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量 MIC 法对结核分枝杆菌异质性的应用研究

吴敏;张丽霞;李志媛;刘佳庆

关键词:微量M IC法, 结核分枝杆菌, 异质性
摘要:目的:评价微量M IC法在结核分枝杆菌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60例结核病患者痰液利用利福平和异烟肼M GIT 960液体培养法和改良罗氏比例法检测药敏结果不一致的分离株标本,微量M IC法检测其对两种药物的敏感性,线性探针杂交法检验其基因型表达情况。结果对同一患者异质性分离株,微量M IC法与改良罗氏比例法药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微量MIC法与MGIT 960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MIC法可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异质性的筛查,同时联合线性探针杂交法检测可以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行检测提供早期、快速诊断,并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患者疼痛类炎症介质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及观察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患者疼痛类炎症介质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为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医院收治28例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患者为A组,28例未发生切口感染的子宫全切术患者为B组,28名健康同龄妇女为C组,比较3组妇女临床指标。结果 A组血清疼痛类炎症介质指标 PGE2、SP及BK水平分别为(162.28±16.37)pg/ml、(4.17±0.46)ug/m l及(12.41±0.90)ug/L ,均高于B组及C组,B组水平则高于C组,A组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及B淋巴细胞亚群均差于B组及C组,B组则差于C组,浅层切口感染和深部切口感染患者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指标对于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者:范亚硕;潘静;杜守菊;赵真;李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慢病毒介导的 Sox-9基因转染对大鼠关节软骨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评价 Sox-9基因过表达对IL-β诱导的大鼠关节软骨细胞(RCs)炎性反应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慢病毒(Lv-Sox-9)感染的方法在RCs细胞中过表达Sox-9,RT-PCR ,Western blot检测病毒感染后大鼠软骨细胞中 Sox-9、CollagenⅡ基因mRNA及蛋白含量;将细胞分为3组,细胞对照组,IL-1β诱导组,对照病毒感染且IL-1β诱导组和Sox-9过表达且IL-1β诱导组,将软骨细胞或者病毒感染后的软骨细胞接种于纳米孔氧化铝膜上,正常条件培养24 h后,诱导组细胞培养液中添加5μg/L的IL-1β,继续培养3 d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变化、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代谢变化。结果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可以在大鼠关节软骨细胞中有效上调Sox-9基因的表达,病毒感染后72 h ,Lv-Sox-9感染组细胞内Sox-9 mRNA和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细胞对照组和对照病毒组;检测结果还显示,Rcs细胞内CollagenⅡ基因在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与Sox-9正相关。结论 Sox-9可以作为抗炎治疗的潜在目标基因。

    作者:宋长志;徐小卒;吴亚;周晓晔;纪标;秦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乳肉加工销售人员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携带与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调查广东省部分乳肉加工销售人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携带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对2013年10-12月411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鼻拭子采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概率法。结果研究对象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率为12.4%,M RSA携带率为4.8%;M RS A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使用史、医院看病史、住院史均能提高人群M RS A携带率。结论动物密切接触者是M RS A携带的高危人群,其菌株多药耐药状态严重,需加强对该人群的卫生防护工作。

    作者:钟嘉冀;张川;赖莉莉;虞心阳;王晓霖;叶小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及超敏 C-反应蛋白对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8例,分为脑出血组65例,感染组33例,另选同期进行健康体检50名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临床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感染组患者血清和肽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与脑出血组患者相比,感染组患者在发病后6 h、24 h和7 d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海玉;周国平;李东峰;马新强;谢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及分析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程度,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4年11月-2016年4月医院诊治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感染性休克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d及7d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1d及7d观察组氧代谢指标SvO2、O2 ER及VO2水平分别为(70.26±5.67)%、(54.64±5.66)%、(130.24±4.99)ml/(min?m2)及(73.64±5.88)%、(59.84±5.93)%、(121.61±4.80)ml/(min? m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更为积极,因此生脉注射液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一凡;曾杰;付晶;许海东;罗江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利福平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氏不动杆菌的药物敏感性研究

    目的:探讨利福平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氏不动杆菌(ABA )的体外抗菌效应,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细菌室提供的临床非重复ABA 86株,采用常规培养方法分离细菌,应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对其进行鉴定,药敏试验及联合药敏采用K-B纸片扩散法(临床株86株)及E-T ES T 法(临床株13株)。结果 K-B法检测86株ABA ,按药物敏感性分类均为多耐药菌株(MDR),以利福平联合头孢吡肟或头孢哌酮/舒巴坦协同+相加的比例高,而联合美罗培南多为无关;E-test联合药敏测定利福平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的协同+相加率为69.2%,利福平联合美罗培南的协同+相加率为61.5%;利福平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或美罗培南的协同+相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一致性检验Kappa=0.330,<0.4,说明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差,E-test法检测的协同+相加率高于K-B法。结论利福平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ABA有协同作用,可以作为基层医院不动杆菌属感染的治疗。

    作者:吴凤娟;李陶;亓倩;耿翠萍;李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乙肝患者血小板指标及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的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及研究乙肝患者血小板指标及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的变化情况,为乙肝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医院接受治疗45例乙肝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45名同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员的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血小板参数PLT、MPV及PDW水平分别为(152.84±16.33)×109/L、(11.25±1.20)fl及(14.30±1.45)%,其均差于对照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指标均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不同HBV-DNA载量患者的上述检测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评估结果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乙肝患者血小板指标及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呈现明显异常的状态,且 HBV-DNA病毒载量对其表达影响较大,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干预。

    作者:高改云;李海中;樊宏伟;倪猛;贺东黎;程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与疗效评估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替考拉宁在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血药谷浓度(C m in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替考拉宁合理的给药方式及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 )的必要性。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3月-2016年2月收治52例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给予替考拉宁针第1~3日0.4g,每12h1次,静脉滴注,此后0.4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对照组按常规剂量给予替考拉宁针第1日0.4g,每12h1次,静脉滴注,此后0.4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治疗期间采集血样,检测替考拉宁Cmin ,比较两组患者Cmin、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替考拉宁的Cmin分别为(22.04±11.02)mg/l、(13.62±2.66)mg/l;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6%、78.6%;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7.5%、7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6%,两组间患者C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始应用高剂量及维持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效果良好,可达到有效Cmin ,且不良反应无增加,建议可在监测替考拉宁Cmin的同时提高替考拉宁的用量,以期提高替考拉宁的有效率。

    作者:祖育娜;张华;周丽娟;陈建丽;楚玉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基于循证下 IC U 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研究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寻找佳有效干预,为CVC留置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2月医院332例患者,共行中心静脉导管393例次进行研究,根据试验设计要求,随机选取了试验组203例次,对照组190例次,对比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CVC相关影响因素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CRB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两组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留置天数、合并糖尿病、行气管切开为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循证干预对降低CRBSI发生率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相关敏感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加强大无菌技术要求及防护措施,对ICU患者治疗、经济和预防CRBSI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廖少玲;钟一岳;胡利人;吴家园;曾佩;梁耀;张晓春;周丽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应用重组酶介导的恒温扩增法建立检测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恒温条件下简便快速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方法,为临床指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包括海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和堪萨斯分枝杆菌3种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引物,采用重组酶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建立高效快速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结果重组酶介导恒温扩增荧光反应在39℃下进行约20 min即可得到检测结果;重组酶介导恒温扩增技术检测3种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下限可达103拷贝/μl ,与结核分枝杆菌以及其他临床常见病原菌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特异性为100.0%;对临床相应的非结核分枝杆菌均能很好的检测。结论该方法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提供了一种可在简便环境中特异、灵敏的快速检测手段。

    作者:陈淑丹;刘伟;罗鹏;郑伟;吕沁风;吴忠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左氧氟沙星使用频度与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的使用频度和与临床分离主要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各季度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频度与临床主要分离5种细菌的耐药率,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季度左氧氟沙星的使用DDDs呈升高的趋势,大肠埃希菌随着左氧氟沙星使用频度的增加细菌耐药率逐渐降低,二者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鲍氏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正相关,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负相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和左氧氟沙星的使用频度具有相关性,要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应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黎小妍;陆英;刘兴菱;张平;李瑞珍;高旻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配液中心摆药筐清洁消毒方法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配液中心摆药筐的清洗消毒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输液成品。方法取每日常规摆药时使用前后的160个摆药筐,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清洁消毒,实验A组80个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手工洗刷消毒,实验B组80个采用消毒纸巾清洁消毒,于每日清洁消毒前、后进行 ATP荧光检测并同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A组清洁消毒后目测洁净度和ATP含量的合格率分别为91.25%和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B组清洁消毒后目测洁净度和ATP含量的合格率分别是100%和9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配液中心常用摆药筐污染较重,应及时进行医疗摆药筐的清洁消毒,以提高药品配置的合格率。

    作者:邱素红;薛莲;刘颖;吴妍;冯志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MLST 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初步了解泉州地区MRSA的MLST分型、MRSA的耐药性与ST及ST克隆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2015年本地区分离47株MR-SA ,采用MLST对受试菌的7个等位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同时进行网上数据库比对,得到每个菌株相应的等位基因号。结果47株菌分为14个ST型,2个型别为新的型别(已提交未反馈)。每个型别包含1-17株菌。ST59是优势型别(36.2%),包含17株菌;其次为ST239(17.0%),包含8株菌;ST59分布于2013年、2014年、2015年,表示该型别菌株在本地区长期存在;ST59分布于3所医院,表示该型别菌株本地区广泛分布。结论本地区M RSA分离株基因多态性大,ST59和ST239是本地区MRSA分离株的优势ST型。

    作者:黄东红;范春梅;朱炎;陈文标;潘少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艰难梭菌实验室检测方法的进展

    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是一种由艰难梭菌毒素引起的肠道疾病,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携带、轻度腹泻、中毒性巨结肠,到结肠穿孔甚至死亡。近几年,CDI在医院和社区患者中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调查显示,在欧洲,平均每10000例住院患者中就有7例CDI患者。而在美国,CDI是住院相关性感染的首要原因,平均每年大约造成14000例死亡。CDI已成为全球性卫生问题。其实验室检查对CDI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将对艰难梭菌实验室诊断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旭;彭子元;吴永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原学检测与预后研究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探索高载量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与预后相关性,为临床诊治危重症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7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病程中培养结果和布尼亚核酸检测结果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以中老年农民为主,多在5~7月份发病,17.39%患者有明确蜱叮咬史;共分离10株病原菌,以曲霉菌为主,共3株占30.00%;23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其中重症患者死亡5例,痊愈患者18例。结论出现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在诊疗过程中,宜采取有效抗感染治疗方案和对症支持治疗,尤其对于重症患者需加强实验室指标的监测和病情监护。

    作者:魏艳艳;邹桂舟;叶珺;郜玉峰;夏国美;李芳;金蕾;魏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眼科医院患者术前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眼科医院患者术前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为临床梅毒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T P-ELISA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医院42232例眼病患者进行术前梅毒抗体初筛,初筛阳性者进行TPPA确证和TRUST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232例眼病患者术前确证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531例;2014年和2015年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75%、4.00%;男女梅毒抗体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五个年龄段<20、20~39、40~59、60~79、≥80岁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3%、1.22%、3.46%、4.46%、6.38%。结论眼病专科医院患者中梅毒血清抗体阳性占有较高的比例,需加强对眼病患者术前梅毒血清学的筛查;老年群体应视为梅毒防治的重点人群之一。

    作者:李亚利;王大选;郑美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谷氨酰胺对我国脓毒症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谷氨酰胺强化的营养支持对我国脓毒症患者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所有使用谷氨酰胺强化营养支持治疗脓毒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tata 11.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分层分析和灵敏度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谷氨酰胺强化营养支持降低脓毒症患者的ICU 住院天数、改善急性生理与APACHEⅡ评分、升高血清IgG水平、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酰胺强化治疗能改善我国脓毒症患者临床结局、提高免疫功能及降低炎症反应,有利于预后。

    作者:李增宁;杜红珍;魏雨佳;谢颖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质量管理在腹腔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质量管理在腹腔镜清洗消毒流程中的应用效果,为规范腹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及提高腹腔镜清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使用的60条腹腔镜,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条腹腔镜。实验组按质量管理要求进行清洁和消毒,对照组实施传统清洗消毒,比较两组消毒质量达标率、细菌学监测合格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清洁质量达标率为96.67%,与对照组90.00%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消毒质量达标率为93.33%,与对照组83.33%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隐血实验达标率为96.67%,与对照组86.67%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细菌监测达标率为100.00%,与对照组93.33%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纱布使用数量及清洗剂更换频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在腹腔镜清洗及消毒过程中证实质量管理效果更加理想,能够有效提高腹腔镜清洗消毒合格率,降低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闯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PCT 在慢性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在慢性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慢性肝炎患者156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65例和无感染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分析PC T在诊断患者肺部感染中的价值。结果与无肺部感染患者相比,肺部感染组患者PCT、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乳酸水平、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增高,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降低,随着 PC T 浓度梯度的增加,肺部感染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 在诊断慢性肝炎患者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高达0.979,95%可信区间为0.955~1.000。结论 PC T在慢性肝炎患者肺部感染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小杰;黄磊;郑文龙;任自力;庄锦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四种复方抑菌剂抑菌效果及毒性初步探讨

    目的:在中药提取液的基础上,分别加入四种化学抑菌剂组成四种复方抑菌剂,并进行效果研究及毒性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动物试验法,对四种抑菌剂复配进行实验室抑菌效果和毒性测定。结果四种抑菌剂的基质均为体积分数为1%中药提取液,分别含葡萄糖酸氯己定、季铵盐、三氯羟基二苯醚、聚维酮碘,且浓度均为1g/L ;三氯羟基二苯醚复配抑菌剂对实验动物皮肤有中度刺激性,聚维酮碘复配抑菌剂对动物皮肤刺激性较小,葡萄糖酸氯己定、季铵盐复配抑菌剂对动物皮肤刺激性无影响。结论葡萄糖酸氯己定等四种成分与某中药提取液复配可提高抑菌效果,但三氯羟基二苯醚复配制剂对皮肤有刺激性。

    作者:孔庆芳;程科萍;王长娴;王静;徐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