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

王永岗;张汝刚;张宏图;汪良骏;张德超;张大为

关键词:气管腺样囊性癌, 诊治, 病人, 报告
摘要:1974年至1996年,我们共收治31例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病人,现将其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抑肽酶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局部应用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在采取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的基础上(转流中预充小剂量抑肽酶4~5万KIU/kg、手术失血和术后机器余血回输),再局部应用抑肽酶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10例)、局部应用抑肽酶组(A组10例).手术后0、2、6h分别测定纵隔心包引流液中D-二聚体(D-D)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蛋白C(PC)含量,记录各组术后纵隔心包引流量、24h血红蛋白丢失量.结果 局部应用抑肽酶组引流液中D-D含量、t-PA活性、PC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P<0.01),PAI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纵隔心包引流量、血红蛋白丢失量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在常规采用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局部应用抑肽酶可收到更佳的血液保护效果.

    作者:王晓伟;陈亦江;陈广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硬管扩张器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

    1991年1月至1998年6月,我们采用硬管扩张器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80例,占同期治疗吻合口狭窄的84.2%(80/95),共扩张199次,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宜人;沈毅;庄会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改良胸后外侧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的肺功能对比

    标准胸部后外侧切口造成胸壁肌层的广泛损伤、术后胸痛及肩关节功能障碍,且呼吸肌破坏较显著,肺功能下降,影响病人术后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作者:陈满荫;何建行;杨运有;韦兵;殷伟强;曾伦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后纵隔原发性骨源性肿瘤2例

    例1 女,36岁.左侧胸背部隐痛3个月,伴活动气短10d.查体无明显异常.胸部X线片示左纵隔旁类圆形、分叶状块影,边缘清晰,密度不均,与脊柱重叠.

    作者:李国仁;戴建华;刘晓峰;何炳虹;苗福禄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风湿性瓣膜病心肌损害的体视学分析

    目的 用体视学方法较准确揭示风湿性瓣膜病不同类型的心肌病理损害特点.方法 通过光镜、电镜及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用体视学方法,对29例不同类型风湿性瓣膜病瓣膜置换病人(RHD组)及7例急性非心血管病死亡者(对照者)心肌的心肌细胞、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及线粒体含量进行定量分析.RHD组分二尖瓣狭窄(MS)组(1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R)组(7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组(6例)和双瓣膜置换(DVR)组4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换瓣前左室功能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间质纤维化含量(F%):RHD各组间无差别,但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细胞胞密度(Vc%):MR及AR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及MS组,AR及MR组间无差别.肌原纤维体密度(Vvmyo%):RHD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AR组低于MS组.线粒体体密度(Vvmit%):MS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MR及AR组低于对照组及MS组.线粒体比膜面(δmmit%):RHD各组比膜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线粒体面数密度(NA%):MR及AR组低于对照组及MS组,MR组与AR组间无显著差异.线粒体比表面(δmit%)、线粒体平均截面(Amit%):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DVR组4例左室流出道与二尖瓣乳头肌体视学结果无差异.结论 风湿性瓣膜病病人术前均有较明显的、不同程度的心肌病理损害.相似心功能状态下,MS、MR及AR者的心肌病理损害程度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手术时机的选择在依据临床表现的同时,应注意心肌病理损害因素及不同病种间的区别.

    作者:苏丕雄;官颖鹏;尤斌;王盛宇;陈英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激光诱发荧光诊断食管癌

    20世纪60年代,激光技术问世并首先应用于医学领域.经过不断发展、完善, 这项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的各个学科.

    作者:郑梦利;周乃康;孙玉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肺癌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其廓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肺癌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转移方式,为制定合理的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1988~1999年间,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后,131例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现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23例(17.5%),腺癌占绝大多(82.6%),多数为周边型肺癌(74.0%),T1和T2肿瘤占优势(91.3%),转移部位与原发肿瘤的位置密切相关,大多累及区域纵隔淋巴结.结论 肺上叶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转移多发生在上纵隔,下叶肿瘤跳跃性转移多在下纵隔;因此,在无肺门淋巴结转移时可单独廓清区域性纵隔淋巴结.

    作者:王洲;殷洪年;张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应用COX模型对食管癌切除术预后的研究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影响生存率的因素、确立术后生存预测模型.方法 对1985~1989年间1014例食管癌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研究.选择13个可能对食管癌切除术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根据预后指数(PI)的大小将病人分组,分别建立其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结果 5年随访率为91.9%.全组3年生存率54.9%,5年生存率45.9%,10年生存率39.3%.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侵及深度、部位、长度和组织类型(P<0.0001);PI值小的病人预后较好.结论 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必须加强区域淋巴结的处理和综合治疗;可利用预测模型,预测不同病人的术后生存概率.

    作者:张合林;平育敏;白世祥;孟宪利;何明;何清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影响食管癌病人术后生存期的多因素分析

    在影响食管癌病人预后的因素中,肿瘤TNM分期是目前主要的预后指标之一,但TNM分期并非完善.

    作者:陈景寒;孟龙;王永康;刘静;刘莹;张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外科治疗

    目的 报告一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行急诊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36例病人中,34例次(94%)有赘生物,19例次(52%)瓣膜穿孔,29例次(81%)严重瓣膜关闭不全,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紧急外科手术,切除和清除感染瓣膜、组织、赘生物.用0.2%呋喃西林、先锋霉素溶液反复冲洗;置入机械瓣,矫治心内畸形.结果 33例恢复出院,包括2 例术前因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心跳骤停,在心肺复苏、呼吸机辅助下行急诊瓣膜置换手术者.3例术后死亡,病死率为8.3%.1例死于心力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死于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及急性肾功能衰竭.36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出现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感染不能控制时,赘生物需接受紧急外科手术治疗;紧急手术不会使感染灶扩散;置换瓣膜时可选用人工机械瓣膜.

    作者:张希;孙培吾;童萃文;曾讯;黄素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胸壁巨大淋巴结增生1例

    病人女,49岁.发现左胸壁无痛性包块9个月有余,包块逐渐增大,局部有麻木感.查体:左胸壁上部、锁骨下方可见5cm×5cm大小包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边界清,活动,轻度压痛.X线胸部透视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左胸壁肿瘤.

    作者:胡晨虎;孙丽娟;秦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右前纵隔巨大胸腺脂肪瘤1例

    病人女,48岁.胸闷、胸痛、伴低热、乏力3年.查体:右侧肺呼吸音减弱,中下肺部叩诊呈浊音.

    作者:辛永祥;李振水;王建东;刘峰;李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我国胸外科期刊文献分布初步调查

    为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时了解掌握我国胸外科方面的信息,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迅速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掌握有关发展动向;同时使图书情报部门在选购文献时既不减少有效情报,又能尽量节约有限的经费,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胸外科期刊文献的分布作了初步调查,从中找出该学科领域的主要期刊,即核心期刊,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图书情报人员参考.

    作者:柏焰;李成建;高永丽;王茂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左心室流出道巨大纤维瘤切除1例

    病人男,41岁.活动后心慌、气短、心前区憋闷1年、加重3个月.既往无晕厥及栓塞史.查体:心尖部闻及3/Ⅵ级粗糙的收缩期杂音.

    作者:高长青;李伯君;肖苍松;迟力群;李佳春;王加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心脏术后晚期化脓性肋软骨炎3例

    晚期化脓性肋软骨炎是较少见的心脏直视手术后正中胸骨切口并发症,因临床表现隐匿,易造成诊断治疗延误,致病程长,加大病人痛苦,治疗费用高,临床处理颇为棘手[1-3].

    作者:林昌锦;王天佑;韩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bFGF缓释微胶囊诱导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胶囊对诱导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空白胶囊组(Ⅱ组),bFGF缓释微胶囊组(Ⅲ组,每只胶囊含bFGF 1μg),每组8只.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根部,Ⅱ、Ⅲ组于左旋支、前降支交界区心外膜下埋藏空白微胶囊,或bFGF缓释微胶囊各5只.术后5周,EVAN蓝染色测定心肌梗死区与左心室重量之比,免疫组化测定心肌梗死边缘区微血管数.结果 与Ⅰ、Ⅱ组相比,Ⅲ组心肌梗死区与左心室重量之比明显缩小(Ⅰ组16.8%±0.4%,Ⅱ组16.7%±0.5%,Ⅲ组7.0%±0.2%,P<0.001),微血管数目明显增多(Ⅰ组37.75±4.50,Ⅱ组38.37±4.98,Ⅲ组135.50±4.81,P<0.001).结论 bFGF缓释微胶囊给药方便、剂量恒定,可以减小心肌梗死面积,诱导缺血心肌血管新生.

    作者:连锋;朱洪生;张有荣;吴学军;张谷兰;梁宏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46例空肠移植食管重建经验

    1980年9月至1999年9月,我们应用空肠移植修复食管狭窄或缺损46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金林;朱艳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深低温停循环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眼底微血管血流观测

    深低温停循环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脑保护在临床的应用已较为普遍,但关于RCP是否能提供有效的脑灌注尚存在争议.我们的实验采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眼底微血管显像和血流状况来评估RCP期间的脑灌注效果.

    作者:管玉龙;董培青;杨璟;何美玲;万彩红;杜顺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开胸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5例

    我们自1992年8月至1999年10月共行胸科手术1053例,术后发生急性肺栓塞5例,发生率为0.47%,其中4例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现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赵小刚;王化生;姜兴涛;崔永;赵民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197例前纵隔畸胎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1957年至1998年,我们手术治疗197例前纵隔畸胎瘤,占同期前纵隔肿瘤手术的38.0%(197/519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25.2%(197/783),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学勤;赵福元;韩兴鹏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