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质量管理在腹腔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应用效果分析

黄闯

关键词:腹腔镜, 清洗, 消毒, 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 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质量管理在腹腔镜清洗消毒流程中的应用效果,为规范腹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及提高腹腔镜清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使用的60条腹腔镜,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条腹腔镜。实验组按质量管理要求进行清洁和消毒,对照组实施传统清洗消毒,比较两组消毒质量达标率、细菌学监测合格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清洁质量达标率为96.67%,与对照组90.00%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消毒质量达标率为93.33%,与对照组83.33%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隐血实验达标率为96.67%,与对照组86.67%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细菌监测达标率为100.00%,与对照组93.33%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纱布使用数量及清洗剂更换频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在腹腔镜清洗及消毒过程中证实质量管理效果更加理想,能够有效提高腹腔镜清洗消毒合格率,降低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正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中国标准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改变,以期引起临床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5年9月787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的A L T正常慢性HB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及纤维化程度(S);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7例患者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其中≥G2者234例,≥S2者235例;男性患者年龄和e抗原阴性的构成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随着G和S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近30.00% ALT正常慢性 HBV感染者存在明显肝组织炎症活动和肝纤维化,对>30岁人群推荐行肝活组织检查,尤其是HBeAg阴性且HBV DNA≥103拷贝/ml的男性患者,对HBV DNA<103拷贝/ml的 HBeAg阴性患者应进行高灵敏度和精确度的 HBV DNA检测。

    作者:胡爱荣;蒋素文;颜华东;金珊珊;胡耀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注射用美罗培南联合舒巴坦治疗耐美罗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注射用美罗培南与舒巴坦在不同比例条件下,联合治疗耐美罗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6年3月住院出现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经细菌培养及相关药敏试验确认感染耐美罗培南鲍氏不动杆菌患者72名,分为试验1组24名,注射用美罗培南与舒巴坦1∶1联合用药;试验2组24名,注射用美罗培南与舒巴坦1∶2联合用药;对照组24名,单纯注射用美罗培南用药,比较3组患者疗效情况。结果试验1组与试验2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0.83%、91.67%,均高于对照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1组和对照组在试验结束后给予同试验2组的舒巴坦7 d后其临床治愈率上升,总治愈率与试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用美罗培南联合舒巴坦治疗耐美罗培南鲍氏不动杆菌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吴纪珍;郭亚丽;张文平;齐咏;李玉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分析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2011年6月-2015年12月发生切口感染1031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统计分析,以确定引起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慢性基础疾病、切口长度>15 cm、术前抗菌药物使用天数≥10 d、术前、后联用>3种抗菌药物、术中出血量≥1500 m l、手术时间>3 h、术后首次换药时间>2d、糖皮质激素使用>3d、血清白蛋白<30g/L等是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术前术后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应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基础上,采取减小手术切口、缩短手术时间、控制基础疾病、减少糖皮质激素使用、加强营养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综合有效措施,降低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

    作者:谢朝云;熊永发;闫飞;杨峰;谢强;李忠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发热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病原学分布和快速诊断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成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毒病原学构成,建立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的快速诊断方法,提高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快速检测能力。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2013年2月-2014年3月采集834名患者鼻/咽拭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834例标本进行病毒检测,检出阳性338例,阳性率为40.53%;同种病毒的不同亚型和≥两种病毒混合感染33例,以IFV A+IFVB混合感染为主,共7例占21.21%;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在不同体温感染者中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呼吸道病毒在冬季的感染率高,为71.75%,春季次之为35.19%。结论冬季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呼吸道病毒的感染存在差异性;IFV A 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荧光定量RT-PCR可快速明确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作者:陈刚;陈歆;翟永志;肖红菊;刘刚;赵强;宋林键;杨继勇;罗燕萍;田亚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左氧氟沙星使用频度与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的使用频度和与临床分离主要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各季度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频度与临床主要分离5种细菌的耐药率,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季度左氧氟沙星的使用DDDs呈升高的趋势,大肠埃希菌随着左氧氟沙星使用频度的增加细菌耐药率逐渐降低,二者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鲍氏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正相关,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负相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和左氧氟沙星的使用频度具有相关性,要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应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黎小妍;陆英;刘兴菱;张平;李瑞珍;高旻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警信息系统干预研究

    目的:通过对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I )在医院感染预警信息系统(NIEWIS)应用前后的对比,评价预警信息系统在预防和控制CLBSI发生的有效作用。方法对2010-2013年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091例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将采取预警信息系统前后时段的置管情况、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进行对比。结果1091例患者中,总置管日为11797 d ,16例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为1.36‰;共检出3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4株占46.67%;采取措施前后(前2年与后2年)感染率发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警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CLBSI。

    作者:李冬梅;詹艳春;丁璐;于海洋;张永喆;武迎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原学检测与预后研究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探索高载量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与预后相关性,为临床诊治危重症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7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病程中培养结果和布尼亚核酸检测结果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以中老年农民为主,多在5~7月份发病,17.39%患者有明确蜱叮咬史;共分离10株病原菌,以曲霉菌为主,共3株占30.00%;23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其中重症患者死亡5例,痊愈患者18例。结论出现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在诊疗过程中,宜采取有效抗感染治疗方案和对症支持治疗,尤其对于重症患者需加强实验室指标的监测和病情监护。

    作者:魏艳艳;邹桂舟;叶珺;郜玉峰;夏国美;李芳;金蕾;魏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产 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毒力、血清型及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探讨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毒力、血清型及基因分型,为临床诊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医院住院243例患者各种标本中培养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菌株147株,采用PCR扩增技术对 allS、rmpA、kfuBC、mrkD、cf29a、uge、fimH、wabG、ureA等9种毒力基因及K1、K2、K5、K20、K54、K57等6种血清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结果52株碳青霉烯类敏感,均不产K PC-2酶,95株耐药,均产KPC-2酶,构成比为35.37%、64.63%;不产KPC-2酶的菌株 allS基因阳性率高于产KPC-2酶菌株( P<0.05)。结论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毒力allS基因较不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下降,血清型与不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差异。

    作者:简雪峰;程国平;王媛媛;白娇红;孙娟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患者疼痛类炎症介质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及观察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患者疼痛类炎症介质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为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医院收治28例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患者为A组,28例未发生切口感染的子宫全切术患者为B组,28名健康同龄妇女为C组,比较3组妇女临床指标。结果 A组血清疼痛类炎症介质指标 PGE2、SP及BK水平分别为(162.28±16.37)pg/ml、(4.17±0.46)ug/m l及(12.41±0.90)ug/L ,均高于B组及C组,B组水平则高于C组,A组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及B淋巴细胞亚群均差于B组及C组,B组则差于C组,浅层切口感染和深部切口感染患者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指标对于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者:范亚硕;潘静;杜守菊;赵真;李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巨细胞病毒潜伏-激活感染血清学变化及临床特征

    目的:横断面调查重度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巨细胞病毒潜伏-激活感染血清学及临床特征,初步探讨S A P患者急性期巨细胞病毒激活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5年9月医院急性胰腺炎(A P )住院476名患者血清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入院时 HCMV-IgM和HCMV-IgG值,入院后14 d SAP患者重复测定HCMV-IgM值,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院时476例 AP患者 HCMV-IgG 阳性率96.05%,重度96.67%,轻中度AP95.9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MV-IgM 阳性率为9.87%,重度及轻中度AP患者HCMV-IgM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和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4 d 128例SAP患者HCMV-IgM阳性率为28.1%,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AP患者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率较轻中度AP高,且急性期存在巨细胞病毒潜伏再激活,与临床结局有关。

    作者:曾波;周夏袷;何平;万克强;田文广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量 MIC 法对结核分枝杆菌异质性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微量M IC法在结核分枝杆菌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60例结核病患者痰液利用利福平和异烟肼M GIT 960液体培养法和改良罗氏比例法检测药敏结果不一致的分离株标本,微量M IC法检测其对两种药物的敏感性,线性探针杂交法检验其基因型表达情况。结果对同一患者异质性分离株,微量M IC法与改良罗氏比例法药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微量MIC法与MGIT 960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MIC法可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异质性的筛查,同时联合线性探针杂交法检测可以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行检测提供早期、快速诊断,并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吴敏;张丽霞;李志媛;刘佳庆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与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预后的关系

    目的:明确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预后与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肠道病毒71型重症感染患儿76例,比较预后良好与预后较差患儿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计算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评估患儿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相对危险度。结果76例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GOS 1~3分患儿34例,GOS 4~5分患儿42例,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分别为(37.27±8.62)μg/L、(18.31±4.78)μg/L ;以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30μg/m l为标准评估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预后,灵敏度为70.59%,特异度为76.19%,相对危险度为1.94。结论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与重症肠道病毒71型患儿的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其浓度越高,患儿预后越差,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任志红;方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因子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及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检测意义研究

    目的:研究及观察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因子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及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检测意义,为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3年6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20例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及肺部感染患者为A组,20例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患者为B组,20例百草枯所致肺部感染患者为C组,20名同期健康同龄者为D组,比较4组研究对象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A组血清纤维化指标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 P )及Ⅳ型胶原(CⅣ)水平均高于B组及D组,B组和C组则高于D组,同时A组血清细胞因子高于B组、C组及D组,B组及C组则高于D组,且A组与B组、A组与C组中不同肺部感染程度患者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因子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及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检测意义较高,对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均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陈锋;赵煜;李伟;常莉;蒋忠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替加环素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替加环素(TGC)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GNB)所致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呼吸 HAP/VAP患者,其中TGC治疗33例为治疗组,18例为对照组;分析其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治疗情况等。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清除率、ICU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 U住院时间、及治疗后30 d全因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入住IC U的CRGNB所致 HAP/VAP患者,TGC联合抗感染治疗是为数不多的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吴小脉;朱业飞;龚柳阳;林健;冯加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乳肉加工销售人员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携带与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调查广东省部分乳肉加工销售人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携带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对2013年10-12月411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鼻拭子采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概率法。结果研究对象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率为12.4%,M RSA携带率为4.8%;M RS A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使用史、医院看病史、住院史均能提高人群M RS A携带率。结论动物密切接触者是M RS A携带的高危人群,其菌株多药耐药状态严重,需加强对该人群的卫生防护工作。

    作者:钟嘉冀;张川;赖莉莉;虞心阳;王晓霖;叶小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脂氧素 A4对脂多糖诱导的人滋养细胞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脂氧素A4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滋养细胞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应用脂氧素A4治疗炎症相关性病理妊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纯化并鉴定人滋养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干预组和拮抗组,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 TNF-α、IL-6、IL-10浓度,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总蛋白中IκBα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TNF-α、IL-6、IL-10浓度显著增加,IκBα含量显著减少;与LPS组相比,干预组TNF-α、IL-6显著减少,IL-10、IκBα显著增加;拮抗组 TNF-α、IL-6高于干预组、但低于LPS组,拮抗组IL-10、IκBα低于干预组、但高于LPS组。结论脂氧素A4下调LPS诱导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上调抑炎细胞因子表达,促进炎症消退,这种效应可能通过影响NF-κB的活化来实现。

    作者:黄艳君;王晓;姜健慧;章珂珂;黄引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病原菌检测结果及利福平联合万古霉素与左氧氟沙星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体外抗菌活性,为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7月63例医院行骨科术后发生内置物术后感染者局部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进行体外利福平联合万古霉素与左氧氟沙星对M RSA、M RCNS体外抗菌活性。结果63例患者均送检感染局部分泌物,培养阳性率为84.13%,分离出55株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29.09%;利福平联合万古霉素对M RSA、M RCNS体外抗菌活性86.67%为协同、13.33%为相加,未出现拮抗及无效。结论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利福平联合万古霉素与左氧氟沙星对M RSA、M RCNS有较好的协同及相加体外抗菌活性。

    作者:陈涛;常晓朋;马云山;曾冠楠;崔浩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定义和判断标准研究进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医院感染常见的类型之一,尤其在重症监护室,其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由于国内尚无统一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定义和判断标准,造成其判断相当混乱,本研究回顾了目前几个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分析对比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相对准确和全面的定义,以期规范其判断,提高其监测水平。

    作者:朱仕超;尹维佳;宗志勇;乔甫;张慧;李婧闻;邓宇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2013-2015年我国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我国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患者切口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按照一定的纳入标准选择纳入的文献,并提取相关的资料进行率的合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9篇文献,合并后的切口感染率为5.46%;性别、年龄、BM I、糖尿病、手术类型、手术类别、手术持续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等因素均是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我国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率跨度范围大,影响因素复杂,切口感染的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史多琦;闫军伟;张明金;李业云;曹寅;赵成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手术模式对胃癌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模式对胃癌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和分析相关影响因素,降低医院感染率和改善胃癌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147例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82例和对照组65例,分别接受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率为7.32%,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后两组CD3+、CD4+、CD8+和CD4+/CD8+均明显下降,CRP和IL-6均明显升高,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CD4+/CD8+、CRP、IL-6、年龄和临床分期均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子(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能明显降低胃癌术后的医院感染率,对免疫功能和机械损伤的影响小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作者:吴学辉;李经忠;刘建军;郝永光;张庆民;张婷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