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关因素与治疗

杜忠胜;张雪芹;西永明

关键词:颅脑外伤, 手术, 颅内感染, 因素,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治疗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医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中随机选择47例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7例颅脑外伤术后未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患者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后抗菌药物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前GCS评分、手术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项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可得,脑室外引流时间>2 d、手术时间≥4 h、后颅窝手术、脑脊液漏、空腹血糖>11.1 mmol/L等指标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经针对性治疗,观察组患者痊愈的有40例,死亡7例,病死率为14.9%。结论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临床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调查与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制定感染控制政策与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医院某血液病房的36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采用1∶1方法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各18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差异,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患者住院平均总费用为34394元,非感染组患者为14049元;不同年龄段患者住院平均总费用差值不同,在13969~27179元,比值为2.20~2.56;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在8~11.5 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感染发生后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并且直接经济损失因患者年龄段不同而有所差异。

    作者:王书会;王静娜;刘芸宏;吴晓慧;李颖霞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IgA肾病患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病理与临床预后研究

    目的:探讨Ig A肾病患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与预后研究,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35例Ig A肾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资料,均经过肾组织活检确诊,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例IgA肾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者中肾小管轻度病变占69.5%,中度和重度分别占31.2%和2.1%,间质轻度病变者86.5%、中度者13.5%;活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以C3为主,系膜区和外周血管袢颗粒状Ig A染色;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基础疾病、蛋白尿、小管损伤程度4项为影响IgA PIGN的单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A肾病患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临床病理分析光镜下可见弥漫性增生性系膜增生以及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等,免疫荧光以C3沉积为主,电镜下可见驼峰样改变;并且患者年龄越大、蛋白尿含量越高、患有基础疾病以及小管损伤度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作者:杨晓峰;王晓英;刘春忻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降钙素原与感染细胞监测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感染细胞百分比(PIC)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早期诊断中的参考价值,以指导早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做出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医院接受机械通气>48 h且怀疑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标准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对两组患者的PCT水平和每百个吞噬细胞内PIC进行对比,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PCT水平和每百个吞噬细胞内PIC分别为(1.57±0.80)ng/ml和(1.17±0.31)%,观察组患者的PCT水平和PIC分别为(3.19±1.39)ng/ml和(3.03±1.43)%,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降钙素原与PIC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瓦永禄;孟建斌;华岚春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激光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经过尿道利用2μm激光进行前列腺切除术后的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感染的原因分析,为降低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的尿路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250例前列腺增生需行2μm激光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进行试验研究,术后第4天采集患者的尿液进行病原菌培养,将试验所得的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0例患者术后有55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2.0%;共检出5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1株占54.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导尿管的留置时间≥3 d、合并有糖尿病等及出现引流不佳是术后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经尿道2μm激光进行前列腺切除术后,虽然预防性的应用抗菌药物,但是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

    作者:袁迎霞;张大虎;程袁园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胸部微创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目的:研究胸部微创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情况,并总结预防感染的措施,以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医院收治的胸部微创手术患者500例,分析术后发生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病、术中出血量、术前肺功能检查、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并研究其与肺部感染的关系,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0例进行胸部微创手术的患者中有89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7.8%;年龄>60岁、有慢性疾病及有吸烟史是患者肺部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 P<0.05);胸部微创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前肺功能检查气道阻塞肺活量的测定(FEV1/FVC )及术中出血量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住院时间为10~24 d ,平均为(15.6±2.3)d。结论年龄>60岁、有慢性疾病及有吸烟史是肺部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有效干预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学兆;陈芳;石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微量元素联合兰菌净预防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多种微量元素联合兰菌净预防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效果,以期为老年人预防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于2003年1月-2010年3月进行健康体检人员98名,年龄52~71岁、平均(61±4.2)岁,随机分为研究组51名和对照组47名,研究组给予兰菌净舌下滴入联合微量元素口服,对照组单纯给予多种微量元素口服用药,比较两组老年人用药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含量变化及用药后1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药前两组老年人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两个月研究组IgA、Ig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M 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老年人进行随访,1年内51名研究组发生1、2次及≥3次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1.57%、9.80%及1.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43%、12.77%及1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种微量元素联合兰菌净能有效预防与减少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次数,免疫球蛋白均有所增加。

    作者:周小果;郑大炜;韩玉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血清内皮素-1的变化与疾病预后关系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分型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与疾病预后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130例,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分为普通组41例、重症组64例与危重症组25例,对比3组患儿心率、血白细胞计数、血糖、ET‐1等水平,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症组与危重症组患儿心率、血白细胞计数均较普通组显著升高(P<0.05),危重症组较普通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重症组相比较,危重症组年龄偏小、血糖水平偏高;ET‐1水平危重症组患儿明显高于普通组与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T‐1水平是导致危重症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T‐1水平是导致EV71患儿危重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检测ET‐1水平,对EV71患儿临床治疗与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洁;娄洁婵;李素华;陈均亚;徐志伟;陈喻;陈益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临床送检的10058份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和M IC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58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病原菌102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95株占38.5%、革兰阴性菌571株占55.7%、厌氧菌26株占2.5%、真菌34株占3.3%;分离多的为大肠埃希菌245株占23.9%,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9.4%、13.9%、7.7%及4.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3.3%和74.9%,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葡萄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4.9%和45.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0.4%和14.7%。结论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居首;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高,耐药性严重。

    作者:孙雁鸣;鲁海燕;余丹青;余道军;周田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海口市不同人群输血传播病毒感染调查

    目的:了解海口市不同人群中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 ,TTV)的感染状况,为进一步探究T T V的传播途径提供基本依据。方法于2013年1-12月采用半巢试PCR技术对530例患者及116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TTV‐DNA进行检测,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6例不同人群的血清样本,共检测出TTV‐DNA 阳性160例,阳性率24.77%,其中静脉吸毒患者阳性率高,阳性率为41.38%,其次为性病高危人群,阳性率为37.35%,健康体检者的阳性率低,阳性率为10.34%;T T V与HBV合并感染常见,其次是 HCV ,单独T T V感染的阳性率为16.67%。结论海口市人群中存在较为广泛的 T T V感染,其中静脉吸毒者和性病患者是TTV感染的高危人群。

    作者:王娇华;陈海波;周君霞;黄海妹;张运帝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眼科患者术后不同换药时机对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换药时机对眼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为降低眼科手术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行眼睑手术患者3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患者于术后48 h进行局部换药,观察组患者于术后24 h对手术部位进行局部换药;对两组患者感染率进行统计,并于术后7 d对两组患者切口愈合进行评价,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无感染病例,对照组有4例患者确定感染,感染率为2.50%,对照组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甲、乙及丙级切口愈合率分别为91.88%、6.88%及1.25%,观察组分别为96.88%、3.13%及0;两组患者切口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眼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换药有利于其切口愈合,减少感染的发生,术后24 h是较为理想的换药时机。

    作者:杜哲;赵翠联;李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孕产妇胎膜早破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旨在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胎膜早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3年11月入住医院的80例胎膜早破孕妇临床资料,分为感染组30例、非感染组50例,分别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胎膜早破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例胎膜早破孕产妇中感染21例,新生儿感染9例;母体常见的感染部位为生殖道,新生儿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的方法,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住院时间、孕周、免疫力低下、尿道置管、破膜时间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时间、孕周、免疫力低下、尿道置管、破膜时间及无菌操作不严格为影响胎膜早破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胎膜早破并发感染的因素包括住院时间、孕周、免疫力低下、尿道置管、破膜时间及无菌操作不严格,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加以预防与控制。

    作者:刘慧丽;陈俊红;张梅;谷红梅;宋兰贞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烧伤患者巨细胞病毒复发感染对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巨细胞病毒复发感染对预后的影响,以及巨细胞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0月烧伤总面积≥15%且巨细胞病毒(HCM V )IgG抗体阳性患者132例,根据其HCMV‐DNA是否阳性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HCMV‐DNA阳性,B组为阴性;对两组患者脓毒血症发生率以及存活率进行统计,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发生脓毒血症的发生率A组为57.97%、B组为22.22%,A组患者脓毒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存活率A组为84.06%、B组为95.25%,A组患者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巨细胞病毒复发感染的烧伤患者脓毒血症及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因此对于烧伤患者应积极预防巨细胞病毒复发感染,一旦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则应积极给予敏感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谭静雷;张帆;王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13年7月医院外科手术科室2137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所有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后参与调查,对每一份病历进行逐项查阅,并填写统一的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登记表和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统计分析其感染患者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137例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2例,感染率为4.77%,发生医院感染科室以普通外科患者感染率高,共37例达6.21%;术前患者ASA≥评分Ⅲ级、患有糖尿病及术前住院时间>3 d、术中患者手术时间≥3 h、应用全麻、切口长度>20 cm、术中出血量>300 m l及术后患者放置引流管及引流时间>10 d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P<0.05)。结论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需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林小婷;吴美宁;谢小蔓;林福秀;符小婧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治疗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3年11月肝胆外科72例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送检的标本进行培养,并对检出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例术后感染患者共检出86株病原菌,标本来源主要为胆汁占25.58%;86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55株占63.95%;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妥布霉素与阿米卡星有较低的耐药性,均<40.00%。结论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病原菌对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肝胆外科患者术后出现感染后应及时选择耐药性比较低的抗菌药进行治疗。

    作者:鲍继锋;鲍星;吴哲高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

    目的:研究尿路感染与留置导尿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以提高尿路感染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医院收治的92例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病原菌感染类型及不同年龄、留置尿管时间、尿潴留对尿路感染的影响,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2例尿路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共31株占33.69%;不同年龄患者中以45~70岁发生尿路感染高,感染率为57.61%;留置尿管滞留9~14 d的患者尿路感染率高,感染率为59.78%;尿潴留评分为6~10分者尿路感染率高,感染率为66.30%,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留置尿管滞留的时间、患者的年龄及尿潴留均为尿路感染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后,能有效减少尿路感染率。

    作者:张弦;林尔将;陈力;李志家;洪诗哲;刘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腹腔一次性灌洗预防老年患者阑尾切除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一次性灌洗对老年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性,以期提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3月410例老年阑尾切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05例予腹腔引流预防切口感染,观察组205例予腹腔一次性灌洗治疗,观察治疗后在切口感染率等方面差异性,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结果切口愈合对照组甲级愈合率37.56%、乙级愈合率45.85%、丙级愈合率16.59%,观察组甲级愈合率56.1%、乙级愈合率39.02%、丙级愈合率4.88%;并发症对照组总发生率为13.66%,观察组总发生率为5.85%;切口感染对照组为13.66%,观察组为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一次性灌洗能降低老年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恢复较快、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治疗时间。

    作者:刘骏斌;华逸;赵延波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临床诊断及治疗,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4月68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患者,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效果等,总结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情况,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临床表现以体温升高33例占48.53%、膝关节肿痛65例占95.59%、髌上囊压痛阳性59例占86.77%为主;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30 mmol/L者47例占69.12%、红细胞沉降率>50 mm/h者49例占72.06%、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20 g/L者45例占66.18%;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常见,共44株占60.27%;经过一系列保守或手术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均明显得到改善,关节镜复查正常率为89.71%。结论早期诊断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感染,并及时行关节镜下清理术,抗菌药物治疗,辅以积极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樊瑾;刘文杰;刘晓松;彭文俊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目的:观察研究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ag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为其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21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情况A组(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组)71例、B组(Cag -幽门螺杆菌感染组)77例和C组(Cag+幽门螺杆菌感染组)70例,将3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 )、血脂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统计比较,数据采用 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组及C组的血清 Hcy、总胆固醇(TC)水平分别为(15.75±1.68)μmol/L、(4.79±0.41)mmol/L及(22.64±1.95)μmol/L、(5.80±0.47)mmol/L ,均高于A组的(10.21±1.36)μmol/L、(4.02±0.37)mmol/L ,C组则高于B组;B组及C组的冠状动脉双支及三支病变分别占32.47%、31.17%和42.86%、42.86%,均高于A组的16.90%、16.90%,C组则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ag+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较大,其可显著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应引起重视。

    作者:韩宏毅;方文胜;张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发病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相关炎性指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于医院就诊的12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34例克罗恩病患者为研究对象,57名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的新鲜粪便进行菌群分析,比较菌群变化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采用 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内酵母菌属(2.29±0.41)CFU/g、双歧杆菌属(5.20±0.53)CFU/g、乳杆菌属(5.62±0.12)CFU/g、肠球菌属(6.58±0.23)CFU/g、拟杆菌属(5.64±0.28) CFU/g、消化球菌属(6.35±0.25)CFU/g、小梭菌(3.61±0.30)CFU/g 的数量明显增加,而真杆菌属(1.62±0.24)CFU/g的数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结果阳性检出率与菌群数量变化结果基本相附;而菌群与炎性指标有相关性。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其发病与真杆菌属数量的减少有关。

    作者:宋军民;杨超;常远;夏坤锟;王朝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在小儿脓毒症血流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性疾病中的含量,从而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90例,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患儿各45例;测定患儿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含量,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脓毒症组C‐反应蛋白为(119.34±17.34)m g/L、降钙素原为(11.92±1.59)μg/L ;非脓毒症组C‐反应蛋白为(46.12±16.60)m g/L、降钙素原为(1.41±0.42)μg/L ,脓毒症组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在小儿脓毒症血流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性疾病中的早期诊断有一定鉴别作用,其中,降钙素原意义更大,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张福蓉;刘瑶;王方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