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多琦;闫军伟;张明金;李业云;曹寅;赵成功
目的:横断面调查重度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巨细胞病毒潜伏-激活感染血清学及临床特征,初步探讨S A P患者急性期巨细胞病毒激活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5年9月医院急性胰腺炎(A P )住院476名患者血清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入院时 HCMV-IgM和HCMV-IgG值,入院后14 d SAP患者重复测定HCMV-IgM值,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院时476例 AP患者 HCMV-IgG 阳性率96.05%,重度96.67%,轻中度AP95.9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MV-IgM 阳性率为9.87%,重度及轻中度AP患者HCMV-IgM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和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4 d 128例SAP患者HCMV-IgM阳性率为28.1%,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AP患者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率较轻中度AP高,且急性期存在巨细胞病毒潜伏再激活,与临床结局有关。
作者:曾波;周夏袷;何平;万克强;田文广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我国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患者切口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按照一定的纳入标准选择纳入的文献,并提取相关的资料进行率的合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9篇文献,合并后的切口感染率为5.46%;性别、年龄、BM I、糖尿病、手术类型、手术类别、手术持续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等因素均是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我国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率跨度范围大,影响因素复杂,切口感染的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史多琦;闫军伟;张明金;李业云;曹寅;赵成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及研究乙肝患者血小板指标及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的变化情况,为乙肝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医院接受治疗45例乙肝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45名同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员的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血小板参数PLT、MPV及PDW水平分别为(152.84±16.33)×109/L、(11.25±1.20)fl及(14.30±1.45)%,其均差于对照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指标均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不同HBV-DNA载量患者的上述检测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评估结果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乙肝患者血小板指标及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呈现明显异常的状态,且 HBV-DNA病毒载量对其表达影响较大,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干预。
作者:高改云;李海中;樊宏伟;倪猛;贺东黎;程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检测中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5年5月-2016年5月分别采用郭氏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散射法检测224例HBV感染患者全血标本,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126例和肝硬化组患者98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2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红细胞免疫指标。结果各组红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BC-C3bR、RBC-ICR、IgG的危险度分别为5.34、5.16、4.56,可作为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红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改变,其中 RBC-C3bR、RFER、IgG指标的变化与肝硬化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鲁晓娟;王娟;白莹立;闫灿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循环质控理念下的护理风险管理对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3例,观察组患者在循环质控理念下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住院时间的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共感染25例,感染率为22.13%,对照组患者共感染45例,感染率为39.82%;对照组患者<1个月、1~6个月、>6个月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DCA循环质量理念运用于骨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明显降低院内感染率。
作者:冯晨希;江恒;袁敏;曹洪辉;杨荟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是一种由艰难梭菌毒素引起的肠道疾病,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携带、轻度腹泻、中毒性巨结肠,到结肠穿孔甚至死亡。近几年,CDI在医院和社区患者中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调查显示,在欧洲,平均每10000例住院患者中就有7例CDI患者。而在美国,CDI是住院相关性感染的首要原因,平均每年大约造成14000例死亡。CDI已成为全球性卫生问题。其实验室检查对CDI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将对艰难梭菌实验室诊断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旭;彭子元;吴永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及分析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程度,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4年11月-2016年4月医院诊治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感染性休克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d及7d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1d及7d观察组氧代谢指标SvO2、O2 ER及VO2水平分别为(70.26±5.67)%、(54.64±5.66)%、(130.24±4.99)ml/(min?m2)及(73.64±5.88)%、(59.84±5.93)%、(121.61±4.80)ml/(min? m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更为积极,因此生脉注射液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一凡;曾杰;付晶;许海东;罗江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 HBV感染患者中病毒携带与活动期机体树突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以为本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医院诊治24例 HBV感染活动期患者为A组,24例 HBV病毒携带者为B组,并以24名健康体检者为C组,比较3组人员临床指标。结果 A组外周血髓样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数量及频率分别为(8.44±1.05)×106/L、(0.36±0.03)%及(2.88±0.35)×106/L、(0.12±0.01)%,均低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患者中病毒携带与活动期机体树突细胞免疫功能均呈现明显异常的状态,应加强对上述方面的监测与干预。
作者:孙春伟;吴玉卓;翟玉峰;张怀宏;霍丽亚;张玉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患者血清球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1月期间诊治210例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感染患者为感染组,以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10名为对照组,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未感染患者600例设为未感染组,分析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指标。结果感染组患者中共分离210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107株占51.0%;感染患者血清球蛋白、白蛋白及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患者,而血清JAK1、JAK3和STAT1及STAT2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容易受到病原菌感染,且感染引起患者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降低和JAK/STAT通路蛋白表达的升高。
作者:冯金平;李立芳;王瑞丽;赵楠;任延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毒力、血清型及基因分型,为临床诊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医院住院243例患者各种标本中培养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菌株147株,采用PCR扩增技术对 allS、rmpA、kfuBC、mrkD、cf29a、uge、fimH、wabG、ureA等9种毒力基因及K1、K2、K5、K20、K54、K57等6种血清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结果52株碳青霉烯类敏感,均不产K PC-2酶,95株耐药,均产KPC-2酶,构成比为35.37%、64.63%;不产KPC-2酶的菌株 allS基因阳性率高于产KPC-2酶菌株( P<0.05)。结论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毒力allS基因较不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下降,血清型与不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差异。
作者:简雪峰;程国平;王媛媛;白娇红;孙娟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调查广东省部分乳肉加工销售人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携带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对2013年10-12月411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鼻拭子采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概率法。结果研究对象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率为12.4%,M RSA携带率为4.8%;M RS A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使用史、医院看病史、住院史均能提高人群M RS A携带率。结论动物密切接触者是M RS A携带的高危人群,其菌株多药耐药状态严重,需加强对该人群的卫生防护工作。
作者:钟嘉冀;张川;赖莉莉;虞心阳;王晓霖;叶小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建立一种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临床病原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菌种及其耐药基因的方法,并进行鉴定。方法根据生物信息学设计引物及探针,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分离51株临床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并以PCR结果做对照来评价芯片技术的特异性及灵敏度。结果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共检出41株铜绿假单胞菌,病原菌阳性检出率100.0%;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11株T EM基因阳性,15株V IM-2基因阳性,8株Int Ⅰ基因阳性,1株 IM P-1阳性,4株阴性,其中39份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 PCR结果一致,准确率为95.1%。结论基因芯片系统具有高通量、高特异性等优点,对鉴定临床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尤其能够为临床快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很好的指导依据。
作者:赵志军;张旭;李彩云;程振娜;贾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模式对胃癌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和分析相关影响因素,降低医院感染率和改善胃癌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147例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82例和对照组65例,分别接受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率为7.32%,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后两组CD3+、CD4+、CD8+和CD4+/CD8+均明显下降,CRP和IL-6均明显升高,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CD4+/CD8+、CRP、IL-6、年龄和临床分期均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子(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能明显降低胃癌术后的医院感染率,对免疫功能和机械损伤的影响小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作者:吴学辉;李经忠;刘建军;郝永光;张庆民;张婷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碳青霉烯酶和主动外排泵在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4年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 )100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临床常用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及外排泵基因的携带情况;随机选取10株CRAB与1株敏感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外排泵基因表达量。结果100株CRAB对多黏菌素B均敏感;PCR扩增结果显示,PER、SHV、TEM 阳性率分别为54.00%、32.00%和16.00%;OXA-23阳性率86.00%, adeB、adeJ阳性率分别为55.00%、33.00%;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adeB基因表达量比敏感菌高10倍以上,而adeJ表达量与敏感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RAB耐药性较严峻,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由携带碳青霉烯酶和主动外排泵共同介导。
作者:侯盼飞;王欣;李秀玲;仇祝强;祝丽晶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趋势的变化,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2014年经实验室检测、临床确诊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 Pa )感染的非重复135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疾病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及菌株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Pa菌株检出数和对各种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的耐药率均呈增长趋势,特别是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已高达40.0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均<3.00%;未出现多黏菌素耐药菌株。结论针对m Pa感染患者,临床治疗选药时必须参考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结合在体内存在有生物膜的影响因素,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作者:刘丽娟;任玉国;赵元昊;姜梅杰;庄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在慢性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慢性肝炎患者156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65例和无感染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分析PC T在诊断患者肺部感染中的价值。结果与无肺部感染患者相比,肺部感染组患者PCT、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乳酸水平、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增高,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降低,随着 PC T 浓度梯度的增加,肺部感染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 在诊断慢性肝炎患者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高达0.979,95%可信区间为0.955~1.000。结论 PC T在慢性肝炎患者肺部感染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小杰;黄磊;郑文龙;任自力;庄锦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5月188例怀疑细菌感染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PCT及NLR值;以痰液培养结果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PCT及NLR单独与联合对COPD急性加重期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188例怀疑细菌感染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痰培养细菌感染146例占77.7%,非细菌感染42例占22.3%;细菌组WBC、NEUT、NLR及PCT均高于非细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痰培养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发现,WBC的AUC面积为0.614,截断值为10.39,灵敏度为47.9%,特异度为52.4%;NEUT的AUC面积为0.637,截断值为0.63,灵敏度为50.0%,特异度为59.5%;NLR的AUC面积为0.776,截断值为2.10,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71.4%;PCT 的 AUC 面积为0.898,截断值为0.97,灵敏度为89.0%,特异度为85.7%;PCT联合NLR并联漏诊率低为2.0%,PCT 联合 NLR串联误诊率低为4.1%。结论 PCT 并联NLR诊断COPD急性加重期细菌感染的漏诊率较低。
作者:沙正凯;钱江;张祥杰;翟成凯;贺航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肺部状态及炎性应激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6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用莫西沙星治疗,观察组用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肺表面活性蛋白及炎性应激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3 d及7 d观察组肺功能指标中MVV、MMF及 FEV1.0均高于对照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炎性应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肺部状态及炎性应激的影响更为积极,因此更为适用于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
作者:张福红;王英;魏铁垒;王帅;韩丽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评价SAT在检测解脲脲原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2月-2016年2月疑似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并行解脲脲原体检测患者为21591例,其中行解脲脲原体培养患者10139例,行 Uu-SAT 患者11452例,同时行解脲脲原体培养及 Uu-SAT 检测的患者889例。以解脲脲原体培养法为金标准,计算U u-S A T检测尿液样本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对差异样本,根据荧光PCR检测结果做进一步讨论分析。结果解脲脲原体液体培养及Uu-SAT 法检出结果比较,两组检出率分别为34.3%、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培养法为金标准,Uu-SAT 法灵敏度为97.6%,特异性为95.2%,假阴性率为2.4%,假阳性率为4.5%,kappa值为0.921。结论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检测尿液中解脲脲原体RNA ,检出率较普通培养法高,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王彦彬;诸靖宇;李瑞鹏;潘慧仙;宋晨;楼扬锋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初步了解泉州地区MRSA的MLST分型、MRSA的耐药性与ST及ST克隆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2015年本地区分离47株MR-SA ,采用MLST对受试菌的7个等位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同时进行网上数据库比对,得到每个菌株相应的等位基因号。结果47株菌分为14个ST型,2个型别为新的型别(已提交未反馈)。每个型别包含1-17株菌。ST59是优势型别(36.2%),包含17株菌;其次为ST239(17.0%),包含8株菌;ST59分布于2013年、2014年、2015年,表示该型别菌株在本地区长期存在;ST59分布于3所医院,表示该型别菌株本地区广泛分布。结论本地区M RSA分离株基因多态性大,ST59和ST239是本地区MRSA分离株的优势ST型。
作者:黄东红;范春梅;朱炎;陈文标;潘少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