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真菌败血症医院感染暴发调查

孟庆兰;曾慧;李莉;徐丽华;周浩然;杨树伟;刘畅;陈春平

关键词:病房改建, 真菌败血症, 医院感染, 暴发
摘要:目的 调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改建后一起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败血症感染暴发流行的原因,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6年6月24日-7月15日医院新生儿病房白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败血症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医务人员手、病室环境及物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 7例败血症患儿中4例给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2例脐静脉置管,4例经外周静脉置管(PICC);7例双份血培养均为白假丝酵母菌,且药敏谱相同;环境卫生学采样,包括空气、工作人员手、物表等进行检测,合格率为54.55%,采取防控措施后再次采样检测,合格率为92.50%;2016年7月15日以后未再出现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患儿,此次暴发事件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 此次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考虑新生儿病房改建后,消毒灭菌的呼吸机管路存放不当,通过医务人员置管操作传播;新生儿病房应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预防医院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NNIS风险指数在手术部位感染应用的效果评估

    目的 评估NNIS风险指数在手术部位感染的应用效果,为NNIS风险调整作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16年8月12所医院14 308例手术病例资料,计算不同手术不同NNIS风险组的感染率,应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NNIS风险等级与感染率的相关关系,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NNIS风险指数对不同手术术后感染的预测能力.结果 NNIS-0、1级、2级、3级感染率分别为1.77%、5.85%、13.13%、26.14%,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642,P<0.01;结直肠切除、开腹胆囊及胆管手术的AUC分别为0.731、0.721、0.717,长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髋关节置换、冠状动脉搭桥、腹式子宫切除的AUC分别为0.634、0.608、0.646、0.623,剖宫产AUC为0.502. 结论 NNIS风险指数作为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分层工具判别能力较好,对感染率高的手术预测能力优于感染率低的手术,如能根据我国的情况对NNIS风险指数进行风险调整或许能够让其作用发挥更有效.

    作者:何文英;张焱;黄新玲;李新梅;刘欣;史发林;韩辉;侯铁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对病理确诊的侵袭性肺真菌感染(IPFI)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了解IPFI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影像特点,加深对IPFI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1997-2014年医院病理确诊的IPFI患者32例,对资料记载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病原学、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结果,比较继发性和原发性IPFI的临床特点. 结果 IPFI临床表现不特异,继发性IPFI年龄大,更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和/或咳痰、呼吸困难;原发性IPFI影像学表现以结节或肿块为主;32例确诊IPFI患者,25例继发性IPFI患者中13例为曲霉菌感染;7例原发性IPFI中6例隐球菌感染;8例死亡病例均为继发性IPFI. 结论 IPFI以曲霉菌感染为主,临床表现及影像学不特异;继发性IPFI患者年龄大、病死率高,原发性IPFI临床症状少,需尽早行侵袭性治疗协助诊断.

    作者:居阳;钟雪锋;方芳;王和;李燕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术中人员流动对手术室空气细菌动态变化及切口感染的影响

    目的 探讨手术室中人员流动对于空气质量及切口感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 随机选择医院8间手术室在2014年9月-2015年3月60台手术,分别监测手术过程中人员流动、人员数量及空气中细菌动态变化,同时记录人员流动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人员流动对于空气中细菌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人员流动量的增加使手术野空气含菌量明显升高;在手术开始后0.5 h及2 h人员流动出现高峰,流动次数分别为(26.4±4.09)次和(40.4±4.54)次,空气含菌量也出现了对应的高峰值(168.88±31.2)CFU/m3和(179.12±20.9 )CFU/m3.结论 通过减少术中人员流动可改善手术过程中空气质量,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率,临床工作中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人流、物流.

    作者:周海霞;周海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器械相关医院感染趋势分析

    目的 分析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器械相关医院感染发生趋势,评价防控措施的有效性.方法 对2011-2016年入住RICU 1 199例患者的器械相关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前瞻性监测,并前瞻性记录相关防控措施的开展和落实情况;分析器械相关感染发生趋势,评价防控措施的有效性.结果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RICU器械相关性医院感染常发生的部位,千日医院感染例次率以VAP高为3.43‰;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千日感染例次率为1.1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千日感染例次率为2.50‰;2011-2016年器械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均呈现下降趋势,防控措施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实施器械相关感染目标性监测,并持续推进相应的控制措施,VAP、CLABSI和CAUTI感染率呈现下降趋势.

    作者:贾建侠;吴菲;姚希;李六亿;赵秀莉;赵艳春;任军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呼吸机相关事件研究现状

    传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监测一直存在诊断标准主观性大、不易于比较、归因病死率低以及收集数据困难等问题,为克服这些不足,2013年1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呼吸机相关事件(VAE)的监测定义,用以取代长期以来使用的VAP监测定义;VAE监测定义采用客观的、可量化的标准,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的不良结局,并且能够实现自动化监测,提高监测的可靠性以及监测效率;然而VAE的监测也存在一些局限,如对新生儿和儿童的监测尚不明确、不能够很好地识别多数VAP患者、预防策略缺乏足够的证据、容易被人为干涉等以及如何将VAE的预防策略与既有的VAP预防策略相融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志强;马秀珍;姜倩倩;赵月秀;谈锦艳;张艳君;薛晨;黄怡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加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 通过加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评价管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11月30日医院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前后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经济学效益、患者的病死率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加强管理后总抗菌药物中位使用率分别为42.76%、43.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率由4.27%降至2.53%(P<0.05);加强管理前后中位平均住院日、人均抗菌药物使用日未见明显增加;中位人均抗菌药物费用较前有下降趋势,分别为1663.46元、1704.12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强管理后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费用及药品费用比例较前下降(P<0.05);加强管理后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死率较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显著降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病死率,但平均用药时间及平均住院日无明显变化.

    作者:陈琳;杨小燕;许小敏;孙一民;蔡挺;胡耀仁;顾吉娜;曾呈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多药耐药菌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及评价

    目的 通过调查多药耐药菌(MDRO)的分布与流行特点,为有效降低MDRO医院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干预前资料来自回顾性收集2015年MDRO数据;干预后资料为采用目标性监测后2016年MDRO监测资料,对比评价防控及干预措施落实效果;资料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DRO发现率由2015年的0.3%降至2016年0.25%,医院MDRO感染率由2015年的0.15%降至2016年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性监测期间隔离医嘱、隔离标识、医疗废物处理、宣教等较2015年改善显著,防控措施落实有效(P<0.05).结论 掌握MDRO的耐药特点及分布,加强防控措施的监管,查找防控薄弱环节,是有效预防或降低MDRO医院感染的关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下一步目标性监测督导重点.

    作者:李霞;张家华;孔庆玲;张娥;孙彦琪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区分血流感染病原体的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鉴别血流感染病原体类型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血培养阳性的血流感染患者685例,分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组,观察不同病原体之间降钙素原检测的差异性.结果 入组118例血培养阳性的单一血流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1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8株占40.68%、革兰阴性菌64株占54.24%和真菌6株占5.08%,三组降钙素原检测均值分别为2.46 ng/ml、7.08 ng/ml、1.94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与其他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比较,降钙素原检测值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PCT的阈值在大肠埃希菌区别其他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敏感度约为85.00%,但特异度<60.00%.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不能成为鉴别单纯血流感染病原体类型的指标,临床工作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刘波;张苏明;李琳;刘娟;张永祥;陈文森;张卫红;李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综合干预措施对ICU医务人员呼吸机集束化策略执行率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呼吸机集束化策略(VCB)干预,并利用综合措施提高医护人员对VCB的执行率,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2015年5-7月和2015年9月-2016年8月入住重症ICU且行机械通气≥48 h的患者37例和151例,分为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基线调查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找出综合ICU医护人员对VCB不执行的原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比较两组医护人员对机械通气患者VCB的执行率及患者VAP发生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ICU医护人员中认为VAP是可预防的仅占43.5%,对各项防控措施的知晓率为21.7%~52.2%,所有人员均认为表格繁琐是VAP防控措施未执行的主要原因;干预前后患者呼吸机使用率分别为26.8%和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VCB整体执行达标率为19.2%,干预后达到76.5%;床头抬高30~45°、每日拔管撤机评估、洗必泰口腔护理、气囊压力≥20 cmH2O和手卫生的执行达标率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医护人员对VAP防控措施知晓率及规范执行率较低,综合措施可提高ICU医护人员对患者VCB的执行率,降低VAP发病率,但呼吸机使用率未见显著降低.

    作者:李颖;许文;戈伟;曹小琴;马黎黎;伍艳兰;王逸;范珊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医院感染病原学分析

    目的 探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术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2015年在医院行急诊冠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268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医院感染情况、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6例,感染率17.16%;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共26例占56.52%;共分离出22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70株占75.89%;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氨曲南、亚胺培南及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敏感.结论 在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应增加患者的营养补给,提高自身免疫力,规范手术操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而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率.

    作者:赵文利;贾晓辉;张建红;杨滢瑞;孙明洁;王宁;张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老年患者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后医院感染对比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不同胃癌根治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探讨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调查2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6年行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病例98例;根据手术方式等因素进行1∶1匹配,分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49例、开腹胃癌根治术组49例,分析两组老年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结果 腹腔镜胃癌组感染率为12.24%,低于开腹胃癌组的2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系统;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连续发热、术后用抗菌药物>7 d是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较开腹胃癌根治术低,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是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关键.

    作者:董浩;柳小丽;唐鲁艳;石新华;鲍秀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临床医务人员鼻前庭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科室医务人员鼻前庭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情况,并探讨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主要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月,研究人员对医院临床科室工龄≥1年的医务人员进行鼻前庭采样,根据MSSA检出排名分重点科室和普通科室;采样后对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标本使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一步判定是否为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收集数据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11个临床科室,349名医务人员,采集标本349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其中MSSA12株,医务人员人群定植率3.44%;MRSA6株,医务人员人群定植率1.7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与医务人员年龄、性别、工龄、职业无关;重点科室医务人员鼻前庭的金黄色葡萄球(MSSA和MRSA)定植率均高于普通科室医务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医务人员鼻前庭定植率较低,重点科室医务人员鼻前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别是MRSA的定植需要关注.

    作者:董宏亮;张默吟;范珊红;任碧云;周捷;索瑶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泌尿系感染患者沙眼衣原体与淋病奈瑟菌和解脲脲原体感染及耐药状况调查

    目的 探讨泌尿系感染患者沙眼衣原体(Ct)、淋病奈瑟菌(Ng)、解脲脲原体(Uu)感染及耐药情况,为泌尿系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就诊的泌尿系感染的患者200例,采集尿道分泌物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t、Ng、Uu感染状况,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结果 65例检出Ct、Ng、Uu感染,感染率为32.50%;病原体单一感染者42例、混合感染者23例,分别占64.62%、35.38%;Ct对红霉素、甲砜霉素、罗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0.00%、60.00%、43.33%,Ng对甲砜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5.00%、55.00%、45.00%,Uu对甲砜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98%、58.54%、53.66%.结论 泌尿系感染患者Ct、Ng、Uu感染率高,主要以单一病原体感染多见,部分患者可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Ct、Ng、Uu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性不同.

    作者:张志红;张娜;李小改;谢林森;张晓燕;王东环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一起新生儿科导管相关真菌血流感染暴发事件的调查与控制

    目的 对医院新生儿科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暴发进行调查,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6年10月17日-11月10日新生儿科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现场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采集空气、物表、手及各类液体标本共184份,同时采取临床干预措施.结果 14例患儿外周血、静脉导管等处检出白色念珠菌,确诊13例CRBSI患儿;患儿静脉导管正压接头和留置针肝素帽灌洗液、暖箱湿化水、输液泵表面、医务人员手等多个标本监测不合格;通过拔除导管、抗菌药物治疗及防控措施实施后,所有患儿均病愈出院.结论 应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无菌操作、重视环境和物表的消毒等,从多方面防控医院感染暴发.

    作者:徐华;孙珍;顾安曼;惠毅毅;贾磊;孙建;李卫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真菌败血症医院感染暴发调查

    目的 调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改建后一起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败血症感染暴发流行的原因,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6年6月24日-7月15日医院新生儿病房白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败血症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医务人员手、病室环境及物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 7例败血症患儿中4例给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2例脐静脉置管,4例经外周静脉置管(PICC);7例双份血培养均为白假丝酵母菌,且药敏谱相同;环境卫生学采样,包括空气、工作人员手、物表等进行检测,合格率为54.55%,采取防控措施后再次采样检测,合格率为92.50%;2016年7月15日以后未再出现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患儿,此次暴发事件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 此次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考虑新生儿病房改建后,消毒灭菌的呼吸机管路存放不当,通过医务人员置管操作传播;新生儿病房应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预防医院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孟庆兰;曾慧;李莉;徐丽华;周浩然;杨树伟;刘畅;陈春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非痰标本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变迁研究

    目的 了解非痰标本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11-2015年非痰标本分离肺炎克雷伯菌468株,采用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鉴定并测定MIC,双纸片协同扩散法检测ESBLs,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三维试验法检测AmpC,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非痰标本肺炎克雷伯菌占6.17%,占肠杆菌科15.15%;对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青霉素、氨曲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美罗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等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上升趋势明显(P<0.05);ESBLs与AmpC酶检出率逐年上升(P<0.05). 结论 非痰标本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与AmpC酶检出率与耐药性逐年上升,临床应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作者:谢朝云;杨怀;熊芸;孙静;杨忠玲;胡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及炎性指标在ICU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意义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其他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在ICU导尿管留置并发泌尿系统感染(CAUTI)患者中的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158例医院收治的ICU病房留置导尿管患者,按照患者CAUTI感染的情况分为两组,CAUTI组82例,非CAUTI组7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 CAUTI组不同时间节点CRP、TNF-α与PCT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非CAUTI组(P<0.05);留置尿管3 d后和7 d后比,CAUTI组留置尿管3 d各项指标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7 d后(P<0.05);尿管留置3 d后与7 d后相比,CAUTI组尿管留置3 d后IL-2、IL-6、IL-8均显著低于7 d后(P<0.05),非CAUTI组尿管留置3 d后与7d 后IL-2、IL-6、IL-8表达无显著变化.结论 TNF-α、PCT、IL-2、CRP、IL-6、IL-8的表达水平均在ICU医院感染CAUTI患者中有一定表达意义.

    作者:李艳玲;安山;冯文静;王娜;李景景;安可九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预警信息对医院感染诊断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中病原菌培养阳性等十二个预警指标对明确鉴别医院感染诊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调取医院2015年疑似医院感染19 1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评估医院感染信息系统中的预警提示对医院感染诊断的价值.结果 细菌培养送检阳性、手术后抗菌药物升级、特殊抗菌药物升级、手术后特殊抗菌药物升级、住院体温升高>3 d,腋温≥38 ℃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占比较大,确诊医院感染例数较高.结论 上述预警指标中病原菌培养阳性、抗菌药物升级、特殊抗菌药物升级、体温升高等预警值较敏感,均能作为诊断医院感染有临床指导意义的指标.

    作者:王鹏;丁丽丽;喻玲丽;齐敏克;古丽米热·阿尔肯;修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肺泡灌洗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状态及感染相关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肺泡灌洗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响,分析肺泡灌洗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医院接受肺泡灌洗治疗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灌洗组,选取78例未接受肺泡灌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以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的变化,同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治疗后,灌洗组血清CRP[(4.25±2.57)mg/L]、WBC[(13.62±3.09)×109/L]、PCT[(1.18±0.54)ng/ml]、CPIS评分[(0.74±0.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灌洗组临床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肺泡灌洗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感染程度等途径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预后产生促进作用,是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高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高喜春;刘中元;谢武表;励宇祥;赵剑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急诊科感染患者分诊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

    目的 探讨急诊科感染患者分诊误区的影响因素,并总结护理对策,以期降低急诊感染患者的分诊误区率,提高患者预后.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急诊科急诊感染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 病情确诊后,共有18例患者在就诊时发生分诊误区,分析分诊误区危险因素.结果 142例患者中病原菌分布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占34.51%;但影响因素显示疾病本身、隐瞒病史、沟通障碍、急诊人数多、慢性病误导、护士年资低、岗位设置欠缺、分诊护士少是影响分诊误区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本身原因、隐瞒病史、沟通障碍、急诊人数>300人/d、慢性病误导、护士年资≤5年、岗位设置欠缺、分诊护士≤5人是导致急诊感染分诊误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急诊科急诊感染患者分诊误区的因素较多,应加强患者相关急诊感染知识的宣教,设置数量足够、经验丰富的分诊人员分诊,以降低急诊科急诊感染分诊误区发生率.

    作者:郑寒;陈岚;何龙英;盛红梅;吴孙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