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合高频通气治疗外科急性呼吸衰竭30例

唐承纯;滕占喜;李红;蒋立忠;隋大凯;赵立生

关键词:高频通气, 通气治疗, 外科, 急性呼吸衰竭, 成人呼吸窘迫, 严重胸外伤, 现报告如下, 应用, 疗效
摘要:我们自1988年以来应用复合高频通气(CHFV)治疗30例严重胸外伤所致急性呼吸衰竭(ARF)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19例贲门癌术后食管腔内24小时pH监测结果分析

    为了解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对19例贲门癌作部分食管胃切除左胸弓下食管胃常规端侧吻合术后病人,作食管腔内24小时pH监测,资料由计算机软件处理.在监测期间病人能正常活动、休息、进食.结果:19例监测时间平均22小时42分.以DeMeester的评分标准17.96分为正常值,本组10例(占52.6%)属正常,无异常反流存在.9例有异常反流中8例>50分,属混合性反流.监测结果提示,常规手术方法术后反流发生率高且严重,在可能情况下应加作抗反流手术为宜.

    作者:陈文虎;蒋勇;周允中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1046例西京鼓泡式氧合器的观察和探讨

    1989年5月至1993年12月间,我们应用西京鼓泡式氧合器行体外循环手术1046例,现将临床使用方法和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吴金宝;徐新根;殷凤珍;刁文瑜;顾金茂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体外循环期间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观察心内直视手术病人体外循环(CPB)前后血浆D-二聚体(D-D)的变化,了解其临床意义,应用国产单克隆抗体、ELISA法对45例CPB病人分别在全身肝素化后、转流8分钟和转流结束10分钟时检测D-D、HCT、ACT.结果:CPB中和CPB后D-D明显升高,显示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并与转流时间成正比(P<0.01),故应尽可能缩短CPB时间.D-D检测可做为CPB导致的DIC与术后外科性出血的鉴别诊断方法之一.

    作者:王庆善;张荣振;徐大庆;陈世洁;王文生;王琰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左肺同期异源双原发癌1例

    病人男,65岁.反复咳血痰2年,加剧10天伴发热.查体:左下胸部叩诊稍浊,左下肺呼吸音低.X线胸片示左肺中野分叶状致密影.CT示左下肺背段7.2cm×8.2cm团块,边缘毛糙,呈分叶;左肺中野另有一弧立的2cm左右分叶块影(图1、2).支气管纤维镜见左肺下叶开口明显变狭,背段开口被肿瘤堵塞,上下叶间嵴明显增宽.

    作者:石世青;赵玉祥;方复友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21例上消化道双原发癌的诊治

    1985年9月至1995年12月,我们共诊治上消化道双原发癌21例,占同期食管癌、贲门癌病例的1.73%(21/1216).现报告如下:

    作者:施圣兵;郭昭扬;陈景瑛;许运龙;俞力超;徐新华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17例

    我院胸外科1991年12月~1995年10月对17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行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费立夫;韩凤英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中老年房缺的外科治疗

    我科自1993年10月至1996年10月收治15例房间隔缺损(房缺)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中老年病人,现将手术治疗经验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中民;梁而慷;朱洪生;卢蓉;周嘉;叶清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自体心包治疗室缺伴霉菌性肺动脉瓣坏死缺损1例

    病人男,32岁.自幼确诊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2年前出现高热,经抗感染治愈后自觉胸闷、气短,活动时加重.超声检查诊断为干下VSD.1996年4月行VSD修补术,经右室切口见干下VSD约0.8cm×1.0cm,肺动脉瓣前后瓣坏死缺损,只有少量纤维状薄膜,边缘有白色增厚的羽状赘生物.

    作者:高永顺;孙寒松;吴喜章;付红伟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电化学治疗晚期食管癌梗阻和术后吻合口狭窄

    1991年3月到1992年4月应用电化学疗法(electro-chemical therapy,ECT)治疗有明显梗阻的食管癌病人248例和食管癌切除后吻合口狭窄病人36例.全组病例均经食管钡餐造影、食管镜检查和部分CT扫描确诊.应用ECT疗法是消除梗阻,使病人能进食,有效地改善营养状态,然后再根据具体需要辅以其它综合治疗,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248例食管癌梗阻的有效率为67.7%(168/248),36例吻合口狭窄的有效率为88.9%(32/36),两组平均有效率为70.4%(200/284).

    作者:辛育龄;刘德若;赵凤瑞;寿延宁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心脏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使用离体心灌注模型,比较St.Thomas Ⅱ号停搏液在15℃、30℃时对兔成熟(3~4月)和未成熟(3~4周)心肌的保护效果.15℃时,两组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30℃时,未成熟心肌的冠脉流量恢复率较15℃时明显下降,心肌CK及LDH漏出率、细胞内Na+、Ca++含量明显增加(P<0.01);而成熟心肌与15℃相比无明显差异.未成熟心肌超微结构15℃时的病理改变亦较成熟心肌明显.结果显示,St.Thomas Ⅱ号停搏液对兔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不如成熟心肌.

    作者:黄杰;高尚志;程邦昌;涂仲凡;秦斌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复合高频通气治疗外科急性呼吸衰竭30例

    我们自1988年以来应用复合高频通气(CHFV)治疗30例严重胸外伤所致急性呼吸衰竭(ARF)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承纯;滕占喜;李红;蒋立忠;隋大凯;赵立生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应用CarboMedics机械瓣行瓣膜替换手术70例

    CarboMedics人工心脏瓣膜是一种新型低瓣架的双叶机械瓣.于1986年应用于临床,现已成为全世界广泛使用的人工瓣膜之一[1,2].1989年7月至1995年7月,我们应用CarboMedics人工瓣施行瓣膜替换术7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平;龙国粹;李中学;冯树生;招伟贤;李斌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一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手术治疗3例

    1995年2月至9月间我们手术治疗右或左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例1男,2.7岁;例2女,4岁;例3女,14岁.3例均表现为活动后心慌气短,例3伴反复咯血.查体:心前区均明显隆起,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X线胸片均显示心界扩大,双肺充血,肺动脉段突出.3例均行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例1、例3同时行心导管及电影造影.

    作者:孙国成;蔡振杰;万明明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深低温分侧脑供血行主动脉弓置换术

    主动脉弓置换手术难度高,开展较少.我们成功地完成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病人男,32岁.经磁共振成像,CT和彩超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型(Miller法).1995年12月行主动脉弓替换术.病人取仰卧位,左侧垫高15度,右侧桡动脉、股动脉分别测压,胸骨正中切口加左前胸外侧切口,第4肋间进胸.暴露整个瘤体、累及主动脉升部、弓部及降部.

    作者:张卫;邱兆崑;李寿勗;叶伟;丁之向;徐新根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30℃氧合温血心肌保护的临床观察

    为比较温血心肌保护与传统冷停搏液对心肌氧供和代谢影响的差异及选择温血持续灌注的适宜流量,我们对用温血和冷停搏液心脏停搏的两组病例,检测冠脉循环动、静脉的血气分析和乳酸含量,观察心脏复苏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吕可洁;王天佑;王志成;佟玉筠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体外循环后乙状结肠系膜蔓状血管瘤破裂出血1例

    病人男,19岁.诊为肺动脉漏斗部狭窄.胸骨左缘第3肋间闻及4/Ⅵ级收缩期杂音,扪及收缩期震颤,心界稍向左扩大,P2消失.腹部无异常发现.X线胸片示双肺肺血少,右室增大.心电图示右室肥厚、电轴右偏.超声心动图示右室大,右室流出道增厚.

    作者:麦玉怀;朱宏;李宁;董力;何树松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40例胸腺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手术治疗

    报告40例胸腺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C)的手术治疗效果.本组包括完全切除肿瘤和胸腺26例,次全切除肿瘤10例,组织活检4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2.5%),术后1年内死亡8例(20.5%).31例术后随访3~12年,5年生存率为61.3%,10年生存率27.7%;其中非浸润型胸腺瘤分别为76.9%和30.0%,浸润型胸腺瘤则为50.0%和25.0%.MG术后缓解改善率为80.6%,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为40.0%,抢救成功率为93.8%,结论显示手术治疗胸腺肿瘤合并MG,如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和预后.

    作者:王律;邹学超;周伯年;汪浩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右腋前外胸部小切口体外循环手术

    自1995年3月至1997年10月,我们经右腋前外胸部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55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清仁;姚建民;成杞润;卢宁;赵向东;张笑萌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95例先心病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我科自1983年至1995年对95例先心病并肺动脉高压病人进行外科治疗,现就有关问题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5例中男50例,女45例.年龄0.8~40岁,平均12.6岁.体重5.5~58kg,平均25.7kg.包括室缺47例、室缺并动脉导管未闭11例、房缺23例、房缺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动脉导管未闭各1例、室缺并房缺2例、右心室双出口2例、室缺并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右心室双出口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单心房1例、移行型心内膜垫缺损2例.

    作者:罗红鹤;孙培吾;童萃文;钟佛添;伍联近;王泰来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的手术治疗

    1988年11月至1995年5月我们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RVOTS)24例,占同期先心病手术总数的2.3%.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占明;赵希武;郑有仁;高峰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