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引流方式在腹部手术感染切口治疗中的应用

石穗岩;张曙光;王明海

关键词:可冲洗负压封闭引流, 感染切口,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可冲洗负压封闭引流与传统负压封闭引流在腹部手术感染切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普外科2003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6例切口感染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负压封闭引流,试验组接受可持续冲洗负压封闭引流,对比分析两组伤口的愈合及负压封闭引流的使用情况。结果共检出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5株占85.5%,革兰阳性菌11株占14.5%;试验组伤口清洁时间(6.3±1.9)d、伤口换药次数(1.9±0.5)次、伤口愈合时间(15.3±4.2)d,对照组分别为(8.7±1.5)d、(3.1±0.7)次、(19.1±3.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负压引流的平均使用时间为(6.5±1.7)d、切口处的细菌计数为(247±158)CFU/cm2,对照组分别为(2.6±1.3)d、(5318±1942)CFU/c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冲洗负压封闭引流能促进腹部手术感染切口的愈合,减少换药次数,其效果优于传统的负压封闭引流,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相关性,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25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为试验组,另选取125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运用免疫酶法分别对两组进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测定,并通过ELISA法对幽门螺杆菌IgG抗体和IgA抗体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在幽门螺杆菌IgG抗体阳性的甲状腺炎患者中随机抽选50例患者并将其等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组不予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在完成治疗5个月后,再测定其TGAb和TPOAb滴度并与其治疗前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Ig G阳性率、Ig A阳性率分别为78.4%、66.4%、69.6%,对照组分别为41.6%、32.8%、39.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其TGAb和TPOAb的滴度对比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观察组则保持不变。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汪茂荣;姚平;陈碧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肺癌患者手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为降低肺癌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住院医院感染发生率,并对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按照患者术后是否采用镇痛,将患者分为术后镇痛组54例和非镇痛组32例,观察术后采用镇痛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结果8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2例,发生率为13.95%,其中切口感染2例占16.67%、泌尿道感染1例占8.33%、下呼吸道感染9例占75.00%;术后非镇痛组患者发生感染9例,发生率为28.13%,镇痛组患者发生感染3例,发生率为5.56%,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术后采用镇痛泵后镇痛效果显著优于未使用镇痛泵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且与患者术后是否使用镇痛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周程;朱华东;马婷婷;陶红蕾;胡兵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致严重脓毒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采用尾静脉注射法初步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严重脓毒血症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kg ,其余5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白色假丝酵母菌液1 ml/kg (浓度为4×108集落形成单位/L )造成严重脓毒血症;分别于6、12、24、36、48 h各时间点采血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并观察大鼠肝、心、肺、肾等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结果各处理组血常规白细胞及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白细胞于6h开始逐渐降低,于24h时达低值,之后有所上升;谷草转氨酶6h开始升高,12 h升高明显,在24 h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尿素和肌酐在6、12 h变化不明显,在24 h及之后有大幅度上升,48 h达高峰,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动物多个器官明显受损。结论大鼠尾静脉注射白色假丝酵母菌液可致大鼠体内广泛炎症反应,并伴有多器官损伤,其改变符合严重脓毒血症的标准和特征,该研究成功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脓毒症动物模型,为真菌脓毒血症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张继红;赵燕;李刚;范卫;史继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900例临床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0例患者中有7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8.67%;IC 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普外科等科室的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意识障碍、应用机械通气、住院时间≥10 d、有侵入性操作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行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9)、意识障碍(OR=2.798)、机械通气(OR=2.074)、住院时间(OR=1.719)、侵入性操作(OR=4.218)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OR=1.842)均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年龄、意识障碍、机械通气、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等均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加相关经费投入、提高人员预防控制意识,特别是充分发挥护理管理在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梁俊华;刘芬;王汉;王普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腹膜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腹膜透析(PD)患者并发呼吸道感染(RTI)的诱因,以降低呼吸道感染。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医院收治的PD发生RT I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实施标准 PD治疗方案,并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对比PD发生RTI患者感染部位,分析PD发生RTI患者病原菌分布,并综合分析 PD发生RT I诱因。结果 PD发生RT I患者的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共分离出病原菌21株,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菌属,分别占33.33%、23.81%、9.52%、9.52%、9.52%;经 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后发现,年龄、蛋白尿程度、血清白蛋白及合并糖尿病等指标为 PD发生RTI的危险因素,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则是PD发生RT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D并发RTI有较多诱因,临床治疗时应加以关注,为预防RTI ,可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避免发生RTI。

    作者:毛雅梅;许旭春;周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降低手术室开放性创伤手术感染鱼骨图与流程图应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鱼骨图和流程图在手术室开放性创伤手术感染中的应用效果,以降低手术时开放性创伤手术的医院感染率。方法2010年1月始医院对开放性创伤手术的感染因素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并据此设计出流程图并实施;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于医院收治的124例开放性创伤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鱼骨图和流程图实施前的138例开放性创伤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感染率、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7±1.8)h、手术出血量为(780±230)ml、住院时间为(24.7±4.5)d、伤口愈合时间为(17.3±5.6)d、术后感染率为30.43%,观察组分别为(2.5±1.3)h、(460±120)ml、(13.5±3.1)d、(8.6±2.6)d、4.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放性创伤手术感染中应用感染因素鱼骨图和感染管理流程图,可以有效提高开放性创伤手术的护理质量,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钟宝英;杨玲燕;黄倩倩;沈立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2012年医院多药耐药菌监测与分析

    目的:探讨2012年临床多药耐药菌的分布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Walk Away40 SI细菌分析仪对2012年1-12月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采用WHO‐N E 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从临床送检的10826份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3148株,其中多药耐药菌491株占15.60%,革兰阴性菌363株占73.93%,革兰阳性菌128株占26.07%,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8.33%、17.11%、16.50%、10.59%、8.56%;多药耐药菌在临床科室分布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神经外科、骨科和 IC U ,分别占26.68%、18.74%和10.39%。结论细菌的多药耐药性在临床分离菌株中非常普遍,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郭健莲;邱跃灵;江先海;肖斌龙;刘惠娜;李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育不孕症患者术前病毒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不育不孕症患者术前病毒感染状况,并探讨检测术前4项在不孕不育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进行侵入性治疗的不孕不育患者4935例,术前采用ELISA法对所有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艾滋病抗体(抗 HIV Ⅰ/Ⅱ型)、丙型肝炎抗体(抗 HCV)以及梅毒抗体(TP‐AB)进行检测,并分析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结果不育不孕症患者中 HBsAg检测阳性率为8.67%,其中男性9.00%,女性8.33%;HCV抗体检测阳性率为0.26%,其中男性0.28%,女性0.25%;T P‐AB检测阳性率为2.94%,其中男性1.78%,女性4.16%;HIV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0;2010-2012年患者的 HBsAg、抗 HCV、抗HIVⅠ/Ⅱ型及T P‐AB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 P‐AB的感染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结论对不孕不育患者进行治疗前有效检测术前4项对其预防感染、及时治疗以及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荣香;付伟平;陶琪;熊景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了2011年5月-2013年3月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的324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回顾性分析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感染部位分布、影响因素以及病原菌种类等。结果324例血液透析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为16.05%;感染部位以肺部、泌尿道为主,分别占32.7%和23.1%,其次依次为血管通路、腹膜炎、肠道、皮肤;共分离出病原菌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占47.7%,革兰阳性菌15株占34.1%,真菌8株占18.2%;年龄>60岁、静脉置导管、血红蛋白≤90 g/L、血清白蛋白<30 g/L、伴有糖尿病肾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肾内科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对此需要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晏丽云;晏萍英;张竞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浆成分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利用亚甲蓝(M B )光化学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过程后血浆中主要成分的变化,为临床上制备安全可靠的血浆提供指导方法。方法将随机采集的30份6 h内的新鲜血浆100 m l称重后留样,试验部分血浆加入MB ,并进行病毒灭活光照和过滤,病毒灭活过程完成后,比较实验血浆病毒灭活过程前后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凝血因子Ⅷ(FⅧ)、C级纤维蛋白原(Fib)、VWF等指标的差异。结果病毒灭活前凝血因子(FⅧ:C)为(113.44±22.43)%、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为(225.67±48.32)mg/dl、凝血因子(FV :C)为(75.34±15.68)%、MB浓度为(1.14±0.22)μmol/L ,在经过病毒灭活过程后FⅧ:C为(92.01±15.83)%、Fib(183.62±37.48)mg/dl、FV :C(58.99±14.43)%、MB浓度(0.27±0.14)μmol/L ,均较灭活前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虽然也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浆 FⅧ:C、VWF、Fib、FV :C、血浆容量均有所影响,但还是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临床用血标准,所以采用病毒灭活可以在保留血浆基本成分的情况下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作者:宋飞峰;李竹兰;杨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显效率95.0%,对照组8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为(3.8±1.5)d、止咳时间(3.2±0.5)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5.6±2.3)d、不良反应发生率11.7%,对照组分别为(4.5±1.5)d、(4.5±1.0)d、(7.8±2.5)d、40.0%,观察组时间均明显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感染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质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菊花;柴红英;陶然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行中心静脉留置透析导管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透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置管种类及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病原菌培养结果。结果286例留置中心静脉透析导管患者,发生CRBSI 28例,发生率为9.79%;共分离出病原菌2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占71.44%,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8株占28.56%,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褪色沙雷菌为主;年龄>60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导管留置时间>2周、行股静脉置管与CRBSI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RB‐SI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高龄、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长、股静脉置管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春琴;黄敏;翁明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尿路感染粪肠球菌与屎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中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尿路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0例医院尿路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粪肠球菌126株及屎肠球菌85株,分析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耐药性。结果粪肠球菌对四环素、红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7.78%、67.46%、37.30%、32.54%,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屎肠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G、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90.0%,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126株粪肠球菌中产酶6株,产酶率为4.76%;85株屎肠球菌中产酶11株,产酶率为12.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较大差异,多药耐药肠球菌的出现也为临床的治疗带来很大难度;对于肠球菌属感染患者的治疗需要重视对菌株的培养以及耐药性分析,减少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以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马媛;韦霖;周九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评价

    目的:探讨超声在肛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2月医院收治的肛周感染性疾病患者64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接受超声检查,将超声诊断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超声在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结果64例患者均经手术确诊,其中单纯性肛周脓肿多,共34例占53.12%;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为92.19%,其中单纯性肛周脓肿为94.12%、复合型肛周脓肿为78.57%、肛瘘为100.00%;肛周脓肿患者肛周软组织表现为回声增强,可见一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包块,包块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包块周边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肛瘘患者瘘道表现为管状低回声区,腔内可见液性暗区或不均质回声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符合率高,能够对肛周感染性疾病做出准确的分型,且能够提供脓肿大小和范围等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微珍;曾达开;刘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征,为预防和控制VA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4月胸外科230例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0例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 P 46例,在分离出的58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5.52%,革兰阳性菌占24.14%,真菌占10.34%;VA P的发病率与插管时间、气囊内压力、床头抬高、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有关( P<0.05)。结论插管时间、气囊压力>20 cm H2 O、床头抬高≥30°、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是降低V A P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以降低VAP的发生。

    作者:齐战;刘俊霞;张月花;杨大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PDCA 循环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循环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的效果,以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5月-2013年5月医院接收治疗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患者720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各36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感染控制管理,管理组患者行 PDCA循环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室感染病原菌检出率、手术室消毒效果、患者切口感染率。结果对照组检出率高达18.33%而观察组仅为6.38%,对照组显著高于管理组(P<0.05);手术室消毒效果对照组均显著低于管理组(P<0.05);对照组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用于预防手术室医院感染能够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构建手术室安全环境,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邹彦;陆雪飞;朱秀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102份样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0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0株占64.2%,革兰阳性菌26株占23.8%,真菌13株占12.0%;共分离出多药耐药菌36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5株占41.7%,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占30.6%,鲍氏不动杆菌8株占22.2%;多药耐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34.0%,鲍氏不动杆菌对氨曲南、哌拉西林较敏感,耐药率<13.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细菌多药耐药现象严重,应引起临床人员重视。

    作者:李海燕;张艳艳;谢玉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腹部创伤手术术后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和方法,总结出腹部创伤手术术后感染的治疗经验并进行推广应用。方法选取创伤外科2006-2014年行腹部创伤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对发生术后感染的23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进行研究,总结治疗经验及治疗效果,统计分析腹部创伤术后患者的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腹部创伤手术患者中发生感染23例,感染率为15.33%;感染部位以切口感染为主,占56.5%,其次为腹腔感染、腹膜后感染,分别占26.1%、17.4%;23例术后感染患者经治疗后,治愈22例,治愈率为95.7%,1例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结论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感染率较高,采用体格检查以及CT检查等方法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跟踪观察,尽早发现患者的感染部位以及感染程度,对于感染的治疗很有必要;采用穿刺引流术等方法治疗腹部创伤手术术后感染,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建科;金平;李子龙;楼卫英;张德锋;朱建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IC U 急诊开颅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行急诊开颅术后入住IC U监护治疗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285例急诊入院行开颅手术治疗的危重患者,对其术后在IC U监护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并对医院感染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6.8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4.17%,其次为颅内感染,占14.58%;共检出病原菌59株,排前5位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2.03%、16.95%、15.26%、15.26%和13.56%;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呼吸机使用、动静脉置管、ICU住院时间是影响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和ICU住院时间是急诊开颅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诊开颅术后ICU监护治疗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个危险因素相关,应加强医院监督管理及相关制度落实,有效控制感染率。

    作者:孙来芳;陈大庆;孔万权;王本极;金胜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围术期感染预防研究

    目的:探讨围术期感染在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重要性,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05年2月-2013年2月105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20例,予常规的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观察组5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围术期感染预防的管理,观察治疗后在感染相关指标和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感染率2.50%,观察组感染率0.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白细胞计数(15.54±2.34)×109/L、C‐反应蛋白(63.44±21.58)mg/L、IL‐1(75.68±34.31) ng/ml ,观察组分别为(11.37±1.95)×109/L、(34.57±16.46)mg/L、(34.24±13.58)n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12.4±3.4)d、生活质量评分(78.5±12.5)分、视觉模拟评分(6.8±2.1)分、下床活动时间(9.7±2.1)周、渗液消失时间(6.7±1.5)d,观察组分别为(10.6±2.9)d、(89.4±14.6)分、(9.5±3.1)分、(8.4±1.9)周、(5.8±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注重预防感染有助于提高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新苏雅拉图;高晓宇;刘峰;韩景全;张虎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