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冯云;杨更朴;白晓明;任侯奴
1996年8月至1998年4月,我们对20例复杂先心病病儿围术期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钠素(ANP)、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进行动态观察,探讨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作者:于存涛;刘迎龙;朱晓东;赵秀文;刘冬青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病儿男,14岁.反复咯血4个月.查体: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1~2/Ⅵ级收缩期杂音.X线胸片示右侧肺血少,右下肺动脉细小.右室造影见右室、主肺动脉和左肺动脉顺序显影,右肺动脉未见显影.升主动脉造影见无名动脉显影后右肺动脉继之显影.术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右肺动脉起自无名动脉.
作者:吴清玉;於其宾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病人男,50岁.车祸后即胸闷、气急、心慌,不能平卧.查体:颈静脉怒张,心律不齐,频发早搏,心尖部可闻及3/Ⅵ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肝脏剑突下6cm,肋缘下4cm.双下肢凹陷性水肿.X线胸片示双肺淤血,心影增大,心尖向左下延伸,心前间隙缩小,心后食管前三角消失,心底见双房影.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心房增大,心肌劳损.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心脏4腔扩大,二尖瓣前叶收缩期突入左房,伴大量血液反流;三尖瓣前叶呈链枷样运动,收缩期完全脱入右房,伴明显血液反流.
作者:柳阳春;方功德;徐全 刊期: 1999年第06期
我们观察外周血浆中心肌肌钙蛋白T(cTroponinT,cTnT)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的变化,并探讨其对围术期心肌梗死(PMI)的诊断意义.
作者:李庶;吉冰洋;龙村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的远期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1996年7月采用改良迷宫术--按Cox经典迷宫手术原理用冷冻代替部分手术切割,治疗风湿性心脏膜瓣病合并心房纤颤18例.同期行二尖瓣替换术14例,双瓣膜替换术4例,三尖瓣成形术8例,左房血栓清除4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随访25~52个月,平均36.1个月,随访率100%.远期死亡1例.生存17例,心功能Ⅰ级8例,Ⅱ级9例;均持续窦性心律,无房颤复发,而且房室传导顺序正常,左右心房收缩功能良好,无心房内血栓形成.结论:改良迷宫术操作简单易行,远期疗效确实,无远期并发症,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病人应选择瓣膜替换术同时行改良迷宫术.
作者:何忠良;朱家光;陈如坤;赵百亲 刊期: 1999年第06期
1995年4月至7月,我们对经彩色超声以及造影检查证实为布加综合征的2例病人实施了经皮股静脉穿刺置管球囊扩张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松成;韩丕显;陈贵和;李向群;蒋朝阳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梯度创伤性ALI/ARDS发病机制、几率、特征和早期防治.方法:按ALI/ARDS记分标准将发生在海拔1500m(兰州)以胸伤为主与(或)多发伤病例,AIS-ISS院内记分在20分以上的26例列为A组,将2260m(西宁)伤情配比近似A组的22例列为B组,观察两组自受伤一院内救护至发生ALI/ARDS的时间、发病特点、几率、临床病征、血气变化.结果:在伤情相近,原发伤处理相近的条件下,B组ARDS临床过程、发病几率及其监测指标显著早于、重于、多于A组(P<0.01或P<0.05).但病死率两组相近.结论:高海拔区创伤性ALI/ARDS可能具有缺氧、创伤双重打击因素和高压性与高渗性混合性肺水肿双重病理生理性质.诊断标准应有别于平原地区标准.
作者:高炜;张世范;郭远明;毛建林;李乃斌;刘惠萍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术前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与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关系以及肺切除术对RVEF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连续对127例接受肺切除术的病人行术前RVEF测定,并对其中61例于术后3周再测定RVEF.结果:有并发症组的术前RVEF较无并发症组显著降低(P<0.001).按术前RVEF值(≤35%、<40%、<45%、≥45%)分组,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5),并发症的发生率随RVEF的降低而升高,尤以RVEF>40%明显(P<0.001).61例病人术后RVEF较术前显著减少(P<0.01).结论:肺切除术可使右心功能减退,术前RVEF应列为肺切除术危险性的评价指标,术前超声测定RVEF>40%为肺切除术安全范围.
作者:李韬;王茂生;黄健;刘庆春;吴全忠 刊期: 1999年第06期
1997年4月我们收治了1例肺癌手术后伴发肝性胸水病人,引流血性胸水量大于30000ml,少见,现报告讨论如下.
作者:王德;冯云;杨更朴;白晓明;任侯奴 刊期: 1999年第06期
1958年至1996年,我们共收治胸腺肿瘤232例,其中胸腺类癌4例,占1.7%,均接受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进丰;汪良骏;李鉴;胡兴胜 刊期: 1999年第06期
抑肽酶是从牛肺中提取的非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内源性凝血系统、纤溶系统,保护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显著地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及输血量.抑肽酶自60年代开始用于心血管外科,给药途径和剂量初多不一致,近来倾向于大剂量--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入2×106KIU,预充液内加入2×106KIU,5×105KIU/h术中持续静脉滴注;小剂量--用药途径同上,量减半;仅在预充液内加入2×106KIU[1].但人们在应用中逐渐发现它有许多副作用,有些还相当严重,现将其副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杨长勇;张供 刊期: 1999年第06期
1981年以来我们治疗3例完全性肺静脉直接引流入上腔静脉(TAPVD)的病儿,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宝玉;赁常文;况明江;文自力;姜建青;陈鹏 刊期: 1999年第06期
1994年7月和1996年5月我们应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颈部食管成形术治疗颈段食管瘢痕狭窄2例,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金廷;陈建晖;林敏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利于停循环术中脑保护的血气管理策略.方法:18头猪建立体外循环,按降温期血气管理策略随机分组:即α-稳态组(α组),pH-稳态组(P组);两种稳态方法联合应用组P→α组.于常温转流10分钟、降温末、复灌5分钟、复温末共4个时点测定脑血流量(CBF)、脑氧代谢率(CMRO2)、脑组织ATP含量;降温期和停循环末测鼻咽温度和脑皮层温度和深部温度;脑电图观察;复温末行脑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降温期P组和P→α组脑降温均匀有效;降温末P组CBF较另两组减少小,CMRO2以P组低,α组高,差异显著;复温末ATP恢复以α组慢,脑电活动P组恢复快,α组慢;超微结构示α组神经细胞肿胀明显重于另两组.结论:深低温停循环时,应用pH-稳态或pH→α稳态较用α-稳态血气管理方法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白凯;苏肇伉;徐志伟;朱德明;杨艳敏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报告34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方法:手术在全麻常温下进行,正中切口21例,左前外侧切口11例,右前外侧切口和左胸骨旁切口各1例.单支病变17例,双支病变11例,三支病变6例;平均每例搭桥1.4支,其中1例同时激光打孔心肌血运重建.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手术时间3.1小时,平均带气管插管时间10.9小时,22例病人(64.7%)不需输血,平均住院花费3.4万元.术后UFCT或MRI检查示血管桥通畅.结论: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行,且可减少输血、减轻手术创伤与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胡盛寿;吴清玉;任杰;王巍;孙晓刚 刊期: 1999年第06期
转移抑制基因nm23分为两个亚型,即nm23-Hl和nm23-H2,以nm23-H1基因作用为主.我们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了nm23-H1蛋白表达与食管癌病人食管旁淋巴结转移及术后肿瘤转移的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陈峰;蒋耀光;高奉寻;范士志;王如文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总结1965~1986年间,126例结核性脓胸支气管胸膜瘘病人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病人分别接受闭式引流、Heller胸改加瘘修补术、胸膜外全肺切除或余肺切除术、带蒂网膜移植术等方法治疗.结果:112例获得临床治愈,占88.9%;好转8例;死亡6例.结论:外科手术是结核性脓胸支气管胸膜瘘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闭式引流、Heller胸改术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陈肖嘉;辛育龄;左东岭;李世业;林美云;杨声 刊期: 1999年第06期
总结1994年至1996年,1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应用解剖外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的体会如下.
作者:张强;段志泉;王新文;辛世杰 刊期: 1999年第06期
1984年7月至1996年6月,我们收治创伤性浮动胸壁合并急性呼吸衰竭(ARF)23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延明;臧玉林;陈志霞;王桂平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进一步研究食管癌切除术后病人固体和液体两种实验餐的胃排空.方法:对10例食管癌切除术后病人用99mTc和111In分别标定液体和固体实验餐进行胃排空闪烁照相,并与7名正常人作对比,共检查120分钟.结果:病人组液体和固体食物排空率分别为28.08%和0,较正常人延迟(82.03%和30.52%),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有许多因素影响术后胃排空,以迷走神经切除为主要原因.
作者:王其彰;张长保;李保庆;刘俊峰;赵新明 刊期: 199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