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警信息系统干预研究

李冬梅;詹艳春;丁璐;于海洋;张永喆;武迎宏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预警信息系统, 前瞻性调查
摘要:目的:通过对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I )在医院感染预警信息系统(NIEWIS)应用前后的对比,评价预警信息系统在预防和控制CLBSI发生的有效作用。方法对2010-2013年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091例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将采取预警信息系统前后时段的置管情况、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进行对比。结果1091例患者中,总置管日为11797 d ,16例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为1.36‰;共检出3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4株占46.67%;采取措施前后(前2年与后2年)感染率发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警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CLBSI。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患者疼痛类炎症介质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及观察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患者疼痛类炎症介质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为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医院收治28例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患者为A组,28例未发生切口感染的子宫全切术患者为B组,28名健康同龄妇女为C组,比较3组妇女临床指标。结果 A组血清疼痛类炎症介质指标 PGE2、SP及BK水平分别为(162.28±16.37)pg/ml、(4.17±0.46)ug/m l及(12.41±0.90)ug/L ,均高于B组及C组,B组水平则高于C组,A组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及B淋巴细胞亚群均差于B组及C组,B组则差于C组,浅层切口感染和深部切口感染患者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指标对于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者:范亚硕;潘静;杜守菊;赵真;李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细胞因子检测在心肌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及与心肌酶谱的关系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检测在心肌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心肌酶谱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428例患者,其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25例为感染组和未合并感染患者191例为未感染组,其他肺部感染患者112例为对照组;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其与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表达的关系。结果感染组血清IL-2、IL-6、Ang-2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经Pearson检验,感染组患者血清IL-2、IL-6、Ang-2和TNF-α水平与血清AST 、LDH、CK和CKMB水平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IL-2、IL-6、A ng-2和T N F-α水平与心肌酶谱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更有助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状况。

    作者:郭素萍;高传玉;肖文涛;屈永生;张静;李江;叶发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乙肝患者血小板指标及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的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及研究乙肝患者血小板指标及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的变化情况,为乙肝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医院接受治疗45例乙肝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45名同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员的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血小板参数PLT、MPV及PDW水平分别为(152.84±16.33)×109/L、(11.25±1.20)fl及(14.30±1.45)%,其均差于对照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指标均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不同HBV-DNA载量患者的上述检测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评估结果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乙肝患者血小板指标及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呈现明显异常的状态,且 HBV-DNA病毒载量对其表达影响较大,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干预。

    作者:高改云;李海中;樊宏伟;倪猛;贺东黎;程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发热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病原学分布和快速诊断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成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毒病原学构成,建立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的快速诊断方法,提高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快速检测能力。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2013年2月-2014年3月采集834名患者鼻/咽拭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834例标本进行病毒检测,检出阳性338例,阳性率为40.53%;同种病毒的不同亚型和≥两种病毒混合感染33例,以IFV A+IFVB混合感染为主,共7例占21.21%;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在不同体温感染者中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呼吸道病毒在冬季的感染率高,为71.75%,春季次之为35.19%。结论冬季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呼吸道病毒的感染存在差异性;IFV A 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荧光定量RT-PCR可快速明确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作者:陈刚;陈歆;翟永志;肖红菊;刘刚;赵强;宋林键;杨继勇;罗燕萍;田亚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临床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基因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临床病原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菌种及其耐药基因的方法,并进行鉴定。方法根据生物信息学设计引物及探针,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分离51株临床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并以PCR结果做对照来评价芯片技术的特异性及灵敏度。结果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共检出41株铜绿假单胞菌,病原菌阳性检出率100.0%;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11株T EM基因阳性,15株V IM-2基因阳性,8株Int Ⅰ基因阳性,1株 IM P-1阳性,4株阴性,其中39份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 PCR结果一致,准确率为95.1%。结论基因芯片系统具有高通量、高特异性等优点,对鉴定临床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尤其能够为临床快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很好的指导依据。

    作者:赵志军;张旭;李彩云;程振娜;贾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HBV 感染患者中病毒携带与活动期机体树突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目的:研究 HBV感染患者中病毒携带与活动期机体树突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以为本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医院诊治24例 HBV感染活动期患者为A组,24例 HBV病毒携带者为B组,并以24名健康体检者为C组,比较3组人员临床指标。结果 A组外周血髓样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数量及频率分别为(8.44±1.05)×106/L、(0.36±0.03)%及(2.88±0.35)×106/L、(0.12±0.01)%,均低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患者中病毒携带与活动期机体树突细胞免疫功能均呈现明显异常的状态,应加强对上述方面的监测与干预。

    作者:孙春伟;吴玉卓;翟玉峰;张怀宏;霍丽亚;张玉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综合医院儿科流行性腮腺炎医院感染的仿真研究

    目的:建立流行性腮腺炎医院感染动力学模型,为综合医院儿科流行性腮腺炎防控措施的采用和防控时间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综合医院儿科为研究背景,根据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特征,采用MATLAB软件建立自然传播和采取隔离措施两种情况下的SEIR模型。结果流行性腮腺炎医院自然传播情况下第3天可能出现医院感染爆发,院感爆发后采取隔离措施可在第4天减少易感者感染,第21天不再发生新发病例。结论流行性腮腺炎易形成医院感染爆发,采取隔离措施能有效控制其传播,早发现、早隔离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做好综合医院预检分诊和隔离能够避免流行性腮腺炎医院感染。

    作者:单旭征;黄璜;龙云淑;刘燕;许春琼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MLST 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中的应用

    随着中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易感人群加速增加,各类侵入性操作在临床的广泛开展,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检出率日益增多,这给临床的抗感染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控制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传播无疑成为抗感染环节中的重要的一环。而专注与研究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与同源性分析的各类技术与试验方法层次不穷;目前,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即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已经逐渐成为细菌同源性分析的主要研究手段,本研究就MLST 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与同源性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杨晨;胡仁静;胡锡池;严子禾;杜筱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2013-2015年我国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我国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患者切口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按照一定的纳入标准选择纳入的文献,并提取相关的资料进行率的合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9篇文献,合并后的切口感染率为5.46%;性别、年龄、BM I、糖尿病、手术类型、手术类别、手术持续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等因素均是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我国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率跨度范围大,影响因素复杂,切口感染的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史多琦;闫军伟;张明金;李业云;曹寅;赵成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结肠癌术后消化道感染患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体液免疫指标的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及研究结肠癌术后消化道感染患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体液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为结肠癌患者术后消化道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4月医院接收诊治27例结肠癌术后消化道感染患者选为A组,27例同龄结肠癌术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B组,27名健康同龄人为C组,比较3组的临床指标,并比较A组中消化道真菌感染与细菌感染患者的检测水平。结果 A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ER、CRP及 Hp血清表达水平分别为(427.89±29.42)mg/L、(12.62±1.10)mg/L及(2.23±0.25)g/L ,均高于B组及C组;A组中消化道真菌感染患者的检测水平差于细菌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术后消化道感染患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体液免疫指标的波动较大,且感染情况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也较大。

    作者:赵煜;曾杰;蒋忠宁;蔡斌;陈锋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抗生素锁技术在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揭示抗生素锁(ALT)技术在防治中心静脉导管(CVC)感染过程中可否产生耐药性,对血管内皮细胞(VEC)有无损伤,旨在指导ALT技术的合理应用。方法制作内含细菌生物膜的导管,将其植入动物的血管内,将动物随机分三组:导管组,向导管内注入头孢他啶-肝素混合液;全身组,肌肉注射头孢他啶,导管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肝素混合液;联合组,在肌肉注射头孢他啶的同时,向导管内注入头孢他啶-肝素混合液,连续观察10天,每天在更换药液前取外周血,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vWF ),第11天停用抗菌药物,带管5天观察vWF ,然后拔出导管,拔管前取外周血,再测vWF ,并用纸片扩散法做药敏实验。结果从置管第2天起至拔管,三组动物外周血vWF含量均升高,且全身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EC损伤与CVC的置留和感染的程度有关,与ALT技术无关;与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比较,ALT技术更不易产生耐药。

    作者:敖薪;王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因子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及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检测意义研究

    目的:研究及观察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因子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及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检测意义,为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3年6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20例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及肺部感染患者为A组,20例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患者为B组,20例百草枯所致肺部感染患者为C组,20名同期健康同龄者为D组,比较4组研究对象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A组血清纤维化指标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 P )及Ⅳ型胶原(CⅣ)水平均高于B组及D组,B组和C组则高于D组,同时A组血清细胞因子高于B组、C组及D组,B组及C组则高于D组,且A组与B组、A组与C组中不同肺部感染程度患者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因子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及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检测意义较高,对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均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陈锋;赵煜;李伟;常莉;蒋忠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分析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2011年6月-2015年12月发生切口感染1031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统计分析,以确定引起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慢性基础疾病、切口长度>15 cm、术前抗菌药物使用天数≥10 d、术前、后联用>3种抗菌药物、术中出血量≥1500 m l、手术时间>3 h、术后首次换药时间>2d、糖皮质激素使用>3d、血清白蛋白<30g/L等是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术前术后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应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基础上,采取减小手术切口、缩短手术时间、控制基础疾病、减少糖皮质激素使用、加强营养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综合有效措施,降低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

    作者:谢朝云;熊永发;闫飞;杨峰;谢强;李忠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及分析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程度,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4年11月-2016年4月医院诊治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感染性休克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d及7d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1d及7d观察组氧代谢指标SvO2、O2 ER及VO2水平分别为(70.26±5.67)%、(54.64±5.66)%、(130.24±4.99)ml/(min?m2)及(73.64±5.88)%、(59.84±5.93)%、(121.61±4.80)ml/(min? m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更为积极,因此生脉注射液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一凡;曾杰;付晶;许海东;罗江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与疗效评估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替考拉宁在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血药谷浓度(C m in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替考拉宁合理的给药方式及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 )的必要性。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3月-2016年2月收治52例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给予替考拉宁针第1~3日0.4g,每12h1次,静脉滴注,此后0.4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对照组按常规剂量给予替考拉宁针第1日0.4g,每12h1次,静脉滴注,此后0.4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治疗期间采集血样,检测替考拉宁Cmin ,比较两组患者Cmin、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替考拉宁的Cmin分别为(22.04±11.02)mg/l、(13.62±2.66)mg/l;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6%、78.6%;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7.5%、7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6%,两组间患者C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始应用高剂量及维持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效果良好,可达到有效Cmin ,且不良反应无增加,建议可在监测替考拉宁Cmin的同时提高替考拉宁的用量,以期提高替考拉宁的有效率。

    作者:祖育娜;张华;周丽娟;陈建丽;楚玉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慢病毒介导的 Sox-9基因转染对大鼠关节软骨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评价 Sox-9基因过表达对IL-β诱导的大鼠关节软骨细胞(RCs)炎性反应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慢病毒(Lv-Sox-9)感染的方法在RCs细胞中过表达Sox-9,RT-PCR ,Western blot检测病毒感染后大鼠软骨细胞中 Sox-9、CollagenⅡ基因mRNA及蛋白含量;将细胞分为3组,细胞对照组,IL-1β诱导组,对照病毒感染且IL-1β诱导组和Sox-9过表达且IL-1β诱导组,将软骨细胞或者病毒感染后的软骨细胞接种于纳米孔氧化铝膜上,正常条件培养24 h后,诱导组细胞培养液中添加5μg/L的IL-1β,继续培养3 d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变化、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代谢变化。结果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可以在大鼠关节软骨细胞中有效上调Sox-9基因的表达,病毒感染后72 h ,Lv-Sox-9感染组细胞内Sox-9 mRNA和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细胞对照组和对照病毒组;检测结果还显示,Rcs细胞内CollagenⅡ基因在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与Sox-9正相关。结论 Sox-9可以作为抗炎治疗的潜在目标基因。

    作者:宋长志;徐小卒;吴亚;周晓晔;纪标;秦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肝包虫囊肿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影像学表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不同处理措施对治疗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影像学表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不同处理措施对治疗疗效的影响,为肝包虫囊肿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94例肝包虫囊肿细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均在术前行超声影像学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比较不同感染分期患者影像学表现。结果94例患者共培养出48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共32株占66.67%;感染前期患者84.62%囊肿张力偏低,感染期患者91.53%囊壁塌陷、化脓期患者83.33%囊壁张力高、感染后期患者100.00%囊壁张力低;硬化剂为无水乙醇时治愈率为100.00%高于高渗盐水的治愈率80.95%( 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是引起肝包虫囊肿细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囊肿感染分期不同时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时选用无水乙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高渗盐水。

    作者:张峰;杨青;刘会苗;张展;程亚南;孔维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鼻咽部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状况及菌株的基因型特征

    目的:探讨医院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鼻咽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携带情况及分离株的基因型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5年全年医院儿科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拭子1082份,分离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和 mecA基因检测鉴别甲氧西林耐药或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析所有菌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 spa分型,对MRSA菌株行葡萄球菌染色体盒(SCCmec)分型,PCR检测 pvl、sasX及22种毒力基因。结果从1082例鼻咽拭子标本分离出7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率7.12%;共检测出12种MLST型,27种 spa型,常见型分别为 ST59和 t189;MRSA携带 seb、sek和seq比 MSSA更为常见,而携带sed、seg、sej和sen的比率更低。结论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鼻咽部易于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MRSA比例较高,ST59-MRSA-IVa-t437克隆常见;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率高,MRSA与MSSA菌株的毒力基因型存在差异。

    作者:唐萍;李文婷;曾绍琦;曾海玲;黄小刚;沈叙庄;德年;姚开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配液中心摆药筐清洁消毒方法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配液中心摆药筐的清洗消毒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输液成品。方法取每日常规摆药时使用前后的160个摆药筐,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清洁消毒,实验A组80个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手工洗刷消毒,实验B组80个采用消毒纸巾清洁消毒,于每日清洁消毒前、后进行 ATP荧光检测并同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A组清洁消毒后目测洁净度和ATP含量的合格率分别为91.25%和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B组清洁消毒后目测洁净度和ATP含量的合格率分别是100%和9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配液中心常用摆药筐污染较重,应及时进行医疗摆药筐的清洁消毒,以提高药品配置的合格率。

    作者:邱素红;薛莲;刘颖;吴妍;冯志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肺部状态及炎性应激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肺部状态及炎性应激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6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用莫西沙星治疗,观察组用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肺表面活性蛋白及炎性应激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3 d及7 d观察组肺功能指标中MVV、MMF及 FEV1.0均高于对照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炎性应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肺部状态及炎性应激的影响更为积极,因此更为适用于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

    作者:张福红;王英;魏铁垒;王帅;韩丽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