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李剑锋;张利华;范秀军;陈鸿义
为研究体外循环(CPB)后甲状腺激素与细胞免疫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测定27例CPB心脏手术病人术前、术后第2、7、14天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促甲状腺素(TSH)、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其中12例白细胞介素-2(IL-2)的变化;另8例于CPB后第2天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T3,测定T3对IL-2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CPB后血清浓度T3降低,rT3增高,T4、TSH正常,SIL-2R含量增高,PBMC产生IL-2活性降低;T3可显著增强CPB后IL-2活性.结论:CPB后机体呈现低T3综合征和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其中IL-2降低的机制中至少部分是通过T3降低所致.
作者:隋东虎;李兆志;黄庆恒;陈葳 刊期: 1998年第04期
报道45例在胸腔镜下完成动脉导管闭合手术的病例.其中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龄16.6岁(2~36岁),体重6~53kg.手术在全麻下进行,行单侧肺通气,然后在左侧胸壁上选择3个长约1cm的切口,用于放入摄像镜头及手术操作器械.在镜下用丝线结扎导管;提起结扎线后,再用钛夹钳闭导管.丝线结扎导管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单用钛夹发生滑脱造成导管再通.本组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特别是导管再通的发生.将这组病人与以前开胸下导管结扎术病人做比较,显示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及用药少等优点.并且适用于各种年龄、体重及肺动脉高压的病人.结论:胸腔镜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手术.
作者:李晓辉;郭斌;石静;崔宏伟;柴巍;耿建英 刊期: 1998年第04期
为用不受左室负荷影响的心肌收缩性能指标-收缩末弹性模量(Ees)-研究瓣膜病围术期左心功能,选择风心瓣膜病(RHD)组14例;先心对照(CHD)组6例病人.以心外膜超声测左室容积、左室压,暂阻下腔静脉以绘出不同前负荷的左室压-容积环求得手术前后Ees.术中取部分病人乳头肌作电镜检查.结果示术前CHD组Ees为0.657±0.101kPa/ml(4.94±0.76mmHg/ml),RHD组0.254±0.089kPa/ml(1.91±0.67mmHg/ml);术后CHD组0.813±0.084kPa/ml(6.11±0.63mmHg/ml),RHD组0.279±0.055kPa/ml(2.10±0 41mmHg/ml).电镜显示RHD组病人心肌纤维变性、坏死.结论:RHD病人手术前后心肌收缩性能均减退且低于CHD组(P<0.05).心肌超微结构改变是心肌收缩性能下降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京倖;陈英淳;张桂珍;尤斌;孔晴宇;王义军 刊期: 1998年第04期
病人女,29岁.5年前曾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行二尖瓣St.Vincent机械瓣替换术.1996年3月因二尖瓣替换术后再狭窄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急诊行二尖瓣再次换瓣术.术前病人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呈潮式呼吸,血压7/4kPa(52.5/30mmHg),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及利多卡因、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电复律等.
作者:陈萍;章晓华;吴若彬 刊期: 1998年第04期
我们自1995年7月至1997年7月,应用胸腔镜作脓胸、包裹性胸腔积液清除术48例,其中37例作了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成楚;叶加洪;叶中瑞;郭剑波 刊期: 1998年第04期
肺移植在国内开展时间不长,仅北京安贞医院报告1例长期生存.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与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合作,1996年8月15日完成1例右肺移植,生存48天.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凤瑞;蒋耀光;葛炳生;范士志;郭永庆;陈建明 刊期: 1998年第04期
应用自行采集和冷冻保存的同种带瓣大动脉(VHC)为50例复杂先心病病儿重建右室流出道,观察其疗效及存在的问题.本组50例,年龄14个月~16岁(5.9±3.2岁).包括17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7例右室双出口、5例永存动脉干和21例法乐四联症.主动脉VHC应用于42例(裁剪成2瓣VHC4例),肺动脉VHC应用于2例,单瓣肺动脉作为补片扩大RVOT 5例,同种无名动脉架桥于RVOT 1例.结果:术后住院死亡7例.35例随访1个月~7年,晚期死亡2例,均为感染.1例Ⅱ型PTA病儿术后3年半发生心内膜炎,手术清除VHC瓣膜处赘生物,仍存活.33例长期生存者中5例X线胸片示VHC有钙化,均为主动脉材料,仅1例有轻度压力阶差.结论:VHC可广泛应用于复杂先心病.VHC的长期通畅比合成管道好,肺动脉VHC优于主动脉VHC.为预防植入后VHC的感染,应重视和改进VHC的收集、保存和应用过程中的预防感染措施.
作者:张海波;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1998年第04期
1997年5月11~15日,第二届世界小儿心脏病和心脏外科会议在美国檀香山举行.与会者为来自世界各国从事先心病工作的医师近千人,包括许多著名专家.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和交流.
作者:陈群 刊期: 1998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1998年第04期
1996年2月至5月,我们用胸腔镜(VATS)辅以胸壁小切口成功地施行了4例全肺切除手术.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俊;李剑锋;张利华;范秀军;陈鸿义 刊期: 1998年第04期
胸部钝伤后主支气管断裂已成为一单独而特殊的外伤性疾病类型,且有逐年增加趋势.现就我们收治32例此类病人的外科治疗经验和体会总结讨论如下:
作者:张广忖;张洪伟;陆军;胡瑾 刊期: 1998年第04期
我院自1988年以来共收治肺母细胞瘤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女各3例.年龄14~58岁,平均42.8岁.病史1.5~10个月,平均4.4个月.胸背部疼痛5例,咳嗽痰中带血1例.
作者:张小军;刘俊峰;王其彰;李保庆;王福顺 刊期: 1998年第04期
自1993年5月至1995年7月采用Gore-Tex线作人工腱索进行二尖瓣成形术11例;手术共植入人工腱索19根,其中6例病人腱索移植2根以上.1例因术后突发心包填塞意外死亡,其余病例二尖瓣成形术后瓣膜功能良好,左心室及左房径线恢复正常.平均随诊28个月(19~41个月),除1例病人二尖瓣中度反流外,余者瓣膜及心功能良好,移植的人工腱索无断裂.表明Gore-Tex线作为人工腱索替代物有其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孟旭;陈宝田;裴金凤;杨禁飞;董然;李岩 刊期: 1998年第04期
病人男,31岁.因胸骨体软骨母细胞瘤,1986年7月在全麻下行全胸骨超关节切除术.用多孔有机玻璃做假体修补缺损,切口一期愈合.术后能参加劳动.1990年9月胸骨假体上端刺出皮肤感染,二次入院.
作者:刘明林;盖东和;胡守成 刊期: 1998年第04期
病人女,67岁.精神病史15年.2年3个月前精神病发作时吞下一颗巨大铁钉,吞服后曾告诉家人,因是患病时叙述,又无明显异常,未引起注意.3个月前病人进食有时出现梗噎感;1个月前饮水有时呛咳,症状逐渐加重.食管钡剂造影示食管入口至主动脉弓平面有一巨大铁钉,铁钉下极穿出食管,邻及主动脉弓(附图).食管镜检查:食管腔内未见铁钉,食管腔入口处后壁有坚硬的肉芽组织突入食管腔内.
作者:吕军吉;吴士光;严恒文 刊期: 1998年第04期
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下移(Ebstein畸形)是一类少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997年4月~12月,我们应用瓣叶延伸复位术成功地为3例患三尖瓣下移的病儿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潮;孙衍庆;毕六一;蔡克强;侯晓彤;谢进生 刊期: 1998年第04期
1996年2月至4月我们应用胸腔镜行贲门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症4例,近期均恢复正常饮食.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启才;Bryner UM;王永清;郦志军;章文晓;何正富 刊期: 1998年第04期
例1男,21岁.进食梗噎感2月余.查体无阳性发现.X线食管钡餐片示食管中段较大的充盈缺损区,边缘光整,呈椭圆形,粘膜展平,中央见一细条状龛影.纤维食管镜检查见距门齿30~34cm处食管右侧壁有一向腔内凸起的肿块,直径约3.5cm,中央有纵行裂隙,上附白苔.肿块部位取活检数块,病理报告:食管中段增殖型结核.经正规抗痨治疗半年后症状消失.
作者:张铸;吴明拜;库尔班;张冒明 刊期: 1998年第04期
回顾分析1991~1995年间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治疗经验.本组均使用过多种抗生素,IE未能控制.其中8例于感染活动期行手术治疗;13例于感染未完全获得控制时行手术治疗;2例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霉菌性心内膜炎,经抗霉菌药物治疗无效,改用大蒜素治疗,效果满意.本组21例施行手术治疗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即使血培养阳性,亦应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保护下尽早手术.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控制感染、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王土生;姚震;高尚志;涂仲凡;程邦昌;程玲玲 刊期: 1998年第04期
永存动脉干较少见,占先天性心脏病1%~4%.1992年7月至1996年7月,我们共收治这类病儿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承雄;周其文;王盛宇;陈长城;杨俊峰 刊期: 199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