ringer组(P<0.01).结论 PS对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及内皮层完整性的保护效果欠佳,PB和VG对其保护效果较好,但PB显著增加内皮素-1的分泌水平.

    作者:王怀斌;甄文俊;佟宏峰;孙耀光;马玉健;吴良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