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脓毒症患儿血清CRP与PCT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刘玲;王晓芳;郭利敏;郭珊;曹献芹

关键词: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脓毒症, 感染
摘要: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对脓毒症患儿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52例脓毒症患儿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50例非脓毒症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感染病原学特点及治疗前后患儿血清PCT、CRP和血WBC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感染病原菌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1,P=0.479);治疗前,研究组患儿PCT、CRP和WB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10 d,研究组PCT、CRP及W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23,8.223,6.223;P均<0.001).结论 血清CRP、PCT水平可作为脓毒症感染患儿的早期诊断标准,对评估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表型及同源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的耐药表型 、携带blaK PC基因的型别及菌株同源性,为控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传播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35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PCR方法检测blaK PC基因,并通过测序进行分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建立医院PFGE指纹图谱库,运用BioNumeries7.0生物分析软件对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同源性进行分析.结果 35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18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广泛耐药,耐药机制主要是携带blaK PC-2类耐药基因,携带率达82.86%;PFGE分子分型共分为10个谱型,优势型别为KPN01.002型(11株);各菌株间相似性系数达93.00% 以上.结论 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为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不同病区菌株呈高度同源性分布;且可能存在院内的同源暴发,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和医院感染的监控.

    作者:李玉雪;郭玉梅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脓毒症患儿血清CRP与PCT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对脓毒症患儿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52例脓毒症患儿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50例非脓毒症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感染病原学特点及治疗前后患儿血清PCT、CRP和血WBC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感染病原菌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1,P=0.479);治疗前,研究组患儿PCT、CRP和WB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10 d,研究组PCT、CRP及W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23,8.223,6.223;P均<0.001).结论 血清CRP、PCT水平可作为脓毒症感染患儿的早期诊断标准,对评估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玲;王晓芳;郭利敏;郭珊;曹献芹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铜绿假单胞菌 Ⅲ 型分泌系统抑制剂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临床上医院内感染常见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多种毒力因子,其 Ⅲ 型分泌系统通过分泌4种效应蛋白发挥毒性作用,是PA重要致病机制.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 Ⅲ 型分泌系统毒力因子和抑制剂的研究,对治疗及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的 Ⅲ 型分泌系统及其抑制剂作一概述.

    作者:孙倩楠;李兴华;马秀敏;王晓丽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

    目的 分析影响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 TCT)新生儿喂养不耐受(FI)的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113例实施PM TCT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FI分成不耐受组与耐受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胎龄 、出生体质量等基础状况以及高胆红素血症 、心肌损害 、贫血 、感染性疾病等出生合并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113例实施PM TCT的新生儿共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38例,FI的发生率为33.63%;新生儿胎龄小 、出生体质量低 、小于胎龄儿 、合并感染性疾病 、贫血是FI发生的相关因素,其中低出生体质量与合并感染性疾病是PM TCT发生FI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该群体中出生体质量低 、合并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更容易发生FI,预防围生期感染 、新生儿感染可减少PM TCT新生儿FI的发生,保证母婴阻断顺利进行.

    作者:颜婵;李芳;朱炜春;何嘉健;李凌华;蔡卫平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老年糖尿病肾病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肾病(DN)留置尿管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为医院感染治疗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老年DN留置尿管合并尿路感染患者8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尿液样本中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分析,对病原菌中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共培养分离病原菌9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3株占76.84%,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0株占21.05%,以粪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株占2.11%;革兰阴性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 、环丙沙星等的耐药性较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较敏感.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出32株产ESBLs菌,检出率为47.06%(32/68);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检出5株MRS,检出率为50.00%(5/10).结论 老年DN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其耐药性较高,多药耐药现象较为严重,临床医生应给予密切的监测,选取敏感性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选取新型药物会阴抹洗护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韦月玉;许振培;劳世晖;郭小云;王永和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下肢皮肤缺损行负压封闭引流术后的感染风险分析

    目的 探讨下肢皮肤缺损行负压封闭引流术后的感染特点,及其对创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42例下肢皮肤缺损患者,行负压封闭引流术,对术前创面分泌物 、术后3、7、11 d的引流液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各时间细菌培养阳性率 、细菌种类及构成情况.对术前 、术后3、7、11 d血液炎症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负压封闭引流术前及术后3、7、11 d创面分泌物 、引流液标本,经细菌培养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2.86%(39/42)、57.14%(24/42)、71.43%(30/42)、90.48%(38/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3,P=0.003),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术前及术后3、7、11 d时,血WBC、CRP、SAA、NEUT、TNF-α 、IL-6、IL-8炎症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皮肤缺损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术虽不能完全清除但可以有效抑制创面细菌,避免严重系统炎症反应发生.临床通过对炎症指标的检测能够有效监测炎症反应和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新萍;吕若君;刘新苗;张丽丽;管廷进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分析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其防控提供经济学依据.方法 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调查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北京市43所医疗机构ICU的中央导管侵入性操作目标监测病例32081例,按照5个条件分组配对,通过卡方和秩和检验比较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与中央导管侵入性操作非感染患者的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总费用分别为138669、107956元(P<0.01),平均每例患者由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30713元.结论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明显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采取有效管理方法控制感染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武迎宏;曹煜隆;周春莲;刘聚源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医院工作人员院感监督对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

    目的 探讨院感医务人员监督对减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8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82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1-4月901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5-8月926例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试验组以医院感染预防标准开展工作,并由院感医务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两组患者的护理和医护人员相同,并采用轮值护理制度,观察两组患者标准落实 、发生感染及多药耐药菌(MDROs)检出率.结果 试验组医务人员落实标准预防规定的人数多于对照组(Z=123.999,P<0.001);住院期间试验组患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χ2=5.812,P=0.023);试验组患者MDROs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务人员院感监督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减少患者MDROs检出率,降低医院患者的感染率.

    作者:张崇荣;于宝华;王海静;杨彩华;杨丰贤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基于循证依据的管理模式在预防介入导管室医院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循证依据的管理模式在防治介入导管室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12月在医院行介入诊疗的患者620例为研究组,2015年1-12月行介入诊疗的患者54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实施基于循证依据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改进管理模式前后介入室环境合格情况.结果 改进管理模式后介入室在空气 、物体表面 、医护人员手 、紫外线灯 、消毒液及无菌物品抽样合格率均高于改进管理模式前(P<0.05);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81%(5/620)低于对照组的2.78%(15/5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20,P=0.010).结论 基于循证依据的感染控制策略对于导管室介入治疗的感染控制力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江敏;牛锋;张鹏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26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检出情况及导致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69例患儿术后共发生切口感染34例,感染率为12.64%;切口分泌物共培养出病原菌6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株,革兰阳性菌19株;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岁 、开腹手术 、手术时间>1 h、自发病至手术的平均时间>12 h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术后切口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与患儿年龄 、开腹手术 、手术时间 、自发病至手术的平均时间密切相关.

    作者:朱旭光;周丽霞;段春胜;李媛;王伟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门诊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评价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在门诊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门诊收治的7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检的6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各项炎症指标水平,不同感染类型患儿及细菌感染不同病症患儿各项炎症指标水平和阳性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PCT、CRP、WBC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患儿PCT、CRP、WBC阳性率均高于病毒感染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儿细菌感染病情加重,PCT的阳性率也逐渐升高,并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可作为区分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同时对于病情 、疗效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余燕;陈树强;吴宝勤;张晓豫;龙润梅;王志琴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胸腔镜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完全胸腔镜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 、NRS评分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胸腔引流时间 、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5 d研究组患者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t=-3.365,P=0.025);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肺不张1例,心律不齐1例,肩部活动障碍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研究组患者只发生肩部活动障碍1例.结论 完全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梁皓;程远方;王江波;岳晓娟;王相臣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氯已定和聚维酮碘预防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氯已定和聚维酮碘预防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医院施行肛周 、腹部开放手术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患者以质量分数2% 氯已定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患者以质量分数5% 聚维酮碘消毒,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术后高热10例,低热30例,总发热率为40.00%(40/100);对照组术后高热15例,低热40例,总发热率为55.00%(55/100),两组术后总发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试验组术后伤口感染率为6.00%(6/100)低于对照组15.00%(15/100)(P=0.044);两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10×109/L、≤10~15×109/L,>15×109/L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试验组住院时间为(23.10±3.20)d短于对照组(23.50±3.4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结论 氯已定在预防外科手术后的总感染率及浅表部位感染率较聚维酮碘更有优势.

    作者:寿晓霞;叶建红;俞冬丽;郑萌霞;王菁菁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在葡萄球菌菌血症中的临床诊断效能评价

    目的 探讨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所致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临床各科病房送检的血培养结果为葡萄球菌属阳性的患者临床资料和TTP.将所收集病例依据临床体征 、检验结果等特征分为SA组 、CoNS污染组 、CoNS感染组,其中SA组依据耐药特征又分为甲氧西林耐药组(MRSA组)和甲氧西林敏感组(MSSA组),分析TTP对不同组病例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共收集葡萄球菌属阳性患者临床资料921份,其中CoNS污染组(n=596)、CoNS感染组(n=259),MSSA组(n=36)和MRSA组(n=30).TTP在CoNS污染组 、CoNS感染组 、MSSA组与MRSA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表明TTP cut-off值为20.95 h时预测CoNS感染和CoNS污染的灵敏度为0.93,特异性为0.90;15.55 h预测SA感染和CoNS感染的灵敏度为0.70,特异性为0.82;14.70 h预测MRSA和MSSA的灵敏度为0.80,特异性为0.92.结论 TTP对于早期判断葡萄球菌属菌血症的存在与否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崔博沛;叶丽艳;马薇;沈跃云;赵乾;罗燕萍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血NT-proBNP对肺部感染患者行机械通气疗法的指导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血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肺部感染患者行机械通气疗法的指导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6月于ICU行机械通气疗法的192例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入院时即进行机械通气的135例患者作为甲组,入院时未进行机械通气的57例患者作为乙组;比较两组患者血NT-proBNP浓度及心力衰竭分级情况 、乙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及机械通气时 、所有患者机械通气时与成功撤机后血NT-proB-NP浓度及心力衰竭分级情况.结果 入院时甲组患者血NT-proBNP浓度(3258.4±402.7)ng/L高于乙组患者(495.0±201.6)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74,P<0.001),甲组心衰分级高于乙组(χ2=123.089,P<0.001);乙组患者机械通气前血NT-proBNP浓度及心衰分级均低于机械通气时(P<0.05);患者机械通气时血NT-proBNP浓度高于成功撤机后(t=27.943,P<0.001),机械通气时心衰分级高于成功撤机后(χ2=137.337,P<0.001).结论 血NT-proBNP浓度可以反映肺部感染患者由于肺部感染引发的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间接为是否进行机械通气与撤离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冯旭;郭红杰;丁锋;赵登峰;徐慧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应用改良VSD等综合疗法治疗严重糖尿病足感染

    目的 探索应用改良VSD等综合疗法治疗严重糖尿病足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2月唐山工人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糖尿病足感染患者61例作为研究组,应用手术清创一期闭合创口 、改良VSD系统负压引流 、静脉及局部持续应用敏感抗菌药物 、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性治疗及应用中药制剂辅助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4年12月严重糖尿病足感染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手术清创二期闭合创口 、静脉持续应用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患者病原学特点 、血液指标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22例严重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穿刺液培养,共检出病原菌1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6株占29.51%,革兰阴性菌81株占66.39%,真菌5株占4.10%;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血沉水平治疗后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愈率为80.33%(49/6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52.46%(32/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7,P<0.001).结论 应用改良VSD等综合方法治疗严重糖尿病足感染是一种临床疗效良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劲松;李艳红;王建军;侯国柱;徐振宇;李丽凤;赵红梅;姜海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小儿骨科住院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多因素分析与防控措施研究

    目的 分析骨科住院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与防控措施.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骨科住院患儿220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对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骨科住院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免疫状况.结果 220例骨科住院患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34例 、感染率15.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教育程度 、户外活动次数/周 、蔬菜和水果类摄入次数/周 、病房环境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年 、儿童气质类型(难养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是骨科住院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独立影响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患儿CD3+、CD4+、CD8+、CD4+/CD8+水平与未感染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骨科住院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因素多样,加强相关因素防控与干预,利于降低骨科住院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率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作者:肖日春;张天久;邓道维;粟绍洁;田时亚;黄朝会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细菌感染在促进肺癌发生与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率高居前列.由于肺癌细胞具有高侵袭 、高转移及对放化疗不敏感等特点,肺癌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且5年生存期极低.肺癌发生 、发展受多因素影响,其中细菌感染对促进肺肿瘤的生长 、转移及血管生成等多方面起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研究也指出采用弱毒 、灭活或基因修饰细菌用于肺癌治疗同样起到抗肿瘤作用.因此,本综述就目前细菌感染在促进肺癌发生 、发展以及细菌用于肺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李有军;余华;张克斌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肝癌介入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肝癌介入化疗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行介入化疗的22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感染患者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与患者医院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227例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患者中,有80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35.24%,感染部位以肺部 、腹膜 、肠道为主;共分离出8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9株占56.32%,革兰阳性菌38株占43.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手术时间 、ALB水平 、术中出血 、侵入性操作 、抗菌药物应用时间 、住院时间是肝癌介入化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肝癌患者介入化疗后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医师要给予严密的监测和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对肝癌TACE围术期的护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韦小妹;张名林;张金;谢艳;王雪娇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手术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碘伏消毒的预防效果研究

    目的 分析手术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探讨碘伏消毒对感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手术患者2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34例,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碘伏消毒处理,对照组采用0.5% ~1.0% 聚维酮碘消毒.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率为3.73%(5/134),低于对照组的11.19%(15/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体温 、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比例 、住院时间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 手术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碘伏消毒在预防手术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方面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荣惠;杨茜;李雨昕;朱翠容;丁玉辉 刊期: 2018年第17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