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生素锁技术在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敖薪;王娟

关键词:抗生素锁, 中心静脉导管, 感染控制, 血管内皮细胞, 药敏实验, 损伤标记物
摘要:目的:揭示抗生素锁(ALT)技术在防治中心静脉导管(CVC)感染过程中可否产生耐药性,对血管内皮细胞(VEC)有无损伤,旨在指导ALT技术的合理应用。方法制作内含细菌生物膜的导管,将其植入动物的血管内,将动物随机分三组:导管组,向导管内注入头孢他啶-肝素混合液;全身组,肌肉注射头孢他啶,导管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肝素混合液;联合组,在肌肉注射头孢他啶的同时,向导管内注入头孢他啶-肝素混合液,连续观察10天,每天在更换药液前取外周血,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vWF ),第11天停用抗菌药物,带管5天观察vWF ,然后拔出导管,拔管前取外周血,再测vWF ,并用纸片扩散法做药敏实验。结果从置管第2天起至拔管,三组动物外周血vWF含量均升高,且全身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EC损伤与CVC的置留和感染的程度有关,与ALT技术无关;与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比较,ALT技术更不易产生耐药。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抗生素锁技术在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揭示抗生素锁(ALT)技术在防治中心静脉导管(CVC)感染过程中可否产生耐药性,对血管内皮细胞(VEC)有无损伤,旨在指导ALT技术的合理应用。方法制作内含细菌生物膜的导管,将其植入动物的血管内,将动物随机分三组:导管组,向导管内注入头孢他啶-肝素混合液;全身组,肌肉注射头孢他啶,导管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肝素混合液;联合组,在肌肉注射头孢他啶的同时,向导管内注入头孢他啶-肝素混合液,连续观察10天,每天在更换药液前取外周血,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vWF ),第11天停用抗菌药物,带管5天观察vWF ,然后拔出导管,拔管前取外周血,再测vWF ,并用纸片扩散法做药敏实验。结果从置管第2天起至拔管,三组动物外周血vWF含量均升高,且全身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EC损伤与CVC的置留和感染的程度有关,与ALT技术无关;与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比较,ALT技术更不易产生耐药。

    作者:敖薪;王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慢病毒介导的 Sox-9基因转染对大鼠关节软骨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评价 Sox-9基因过表达对IL-β诱导的大鼠关节软骨细胞(RCs)炎性反应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慢病毒(Lv-Sox-9)感染的方法在RCs细胞中过表达Sox-9,RT-PCR ,Western blot检测病毒感染后大鼠软骨细胞中 Sox-9、CollagenⅡ基因mRNA及蛋白含量;将细胞分为3组,细胞对照组,IL-1β诱导组,对照病毒感染且IL-1β诱导组和Sox-9过表达且IL-1β诱导组,将软骨细胞或者病毒感染后的软骨细胞接种于纳米孔氧化铝膜上,正常条件培养24 h后,诱导组细胞培养液中添加5μg/L的IL-1β,继续培养3 d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变化、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代谢变化。结果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可以在大鼠关节软骨细胞中有效上调Sox-9基因的表达,病毒感染后72 h ,Lv-Sox-9感染组细胞内Sox-9 mRNA和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细胞对照组和对照病毒组;检测结果还显示,Rcs细胞内CollagenⅡ基因在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与Sox-9正相关。结论 Sox-9可以作为抗炎治疗的潜在目标基因。

    作者:宋长志;徐小卒;吴亚;周晓晔;纪标;秦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HBV 感染患者中病毒携带与活动期机体树突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目的:研究 HBV感染患者中病毒携带与活动期机体树突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以为本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医院诊治24例 HBV感染活动期患者为A组,24例 HBV病毒携带者为B组,并以24名健康体检者为C组,比较3组人员临床指标。结果 A组外周血髓样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数量及频率分别为(8.44±1.05)×106/L、(0.36±0.03)%及(2.88±0.35)×106/L、(0.12±0.01)%,均低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患者中病毒携带与活动期机体树突细胞免疫功能均呈现明显异常的状态,应加强对上述方面的监测与干预。

    作者:孙春伟;吴玉卓;翟玉峰;张怀宏;霍丽亚;张玉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球蛋白水平影响研究

    目的:对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患者血清球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1月期间诊治210例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感染患者为感染组,以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10名为对照组,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未感染患者600例设为未感染组,分析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指标。结果感染组患者中共分离210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107株占51.0%;感染患者血清球蛋白、白蛋白及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患者,而血清JAK1、JAK3和STAT1及STAT2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容易受到病原菌感染,且感染引起患者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降低和JAK/STAT通路蛋白表达的升高。

    作者:冯金平;李立芳;王瑞丽;赵楠;任延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定义和判断标准研究进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医院感染常见的类型之一,尤其在重症监护室,其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由于国内尚无统一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定义和判断标准,造成其判断相当混乱,本研究回顾了目前几个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分析对比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相对准确和全面的定义,以期规范其判断,提高其监测水平。

    作者:朱仕超;尹维佳;宗志勇;乔甫;张慧;李婧闻;邓宇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肺部状态及炎性应激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肺部状态及炎性应激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6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用莫西沙星治疗,观察组用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肺表面活性蛋白及炎性应激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3 d及7 d观察组肺功能指标中MVV、MMF及 FEV1.0均高于对照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炎性应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肺部状态及炎性应激的影响更为积极,因此更为适用于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

    作者:张福红;王英;魏铁垒;王帅;韩丽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替考拉宁治疗卒中后耐药球菌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对脑卒中后耐药革兰阳性菌肺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细菌清除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2013年11月-2015年11月30例脑卒中后感染耐药球菌的肺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给予替考拉宁0.4g,溶于0.9%氯化钠100ml,12h/次,3次后改为24h/次,疗程为7~14d,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并对其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替考拉宁治疗后有效率83.33%,细菌清除率83.33%,不良反应率6.67%。结论替考拉宁治疗脑卒中后耐药革兰阳性菌性肺炎疗效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作者:魏风芹;赵伟业;刘学东;刘菁;吕森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分析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2011年6月-2015年12月发生切口感染1031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统计分析,以确定引起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慢性基础疾病、切口长度>15 cm、术前抗菌药物使用天数≥10 d、术前、后联用>3种抗菌药物、术中出血量≥1500 m l、手术时间>3 h、术后首次换药时间>2d、糖皮质激素使用>3d、血清白蛋白<30g/L等是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术前术后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应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基础上,采取减小手术切口、缩短手术时间、控制基础疾病、减少糖皮质激素使用、加强营养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综合有效措施,降低手术切口多药耐药菌感染。

    作者:谢朝云;熊永发;闫飞;杨峰;谢强;李忠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甲状腺清洁手术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甲状腺清洁手术围手术期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行甲状腺清洁手术患者102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围手术期是否应用抗菌药物分为观察组784例和对照组2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天和术后3天发热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天和术后3天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引流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清洁手术围手术期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并不增加感染的概率,甲状腺清洁手术围手术期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安全的。

    作者:方铁;李健君;吴贤江;易占波;张舟径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及分析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程度,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4年11月-2016年4月医院诊治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感染性休克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d及7d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1d及7d观察组氧代谢指标SvO2、O2 ER及VO2水平分别为(70.26±5.67)%、(54.64±5.66)%、(130.24±4.99)ml/(min?m2)及(73.64±5.88)%、(59.84±5.93)%、(121.61±4.80)ml/(min? m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更为积极,因此生脉注射液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一凡;曾杰;付晶;许海东;罗江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2010-2014年南京地区核苷类抗病毒用药分析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近5年核苷(酸)类药物(NAs)临床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以便合理使用NAs抗病毒。方法对该地区2010-2014年NAs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及市场构成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N A s的销售金额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增加新品种替诺福韦酯,其中以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使用居多。结论 NAs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手段,应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降低耐药变异率。

    作者:吴丹娜;王敏;韩方璇;邓立新;徐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原学检测与预后研究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探索高载量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与预后相关性,为临床诊治危重症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7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病程中培养结果和布尼亚核酸检测结果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以中老年农民为主,多在5~7月份发病,17.39%患者有明确蜱叮咬史;共分离10株病原菌,以曲霉菌为主,共3株占30.00%;23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其中重症患者死亡5例,痊愈患者18例。结论出现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在诊疗过程中,宜采取有效抗感染治疗方案和对症支持治疗,尤其对于重症患者需加强实验室指标的监测和病情监护。

    作者:魏艳艳;邹桂舟;叶珺;郜玉峰;夏国美;李芳;金蕾;魏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产 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毒力、血清型及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探讨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毒力、血清型及基因分型,为临床诊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医院住院243例患者各种标本中培养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菌株147株,采用PCR扩增技术对 allS、rmpA、kfuBC、mrkD、cf29a、uge、fimH、wabG、ureA等9种毒力基因及K1、K2、K5、K20、K54、K57等6种血清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结果52株碳青霉烯类敏感,均不产K PC-2酶,95株耐药,均产KPC-2酶,构成比为35.37%、64.63%;不产KPC-2酶的菌株 allS基因阳性率高于产KPC-2酶菌株( P<0.05)。结论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毒力allS基因较不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下降,血清型与不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差异。

    作者:简雪峰;程国平;王媛媛;白娇红;孙娟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2013-2015年我国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我国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患者切口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按照一定的纳入标准选择纳入的文献,并提取相关的资料进行率的合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9篇文献,合并后的切口感染率为5.46%;性别、年龄、BM I、糖尿病、手术类型、手术类别、手术持续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等因素均是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我国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率跨度范围大,影响因素复杂,切口感染的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史多琦;闫军伟;张明金;李业云;曹寅;赵成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玻璃体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行玻璃体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6月医院20206例接受玻璃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术后感染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14例,感染率为0.07%;共检出8株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其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庆大霉素、新霉素、利福平、莫西沙星敏感率均为100.00%;手术方式和玻璃体腔内佐剂的使用是玻璃体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对其有高度敏感性;应改进手术方式,减少玻璃体腔内佐剂的使用,以降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

    作者:罗益文;李娉;万尚韬;黄晓燕;林明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替加环素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替加环素(TGC)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GNB)所致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呼吸 HAP/VAP患者,其中TGC治疗33例为治疗组,18例为对照组;分析其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治疗情况等。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清除率、ICU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 U住院时间、及治疗后30 d全因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入住IC U的CRGNB所致 HAP/VAP患者,TGC联合抗感染治疗是为数不多的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吴小脉;朱业飞;龚柳阳;林健;冯加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应用重组酶介导的恒温扩增法建立检测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恒温条件下简便快速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方法,为临床指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包括海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和堪萨斯分枝杆菌3种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引物,采用重组酶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建立高效快速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结果重组酶介导恒温扩增荧光反应在39℃下进行约20 min即可得到检测结果;重组酶介导恒温扩增技术检测3种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下限可达103拷贝/μl ,与结核分枝杆菌以及其他临床常见病原菌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特异性为100.0%;对临床相应的非结核分枝杆菌均能很好的检测。结论该方法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提供了一种可在简便环境中特异、灵敏的快速检测手段。

    作者:陈淑丹;刘伟;罗鹏;郑伟;吕沁风;吴忠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因子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及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检测意义研究

    目的:研究及观察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因子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及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检测意义,为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3年6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20例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及肺部感染患者为A组,20例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患者为B组,20例百草枯所致肺部感染患者为C组,20名同期健康同龄者为D组,比较4组研究对象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A组血清纤维化指标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 P )及Ⅳ型胶原(CⅣ)水平均高于B组及D组,B组和C组则高于D组,同时A组血清细胞因子高于B组、C组及D组,B组及C组则高于D组,且A组与B组、A组与C组中不同肺部感染程度患者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因子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及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检测意义较高,对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均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陈锋;赵煜;李伟;常莉;蒋忠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PCT 在慢性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在慢性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慢性肝炎患者156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65例和无感染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分析PC T在诊断患者肺部感染中的价值。结果与无肺部感染患者相比,肺部感染组患者PCT、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乳酸水平、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增高,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降低,随着 PC T 浓度梯度的增加,肺部感染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 在诊断慢性肝炎患者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高达0.979,95%可信区间为0.955~1.000。结论 PC T在慢性肝炎患者肺部感染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小杰;黄磊;郑文龙;任自力;庄锦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正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中国标准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改变,以期引起临床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5年9月787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的A L T正常慢性HB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及纤维化程度(S);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7例患者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其中≥G2者234例,≥S2者235例;男性患者年龄和e抗原阴性的构成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随着G和S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近30.00% ALT正常慢性 HBV感染者存在明显肝组织炎症活动和肝纤维化,对>30岁人群推荐行肝活组织检查,尤其是HBeAg阴性且HBV DNA≥103拷贝/ml的男性患者,对HBV DNA<103拷贝/ml的 HBeAg阴性患者应进行高灵敏度和精确度的 HBV DNA检测。

    作者:胡爱荣;蒋素文;颜华东;金珊珊;胡耀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