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基因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

赵志军;张旭;李彩云;程振娜;贾伟

关键词:基因芯片, 铜绿假单胞菌, 多药耐药, 高通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临床病原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菌种及其耐药基因的方法,并进行鉴定。方法根据生物信息学设计引物及探针,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分离51株临床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并以PCR结果做对照来评价芯片技术的特异性及灵敏度。结果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共检出41株铜绿假单胞菌,病原菌阳性检出率100.0%;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11株T EM基因阳性,15株V IM-2基因阳性,8株Int Ⅰ基因阳性,1株 IM P-1阳性,4株阴性,其中39份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 PCR结果一致,准确率为95.1%。结论基因芯片系统具有高通量、高特异性等优点,对鉴定临床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尤其能够为临床快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很好的指导依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手术模式对胃癌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模式对胃癌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和分析相关影响因素,降低医院感染率和改善胃癌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147例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82例和对照组65例,分别接受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率为7.32%,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后两组CD3+、CD4+、CD8+和CD4+/CD8+均明显下降,CRP和IL-6均明显升高,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CD4+/CD8+、CRP、IL-6、年龄和临床分期均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子(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能明显降低胃癌术后的医院感染率,对免疫功能和机械损伤的影响小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作者:吴学辉;李经忠;刘建军;郝永光;张庆民;张婷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综合医院儿科流行性腮腺炎医院感染的仿真研究

    目的:建立流行性腮腺炎医院感染动力学模型,为综合医院儿科流行性腮腺炎防控措施的采用和防控时间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综合医院儿科为研究背景,根据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特征,采用MATLAB软件建立自然传播和采取隔离措施两种情况下的SEIR模型。结果流行性腮腺炎医院自然传播情况下第3天可能出现医院感染爆发,院感爆发后采取隔离措施可在第4天减少易感者感染,第21天不再发生新发病例。结论流行性腮腺炎易形成医院感染爆发,采取隔离措施能有效控制其传播,早发现、早隔离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做好综合医院预检分诊和隔离能够避免流行性腮腺炎医院感染。

    作者:单旭征;黄璜;龙云淑;刘燕;许春琼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乳肉加工销售人员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携带与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调查广东省部分乳肉加工销售人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携带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对2013年10-12月411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鼻拭子采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概率法。结果研究对象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率为12.4%,M RSA携带率为4.8%;M RS A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使用史、医院看病史、住院史均能提高人群M RS A携带率。结论动物密切接触者是M RS A携带的高危人群,其菌株多药耐药状态严重,需加强对该人群的卫生防护工作。

    作者:钟嘉冀;张川;赖莉莉;虞心阳;王晓霖;叶小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及分析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程度,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4年11月-2016年4月医院诊治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感染性休克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d及7d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1d及7d观察组氧代谢指标SvO2、O2 ER及VO2水平分别为(70.26±5.67)%、(54.64±5.66)%、(130.24±4.99)ml/(min?m2)及(73.64±5.88)%、(59.84±5.93)%、(121.61±4.80)ml/(min? m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更为积极,因此生脉注射液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一凡;曾杰;付晶;许海东;罗江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解脲支原体金标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目的:研制一种解脲支原体(U u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盒,用于临床快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原核表达解脲支原体MB(Uu-MB)蛋白,制备Uu-MB单抗后胶体金标记,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制备试剂盒,评价试剂盒的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及符合率。结果对Uu阳性培养物和 Uu-MB具有良好特异性;37℃放置12 d质量稳定;试剂盒与(U u )支原体分离鉴别管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9.59%和71.42%;U u金标检测试剂盒与U u分离鉴别管的阳性、阴性符合率为41.28%、100.0%;Uu分离鉴别管培养物经 PCR鉴定,两者的阳性、阴性符合率为100%、75.65%。结论研制的试剂盒操作简便,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是一种适宜普及推广的U u感染检测产品。

    作者:李克生;杜惠芬;武建海;潘鹏歌;范丽赟;付宝权;曾潮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分析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2011年6月-2015年12月发生切口感染1031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统计分析,以确定引起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慢性基础疾病、切口长度>15 cm、术前抗菌药物使用天数≥10 d、术前、后联用>3种抗菌药物、术中出血量≥1500 m l、手术时间>3 h、术后首次换药时间>2d、糖皮质激素使用>3d、血清白蛋白<30g/L等是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术前术后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应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基础上,采取减小手术切口、缩短手术时间、控制基础疾病、减少糖皮质激素使用、加强营养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综合有效措施,降低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

    作者:谢朝云;熊永发;闫飞;杨峰;谢强;李忠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体血清Ig M检出情况,分析呼吸道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为早期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4年10月-2015年9月儿童病院门诊和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1406例患儿的血清标本,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嗜军团菌(LP1)、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n)、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A型流感病毒(INFA)、B型流感病毒(INFB)、副流感病毒(PIVs)和Q热立克次体(COX)特异性IgM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采集1406例患儿血清标本,检测阳性582例,阳性率为41.4%,其中M P检出率高为24.3%;女童M P-Ig M 检出率为29.3%,显著高于男童M P-Ig M检出率20.9%;L P1-Ig M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在10~15岁阶段检出率高达13.8%;M P-Ig M、INFB检出率均在7~9岁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由MP、INFB、L P1引起,混合感染中M P合并IN FB较为常见;同时,呼吸道各病原体在各年龄段及不同月份流行特征均不同,因此,需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治疗工作。

    作者:刘杨;张西嫔;赵向绒;郭春艳;胡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配液中心摆药筐清洁消毒方法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配液中心摆药筐的清洗消毒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输液成品。方法取每日常规摆药时使用前后的160个摆药筐,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清洁消毒,实验A组80个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手工洗刷消毒,实验B组80个采用消毒纸巾清洁消毒,于每日清洁消毒前、后进行 ATP荧光检测并同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A组清洁消毒后目测洁净度和ATP含量的合格率分别为91.25%和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B组清洁消毒后目测洁净度和ATP含量的合格率分别是100%和9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配液中心常用摆药筐污染较重,应及时进行医疗摆药筐的清洁消毒,以提高药品配置的合格率。

    作者:邱素红;薛莲;刘颖;吴妍;冯志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肝包虫囊肿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影像学表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不同处理措施对治疗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影像学表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不同处理措施对治疗疗效的影响,为肝包虫囊肿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94例肝包虫囊肿细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均在术前行超声影像学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比较不同感染分期患者影像学表现。结果94例患者共培养出48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共32株占66.67%;感染前期患者84.62%囊肿张力偏低,感染期患者91.53%囊壁塌陷、化脓期患者83.33%囊壁张力高、感染后期患者100.00%囊壁张力低;硬化剂为无水乙醇时治愈率为100.00%高于高渗盐水的治愈率80.95%( 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是引起肝包虫囊肿细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囊肿感染分期不同时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时选用无水乙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高渗盐水。

    作者:张峰;杨青;刘会苗;张展;程亚南;孔维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眼科医院患者术前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眼科医院患者术前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为临床梅毒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T P-ELISA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医院42232例眼病患者进行术前梅毒抗体初筛,初筛阳性者进行TPPA确证和TRUST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232例眼病患者术前确证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531例;2014年和2015年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75%、4.00%;男女梅毒抗体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五个年龄段<20、20~39、40~59、60~79、≥80岁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3%、1.22%、3.46%、4.46%、6.38%。结论眼病专科医院患者中梅毒血清抗体阳性占有较高的比例,需加强对眼病患者术前梅毒血清学的筛查;老年群体应视为梅毒防治的重点人群之一。

    作者:李亚利;王大选;郑美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及超敏 C-反应蛋白对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8例,分为脑出血组65例,感染组33例,另选同期进行健康体检50名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临床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感染组患者血清和肽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与脑出血组患者相比,感染组患者在发病后6 h、24 h和7 d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海玉;周国平;李东峰;马新强;谢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警信息系统干预研究

    目的:通过对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I )在医院感染预警信息系统(NIEWIS)应用前后的对比,评价预警信息系统在预防和控制CLBSI发生的有效作用。方法对2010-2013年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091例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将采取预警信息系统前后时段的置管情况、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进行对比。结果1091例患者中,总置管日为11797 d ,16例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为1.36‰;共检出3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4株占46.67%;采取措施前后(前2年与后2年)感染率发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警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CLBSI。

    作者:李冬梅;詹艳春;丁璐;于海洋;张永喆;武迎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肺部状态及炎性应激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肺部状态及炎性应激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6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用莫西沙星治疗,观察组用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肺表面活性蛋白及炎性应激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3 d及7 d观察组肺功能指标中MVV、MMF及 FEV1.0均高于对照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炎性应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肺部状态及炎性应激的影响更为积极,因此更为适用于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

    作者:张福红;王英;魏铁垒;王帅;韩丽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MLST 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中的应用

    随着中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易感人群加速增加,各类侵入性操作在临床的广泛开展,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检出率日益增多,这给临床的抗感染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控制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传播无疑成为抗感染环节中的重要的一环。而专注与研究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与同源性分析的各类技术与试验方法层次不穷;目前,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即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已经逐渐成为细菌同源性分析的主要研究手段,本研究就MLST 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与同源性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杨晨;胡仁静;胡锡池;严子禾;杜筱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产 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毒力、血清型及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探讨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毒力、血清型及基因分型,为临床诊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医院住院243例患者各种标本中培养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菌株147株,采用PCR扩增技术对 allS、rmpA、kfuBC、mrkD、cf29a、uge、fimH、wabG、ureA等9种毒力基因及K1、K2、K5、K20、K54、K57等6种血清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结果52株碳青霉烯类敏感,均不产K PC-2酶,95株耐药,均产KPC-2酶,构成比为35.37%、64.63%;不产KPC-2酶的菌株 allS基因阳性率高于产KPC-2酶菌株( P<0.05)。结论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毒力allS基因较不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下降,血清型与不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差异。

    作者:简雪峰;程国平;王媛媛;白娇红;孙娟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发热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病原学分布和快速诊断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成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毒病原学构成,建立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的快速诊断方法,提高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快速检测能力。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2013年2月-2014年3月采集834名患者鼻/咽拭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834例标本进行病毒检测,检出阳性338例,阳性率为40.53%;同种病毒的不同亚型和≥两种病毒混合感染33例,以IFV A+IFVB混合感染为主,共7例占21.21%;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在不同体温感染者中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呼吸道病毒在冬季的感染率高,为71.75%,春季次之为35.19%。结论冬季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呼吸道病毒的感染存在差异性;IFV A 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荧光定量RT-PCR可快速明确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作者:陈刚;陈歆;翟永志;肖红菊;刘刚;赵强;宋林键;杨继勇;罗燕萍;田亚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MLST 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初步了解泉州地区MRSA的MLST分型、MRSA的耐药性与ST及ST克隆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2015年本地区分离47株MR-SA ,采用MLST对受试菌的7个等位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同时进行网上数据库比对,得到每个菌株相应的等位基因号。结果47株菌分为14个ST型,2个型别为新的型别(已提交未反馈)。每个型别包含1-17株菌。ST59是优势型别(36.2%),包含17株菌;其次为ST239(17.0%),包含8株菌;ST59分布于2013年、2014年、2015年,表示该型别菌株在本地区长期存在;ST59分布于3所医院,表示该型别菌株本地区广泛分布。结论本地区M RSA分离株基因多态性大,ST59和ST239是本地区MRSA分离株的优势ST型。

    作者:黄东红;范春梅;朱炎;陈文标;潘少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2010-2014年南京地区核苷类抗病毒用药分析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近5年核苷(酸)类药物(NAs)临床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以便合理使用NAs抗病毒。方法对该地区2010-2014年NAs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及市场构成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N A s的销售金额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增加新品种替诺福韦酯,其中以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使用居多。结论 NAs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手段,应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降低耐药变异率。

    作者:吴丹娜;王敏;韩方璇;邓立新;徐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PCT 在慢性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在慢性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慢性肝炎患者156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65例和无感染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分析PC T在诊断患者肺部感染中的价值。结果与无肺部感染患者相比,肺部感染组患者PCT、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乳酸水平、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增高,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降低,随着 PC T 浓度梯度的增加,肺部感染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 在诊断慢性肝炎患者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高达0.979,95%可信区间为0.955~1.000。结论 PC T在慢性肝炎患者肺部感染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小杰;黄磊;郑文龙;任自力;庄锦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母血和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脐血细胞因子 IL-6、IL-8、T N F-a 、IF N-r 水平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母血、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脐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a (TNF-a)、干扰素-r(IFN-r)的水平及相关性研究,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产科胎盘病理活检结果母亲为绒毛膜羊膜炎68例,其对应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也为68例,再收集正常母亲及正常出生的婴儿20例作对照;采用 ELISA 方法分别检测母血、脐血 Il-6、IL-8、TNF-a、IFN-r含量。结果绒毛膜羊膜炎的母血IL-6、T N F-a、IFN-r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母血IL-6、T N F-a、IFN-r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膜羊膜炎组母血和脐血IL-6、TNF-a、IFN-r呈正相关(P<0.05)。结论母血细胞因子IL-6、T N F-a、IFN-r含量的测定对早期预测宫内感染,预防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出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郑乐朋;徐莉敏;刘春艳;刘文渊;陈雪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