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元;叶晓光;王若伦
目的:分析对比抗菌药物管理前后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感染率,探讨抗菌药物管理对控制整形外科手术感染的重要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医院整形外科手术的155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进行抗菌药物管理将其分为抗菌药物管理组(2011年8月-2012年8月)850例和抗菌药物未管理组(2010年8月-2011年8月),分析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手术感染率。结果抗菌药物管理组Ⅱ类和Ⅲ类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高于Ⅰ类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管理组I类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抗菌药物未管理组Ⅰ类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未管理组700例患者中,1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57%;抗菌药物管理组850例患者中,5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0.59%,抗菌药物管理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抗菌药物未管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整形外科手术中,规范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外科手术中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可降低整形外科手术感染率,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刘羽;裴斌;李德胜;王谦;艾金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治疗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医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中随机选择47例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7例颅脑外伤术后未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患者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后抗菌药物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前GCS评分、手术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项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可得,脑室外引流时间>2 d、手术时间≥4 h、后颅窝手术、脑脊液漏、空腹血糖>11.1 mmol/L等指标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经针对性治疗,观察组患者痊愈的有40例,死亡7例,病死率为14.9%。结论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临床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杜忠胜;张雪芹;西永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支原体属感染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进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晚期孕妇1300例,对宫颈拭子标本进行支原体属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316例和阴性组984例,追踪观察并分析两组妊娠晚期孕妇的围产结局以及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300例妊娠晚期孕妇有316例支原体属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4.3%;阳性组孕妇切口感染率高于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妇支原体阳性组围产儿并发症:小于胎龄儿、低体重儿、新生儿肺炎以及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阳性组新生儿畸形的发生率较阴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晚期支原体属感染可引起多种孕产妇及围产儿并发症,产前检查应注意严格筛查支原体属并给予及时有效治疗,以降低不良围产结局。
作者:刘秀香;陶会芹;黑国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4月严重烧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465例,对其感染部位进行统计,分离菌株进行体外耐药性监测并统计多药耐药菌的耐药模式,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5例严重烧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以创面感染为常见,共发生310例占66.67%,其次是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46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米诺环素的耐药性高,耐药率为84.95%,其次是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及妥布霉素;26株多药耐药菌株中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为常见,耐药率42.31%,其次是对头孢吡肟+阿米卡星耐药率19.23%。结论严重烧伤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以创面感染为主,其次为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应采取必要措施积极预防感染发生,一旦发生感染可以阿米卡星或哌拉西林/他巴唑坦联合除头孢吡肟外的其他抗菌药物进行早期治疗。
作者:王公明;蔺景双;郝兴亮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肺癌化疗患者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3年5月医院收治的晚期肺癌化疗患者共527例,调查分析患者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527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06例,感染率为20.11%;共分离出病原菌12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71株占55.47%;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及年龄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是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及患者高龄是肺癌晚期患者化疗期间并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具有感染高风险的患者应在临床中做好相应的重点监护工作,重视对患者的免疫支持治疗。
作者:尚学琴;王继营;段玉印;俎云芬;田丹;阎婷婷;刘建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从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3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率及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6例患者中有2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12%;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和手术切口感染,分别占39.13%、34.78%、26.09%;共检出病原菌23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6株占69.56%;患者年龄、有慢性病史、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均是诱发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易发生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针对可能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陈定中;赵海;唐闻海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相关炎性指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于医院就诊的12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34例克罗恩病患者为研究对象,57名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的新鲜粪便进行菌群分析,比较菌群变化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采用 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内酵母菌属(2.29±0.41)CFU/g、双歧杆菌属(5.20±0.53)CFU/g、乳杆菌属(5.62±0.12)CFU/g、肠球菌属(6.58±0.23)CFU/g、拟杆菌属(5.64±0.28) CFU/g、消化球菌属(6.35±0.25)CFU/g、小梭菌(3.61±0.30)CFU/g 的数量明显增加,而真杆菌属(1.62±0.24)CFU/g的数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结果阳性检出率与菌群数量变化结果基本相附;而菌群与炎性指标有相关性。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其发病与真杆菌属数量的减少有关。
作者:宋军民;杨超;常远;夏坤锟;王朝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分析血液科住院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预防对策,为临床减少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医院血液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34.67%;年龄≥60岁、住院时间≥15 d、使用二联抗菌药物、有化疗及有侵入性操作方面为感染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60岁、住院时间≥15 d、使用二联抗菌药物、有化疗、有侵入性操作均为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科的住院患者在临床上并发医院感染前应分析相应的危险因素,实施合理的预防对策,终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韩向梅;张帆;崔彬;芮春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EC O )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椐。方法选取2011年2-6月连云港地区医院临床分离的ECO 62株,采用PCR扩增ECO的 gy rA和p arC基因,并作序列分析,检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拓扑异构酶)突变;PCR法检测qnrA、qnrB、qnrS和aac(6′)‐Ib‐cr 4种质粒介导耐药基因,观察分析各种耐药机制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MIC值及敏感性影响,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2株ECO中有36株发生 gy rA基因变异,p arC基因突变共42株,所有 gy rA基因的变异均同时发生 p arC基因突变;10株菌检测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扩增阳性,其中 qnrB基因1株、qnrS基因4株、aac(6′)Ib‐cr基因5株,未检测到qnrA基因;共有2株菌检测到膜泵外排机制;所有喹诺酮类耐药菌株均存 gyrA基因突变,其他耐药机制虽然使萘啶酸和环丙沙星的MIC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均在敏感范围以内。结论 ECO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存在多种耐药机制,靶位(拓扑异构酶)突变是引起 ECO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作者:茆海丰;刘洪书;赵勇;营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感染细胞百分比(PIC)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早期诊断中的参考价值,以指导早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做出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医院接受机械通气>48 h且怀疑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标准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对两组患者的PCT水平和每百个吞噬细胞内PIC进行对比,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PCT水平和每百个吞噬细胞内PIC分别为(1.57±0.80)ng/ml和(1.17±0.31)%,观察组患者的PCT水平和PIC分别为(3.19±1.39)ng/ml和(3.03±1.43)%,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降钙素原与PIC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瓦永禄;孟建斌;华岚春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应用快速生物监测法对植入型器械的灭菌效果进行监测,解决传统生物检测时间过长问题。方法自2010年9月-2013年12月医院应用3M290G快速生物监测阅读器、用1292自含式生物指示剂,对植入型手术器械灭菌进行快速生物监测618锅次,快速监测法每次培养3 h观察结果。结果对植入型器械高压蒸汽灭菌进行快速生物监测共618锅次,监测结果均合格;快速生物指示剂培养仅需3 h即可判断结果,而普通生物监测至少需要48 h才能出结果,由此得出快速生物监测明显缩短了出结果的时间。结论快速生物监测法3 h出结果,快速为植入型器械提供灭菌成功信息,保证植入型手术器械的快捷发放,安全使用,缩短手术患者等待手术的时间,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江燕琼;庄志明;黄闽湘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旨在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胎膜早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3年11月入住医院的80例胎膜早破孕妇临床资料,分为感染组30例、非感染组50例,分别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胎膜早破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例胎膜早破孕产妇中感染21例,新生儿感染9例;母体常见的感染部位为生殖道,新生儿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的方法,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住院时间、孕周、免疫力低下、尿道置管、破膜时间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时间、孕周、免疫力低下、尿道置管、破膜时间及无菌操作不严格为影响胎膜早破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胎膜早破并发感染的因素包括住院时间、孕周、免疫力低下、尿道置管、破膜时间及无菌操作不严格,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加以预防与控制。
作者:刘慧丽;陈俊红;张梅;谷红梅;宋兰贞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对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9月医院IC 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共190例作为研究对象,于机械通气前、后各采集患者痰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记录病原菌的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医院 VAP的发生率为48.4%;患者高龄、机械通气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制酸药物、留置胃管、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为VAP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5);检出的162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02株占63.0%,多数病原菌存在多药耐药性。结论多种因素与VAP的发生密切相关;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菌株多药耐药性现象较普遍。
作者:张军艳;何启强;周波;邓显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载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为减少缺陷儿的出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定量检测1025例孕妇血清中巨细胞病毒的含量,并采用Bayley 婴幼儿发育量表(BSID)分析新生儿的发育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5例孕妇中检出巨细胞病毒感染113例,感染率为11.0%;97例孕妇具有异常妊娠史,检出活动性感染26例,感染率为26.8%,明显高于无异常妊娠史孕妇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巨细胞病毒载量检测3、4级孕妇宫内感染率为87.9%,明显高于0~2级孕妇的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感染MDI、PDI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体内高载量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造成胎儿宫内感染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新生儿发育不良的重要因素,临床应做好相关防护工作。
作者:姚丽;张梅;郭先成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盐酸氨溴索联合气管镜灌洗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及血液氧饱和度(SaO2)等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重症肺部感染行气管切开的患者92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入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对支气管肺泡进行灌洗以及吸痰治疗,对比两组患者PaO2、PaO2/FiO2及SaO2等水平变化,数据采用 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PaO2、PaO2/FiO2及SaO2等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的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联合气管镜可有效改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PaO2、PaO2/FiO2及SaO2等水平,并缩短各项治疗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尚茜;商伟娜;翟琳;刘淑娟;李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胸部微创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情况,并总结预防感染的措施,以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医院收治的胸部微创手术患者500例,分析术后发生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病、术中出血量、术前肺功能检查、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并研究其与肺部感染的关系,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0例进行胸部微创手术的患者中有89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7.8%;年龄>60岁、有慢性疾病及有吸烟史是患者肺部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 P<0.05);胸部微创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前肺功能检查气道阻塞肺活量的测定(FEV1/FVC )及术中出血量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住院时间为10~24 d ,平均为(15.6±2.3)d。结论年龄>60岁、有慢性疾病及有吸烟史是肺部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有效干预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学兆;陈芳;石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 )患者感染控制的影响,总结临床经验,为临床降低NSICU患者的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于2012年11月-2013年12月NSICU收治的患者共684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2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易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20例、26例次,感染率5.85%、例次感染率7.60%;对照组患者发生感染45例、69例次,感染率13.16%、例次感染率20.18%;观察组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分别占57.69%、57.97%;其次为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控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感染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上广泛应用。
作者:薛晓英;杨艳丽;杨春;刘轩;曾立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了解2011-2013年铜绿假单胞菌(PAE)的感染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出1053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MIC法,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3年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053株,其中从痰液中分离991株占94.11%;3年耐药率高的抗菌药物为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氯霉素和米诺环素,均为100.00%;3年耐药率均<20.00%的抗菌药物有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多黏菌素B和黏菌素;耐药率增幅较大的抗菌药物为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分别由2011年的6.65%、8.82%上升至2013年的37.24%、21.62%。结论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黄贺梅;韩忠敏;魏永鸽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并探讨手显微外科智能温箱应用于断指再植/再造术,以降低术后医院感染率,从而更好的提高断指存活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受治疗的断指再植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0例;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应用智能温箱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鹅颈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感染率、断指存活率、血管危象发生率,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6例,感染率5.45%,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17例,感染率15.45%;观察组患者断指存活103例,存活率为93.64%,对照组患者断指存活91例,存活率为82.73%;观察组血管危象发生8例,发生率为7.27%,对照组血管危象发生21例,发生率为19.0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智能温箱应用于手显微外科治疗断指再植术中可以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率,并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率,提高断指存活率,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黄红波;俞巍;彭清荣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研究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ag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为其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21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情况A组(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组)71例、B组(Cag -幽门螺杆菌感染组)77例和C组(Cag+幽门螺杆菌感染组)70例,将3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 )、血脂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统计比较,数据采用 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组及C组的血清 Hcy、总胆固醇(TC)水平分别为(15.75±1.68)μmol/L、(4.79±0.41)mmol/L及(22.64±1.95)μmol/L、(5.80±0.47)mmol/L ,均高于A组的(10.21±1.36)μmol/L、(4.02±0.37)mmol/L ,C组则高于B组;B组及C组的冠状动脉双支及三支病变分别占32.47%、31.17%和42.86%、42.86%,均高于A组的16.90%、16.90%,C组则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ag+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较大,其可显著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应引起重视。
作者:韩宏毅;方文胜;张艳 刊期: 201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