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银宝;解春红;陈新春;舒强;杨兴惠;朱雄凯
目的 探讨食管良性狭窄外科治疗的效果与经验。方法 1982年2月至2001年2月,治疗食管良性狭窄45例。手术治疗42例中局限性狭窄段食管纵切横缝1例,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术5例,结肠代食管术36例。单纯扩张治疗1例,保守治疗2例。全组中胃或空肠造瘘21例,经食管镜或胃造瘘顺行或逆行扩张11例次。结果 43例痊愈,2例保守治疗者均死亡。结论 食管良性狭窄可运用机械扩张缓解。食管腐蚀性狭窄持续扩张1年以上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在食管重建术中以结肠代食管术为好。
作者:曾多;蒋俭;于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2000年我们完成各类心脏手术300例,其中100例在正中小切口胸骨不完全劈开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徐宏耀;胡振东;王龙;杨侃;赵璐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病人女,72岁.咳嗽、咳痰反复发作20个月.初为干咳,后咳少许白粘痰.偶有发热,伴夜间盗汗,无胸痛、胸闷.查体无明显异常.X线胸片示右上肺尖前段肺不张,密度不匀,右上肺纹理稍聚拢,水平裂上移明显.CT片示右上肺及前段致密影,肺门淋巴结不大.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右上肺尖、前段开口狭窄,后段开口下可见一新生物.组织学检查见支气管粘膜呈慢性炎症改变,刷片未找到抗酸杆菌.多次痰检未发现结核杆菌.术前诊断为右上肺良性肿瘤.
作者:吴智勇;毛志福;程邦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97年10月至2002年3月,我们应用电视胸腔镜(VATS)对121例胸部疾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鹏飞;刘同发;韩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冠心病已成为当代死亡率高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1世纪,冠心病将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薛磊;陈亦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80年1月至2001年1月,我们共收治肺隔离症病人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利;石云;李献武;罗国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95年3月以来,我们对31例病人行胸腔镜下贲门失弛缓症肌层切开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曲家骐;高昕;滕洪;侯维平;于修义;童向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输血对癌症病人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与关注.我们观察围手术期输血对食管癌和贲门癌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并进行了探讨.
作者:张逊;赵福元;张连祥;赵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96年9月至2001年5月,我们为开胸术后住ICU的病人行气管切开术51例,并对气管套管的分泌物进行定期细菌培养监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陈晓峰;丁嘉安;高文;桂晓虹;蒋雷;应美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动态观察二尖瓣置换术后巨大左室的几何形态学变化,探讨其与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27例巨大左室病人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后的超声心动图随访资料.结果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引起的巨大左室主要以离心性扩大为主,换瓣术后左心室显著呈进行性缩小,至术后2年心肌肥厚基本逆转,但左心室形态多半仍未能缩小至正常范围.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和短轴内径缩短率的变化主要与术中保留瓣下结构和术前左室后壁厚度呈正相关,与左室收缩末直径(LVDs)或容积(ESV)呈负相关(P<0.01).结论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室者,争取尽早手术(LVDs≤6.0cm或ESV≤150ml前)以及术中保留瓣下结构,有利于术后左心室形态的逆转和左心收缩功能的恢复.
作者:于伟勇;张宝仁;侯明君;王尔松;王连才;金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与非降解材料复合制成人工食管,通过诱导自身食管组织爬行再生与生物材料降解相匹配,终新生食管完全替代人工食管.方法将医用聚氨酯内管表面覆盖海绵状胶原蛋白膜制成人工食管,并通过手术置换20条犬颈段5cm食管缺损,术后给予营养支持,禁食4周后通过内镜取出聚氨酯内管.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条(20%),14条(70%)存活1个月以上,其中食管狭窄5条(25%),存活达8个月的3条,现仍存活良好,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1个月,新生食管完全上皮化;术后3个月,粘膜全层结构完整再生;术后6个月,食管肌层部分再生.结论聚氨酯-胶原蛋白复合人工食管置换犬颈段食管具有可行性,通过聚氨酯内管提供暂时支撑,海绵状胶原蛋白膜提供适宜细胞爬行再生的三维支架并维持足够长的降解时间,能够促使自身食管的完全再生.
作者:徐志飞;秦雄;赵学维;史宏灿;孙康;高向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总结Fontan手术后早期处理的经验.方法 134例病人,年龄2~34岁,体重12~66kg.施行右房与肺动脉连接72例、右房与右室连接4例、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58例.术后及时补充胶体溶液,维持适当的呼吸性碱中毒,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及降低肺血管阻力药物,早期应用华法林抗凝.结果术后合并低心输出量综合征40例(29.9%),房性心动过速33例(24.6%),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9例(14.2%),低氧血症26例(19.4%),脑部并发症20例(14.9%).早期死亡24例,死亡率17.9%.结论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保证吻合口足够大,必要时行开窗术,术后维持足够前负荷,积极采取有效降低肺循环阻力及降低左心房压力的治疗措施,及时纠治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心律失常、低氧血症等并发症,早期应用抗凝治疗,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南滨;汪曾炜;张仁福;朱洪玉;宫汉东;王辉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升主动脉瘤是常见的大动脉瘤,单纯升主动脉瘤的手术危险性较低,但累及主动脉弓或并发夹层动脉瘤时,手术危险性显著增加.1992年12月至2001年5月,我们收治52例升主动脉瘤或伴弓部瘤病人,现将外科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徐志云;张宝仁;邹良建;梅举;郎希龙;韩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源磷酸肌酸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1999年6月至2000年3月,40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男、女各20例)病儿随机分为两组:冷高钾停搏液组及10mmol/L外源磷酸肌酸强化的冷高钾停搏液组.术前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畸形种类、心胸比率及射血分数(EF)无明显区别.分别于主动脉插管前、开放循环后30min、6、12、24、48、72、96、120、144h采病儿静脉血,检测血中CK-MB、LDH、cTnI,并同时记录心率(律)、血压及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结果磷酸肌酸强化组术后无明显心律失常,再灌注后24h CK-MB及cTnI明显低于单纯高钾停搏液组(P<0.05),72h后逐渐恢复接近正常水平.结论磷酸肌酸作为有效的停搏液成分,可增强St.Thomas停搏液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张宏家;刘迎龙;龙村;朱晓东;孙桂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胶原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可行性.方法行兔皮下包埋实验,分别于4、6、8、12周观察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率.将犬主动脉壁间质细胞和主动脉内皮细胞种植于胶原膜上,进而将此瓣叶植入犬腹主动脉内3个月,观察材料吸收和瓣叶结构的变化.结果胶原膜呈网孔状结构,孔径107μm.皮下包埋实验显示,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完全降解时间为12周.体内实验显示,材料于12周末被间质细胞合成的细胞外基质所取代,瓣叶表面有内皮细胞覆盖.结论以胶原膜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是可行的,但材料在强度和组织相容性方面尚需改进.
作者:赵东锷;汪钢;俞世强;周更须;金振晓;刘维永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双向腔肺分流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手术适应证、外科技巧、术后处理和疗效.方法全组15例病儿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15岁;体重10~56kg.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8例,其中3例心脏不停跳;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7例,2例建立上腔静脉-右心房转流,5例利用双上腔静脉互为旁路行双侧双向腔肺吻合.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随访早、中期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活动量均明显改善,动脉血氧饱和度(SO2)由0.65±0.06上升至0.88±0.06.常温手术者不用血、呼吸机使用时间短、并发症少,花费低.结论双向腔肺分流术是治疗肺血少型复杂先心病的有效术式,改进手术和术后处理方法可提高术后效果.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更简便,创伤小,恢复快.
作者:彭帮田;何强;梁郑;王鹏高;胡勇军;翟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94年4月至1999年12月,我们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缝线置换儿童心瓣膜腱索1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光甫;胡建国;刘锋;尹邦良;周新民;罗会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上下心室(superoinferior ventricles)又称十字交叉心(criss-cross heart),是一种较罕见的先天心脏畸形,多伴发其他心脏畸形。2000年7月至12月,我们为3例上下心室的病儿施行外科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宏斌;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肺减容术(LVRS)治疗重度肺气肿的中长期疗效、手术指征选择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7月至2001年3月,43例重度肺气肿病人施行肺减容术的随访资料,双侧肺减容术11例,单侧肺减容术28例,胸腔镜肺减容术5例.术前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平均0.87L(26%预计值),6min行走试验(6MMT)平均228m,气急指数2.54.结果双侧LVRS术后FEV1平均提高57%,单侧LVRS术后FEV1平均提高仅32%.术后6~12个月,FEV1改善达高峰,持续2年,以后肺功能逐年降低,但生活质量、气急指数仍改善.本组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97.4%、92.3%,手术死亡率4.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5%.结论肺减容术能明显改善部分具有手术适应证的重度肺气肿病人的临床症状和生理状况,双侧肺减容术应是标准选择术式.
作者:姜格宁;丁嘉安;童稳圃;周晓;朱余明;杨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们观察32例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的病人应用腺苷预处理后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表达的变化,探讨腺苷预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
作者:李立志;张良清;邵义明;彭雪;刘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