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常规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3支病变旁路移植血管通畅性对比分析

胡盛寿;王小启;宋云虎;吕锋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 激光多普勒流量测定, 治疗结果
摘要: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术中旁路早期通畅性.方法 60例3支血管病变的病人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每组各3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对旁路血管进行流量测量.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的各项指标及各血管旁路流量、搏动指数和血流波形.结果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CAB组与CCABG组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3.6±0.6)支与(4.3±0.9)支(P<0.01);两组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旁路血流量、搏动指数差异无显著性.CCABG组回旋支序贯旁路和远端吻合口多,血流量较OPCAB组高.两组弥漫病变血管旁路血流量小.结论 OPCAB与CCABG治疗3支病变,两组血管旁路早期通畅性差异无显著性.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心脏瓣膜成形人工腱索置换

    1994年4月至1999年12月,我们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缝线置换儿童心瓣膜腱索1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光甫;胡建国;刘锋;尹邦良;周新民;罗会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小切口胸骨下段劈开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100例

    2000年我们完成各类心脏手术300例,其中100例在正中小切口胸骨不完全劈开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徐宏耀;胡振东;王龙;杨侃;赵璐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贲门失弛缓症胸腔镜手术治疗

    1995年3月以来,我们对31例病人行胸腔镜下贲门失弛缓症肌层切开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曲家骐;高昕;滕洪;侯维平;于修义;童向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食管良性狭窄的治疗

    目的 探讨食管良性狭窄外科治疗的效果与经验。方法 1982年2月至2001年2月,治疗食管良性狭窄45例。手术治疗42例中局限性狭窄段食管纵切横缝1例,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术5例,结肠代食管术36例。单纯扩张治疗1例,保守治疗2例。全组中胃或空肠造瘘21例,经食管镜或胃造瘘顺行或逆行扩张11例次。结果 43例痊愈,2例保守治疗者均死亡。结论 食管良性狭窄可运用机械扩张缓解。食管腐蚀性狭窄持续扩张1年以上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在食管重建术中以结肠代食管术为好。

    作者:曾多;蒋俭;于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3例上下心室的外科治疗

    上下心室(superoinferior ventricles)又称十字交叉心(criss-cross heart),是一种较罕见的先天心脏畸形,多伴发其他心脏畸形。2000年7月至12月,我们为3例上下心室的病儿施行外科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宏斌;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肺隔离症11例

    1980年1月至2001年1月,我们共收治肺隔离症病人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利;石云;李献武;罗国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桡动脉采集方法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采用钙通道阻滞剂、微创解剖桡动脉、并保留周围血管鞘组织,可使桡动脉桥长期通畅率得到改善.2001年3月至12月底,我们采用此方法采集桡动脉,连续为152例病人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作者:杨俊峰;顾承雄;韦华;王盛宇;陈长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肺海绵状血管瘤1例

    病人女,72岁.咳嗽、咳痰反复发作20个月.初为干咳,后咳少许白粘痰.偶有发热,伴夜间盗汗,无胸痛、胸闷.查体无明显异常.X线胸片示右上肺尖前段肺不张,密度不匀,右上肺纹理稍聚拢,水平裂上移明显.CT片示右上肺及前段致密影,肺门淋巴结不大.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右上肺尖、前段开口狭窄,后段开口下可见一新生物.组织学检查见支气管粘膜呈慢性炎症改变,刷片未找到抗酸杆菌.多次痰检未发现结核杆菌.术前诊断为右上肺良性肿瘤.

    作者:吴智勇;毛志福;程邦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肺减容术治疗重度肺气肿43例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肺减容术(LVRS)治疗重度肺气肿的中长期疗效、手术指征选择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7月至2001年3月,43例重度肺气肿病人施行肺减容术的随访资料,双侧肺减容术11例,单侧肺减容术28例,胸腔镜肺减容术5例.术前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平均0.87L(26%预计值),6min行走试验(6MMT)平均228m,气急指数2.54.结果双侧LVRS术后FEV1平均提高57%,单侧LVRS术后FEV1平均提高仅32%.术后6~12个月,FEV1改善达高峰,持续2年,以后肺功能逐年降低,但生活质量、气急指数仍改善.本组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97.4%、92.3%,手术死亡率4.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5%.结论肺减容术能明显改善部分具有手术适应证的重度肺气肿病人的临床症状和生理状况,双侧肺减容术应是标准选择术式.

    作者:姜格宁;丁嘉安;童稳圃;周晓;朱余明;杨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外源磷酸肌酸强化停搏液对婴幼儿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外源磷酸肌酸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1999年6月至2000年3月,40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男、女各20例)病儿随机分为两组:冷高钾停搏液组及10mmol/L外源磷酸肌酸强化的冷高钾停搏液组.术前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畸形种类、心胸比率及射血分数(EF)无明显区别.分别于主动脉插管前、开放循环后30min、6、12、24、48、72、96、120、144h采病儿静脉血,检测血中CK-MB、LDH、cTnI,并同时记录心率(律)、血压及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结果磷酸肌酸强化组术后无明显心律失常,再灌注后24h CK-MB及cTnI明显低于单纯高钾停搏液组(P<0.05),72h后逐渐恢复接近正常水平.结论磷酸肌酸作为有效的停搏液成分,可增强St.Thomas停搏液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张宏家;刘迎龙;龙村;朱晓东;孙桂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围手术期输血对食管癌和贲门癌病人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输血对癌症病人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与关注.我们观察围手术期输血对食管癌和贲门癌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并进行了探讨.

    作者:张逊;赵福元;张连祥;赵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IE) 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而小儿IE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报道尚少.我们自1992年4月至2000年4月手术治疗小儿IE 17例,治愈15例,死亡2例.随访14例,迄今无再发IE并取得满意的远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生;张镜芳;庄建;吴若彬;陈欣欣;陈寄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原位心脏移植的手术体会

    目的探讨原位心脏移植的手术方法及围术期处理要点.方法 2000年5月至2001年10月连续为15例病人施行了原位心脏移植术,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4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1例.采用标准原位心脏移植手术10例,双腔静脉吻合法5例.5例术前存在中度肺动脉高压,予NO吸入等措施降肺动脉压力.抗排异治疗采用环孢素A(或FK506)+皮质激素(Pred)+骁悉(MMF)三联方案.结果 15例病人全部生存,围术期无感染、严重排异反应或右心衰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心功能恢复至I~II级(NYHA).随访期间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和轻度排斥反应各1例.结论心脏移植的成功是多环节的,手术操作是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无论采用标准法或双腔静脉法,只要设计合理,均能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王春生;陈昊;洪涛;赵强;丁文军;陈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双腔静脉法同种原位心脏移植2例

    我们采用双腔静脉法完成2例同种原位心脏移植.1例已生存3年,心功能良好;1例术后40h死于急性右心功能衰竭.现将经验和教训总结如下.

    作者:毕研文;宋惠民;鲍继森;孙文宇;李跃华;宋光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应用胶原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胶原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可行性.方法行兔皮下包埋实验,分别于4、6、8、12周观察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率.将犬主动脉壁间质细胞和主动脉内皮细胞种植于胶原膜上,进而将此瓣叶植入犬腹主动脉内3个月,观察材料吸收和瓣叶结构的变化.结果胶原膜呈网孔状结构,孔径107μm.皮下包埋实验显示,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完全降解时间为12周.体内实验显示,材料于12周末被间质细胞合成的细胞外基质所取代,瓣叶表面有内皮细胞覆盖.结论以胶原膜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是可行的,但材料在强度和组织相容性方面尚需改进.

    作者:赵东锷;汪钢;俞世强;周更须;金振晓;刘维永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体外循环中插鼻温探头致鼻腔大出血1例

    病儿男,3岁.体重17kg.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2000年3月在全麻体外循环(CPB)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经口插入带气囊气管插管,插入鼻温探头(Sarns小儿型).术中体内给肝素2.5mg/kg,10min后查激活凝血时间(ACT)850s.

    作者:段大为;邵继风;张静;高照波;辛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原发于纵隔的淋巴瘤外科治疗分析

    1985~2000年,我们手术治疗纵隔肿瘤1208例,其中24例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纵隔恶性淋巴瘤,现对此24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杨异;陈文虎;吉春宇;赵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双侧肺部分切除治疗Kartagener综合征1例

    病人男,20岁,自幼反复咳嗽,咯黄脓痰,常有头痛伴鼻腔脓性分泌物.查体见鼻腔有脓涕,副鼻窦压痛;轻度漏斗胸;心尖搏动位于右侧.听诊右侧心音无病理杂音,双肺有细湿罗音.X线胸片显示镜面右位心,双肺纹理粗重.支气管碘油造影示左肺中叶及左下叶外基底段、右肺舌段支气管柱状扩张.腹部B超显示肝、脾转位.精液检查示精子不运动.临床诊断为Kartagener综合征.

    作者:区颂雷;马旭晨;陈玉平;张志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开胸术后气管切开气道获得性感染的预防及治疗对策

    1996年9月至2001年5月,我们为开胸术后住ICU的病人行气管切开术51例,并对气管套管的分泌物进行定期细菌培养监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陈晓峰;丁嘉安;高文;桂晓虹;蒋雷;应美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常规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3支病变旁路移植血管通畅性对比分析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术中旁路早期通畅性.方法 60例3支血管病变的病人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每组各3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对旁路血管进行流量测量.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的各项指标及各血管旁路流量、搏动指数和血流波形.结果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CAB组与CCABG组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3.6±0.6)支与(4.3±0.9)支(P<0.01);两组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旁路血流量、搏动指数差异无显著性.CCABG组回旋支序贯旁路和远端吻合口多,血流量较OPCAB组高.两组弥漫病变血管旁路血流量小.结论 OPCAB与CCABG治疗3支病变,两组血管旁路早期通畅性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胡盛寿;王小启;宋云虎;吕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