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波;周夏袷;何平;万克强;田文广
目的:建立流行性腮腺炎医院感染动力学模型,为综合医院儿科流行性腮腺炎防控措施的采用和防控时间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综合医院儿科为研究背景,根据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特征,采用MATLAB软件建立自然传播和采取隔离措施两种情况下的SEIR模型。结果流行性腮腺炎医院自然传播情况下第3天可能出现医院感染爆发,院感爆发后采取隔离措施可在第4天减少易感者感染,第21天不再发生新发病例。结论流行性腮腺炎易形成医院感染爆发,采取隔离措施能有效控制其传播,早发现、早隔离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做好综合医院预检分诊和隔离能够避免流行性腮腺炎医院感染。
作者:单旭征;黄璜;龙云淑;刘燕;许春琼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探索高载量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与预后相关性,为临床诊治危重症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7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病程中培养结果和布尼亚核酸检测结果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以中老年农民为主,多在5~7月份发病,17.39%患者有明确蜱叮咬史;共分离10株病原菌,以曲霉菌为主,共3株占30.00%;23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其中重症患者死亡5例,痊愈患者18例。结论出现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在诊疗过程中,宜采取有效抗感染治疗方案和对症支持治疗,尤其对于重症患者需加强实验室指标的监测和病情监护。
作者:魏艳艳;邹桂舟;叶珺;郜玉峰;夏国美;李芳;金蕾;魏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模式对胃癌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和分析相关影响因素,降低医院感染率和改善胃癌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147例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82例和对照组65例,分别接受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率为7.32%,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后两组CD3+、CD4+、CD8+和CD4+/CD8+均明显下降,CRP和IL-6均明显升高,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CD4+/CD8+、CRP、IL-6、年龄和临床分期均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子(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能明显降低胃癌术后的医院感染率,对免疫功能和机械损伤的影响小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作者:吴学辉;李经忠;刘建军;郝永光;张庆民;张婷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评价谷氨酰胺强化的营养支持对我国脓毒症患者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所有使用谷氨酰胺强化营养支持治疗脓毒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tata 11.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分层分析和灵敏度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谷氨酰胺强化营养支持降低脓毒症患者的ICU 住院天数、改善急性生理与APACHEⅡ评分、升高血清IgG水平、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酰胺强化治疗能改善我国脓毒症患者临床结局、提高免疫功能及降低炎症反应,有利于预后。
作者:李增宁;杜红珍;魏雨佳;谢颖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寻找佳有效干预,为CVC留置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2月医院332例患者,共行中心静脉导管393例次进行研究,根据试验设计要求,随机选取了试验组203例次,对照组190例次,对比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CVC相关影响因素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CRB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两组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留置天数、合并糖尿病、行气管切开为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循证干预对降低CRBSI发生率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相关敏感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加强大无菌技术要求及防护措施,对ICU患者治疗、经济和预防CRBSI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廖少玲;钟一岳;胡利人;吴家园;曾佩;梁耀;张晓春;周丽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近5年核苷(酸)类药物(NAs)临床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以便合理使用NAs抗病毒。方法对该地区2010-2014年NAs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及市场构成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N A s的销售金额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增加新品种替诺福韦酯,其中以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使用居多。结论 NAs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手段,应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降低耐药变异率。
作者:吴丹娜;王敏;韩方璇;邓立新;徐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的使用频度和与临床分离主要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各季度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频度与临床主要分离5种细菌的耐药率,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季度左氧氟沙星的使用DDDs呈升高的趋势,大肠埃希菌随着左氧氟沙星使用频度的增加细菌耐药率逐渐降低,二者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鲍氏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正相关,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负相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和左氧氟沙星的使用频度具有相关性,要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应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黎小妍;陆英;刘兴菱;张平;李瑞珍;高旻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及分析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程度,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4年11月-2016年4月医院诊治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感染性休克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d及7d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1d及7d观察组氧代谢指标SvO2、O2 ER及VO2水平分别为(70.26±5.67)%、(54.64±5.66)%、(130.24±4.99)ml/(min?m2)及(73.64±5.88)%、(59.84±5.93)%、(121.61±4.80)ml/(min? m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更为积极,因此生脉注射液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一凡;曾杰;付晶;许海东;罗江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趋势的变化,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2014年经实验室检测、临床确诊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 Pa )感染的非重复135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疾病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及菌株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Pa菌株检出数和对各种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的耐药率均呈增长趋势,特别是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已高达40.0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均<3.00%;未出现多黏菌素耐药菌株。结论针对m Pa感染患者,临床治疗选药时必须参考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结合在体内存在有生物膜的影响因素,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作者:刘丽娟;任玉国;赵元昊;姜梅杰;庄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患者血清球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1月期间诊治210例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感染患者为感染组,以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10名为对照组,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未感染患者600例设为未感染组,分析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指标。结果感染组患者中共分离210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107株占51.0%;感染患者血清球蛋白、白蛋白及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患者,而血清JAK1、JAK3和STAT1及STAT2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容易受到病原菌感染,且感染引起患者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降低和JAK/STAT通路蛋白表达的升高。
作者:冯金平;李立芳;王瑞丽;赵楠;任延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评价SAT在检测解脲脲原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2月-2016年2月疑似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并行解脲脲原体检测患者为21591例,其中行解脲脲原体培养患者10139例,行 Uu-SAT 患者11452例,同时行解脲脲原体培养及 Uu-SAT 检测的患者889例。以解脲脲原体培养法为金标准,计算U u-S A T检测尿液样本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对差异样本,根据荧光PCR检测结果做进一步讨论分析。结果解脲脲原体液体培养及Uu-SAT 法检出结果比较,两组检出率分别为34.3%、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培养法为金标准,Uu-SAT 法灵敏度为97.6%,特异性为95.2%,假阴性率为2.4%,假阳性率为4.5%,kappa值为0.921。结论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检测尿液中解脲脲原体RNA ,检出率较普通培养法高,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王彦彬;诸靖宇;李瑞鹏;潘慧仙;宋晨;楼扬锋 刊期: 2016年第23期
随着中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易感人群加速增加,各类侵入性操作在临床的广泛开展,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检出率日益增多,这给临床的抗感染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控制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传播无疑成为抗感染环节中的重要的一环。而专注与研究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与同源性分析的各类技术与试验方法层次不穷;目前,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即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已经逐渐成为细菌同源性分析的主要研究手段,本研究就MLST 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与同源性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杨晨;胡仁静;胡锡池;严子禾;杜筱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感染性伤口运用高渗盐水加庆大霉素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诊治的160例存在感染伤口的患者,感染伤口186处,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98处)患者运用传统的高渗盐水加庆大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80例(88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涂抹湿润烧伤膏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其他治疗及护理方法均一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愈时间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中,74处治愈,6处显效,8处无效,总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患者中,24处治愈,50处显效,24处无效,总有效率为75.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愈时间为9~18 d ,平均(11.01±3.13)d ,对照组为15~23 d ,平均(19.32±4.23)d;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伤口运用高渗盐水加庆大霉素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的方法感染控制性良好,能够加快伤口的愈合,具有安全、简便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普及和推广应用。
作者:李继洋;惠雷;盖亚;郭力;张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究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临床分离株碳青霉烯酶基因及其同源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2-11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CRKP菌株76株,采用MIC法检测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PFGE法分析阳性菌株同源性。结果均为肺炎克雷伯菌;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哌拉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均为100.00%;76株CRKP 51株携带blaKPC-2;7株携带blaIMP-4;4株携带blaNDM-1;3株同时携带blaKPC-2和blaIM P-4,2株同时携带blaKPC-2和blaNDM-1;51株菌株除携带blaKPC-2外,还产ESBLs和AmpC酶。结论医院耐CRKP耐药机制以携带blaKPC-2为主,还同时产ESBLs和AmpC酶,且接近半数为同一克隆株,应重视细菌耐药监测及医院感染的防控。
作者:王菊梅;张洪球;陆军;张慧;徐惠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质量管理在腹腔镜清洗消毒流程中的应用效果,为规范腹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及提高腹腔镜清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使用的60条腹腔镜,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条腹腔镜。实验组按质量管理要求进行清洁和消毒,对照组实施传统清洗消毒,比较两组消毒质量达标率、细菌学监测合格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清洁质量达标率为96.67%,与对照组90.00%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消毒质量达标率为93.33%,与对照组83.33%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隐血实验达标率为96.67%,与对照组86.67%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细菌监测达标率为100.00%,与对照组93.33%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纱布使用数量及清洗剂更换频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在腹腔镜清洗及消毒过程中证实质量管理效果更加理想,能够有效提高腹腔镜清洗消毒合格率,降低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闯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替考拉宁在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血药谷浓度(C m in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替考拉宁合理的给药方式及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 )的必要性。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3月-2016年2月收治52例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给予替考拉宁针第1~3日0.4g,每12h1次,静脉滴注,此后0.4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对照组按常规剂量给予替考拉宁针第1日0.4g,每12h1次,静脉滴注,此后0.4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治疗期间采集血样,检测替考拉宁Cmin ,比较两组患者Cmin、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替考拉宁的Cmin分别为(22.04±11.02)mg/l、(13.62±2.66)mg/l;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6%、78.6%;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7.5%、7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6%,两组间患者C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始应用高剂量及维持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效果良好,可达到有效Cmin ,且不良反应无增加,建议可在监测替考拉宁Cmin的同时提高替考拉宁的用量,以期提高替考拉宁的有效率。
作者:祖育娜;张华;周丽娟;陈建丽;楚玉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循环质控理念下的护理风险管理对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3例,观察组患者在循环质控理念下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住院时间的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共感染25例,感染率为22.13%,对照组患者共感染45例,感染率为39.82%;对照组患者<1个月、1~6个月、>6个月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DCA循环质量理念运用于骨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明显降低院内感染率。
作者:冯晨希;江恒;袁敏;曹洪辉;杨荟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脂氧素A4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滋养细胞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应用脂氧素A4治疗炎症相关性病理妊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纯化并鉴定人滋养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干预组和拮抗组,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 TNF-α、IL-6、IL-10浓度,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总蛋白中IκBα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TNF-α、IL-6、IL-10浓度显著增加,IκBα含量显著减少;与LPS组相比,干预组TNF-α、IL-6显著减少,IL-10、IκBα显著增加;拮抗组 TNF-α、IL-6高于干预组、但低于LPS组,拮抗组IL-10、IκBα低于干预组、但高于LPS组。结论脂氧素A4下调LPS诱导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上调抑炎细胞因子表达,促进炎症消退,这种效应可能通过影响NF-κB的活化来实现。
作者:黄艳君;王晓;姜健慧;章珂珂;黄引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肺部状态及炎性应激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6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用莫西沙星治疗,观察组用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肺表面活性蛋白及炎性应激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3 d及7 d观察组肺功能指标中MVV、MMF及 FEV1.0均高于对照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炎性应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肺部状态及炎性应激的影响更为积极,因此更为适用于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
作者:张福红;王英;魏铁垒;王帅;韩丽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检测中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5年5月-2016年5月分别采用郭氏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散射法检测224例HBV感染患者全血标本,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126例和肝硬化组患者98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2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红细胞免疫指标。结果各组红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BC-C3bR、RBC-ICR、IgG的危险度分别为5.34、5.16、4.56,可作为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红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改变,其中 RBC-C3bR、RFER、IgG指标的变化与肝硬化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鲁晓娟;王娟;白莹立;闫灿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