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雷;宋文超;李玉华
目的:在原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合成T aqman探针,建立一种新的强直性脊柱炎基因 H L A‐B27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2年1-11月收集的医院强直性脊柱炎282例,优化各种PCR条件,并与多种方法比较,检测强直性脊柱炎及相关的各类疾病,同期选择100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阴性对照,采用SYBR法和Taqman特异性探针荧光定量检测法。结果 FQ‐PCR生成动力学有关的 PCR扩增曲线由荧光信号强度周期数,HLA‐B27的标准曲线是循环阈值之间线性关系(ct)和起始拷贝数;高度相关(0.999)揭示FQ‐PCR的可靠性;确立的Taqman法有良好的线性和精度并与流式细胞和SYBR法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新确立的荧光定量PCR(Taqman)比其他方法更可靠准确,并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戎奇吉;孙讳浩;徐冉行;刘东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以期为控制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送检的3623份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 EK‐2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对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1、2012、2013年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14.97%、20.32%、27.81%、36.90%;痰液标本为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源,共检出116株占62.03%;鲍氏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莫西沙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等耐药率均>7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为21.39%。结论神经外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率有逐年升高、对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等特点,医务人员需针对以上特点进行干预,以降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涛;史保中;徐东晓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8月于医院治疗的66例急性脑梗死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分布并测定其耐药性,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66例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培养出56株病原菌,检出率为84.8%;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8例占67.86%;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高分别为82.35%和80.00%;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较高,分别为75.00%、25.00%、50.00%、50.00%、25.00%。结论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宋扬;臧大维;汪志云;郭洁;拱忠影;靳燕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对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6月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目的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后外侧切口开胸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9±1.4)h,对照组(4.8±1.3)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胸腔开放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分别为(2.2±0.7)(2.1±0.7)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分别为6.7%、3.3%,低于对照组的10.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观察组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有助于保护肺功能。
作者:于鹏;王亮;张爱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应激状态的变化,为患者应激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于医院进行诊治的3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32例高血压脑出血无颅内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血清应激素及氧化应激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轻症与重症感染患者的检测指标,数据采用SAS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清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及丙二醛(MDA)水平分别为(232.17±24.58)ng/ml、(65.35±7.48)ng/L、(313.97±32.79)ng/ml、(0.30±0.07)ng/ml及(4.45±0.53)μmol/L ,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症感染患者的波动高于轻症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应激状态变化较大,并且感染严重程度对其影响较大。
作者:张聿民;邓昌武;张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使用人工喷射液滴模拟咳嗽所产生飞沫,研究呼吸道传染病经空气传播的路径,评估室内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建立实地研究方法。方法在洁净度为100级的洁净实验室内以可控方式使用喷嘴喷射含有与人类唾液相似非挥发性的液滴,使用基于光学干涉Mie成像技术的Particle Master IMI系统对液滴的数量及粒径分布进行测量,找到与文献报道的咳嗽所产生颗粒物数量及粒径分布相近数据。结果在选定的喷嘴喷射流量情况下,持续时间为1 s喷射过程中,喷嘴出口的液滴数量浓度为4个/mm3,相当于总共喷射出40500个液滴;喷射液滴粒径的分布特征与从文献数据获得的咳嗽呼出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曲线非常吻合,其小平方相关系数(又称决定系数)r2=0.88。结论成功使用具有唾液相似非挥发性组分人工合成物,采用可控方式制造出与咳嗽呼出颗粒物具有类似粒径分布的液滴谱系,为室内呼吸道传染病的飞沫传播路径及其感染风险研究提供了一种实地研究方法。
作者:魏方;关继祖;杨旭;俞宗岱;赵汝恒;马汉武;朱子犁;饶健;杨荣兴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换药频率对混合痔术后创面感染的影响,寻找混合痔术后创面佳处理方法,以促进创口愈合。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混合痔手术患者51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54例,每天换药1次,B组263例,每天换药2次;对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感染率进行比较,对其局部疼痛及水肿进行评价分析,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组患者术后发生创面感染8例,感染率为3.15%,高于B组的1.14%;A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水肿评分分别为(3.06±0.21)分和(1.95±0.10)分,高于B组的(1.35±0.11)分和(0.16±0.0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痔术后每天2次换药可以有效减少创面感染发生率,促进创面愈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换药频率。
作者:祁之花;王世华;星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高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骨科收治的157例高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菌培养等分析其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创口感染患者23例,感染率为14.65%;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处理时间拖延越久,其感染率越高,骨折类型以GustiloⅢ型感染率高,为48.84%;病原菌分离共174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92株占52.87%,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其具有良好的抗菌疗效。结论高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与时间及骨折分型有关,感染主要是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通过加强无菌操作、严密监控耐药菌、合理使用抗菌药,可以降低感染率,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崔金雷;宋文超;李玉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切除术(L G )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老年胃癌患者腹腔镜胃切除术后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胃切除术老年胃癌患者,共120例,对其发生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3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9.17%;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腹腔及切口,分别占47.83%、26.09%、13.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胃癌患者 LG术后感染的发生与吸烟史、体质量指数、术前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白细胞水平、术前输血、病理分期和住院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术前输血和病理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可以通过戒烟、纠正血白细胞水平、保证营养供应、提高机体免疫力、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术前输血、缩短住院时间等措施,降低老年胃癌患者LG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吉国锋;陶有茂;马冲;戚少龙;肖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 )中临床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痰液培养真菌阳性在V A P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IC U临床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1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痰培养结果分为真菌阳性组77例和真菌阴性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间及病死率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2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394株,其中真菌检出126株,占32.0%;在142例临床诊断的V A P患者中真菌阳性77例占54.2%;患者真菌感染与其年龄及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P<0.05);真菌阳性组及真菌阴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363±85)h和(300±67)h ,患者病死率分别为39.0%、4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真菌阳性率高,与其年龄及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作者:占大钱;陈娣;胡伟林;陈正平;李永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脑脊液不同成分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含量,探讨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脑脊液检查的应用,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90例,分为病毒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及化脓性脑膜炎组各30例,同期选取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4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9脑脊液中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乳酸指标,并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检测乳酸脱氢酶病毒性脑膜炎组为(17.23±6.87)U/L ,结核性脑膜炎组为(84.33±17.34)U/L ,化脓性脑膜炎组为(71.43±16.78)U/L ,对照组为(16.98±6.59)U/L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脑脊液各项指标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需要综合分析不能单靠一种指标进行确诊。
作者:岳新胜;张云峰;李胜迪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对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应用窝沟封闭剂治疗的预后及治疗后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151例(200颗)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窝沟封闭剂治疗为观察组及多次少量磨除法治疗为对照组,每组各100颗牙,观察两组患者预后及治疗后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00%;同时3年随访显示,观察组3年内龋齿发生率分别为6.00%、13.00%及22.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00%、41.00%及49.00%;此外3年内感染率观察组为2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应用窝沟封闭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患者感染率。
作者:孙树萍;孙树宏;李燕波;张杰;李石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急性非典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69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检测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869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阳性3289例,阳性率为37.8%;在3289例阳性病中有641例存在混合感染,以肺炎支原体合并流感病毒B、肺炎支原体合并腺病毒、肺炎支原体合并呼吸合胞病毒多见;肺炎支原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Ig M 抗体阳性率高达93.3%。结论肺炎支原体为佛山地区儿童急性非典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9种呼吸道病原体Ig M 抗体联合检测,为儿童急性非典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相新;李凯;芮勇宇;海军;江润昌;韦僖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高龄剖宫产初产妇腹部切口感染情况,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作用,为减少高龄剖宫产初产妇腹部切口感染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4年1月128例医院收治的高龄剖宫产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切口愈合和切口感染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2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3%,对照组发生9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4.06%;观察组疼痛分级为重度的共7例,占10.94%,对照组疼痛分级为重度的共14例,占21.88%;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差有1例,占1.56%,对照组切口愈合差8例,占12.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高龄剖宫产初产妇手术疼痛,改善切口愈合,降低腹部切口感染率。
作者:吴霭芬;李蓉珍;邱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7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4例急性脑梗死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老年患者送检标本主要分布在痰液中,共57株占77.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47.3%,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8.1%;对头孢他啶耐药性明显高于米诺环素、美罗培南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结论急性脑梗死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临床上主要分布在痰液中,少量见于血液中;对米诺环素、美罗培南基本无耐药性,而对头孢他啶有较高的耐药性。
作者:刘文杰;刘晓松;杜艳华;乐汉娥;樊瑾;彭文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医院住院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感染状态,为临床血液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拟接受输血的502例患者进行术前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HBeAg、HBeAb、HBsAg、HBs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苍白密螺旋体抗体(抗‐TP)、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等感染性指标检测比较,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eAg、HBeAb、HBsAg、HB‐sAb、HBcAb、抗‐HCV、抗‐TP、抗‐HIV阳性率分别为2.99%、3.39%、12.95%、28.49%、3.79%、0.80%、1.19%、0.20%;HBeAg、HBeAb、HBsAg、HBsAb、HBcAb、抗‐HCV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抗‐TP、抗‐HIV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但统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者 HBsAb阳性率与年龄>60岁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输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均有一定比例阳性率,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较高,抗‐TP、抗‐H IV阳性率相对较低,年龄≤60岁者感染性指标阳性率较高。
作者:杨庆峰;鲍瑞玲;芦漾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引流管留置不同时间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以探讨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引流管佳留置时间,从而减少留置引流管引起的术后感染。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泌尿外科手术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术后感染率和夏季术后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0例患者中36例发生术后感染,术后感染率为9.00%;182例夏季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21例,术后感染率为11.54%;引流管留置时间1~3 d 感染率为3.15%,4~6 d感染率为18.60%、>7 d感染率为75.00%,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引流管留置时间与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有密切关系,是导致患者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随着留置时间延长术后感染发生率逐渐升高,应加强围术期干预和术后监测,在夏季要适当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
作者:潘翠青;蔡维敏;魏英;彭桂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调查医院感染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E)的感染部位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两所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感染患者不同部位标本,分析分离出的617株 PAE分布及其耐药性,数据采用WHONET5.5‐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617株PAE ,以呼吸道标本为主,共333株占54.0%;3年PAE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态势,泛耐药PA E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3%、10.2%、14.6%;PA E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1%、22.8%、25.5%;耐药率<20.0%的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年耐药率高,且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60.0%。结论3年PAE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医院行政管理领导应加大监管执行力,扭转国内细菌耐药性快速上升的恶劣倾向。
作者:蔡兰兰;管有理;谭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新生儿预防感染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胎膜早破新生儿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新生儿科400例胎膜早破新生儿临床资料,对预防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及预防用药中CRP升高转为治疗用药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0例胎膜早破新生儿预防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7.5%,仅有10例新生儿未使用抗菌药物;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为阿洛西林,占67.8%;仅有25例新生儿CRP升高,需要给予升级治疗。结论胎膜早破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不同抗菌药物的预防抗菌能力有所差异,对于胎膜早破新生儿应该合理给予预防感染药物。
作者:巴依尔才次克;朱艳萍;王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使用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经皮肾镜取石术与大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比较,为临床提供佳治疗方法。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3月102例肾结石患者分别采用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经皮肾镜取石方法为A组53例,与大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为B组49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例患者应用两种方法手术均获得成功,并且均采用单一通道碎石,术中无腹腔脏器及肾血管损伤;微肾镜与大通道组患者Ⅰ期结石清除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感染发生率10.20%,显著高于A组的1.89%(P<0.05)。结论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与大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肾结石的效果相当,但微肾镜法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感染发生率低,大通道法碎石时间较短,所以临床上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佳治疗方法。
作者:于汝通;孙国良;陈志强;张剑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