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及超敏 C-反应蛋白对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刘海玉;周国平;李东峰;马新强;谢强

关键词:脑出血, 肺部感染, 诊断,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8例,分为脑出血组65例,感染组33例,另选同期进行健康体检50名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临床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感染组患者血清和肽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与脑出血组患者相比,感染组患者在发病后6 h、24 h和7 d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0-2014年南京地区核苷类抗病毒用药分析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近5年核苷(酸)类药物(NAs)临床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以便合理使用NAs抗病毒。方法对该地区2010-2014年NAs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及市场构成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N A s的销售金额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增加新品种替诺福韦酯,其中以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使用居多。结论 NAs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手段,应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降低耐药变异率。

    作者:吴丹娜;王敏;韩方璇;邓立新;徐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解脲支原体金标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目的:研制一种解脲支原体(U u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盒,用于临床快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原核表达解脲支原体MB(Uu-MB)蛋白,制备Uu-MB单抗后胶体金标记,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制备试剂盒,评价试剂盒的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及符合率。结果对Uu阳性培养物和 Uu-MB具有良好特异性;37℃放置12 d质量稳定;试剂盒与(U u )支原体分离鉴别管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9.59%和71.42%;U u金标检测试剂盒与U u分离鉴别管的阳性、阴性符合率为41.28%、100.0%;Uu分离鉴别管培养物经 PCR鉴定,两者的阳性、阴性符合率为100%、75.65%。结论研制的试剂盒操作简便,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是一种适宜普及推广的U u感染检测产品。

    作者:李克生;杜惠芬;武建海;潘鹏歌;范丽赟;付宝权;曾潮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患者疼痛类炎症介质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及观察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患者疼痛类炎症介质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为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医院收治28例子宫全切术并发切口感染患者为A组,28例未发生切口感染的子宫全切术患者为B组,28名健康同龄妇女为C组,比较3组妇女临床指标。结果 A组血清疼痛类炎症介质指标 PGE2、SP及BK水平分别为(162.28±16.37)pg/ml、(4.17±0.46)ug/m l及(12.41±0.90)ug/L ,均高于B组及C组,B组水平则高于C组,A组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及B淋巴细胞亚群均差于B组及C组,B组则差于C组,浅层切口感染和深部切口感染患者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指标对于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者:范亚硕;潘静;杜守菊;赵真;李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利福平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氏不动杆菌的药物敏感性研究

    目的:探讨利福平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氏不动杆菌(ABA )的体外抗菌效应,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细菌室提供的临床非重复ABA 86株,采用常规培养方法分离细菌,应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对其进行鉴定,药敏试验及联合药敏采用K-B纸片扩散法(临床株86株)及E-T ES T 法(临床株13株)。结果 K-B法检测86株ABA ,按药物敏感性分类均为多耐药菌株(MDR),以利福平联合头孢吡肟或头孢哌酮/舒巴坦协同+相加的比例高,而联合美罗培南多为无关;E-test联合药敏测定利福平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的协同+相加率为69.2%,利福平联合美罗培南的协同+相加率为61.5%;利福平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或美罗培南的协同+相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一致性检验Kappa=0.330,<0.4,说明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差,E-test法检测的协同+相加率高于K-B法。结论利福平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ABA有协同作用,可以作为基层医院不动杆菌属感染的治疗。

    作者:吴凤娟;李陶;亓倩;耿翠萍;李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左氧氟沙星使用频度与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的使用频度和与临床分离主要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各季度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频度与临床主要分离5种细菌的耐药率,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季度左氧氟沙星的使用DDDs呈升高的趋势,大肠埃希菌随着左氧氟沙星使用频度的增加细菌耐药率逐渐降低,二者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鲍氏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正相关,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负相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和左氧氟沙星的使用频度具有相关性,要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应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黎小妍;陆英;刘兴菱;张平;李瑞珍;高旻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玻璃体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行玻璃体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6月医院20206例接受玻璃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术后感染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14例,感染率为0.07%;共检出8株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其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庆大霉素、新霉素、利福平、莫西沙星敏感率均为100.00%;手术方式和玻璃体腔内佐剂的使用是玻璃体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对其有高度敏感性;应改进手术方式,减少玻璃体腔内佐剂的使用,以降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

    作者:罗益文;李娉;万尚韬;黄晓燕;林明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产 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毒力、血清型及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探讨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毒力、血清型及基因分型,为临床诊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医院住院243例患者各种标本中培养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菌株147株,采用PCR扩增技术对 allS、rmpA、kfuBC、mrkD、cf29a、uge、fimH、wabG、ureA等9种毒力基因及K1、K2、K5、K20、K54、K57等6种血清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结果52株碳青霉烯类敏感,均不产K PC-2酶,95株耐药,均产KPC-2酶,构成比为35.37%、64.63%;不产KPC-2酶的菌株 allS基因阳性率高于产KPC-2酶菌株( P<0.05)。结论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毒力allS基因较不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下降,血清型与不产K PC-2酶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差异。

    作者:简雪峰;程国平;王媛媛;白娇红;孙娟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乳肉加工销售人员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携带与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调查广东省部分乳肉加工销售人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携带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对2013年10-12月411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鼻拭子采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概率法。结果研究对象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率为12.4%,M RSA携带率为4.8%;M RS A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使用史、医院看病史、住院史均能提高人群M RS A携带率。结论动物密切接触者是M RS A携带的高危人群,其菌株多药耐药状态严重,需加强对该人群的卫生防护工作。

    作者:钟嘉冀;张川;赖莉莉;虞心阳;王晓霖;叶小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体血清Ig M检出情况,分析呼吸道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为早期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4年10月-2015年9月儿童病院门诊和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1406例患儿的血清标本,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嗜军团菌(LP1)、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n)、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A型流感病毒(INFA)、B型流感病毒(INFB)、副流感病毒(PIVs)和Q热立克次体(COX)特异性IgM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采集1406例患儿血清标本,检测阳性582例,阳性率为41.4%,其中M P检出率高为24.3%;女童M P-Ig M 检出率为29.3%,显著高于男童M P-Ig M检出率20.9%;L P1-Ig M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在10~15岁阶段检出率高达13.8%;M P-Ig M、INFB检出率均在7~9岁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由MP、INFB、L P1引起,混合感染中M P合并IN FB较为常见;同时,呼吸道各病原体在各年龄段及不同月份流行特征均不同,因此,需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治疗工作。

    作者:刘杨;张西嫔;赵向绒;郭春艳;胡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基于循证下 IC U 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研究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寻找佳有效干预,为CVC留置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2月医院332例患者,共行中心静脉导管393例次进行研究,根据试验设计要求,随机选取了试验组203例次,对照组190例次,对比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CVC相关影响因素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CRB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两组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留置天数、合并糖尿病、行气管切开为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循证干预对降低CRBSI发生率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相关敏感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加强大无菌技术要求及防护措施,对ICU患者治疗、经济和预防CRBSI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廖少玲;钟一岳;胡利人;吴家园;曾佩;梁耀;张晓春;周丽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基于循环质控理念的护理风险管理对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

    目的:研究循环质控理念下的护理风险管理对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3例,观察组患者在循环质控理念下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住院时间的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共感染25例,感染率为22.13%,对照组患者共感染45例,感染率为39.82%;对照组患者<1个月、1~6个月、>6个月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DCA循环质量理念运用于骨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明显降低院内感染率。

    作者:冯晨希;江恒;袁敏;曹洪辉;杨荟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2013-2015年我国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我国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患者切口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按照一定的纳入标准选择纳入的文献,并提取相关的资料进行率的合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9篇文献,合并后的切口感染率为5.46%;性别、年龄、BM I、糖尿病、手术类型、手术类别、手术持续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等因素均是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我国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率跨度范围大,影响因素复杂,切口感染的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史多琦;闫军伟;张明金;李业云;曹寅;赵成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注射用美罗培南联合舒巴坦治疗耐美罗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注射用美罗培南与舒巴坦在不同比例条件下,联合治疗耐美罗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6年3月住院出现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经细菌培养及相关药敏试验确认感染耐美罗培南鲍氏不动杆菌患者72名,分为试验1组24名,注射用美罗培南与舒巴坦1∶1联合用药;试验2组24名,注射用美罗培南与舒巴坦1∶2联合用药;对照组24名,单纯注射用美罗培南用药,比较3组患者疗效情况。结果试验1组与试验2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0.83%、91.67%,均高于对照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1组和对照组在试验结束后给予同试验2组的舒巴坦7 d后其临床治愈率上升,总治愈率与试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用美罗培南联合舒巴坦治疗耐美罗培南鲍氏不动杆菌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吴纪珍;郭亚丽;张文平;齐咏;李玉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发热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病原学分布和快速诊断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成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毒病原学构成,建立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的快速诊断方法,提高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快速检测能力。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2013年2月-2014年3月采集834名患者鼻/咽拭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834例标本进行病毒检测,检出阳性338例,阳性率为40.53%;同种病毒的不同亚型和≥两种病毒混合感染33例,以IFV A+IFVB混合感染为主,共7例占21.21%;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在不同体温感染者中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呼吸道病毒在冬季的感染率高,为71.75%,春季次之为35.19%。结论冬季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呼吸道病毒的感染存在差异性;IFV A 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荧光定量RT-PCR可快速明确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作者:陈刚;陈歆;翟永志;肖红菊;刘刚;赵强;宋林键;杨继勇;罗燕萍;田亚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信息系统中2015年1-12月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患者4305例,对应用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特征、科室分布、用药频度、用药强度、联合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各类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人次多于女性,中年人较多,各类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具有明显的科室分布特征,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及用药强度大,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联合用药现象较为普遍,并以2种联合用药为主。结论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应用具有其自身特点,掌握其应用规律,便于进行临床用药监测与管理,指导医务人员安全有效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高兰;田刚;李昊;刘红娟;闫晋琪;石秦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警信息系统干预研究

    目的:通过对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I )在医院感染预警信息系统(NIEWIS)应用前后的对比,评价预警信息系统在预防和控制CLBSI发生的有效作用。方法对2010-2013年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091例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将采取预警信息系统前后时段的置管情况、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进行对比。结果1091例患者中,总置管日为11797 d ,16例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为1.36‰;共检出3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4株占46.67%;采取措施前后(前2年与后2年)感染率发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警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CLBSI。

    作者:李冬梅;詹艳春;丁璐;于海洋;张永喆;武迎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结肠癌术后消化道感染患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体液免疫指标的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及研究结肠癌术后消化道感染患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体液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为结肠癌患者术后消化道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4月医院接收诊治27例结肠癌术后消化道感染患者选为A组,27例同龄结肠癌术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B组,27名健康同龄人为C组,比较3组的临床指标,并比较A组中消化道真菌感染与细菌感染患者的检测水平。结果 A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ER、CRP及 Hp血清表达水平分别为(427.89±29.42)mg/L、(12.62±1.10)mg/L及(2.23±0.25)g/L ,均高于B组及C组;A组中消化道真菌感染患者的检测水平差于细菌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术后消化道感染患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体液免疫指标的波动较大,且感染情况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也较大。

    作者:赵煜;曾杰;蒋忠宁;蔡斌;陈锋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HBV 感染患者中病毒携带与活动期机体树突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目的:研究 HBV感染患者中病毒携带与活动期机体树突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以为本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医院诊治24例 HBV感染活动期患者为A组,24例 HBV病毒携带者为B组,并以24名健康体检者为C组,比较3组人员临床指标。结果 A组外周血髓样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数量及频率分别为(8.44±1.05)×106/L、(0.36±0.03)%及(2.88±0.35)×106/L、(0.12±0.01)%,均低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患者中病毒携带与活动期机体树突细胞免疫功能均呈现明显异常的状态,应加强对上述方面的监测与干预。

    作者:孙春伟;吴玉卓;翟玉峰;张怀宏;霍丽亚;张玉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与疗效评估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替考拉宁在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血药谷浓度(C m in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替考拉宁合理的给药方式及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 )的必要性。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3月-2016年2月收治52例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给予替考拉宁针第1~3日0.4g,每12h1次,静脉滴注,此后0.4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对照组按常规剂量给予替考拉宁针第1日0.4g,每12h1次,静脉滴注,此后0.4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治疗期间采集血样,检测替考拉宁Cmin ,比较两组患者Cmin、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替考拉宁的Cmin分别为(22.04±11.02)mg/l、(13.62±2.66)mg/l;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6%、78.6%;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7.5%、7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6%,两组间患者C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始应用高剂量及维持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老年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效果良好,可达到有效Cmin ,且不良反应无增加,建议可在监测替考拉宁Cmin的同时提高替考拉宁的用量,以期提高替考拉宁的有效率。

    作者:祖育娜;张华;周丽娟;陈建丽;楚玉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及分析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程度,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4年11月-2016年4月医院诊治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感染性休克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d及7d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1d及7d观察组氧代谢指标SvO2、O2 ER及VO2水平分别为(70.26±5.67)%、(54.64±5.66)%、(130.24±4.99)ml/(min?m2)及(73.64±5.88)%、(59.84±5.93)%、(121.61±4.80)ml/(min? m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更为积极,因此生脉注射液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一凡;曾杰;付晶;许海东;罗江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