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林;宋展;刘延娟;钱国武;史娟;张海洋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围术期针对性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分析其对降低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拟行白内障手术患者500例(527眼)为研究对象,采集入院后术前未使用与使用抗菌滴眼液后结膜囊及内眦局部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术前3d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滴眼液至术前,观察患者术后眼内炎发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滴眼液使用前结膜囊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78.18%,抗菌滴眼液使用后结膜囊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27.32%,检出病原菌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分别占92.96%、92.36%,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治疗前后分别占74.27%、74.31%;根据药敏使用结果,术前选择相对耐药率较低的抗菌滴眼液进行治疗,527只眼术后均无眼内炎发生。结论多数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内存在革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术前给予抗菌滴眼液治疗能明显降低结膜囊致病菌培养阳性率,有助于预防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作者:王玉娟;霍永军;张承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 T )检测的临床意义,为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早期发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患者126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组62例、非腹膜炎组64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人员60名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血清PCT水平检测,比较其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结果腹膜炎组、非腹膜炎组和健康对照组 PCT 水平和阳性率分别为(5.25±1.72)(0.68±0.16)(0.51±0.13)μg/L和88.71%、4.69%、3.33%;腹膜炎组PC T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腹膜炎组和健康对照组( P<0.05);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治疗后血清PC T表达水平和阳性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PC T水平在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中明显升高,是一项良好的对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指标。
作者:陶瑾;申新宏;艾永红;杨玉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对临汾地区重症监护病房(IC U )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菌株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为其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临汾地区IC U住院患者所分离出的386株铜绿假单胞菌和279株鲍氏不动杆菌为研究对象,对其感染分布部位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分离出的386株铜绿假单胞菌在痰及咽拭子检出高,共243株占62.95%,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均>60.00%;分离出的279株鲍氏不动杆菌在痰液及咽拭子检出高,共145株占51.97%,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高,耐药率均>70.00%;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均在 IC U 及呼吸科检出率高,分别为32.14%、22.31%,23.24%、21.05%。结论 IC U患者发生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多的部位是下呼吸道,且耐药性严重,临床治疗中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崔向荣;井宣;武学清;李强;王振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使用人工喷射液滴模拟咳嗽所产生飞沫,研究呼吸道传染病经空气传播的路径,评估室内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建立实地研究方法。方法在洁净度为100级的洁净实验室内以可控方式使用喷嘴喷射含有与人类唾液相似非挥发性的液滴,使用基于光学干涉Mie成像技术的Particle Master IMI系统对液滴的数量及粒径分布进行测量,找到与文献报道的咳嗽所产生颗粒物数量及粒径分布相近数据。结果在选定的喷嘴喷射流量情况下,持续时间为1 s喷射过程中,喷嘴出口的液滴数量浓度为4个/mm3,相当于总共喷射出40500个液滴;喷射液滴粒径的分布特征与从文献数据获得的咳嗽呼出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曲线非常吻合,其小平方相关系数(又称决定系数)r2=0.88。结论成功使用具有唾液相似非挥发性组分人工合成物,采用可控方式制造出与咳嗽呼出颗粒物具有类似粒径分布的液滴谱系,为室内呼吸道传染病的飞沫传播路径及其感染风险研究提供了一种实地研究方法。
作者:魏方;关继祖;杨旭;俞宗岱;赵汝恒;马汉武;朱子犁;饶健;杨荣兴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新生儿预防感染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胎膜早破新生儿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新生儿科400例胎膜早破新生儿临床资料,对预防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及预防用药中CRP升高转为治疗用药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0例胎膜早破新生儿预防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7.5%,仅有10例新生儿未使用抗菌药物;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为阿洛西林,占67.8%;仅有25例新生儿CRP升高,需要给予升级治疗。结论胎膜早破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不同抗菌药物的预防抗菌能力有所差异,对于胎膜早破新生儿应该合理给予预防感染药物。
作者:巴依尔才次克;朱艳萍;王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AF‐C型阻菌式低噪声吸氧管其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氧疗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吸氧装置,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选取2013年5-8月入住医院呼吸科需长期氧疗的120例患者,分别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A F‐C型阻菌式低噪声吸氧管,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吸氧管,分别在第5天进行病原菌培养,并比较氧疗期间患者舒适度情况,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中病原菌阳性检出率达18.3%,试验组患者中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0;两组患者的舒适度进行调查显示,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达96.7%,而对照组满意度仅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 F‐C低噪声阻菌式吸氧管可有效防止病原菌污染,患者舒适度高,可有效控制因吸氧引起的医院感染。
作者:董雪;吕鹏;李程;白冰;赵琪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不能明确诊断侵袭性真菌病(IFD )的临床资料,利于早期把握抗真菌治疗时机,降低病死率。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118例血液系统疾病且不能明确诊断IFD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感染部位及各不同相关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8例未达到IFD诊断患者分为不能诊断IFD但治疗有效88例和排除IFD诊断30例;真菌感染部位均以呼吸道为主,占64.77%;以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者发生率高,10.24%;8~14 d粒细胞缺乏更为明显;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患者;所有上述病例应用抗真菌药物时均已同时应用≥3种抗菌药物,以碳青霉烯类为主,并均联合应用了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结论临床可能对终排除IFD诊断的患者应用了抗真菌治疗,但在患者重症感染而高度疑似IFD阶段,抗真菌治疗利大于弊,可挽救部分患者生命。
作者:林雪梅;邓琦;赵明峰;李玉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出的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6月-2014年6月医院18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942株,占52.3%,革兰阴性菌858株,占47.7%;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比例均较大,但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结论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基本持平,对抗菌药物耐药性高,要加强临床监测。
作者:杨双丽;汪红玲;俞梅;樊爱兰;梁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为降低感染率制定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月医院收治的6827例新生儿临床资料,分析85例发生医院感染新生儿的高危因素,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827例住院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85例,感染率为1.2%;85例医院感染新生儿中共分离出3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株占71.0%;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1500 g、住院时间≥9 d、胎龄<37周、气管插管、PICC置管是导致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临床上需要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罗洁;王亚娟;姚开虎;王慧欣;顾松;姜敏;丁翊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对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6月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目的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后外侧切口开胸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9±1.4)h,对照组(4.8±1.3)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胸腔开放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分别为(2.2±0.7)(2.1±0.7)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分别为6.7%、3.3%,低于对照组的10.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观察组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有助于保护肺功能。
作者:于鹏;王亮;张爱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了解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和医院感染现患率,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3年11月11日全天所有住院1192例患者,采用个案调查和床旁调查,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抗菌药物使用及病原菌检出结果,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查住院患者1192例,实查1180例,实查率98.99%;发生医院感染24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03%;调查118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568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14%,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381例,占67.08%;医院感染24例患者中,共检出1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株占80.00%。结论重症医学科、皮肤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三管、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使用前的标本送检是感染预防控制的主要工作重点。
作者:卢锋;刘丽萍;王定媚;陈红梅;牟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备皮方法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普外科术前备皮选择较好的方法,以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普外科手术患者549例,随机分为A组270例给予常规备皮,剔除手术视野内所有毛发;B组279例在备皮过程中不剔除毛发,而仅进行皮肤清洁;对伤口愈合进行统计,数据采用 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 组患者手术切口发生表浅感染和深部感染率分别为4.07%和0.74%,B组患者分别为6.09%和1.79%、B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Ⅰ类切口A组患者全部达到甲级愈合、B组患者甲级愈合率为95.83%;Ⅱ类切口A组患者甲级和乙级愈合率分别为97.74%和2.26%、B组患者分别为96.17%和3.28%,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应根据切口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备皮方式,Ⅰ类和Ⅱ类切口可以不剔除毛发,而直接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而对于Ⅲ类切口,则应先剔除毛发,然后再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由此通过个体化的备皮方式在保证患者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屠芳兰;贾彦霞;刘丽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 )中临床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痰液培养真菌阳性在V A P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IC U临床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1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痰培养结果分为真菌阳性组77例和真菌阴性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间及病死率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2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394株,其中真菌检出126株,占32.0%;在142例临床诊断的V A P患者中真菌阳性77例占54.2%;患者真菌感染与其年龄及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P<0.05);真菌阳性组及真菌阴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363±85)h和(300±67)h ,患者病死率分别为39.0%、4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真菌阳性率高,与其年龄及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作者:占大钱;陈娣;胡伟林;陈正平;李永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3年门诊共计3600张处方,以限定日剂量(DDD )为单位,分别计算3个年度抗菌药物的销售比例、使用强度、用药频度(DDDs)及每种药品的日治疗费用,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个年度中抗菌药物采购金额逐年增长,销售金额居于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535.27万元、喹诺酮类401.56万元及青霉素类311.36万元;3个年度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和左氧氟沙星;3个年度内抗菌药物DDDs排序位于前2名的均为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结论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仍有少数品种抗菌药物存在过量使用、联合用药率高,应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以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王克强;陶琳;冯绪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高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骨科收治的157例高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菌培养等分析其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创口感染患者23例,感染率为14.65%;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处理时间拖延越久,其感染率越高,骨折类型以GustiloⅢ型感染率高,为48.84%;病原菌分离共174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92株占52.87%,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其具有良好的抗菌疗效。结论高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与时间及骨折分型有关,感染主要是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通过加强无菌操作、严密监控耐药菌、合理使用抗菌药,可以降低感染率,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崔金雷;宋文超;李玉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HIN )的耐药性变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及健康儿童咽拭子标本中分离的261株HIN ,采用K‐B法测定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cefinase纸片检测菌株的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采用SAS 9.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共送检717份标本,检出261株H IN ,分离率为36.40%;3年呼吸道感染儿童H IN分离率呈下降趋势;健康儿童 H IN携带率呈上升趋势;儿童呼吸道感染 H IN对亚胺培南、头孢克洛100.00%敏感,健康儿童携带的H IN对亚胺培南、头孢唑林、头孢克洛、环丙沙星、氯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儿童H IN的分离率较高,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治疗 H IN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无法获得药敏结果可首选亚胺培南、头孢克洛进行治疗。
作者:乔海霞;张彦霞;张存辉;常月立;张玉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应激状态的变化,为患者应激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于医院进行诊治的3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32例高血压脑出血无颅内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血清应激素及氧化应激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轻症与重症感染患者的检测指标,数据采用SAS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清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及丙二醛(MDA)水平分别为(232.17±24.58)ng/ml、(65.35±7.48)ng/L、(313.97±32.79)ng/ml、(0.30±0.07)ng/ml及(4.45±0.53)μmol/L ,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症感染患者的波动高于轻症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应激状态变化较大,并且感染严重程度对其影响较大。
作者:张聿民;邓昌武;张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真菌感染的老年患者74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7例;A组患者给予氟康唑静脉滴注,B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静脉滴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痊愈率、好转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7.03%、10.81%及37.84%,B组患者分别为37.84%、32.43%及70.27%,B组患者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不良反应A组6例、B组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氟康唑相比伊曲康唑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真菌感染的效果更好,而且两种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差异不大,伊曲康唑是更为理想的治疗药物。
作者:鲁风云;张霞;李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切除术(L G )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老年胃癌患者腹腔镜胃切除术后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胃切除术老年胃癌患者,共120例,对其发生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3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9.17%;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腹腔及切口,分别占47.83%、26.09%、13.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胃癌患者 LG术后感染的发生与吸烟史、体质量指数、术前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白细胞水平、术前输血、病理分期和住院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术前输血和病理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可以通过戒烟、纠正血白细胞水平、保证营养供应、提高机体免疫力、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术前输血、缩短住院时间等措施,降低老年胃癌患者LG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吉国锋;陶有茂;马冲;戚少龙;肖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换药频率对混合痔术后创面感染的影响,寻找混合痔术后创面佳处理方法,以促进创口愈合。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混合痔手术患者51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54例,每天换药1次,B组263例,每天换药2次;对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感染率进行比较,对其局部疼痛及水肿进行评价分析,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组患者术后发生创面感染8例,感染率为3.15%,高于B组的1.14%;A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水肿评分分别为(3.06±0.21)分和(1.95±0.10)分,高于B组的(1.35±0.11)分和(0.16±0.0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痔术后每天2次换药可以有效减少创面感染发生率,促进创面愈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换药频率。
作者:祁之花;王世华;星艳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