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合;赵凤瑞;李福田;刘鹏;王凤林
我们于1995年及1998年分别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气管肿瘤切除术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银合;赵凤瑞;李福田;刘鹏;王凤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心肌酶的释放是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及恢复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1-12].目前文献报道的心脏病病人围术期心肌酶的变化多为术后24~72 h[1-10],且未分病种[7,8,11,12].我们连续对择期手术的53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cg)和40例风湿性心脏病病人(rh)围术期心肌酶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和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陈长春;沈宗林;姬尚义;刘志红;胡应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996年3月至2001年3月,我们手术治疗1 120例肺癌病人,发生乳糜胸8例,占0.71%.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彭忠民;陈景寒;郭言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通过对4例肺深部裂伤(deep pulmonary laceration,DPL)的回顾分析,旨在探讨胸内出血多,甚至休克,需要立即剖胸探查的DPL的发病机制、X线特征及处理原则.
作者:詹晓洪;楼伟华;楼正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静脉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IA与PCEA)对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44例择期行单肺叶切除病人,随机分成PCIA组和PCEA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4、48 h用脉冲振荡肺功能测定仪(IOS)测定肺功能.结果 PCEA组与PCIA组术前肺功能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4 h两组与术前比较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VE1)降幅较大(P<0.05),呼吸总阻抗(Zrs)、共振频率(Fres)、35 Hz时呼吸阻力(R35)、5 Hz时呼吸电阻(X5)升高显著(P<0.05);术后48 h两组FVC、FEV1、Zrs、Fres、R35、X5较术后24 h有所恢复,但PCEA组恢复更好(P<0.05).结论胸科手术后用PCEA、PCIA均能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但PCEA对病人早期肺功能的恢复作用积极明显.
作者:胡滨;侯生才;云岭松;李彤;张振奎;陈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999年1月至2000年10月,我们对103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病人采用负压球细管引流替代传统的粗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效果满意.现将此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王子伟;黄金星;熊云田;杨洪生;张东辉;冯彩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修补后常发生残余漏.1982年1月至2000年1月我们共为16例VSD修补术后发生残余漏者再次手术,现就VSD残余漏的预防和处理讨论如下.
作者:吴明营;余翼飞;李功宋;朱朗标;王冬青;苏鸿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比观察心脏不停跳与传统的心内直视手术对神经元的损伤情况.方法 103例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心脏不停跳组(试验组)51例,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CPB中鼻咽温度为32~34℃;心脏停跳组(对照组)52例,术中阻断升主动脉,CPB中鼻咽温度为25~27℃.动态监测围术期所有病人颈内静脉血中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术中及术后早期,S-100β蛋白和NSE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P<0.01),其中S-100β蛋白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NSE术后1 d恢复至术前水平;试验组S-100β蛋白从转流20 min到术后1 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NSE从转流毕到术后8 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组术后出现精神异常1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偏瘫2例.结论颈内静脉血中S-100β蛋白和NSE的水平变化,尤其是前者可作为评价心内直视手术对神经元损伤程度的可靠指标;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神经元的损伤比传统的手术方式轻.
作者:向道康;阎兴治;蔡鸿;杨世虞;张大国;李正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手术风险大,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1999年11月以来,我们采用心脏跳动下瓣膜置换手术治疗4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效果较好.
作者:徐宏耀;毛晓茹;王龙;胡振东;李廷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病人男,64岁.无明显诱因咳嗽、咳白色黏液痰,痰中带血1个月.查体:肺气肿征阳性.X线胸片见左肺心影后方、左肺下叶背段一6.5 cm×6.5 cm大小分叶状块影.CT见左肺下叶背段约4.9 cm×5.2 cm大小软组织肿块,类圆形,边缘光滑,其内密度均匀,病灶与后胸膜紧密粘连,左肺门淋巴结肿大.
作者:飞勇;丁莹莹;苏平;李梅;扬云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使用佩尔地平或硝酸甘油的降压效果.方法 80例CABG后高血压病人中,45例使用佩尔地平,35例使用硝酸甘油降压,监测心脏指数(CI)、桡动脉收缩压(SBP)、桡动脉舒张压(DBP)、肺动脉平均压(mPAP)、体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和心率(HR),以确定降压效果.结果使用降压药物3 min后,佩尔地平组SBP、DBP和SVR降低较硝酸甘油组明显,但HR增高.结论 CABG术后高血压使用佩尔地平降压比硝酸甘油更快更有效,降压效果平和稳定,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作者:吕志前;萧明第;林雷;肖亦敏;卢成宝;薛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氟碳携氧液在深低温停循环中的脑保护作用.方法生后6~8周约克猪16头,体重15~16 kg.随机分为氟碳携氧液(PFC)组和血液组.两组除灌注液不同外,其余条件相同,PFC组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氟碳携氧液,血液组用自体血液.逆行灌注压力20 mm Hg,鼻咽温度18~20℃,维持120 min,复温至37℃,取脑行病理学检查并记录逆行灌注时的流量.结果深低温逆行脑灌注时,PFC组每分钟的脑灌注量显著高于血液组[(21.7±3.6) ml/100 g对(1.2±0.9)ml/100 g,P<0.01],除桥脑外,海马、扣带回、尾状核、壳核、丘脑、新皮质、中脑灰质和浦肯野细胞各区病理损害较血液组轻.结论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时,氟碳携氧液通过改善微循环,高效供氧,减少氧自由基产生,抑制白细胞的趋化和聚集等发挥显著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邢建洲;于君;杨辰垣;张凯伦;孙忠东;陈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小结肾或肾上腺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病人的手术经验,探讨有关心血管外科技术的改进.方法 1999年6月至2002年5年完成该类手术12例,在术前准备、切口与显露、心血管外科技术、体外循环方式等方面,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一些改进措施.结果手术效果良好,无手术死亡.随访14~35个月,结果比较满意,仅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出院1个月死亡.结论对有明确适应证的病例,经充分准备,多科室密切合作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远期疗效评估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
作者:王进;肖锋;宋乃庆;杜迎莉;张明礼;郭应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们利用分离脱落于循环血液中内皮细胞(CEC)的方法,结合内皮细胞(EC)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了体外循环(CPB)中EC损伤的规律,并基于抑肽酶的血液保护作用,阐明了它对EC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红超;蓝鸿钧;孙宗全;罗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脏外科术后并发症,目前依靠临床症状、心肌酶学及心电图(ECG)检查,早期准确诊断较困难.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是一种反映心肌微小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血清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预后的评价等,同时越来越多地用于判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瓣膜手术、心脏移植等手术围术期的心肌损伤.现就cTnI的特性及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何雪明;何忠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内皮素-1(ET-1)变化情况,探讨肺循环无搏动血流对肺内分泌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试验组为18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后随访病人;对照组选择18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心内修复术病人.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5 d、出院前和随访时测定ET-1含量.试验组术前、出院前及随访时还行右心导管检查测量心脏指数(CI)及肺血管阻力(PVR).结果试验组ET-1含量在术后早期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下降缓慢,随访时才恢复至正常水平.试验组术后ET-1含量与CI呈显著负相关(r=-0.92,P<0.05),与PVR呈显著正相关(r=0.91,P<0.05).结论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肺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对肺循环内长期无搏动血流逐渐适应.其术后短期内刺激ET-1分泌增加所引起的肺血管阻力升高,可能与一些早期并发症密切相关.
作者:尹宗涛;张仁福;王军;高文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病人男,71岁.右上胸闷1年余,渐加重伴刺激性干咳半年;但无痰血、声嘶、发热、盗汗.查体见病人神清,轻度贫血貌.锁骨上未及肿大淋巴结.右上肺呼吸音低,无罗音.心率120次/min,律不齐,第1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均.双侧踝关节凹陷性水肿.
作者:洪卫东;孙亚春;王明松;王有贵;卢金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气管材料低温保存方法、效果并经移植验证.方法 20条实验成年犬、麻醉后、不进行气管插管,切取颈段气管6 cm,再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进行4℃ EC液保存,慢速降温保存(每分钟1℃、5℃、10℃、20℃)和玻璃化降温保存处理,用光镜和电镜进行检查,同时,还对抗冻剂的种类、浓度和降温速率进行了筛选.另用慢速降温保存和玻璃化保存组各10段进行异体气管移植.结果经10% DMSO(二甲基亚砜)为抗冻剂,降温速率为每分钟1℃和玻璃化法保存的气管样品组织结构完整,并仍具有组织细胞活性.为了证实保存的效果,将经低温保存过的气管进行了同种异体移植,其结果较为满意.结论该方法保存气管的方法可行,并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赵珩;杨异;周允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2000年4月,我们对1例31岁,男性,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病人施行了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术后病人生存83 d.现将此例心肺联合移植术后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卢安卫;余国伟;倪一鸣;屠政良;孙彩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并发症的治愈率及降低术后死亡率.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1年3月期间心胸外科监护室(CICU)≤6月龄病儿资料243例,分成前74例、后169例两组,后组应用改进的监护常规和新医药、新技术.两组按例数、术后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治愈率、CICU死亡率、呼吸机使用时间、CICU滞留天数等进行比较.结果后组较前组例数增加了128.4%,CICU死亡率下降了462.5%(P<0.01);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心动过速、肾功能衰竭的治愈率分别提高了27.4%、68.4%、66.7%(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下降了33.7%,CICU滞留天数下降了78.1%(P<0.05).结论术后监护常规的日益规范和完善,新医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小婴儿先心病术后的生存率.
作者:徐卓明;陈玲;史珍英;周燕萍;蔡及明;苏肇伉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