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膈上食管憩室并发支气管瘘2例

平育敏;白世祥;孟宪利;张合林;严嘉顺

关键词:食管憩室, 支气管扩张, 食管镜检查, 饮水呛咳, 食管造影, 食管下段, 肺部感染, 分泌物, 肺下叶, 柱状, 直径, 溢出, 纤维, 气泡, 脓腔, 瘘孔, 后壁, 复发, 发热, 白色
摘要:例1女,55岁.20年来反复发生肺部感染,咳脓痰伴发热,近14年来出现饮水呛咳.食管造影见食管下段憩室与左肺下叶支气管沟通,肺部有一小脓腔及柱状支气管扩张.纤维食管镜检查见距门齿34cm食管左后壁有直径1cm向外突出憩室,有白色分泌物及气泡自憩室底部瘘孔中溢出.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迷走神经预调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心脏迷走神经预调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以建立一种新的围手术期心肌保护方法.方法:实验用健康杂种犬16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和迷走神经预调组(P组).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分别于主动脉阻断前以30Hz,0.5ms,10V方波刺激心脏迷走神经3min,间隔3min,重复2次.转流前、主动脉阻断前、复跳即刻、再灌注30min、60min时测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及左室(LV)dp/dt.并经冠状静脉窦抽血测乳酸(LA)、乙酰胆碱(Ach)、Ca++、丙二醛(MDA).结果:主动脉阻断前P组Ach和Ca++明显高于C组,而再灌注期间低于C组(P<0.01)、再灌注期P组LA和MDA明显减少(P<0.01).术后CO、EF、LVdp/dt P组高于C组(P<0.01).结论:迷走神经预调对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有一定预防作用.

    作者:刘中民;陈国涵;卢蓉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主动脉瓣上狭窄的外科治疗

    1988年6月至1996年12月我们治疗3例局限型主动脉瓣上狭窄(SVAS)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家宜;朱理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改良术式减低食管胃颈部吻合手术并发症

    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是常用的食管重建术式,其特点是增加了食管切除长度,减少了食管残端癌导致的局部复发,但其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1994年以来我们用改良术式为320例病人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手术无1例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玉斌;李晓明;刘雅彬;李文献;张勇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食管颈胸交界巨大憩室1例

    病人女,60岁.结核病史30年.胸骨后不适感8年.近1年进食后有梗阻感伴胸骨后疼痛,有时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未消化之食物.X线胸部后前位像见双上肺陈旧性结核,右上纵隔增宽影.食管钡餐透视见食管右侧,第1至第5胸椎间有约10cm×5cm椭圆形囊状阴影,边缘光滑,有蒂与食管相通,其长轴与食管平行,囊袋颈部位于第1胸椎与第3胸椎下缘间,长约4cm.食管中段在气管分叉处有约1.5cm×1.0cm小憩室(图1).诊断:食管颈胸段交界处巨大憩室,食管中段小憩室.

    作者:夏旭阳;马巍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食管乳头状瘤癌变1例

    病人女,61岁.进行性吞咽困难半年.食管钡餐造影显示食管胸下段腔内巨大占位,局部食管管腔增粗.食管镜检查距门齿29cm食管腔内可见不规则肿物.咬检病理:粘膜慢性炎症.

    作者:何明;白世祥;张明道;陈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重症风湿性心脏病手术心肌保护的研究

    目的:寻求更好的心肌保护方法和准确评价心肌保护的手段.方法:选择16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病手术病人,治疗组采用冷血高钾停跳液顺行灌注加冷晶体液连续逆行灌注的方法进行心肌保护,与19例做对照观察了酸性产物(AP)、收缩末期弹性模量(Ees)和心肌超微结构定量分析等指标.结果:治疗组AP减少(P<0.05);Ees恢复到术前的88.78%,高于对照组的81.78%;转流后线粒体比表面(δmit)和线粒体比膜面(δmmit)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治疗组采用的冷血高钾停跳液顺灌、冷晶体液连续逆灌的方法,经心肌超微结构定量分析、Ees和AP证实,心肌结构损害较轻,有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较好的心肌保护方法.

    作者:柳克晔;陈英淳;尤斌;孔晴宇;苏丕雄;杜月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脑死亡与器官移植

    传统的死亡概念是心脏和肺丧失功能,由于心肺功能的停止是容易观察到的,所以判定是否死亡比较容易取得一致.不过,近30年来,传统的死亡观念遇到了挑战,一方面是由于复苏抢救设备的出现,使人工维持心肺功能成为可能,心跳、呼吸停止才算是死亡的观念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大量的资料表明,当脑干受到广泛而不可恢复的损伤时,即使人工维持的心肺功能非常好,也不能真正挽救生命,而只是在延迟心肺的死亡过程.

    作者:张志泰;陈玉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38例支气管类癌的外科治疗

    我们自1970至1996年收治38例支气管类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辉;王善政;孔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1997年7月至1998年12月激光心肌打孔治疗50例冠心病病人的临床经验.资料和方法:50例病人平均年龄(64±8)岁,70岁以上15例.术前心绞痛(3.7±0.7)级,40%为不稳定心绞痛.有陈旧性心肌梗塞史者33例、高血压病33例、糖尿病19例.冠状动脉(冠脉)搭桥和经皮冠脉内成形术后各4例.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为0.51±0.11.均经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201铊-SPECT)心肌活性测定、运动试验等多项检查,认为有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指征.在全麻下经左胸前外侧第5肋间隙进胸,显露左心室壁.采用高功率二氧化碳激光打孔器(美国PLC公司),在食管超声监测下对左室壁缺血区域打孔(21±5)个.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余者均于术后13~25天出院.术后并发急性心梗、心功能不全各1例,一过性房颤、频发室性早搏各3例.术后3、6、12个月心绞痛分别改善为(2.1±0.3)级、(1.7±0.3)级和(1.7±0.3)级(P<0.05),SPECT示19例(70%)随访病人心肌灌注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1)单纯TMLR为不宜接受PTCA或CABG的冠心病病人提供了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地判断打孔部位、良好的麻醉及严谨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屈正;张兆光;孙衍庆;叶建光;于建波;何梅仙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颈总动脉椎动脉端侧吻合的椎动脉重建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与颈总动脉端侧吻合的椎动脉(VA)重建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杂种犬19只,经颈阻断双侧VA第1段(V1)和一侧颈总动脉(CA),制成V1-VA闭塞模型,随即行VA-CA端侧吻合术.分别以氢清除法测定局部小脑组织血流量(RTBFOC);多普勒超声测定VA远端血流速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核磁共振(MR)观察血流通畅性及脑组织结构.结果:重建术后即刻RTBFOC较VA阻断后显著增加(P<0.05);VA血流低流速由术前(1.91±0.45)cm/s提高到(3.39±0.69)cm/s,差异显著;重建VA通畅.3个月后RTBFOC进一步提高,吻合口保持通畅,脑组织结构正常,未见梗塞病变.结论:与颈总动脉端侧吻合的VA重建术能在术后近、远期(3个月)有效恢复VA供血,改善后脑供血.

    作者:郑祖根;孙永明;沈忆新;赵合庆;董启榕;成茂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胸腔镜和开胸肺切除手术费用的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胸腔镜和开胸肺切除术病人的住院总费用和药费.方法:同一医院同期完成的胸腔镜和开胸肺切除手术病人,其中胸腔镜组17例,开胸组20例,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果:胸腔镜肺切除术的住院总费用和药费的平均值均低于常规开胸组,但差异无显著性,其中药费[(7246.53±878.87)元对(14764.75±1301.84)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胸腔镜肺切除手术和常规开胸术在住院总费用上没有显著差别.只要通过技术改进,降低手术费用,胸腔镜手术将会在我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作者:王俊;陈鸿义;何斌;李剑锋;李曰民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原因分析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3%~38.5%[1,2],但其病因尚未明确.我们对215例食管癌手术病人进行分析,以探讨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

    作者:周景海;郭斌;李晓辉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肺转移瘤的外科治疗(附106例报告)

    目的:探讨肺转移瘤外科治疗的指征、术前评价、手术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06例肺转移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手术治疗的肺转移瘤106例,其中转移性癌86例,转移性肉瘤20例,二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9.8%和20%.以原发肿瘤乳腺癌、头颈部癌、泌尿系癌及骨肉瘤的肺转移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27.3%、20%及33.3%.全组1年、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8%、9.8%和6.6%.术后行辅助放/化疗者的5年生存率为18.1%,未行者23.5%,二者问差异不显著.全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2%,无手术死亡.结论:对原发肿瘤已达根治,无他处转移及肺功能可承受手术者作为手术指征;手术途径以病侧后外切口为主;探查时应避免遗漏多发转移灶,遵循大限度切除肺转移瘤及保留正常肺组织的原则;重视前瞻性的术后辅助治疗,以期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于振涛;张汝刚;张大为;汪良骏;张德超;杨林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异位头臂干1例

    病儿女,16岁.吞咽困难1个月,进行性加重.查体:无明显异常.食管吞钡检查示食管中段后壁外来压迫,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可能起自主动脉弓降部(图1);数字减影造影(DSA)示迷走头臂干起自主动脉弓降部(图2),术前诊断为迷走头臂干压迫食管.

    作者:许浏;陈福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温血和冷晶体停搏液的心肌保护效果比较

    1991年至1996年,我们采用温血停搏液心肌保护方法行各种心脏瓣膜替换术176例,与同期采用传统冷晶体停搏液行瓣膜替换术的134例病人比较,疗效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全心;邹承伟;郭兰敏;袁贵道;吴树明;马家驹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冷血心肌麻痹液温度与保护效果关系的研究

    目的:评价冷血心肌麻痹液(CBC)心肌保护的温度效应关系.方法:离体工作鼠心模型,观察CBC 4℃、8℃、12℃、16℃和20℃停搏120分钟再灌注45分钟对心功能、超微结构、心肌肌浆网(SR)Ca2+-ATPase活性和Ca2+摄取恢复的改变.结果:4℃~12℃组心功能、超微结构及SR Ca2+-ATPase活性和Ca2+摄取恢复均优于16℃和20℃组.结论:温度为影响CBC心肌保护效果的重要因素,CBC心肌保护的有效性与释氧及降低代谢的双重作用有关,心肌温度维持在4℃~12℃对提高CBC心肌保护效果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德闽;汪曾炜;易定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P-TNM分期法修改前后疗效对比(附1056例分析)

    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P-TNM分期法(1986年)分析非小细胞肺癌肺切除手术疗效,至今已10余年,1997年,Mountain[1]提出了修改意见.我们通过分析1056例非小细肺癌肺切除术后5年以上随访结果,对分期法修改前后疗效进行了对比.

    作者:沈德义;裴广廷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病人女,36岁.进行性气促、心悸1月余,被动右侧卧位.超声心动图发现左房内4.7cm×3.2cm回声光团,诊断左房粘液瘤.

    作者:王敏敏;刘志勇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1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同种心脏移植成功体会

    病人男,38岁.心脏病史20余年,近5年反复心衰.查体: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下肢重度水肿.心音呈舒张期奔马律,频发房室性早搏.肝肋下3指.X线胸片示心脏呈普大型.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肥大.肺血管阻力(PVR)5.8Wood,左室舒张末径(LVEDD)189mm,射血分数(EF)0.1483,肝、肾功能损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b)阳性,心肌活检(EMB)符合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供体为脑外伤后脑死亡者,HBsAg(+)、HBcAb(+)、HBeAb(+).

    作者:严志焜;许林海;倪科伟;朱理;葛根贤;钱文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一期手术矫治主动脉弓缩窄合并心内畸形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病人的一期手术矫治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1989年12月至1998年2月,运用一期手术方法为10例主动脉弓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病人进行外科矫治.合并的心内畸形有室间隔缺损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主动脉瓣狭窄1例;6例同时合并动脉导管未闭.采用左后外侧切口矫治主动脉弓缩窄,正中切口行心内畸形矫治6例,正中切口采用主肺动脉内隧道同时矫治主动脉弓缩窄及合并心内畸形3例,胸腹联合切口行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1例.结果:无围术期死亡,随访效果满意.结论:一期手术矫治主动脉弓缩窄合并心内畸形具有极高的临床使用价值,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应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作者:来永强;谭群;韦华;周其文;闫跃中;吴强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