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聿民;邓昌武;张静
目的:对比3种用药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成本‐效益,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医院收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93例,随机分为 A、B、C组,各31例;A组采用美洛西林钠静脉滴注,B组采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静脉滴注,C组采用头孢美唑钠静脉滴注,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菌学检查结果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成本‐效益,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细菌清除率A组为87.10%、B组为97.06%、C组为91.18%;3组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成本‐效益比低,为9.85,显著低于A组和C组( P<0.05)。结论美洛西林钠、头孢美唑钠和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其中应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的成本‐效益更好。
作者:方万芬;刘子龙;赵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对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6月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目的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后外侧切口开胸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9±1.4)h,对照组(4.8±1.3)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胸腔开放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分别为(2.2±0.7)(2.1±0.7)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分别为6.7%、3.3%,低于对照组的10.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观察组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有助于保护肺功能。
作者:于鹏;王亮;张爱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了解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和医院感染现患率,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3年11月11日全天所有住院1192例患者,采用个案调查和床旁调查,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抗菌药物使用及病原菌检出结果,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查住院患者1192例,实查1180例,实查率98.99%;发生医院感染24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03%;调查118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568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14%,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381例,占67.08%;医院感染24例患者中,共检出1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株占80.00%。结论重症医学科、皮肤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三管、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使用前的标本送检是感染预防控制的主要工作重点。
作者:卢锋;刘丽萍;王定媚;陈红梅;牟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对手术室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疗效,降低医院感染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85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换药包,观察组应用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及术后指标,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导管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3%、9.52%,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3%、7.14%,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在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例细胞比例、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维护依从性及住院时间等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在预防手术室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慧萌;李强;牛桂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及住院费用,分析患者因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卫生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患者552例为研究对象,将发生医院感染的123例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未发生感染的429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费用等差异,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平均住院总费用为14629.88元、对照组为10154.07元,病例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为4475.81元。结论医院感染导致脑卒中患者住院费用增加,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监测及管理,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使患者住院费用降低,经济负担减轻,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作者:孙羽;王书会;秦雪;刘芸宏;吴晓慧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以期为控制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送检的3623份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 EK‐2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对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1、2012、2013年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14.97%、20.32%、27.81%、36.90%;痰液标本为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源,共检出116株占62.03%;鲍氏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莫西沙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等耐药率均>7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为21.39%。结论神经外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率有逐年升高、对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等特点,医务人员需针对以上特点进行干预,以降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涛;史保中;徐东晓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加强科室医疗废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对医院感染率的控制作用,为降低感染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3056例为废物管理实施前小组,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3186例患者为废物管理实施后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感染率、采集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寻找到薄弱环节、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方案,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前医院感染率为6.05%,实施后医院感染率为0.94%;实施后医疗废物与生活废物分类、医疗废物加盖盛放、医疗废物袋或容器<75.0%满、医疗废物有效封扎、收集人员防护措施、收集人员利器刺伤处理知识、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规范、是否及时运送、按规定进行移交登记等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科室实际情况制定科室医疗废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能够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废物管理质量。
作者:胡建华;何博平;记凤珍;唐辉英;费湘英;施晓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脑脊液不同成分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含量,探讨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脑脊液检查的应用,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90例,分为病毒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及化脓性脑膜炎组各30例,同期选取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4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9脑脊液中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乳酸指标,并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检测乳酸脱氢酶病毒性脑膜炎组为(17.23±6.87)U/L ,结核性脑膜炎组为(84.33±17.34)U/L ,化脓性脑膜炎组为(71.43±16.78)U/L ,对照组为(16.98±6.59)U/L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脑脊液各项指标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需要综合分析不能单靠一种指标进行确诊。
作者:岳新胜;张云峰;李胜迪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HIN )的耐药性变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及健康儿童咽拭子标本中分离的261株HIN ,采用K‐B法测定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cefinase纸片检测菌株的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采用SAS 9.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共送检717份标本,检出261株H IN ,分离率为36.40%;3年呼吸道感染儿童H IN分离率呈下降趋势;健康儿童 H IN携带率呈上升趋势;儿童呼吸道感染 H IN对亚胺培南、头孢克洛100.00%敏感,健康儿童携带的H IN对亚胺培南、头孢唑林、头孢克洛、环丙沙星、氯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儿童H IN的分离率较高,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治疗 H IN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无法获得药敏结果可首选亚胺培南、头孢克洛进行治疗。
作者:乔海霞;张彦霞;张存辉;常月立;张玉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临床常用消毒剂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杀菌效果,为医院环境消毒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为试验对象,选取临床常用的5%苯扎溴铵溶液、健之素牌双链季铵盐消毒液、健之素牌消毒泡腾片及95%乙醇溶液4种消毒剂,配成不同浓度,作用至规定时间,利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进行试验观察,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0 mg/L苯扎溴铵溶液作用30 s ,其杀灭率为99.9%;500、750、1000 m g/L苯扎溴铵溶液作用60、90 s ,杀灭率为100.0%;250、500、750、1000 m g/L双链季铵盐消毒液作用30、60、90 s ,杀灭率为100.0%;250、500、700 m g/L 含氯消毒剂作用30、60、90 s ,杀灭率为100.0%;30%乙醇溶液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悬液作用30、60、90 s ,其杀灭率分别为75.7%、76.4%、90.2%;75%乙醇溶液作用30、60、90 s ,其杀灭率为100.0%。结论临床4种常用消毒剂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均有杀灭效果,医院环境消毒可结合消毒对象有针对性选取。
作者:张为华;周泓羽;龙铖彬;袁喆;李崇志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SAU)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以防止滥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内分泌科2012年6月-2014年3月糖尿病足患者120例,采用自动细菌鉴定仪分离出38株SAU ,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观察糖尿病足SAU感染临床特点以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糖尿病足患者送检样本检出SAU 38株,检出率为31.7%,其中检出耐甲氧西林SAU(MRSA)有28株检出率73.7%;SAU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及呋喃妥因的敏感率>80.0%,对青霉素与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100.0%;MRSA的耐药率普遍高于MSSA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SAU感染多为深部溃疡引起的较严重感染,SAU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并且M RS A存在多药耐药性,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于学斌;彭跃进;史帅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分析及预防控制对策,为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93例胃肠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切口分泌物及深部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结果,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3例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以阑尾切除术感染率高,为90.70%,患者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91株,检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分别占63.74%、36.26%;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等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均>5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等耐药率较高,均>50.00%,粪肠球菌对多数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均>50.00%。结论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阑尾切除术后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病原菌对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在进行手术时合理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高春玲;张珊珊;吕聚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反应的特点,通过检测血清抗体IgG水平分析口腔厌氧菌与牙髓感染的关系,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患有不同牙髓疾病的患者分为B、C、D组,每组各10例,另选10名健康受试者为A组;应用ELISA方法测定健康受试组与感染组患者的血清中10株国际口腔厌氧标准菌株的IgG抗体含量,特异性分析牙髓感染与口腔厌氧菌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健康受试组的中间普氏菌血清抗体平均值显著低于B、C、D组( P<0.05);且各组OD值与 A组健康受试者相比>2.1,全部为阳性;健康受试组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血清抗体平均值与牙髓感染组、牙髓‐牙周联合病症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牙周疾病组患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厌氧菌血清抗体OD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ELISA方法分析与牙髓感染相关的厌氧菌,此种方法无需微生物培养,且其检出率及精确度远高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可作为临床上检测牙髓感染致病菌的常规方法。
作者:吕朋君;马珅;刘晓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耐药性,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4年10月医院收治的106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106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中有15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14.2%;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共4例占26.7%;分离出39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株占69.2%;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耐药率均>50.0%,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加替沙星敏感性较高。结论开放性骨折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严纪辉;胡建忠;夏既柏;孟凡磊;张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及其对术后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患者1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24 h内静脉滴注头孢西丁预防感染,观察组在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头孢西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数据采用SPPS 17.0进行软件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感染率观察组为3.06%、对照组为15.31%,观察组术后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培养出病原菌3株,耐药率为0,对照组培养出病原菌15株,耐药率为80.00%,观察组病原菌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优化胃癌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有利于降低胃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孙晓林;宋展;刘延娟;钱国武;史娟;张海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及腔隙性脑梗死与幽门螺杆菌(H p )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以期能为脑梗死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3月初发性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根据患病病因不同分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87例为A组,腔隙性脑梗死34例为B组,选取同期门诊无脑梗死老年患者60例为对照C组,对比其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B、C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87.36%、41.18%、3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两比较A组感染阳性率高于B组与C组(P<0.05),各组TNF‐α、CRP、IL‐1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A组 TNF‐α、CRP、IL‐18水平明显高于B组与C组( 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H p感染阳性率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Hp感染阳性率与无脑梗死老年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 Hp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作者:朱华伟;任保仙;齐进兴;邓建中;赵彦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对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应用窝沟封闭剂治疗的预后及治疗后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151例(200颗)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窝沟封闭剂治疗为观察组及多次少量磨除法治疗为对照组,每组各100颗牙,观察两组患者预后及治疗后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00%;同时3年随访显示,观察组3年内龋齿发生率分别为6.00%、13.00%及22.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00%、41.00%及49.00%;此外3年内感染率观察组为2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应用窝沟封闭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患者感染率。
作者:孙树萍;孙树宏;李燕波;张杰;李石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培养过程中污染菌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处理,预防和减少由于微生物的污染而影响流感病毒培养,以提高流感病毒培养阳性率,及时完成合格流感病毒毒株的报送。方法对实验室2012-2013年5次流感病毒培养受微生物污染的情况、菌种类型以及处理方法加以分析,并对可能的污染源通过抽样检查方式进行细菌培养分离,找出污染源。结果流感病毒培养过程中发生的5次实验室污染,有3次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污染,在一次性使用的移液管包装套上分离培养出白色假丝酵母菌;2次为缺陷短波单胞菌污染,对实验室进行空气培养时,培养出缺陷短波单胞菌,该菌为环境污染菌。结论虽然流感病毒培养时已在培养液中事先加入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但在试验操作过程中如果不能严格按照试验操作规程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规程操作,也可造成实验室污染,导致试验失败,影响流感病毒培养结果。
作者:张旭;曾玲;姚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 T )检测的临床意义,为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早期发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患者126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组62例、非腹膜炎组64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人员60名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血清PCT水平检测,比较其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结果腹膜炎组、非腹膜炎组和健康对照组 PCT 水平和阳性率分别为(5.25±1.72)(0.68±0.16)(0.51±0.13)μg/L和88.71%、4.69%、3.33%;腹膜炎组PC T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腹膜炎组和健康对照组( P<0.05);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治疗后血清PC T表达水平和阳性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PC T水平在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中明显升高,是一项良好的对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指标。
作者:陶瑾;申新宏;艾永红;杨玉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围术期针对性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分析其对降低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拟行白内障手术患者500例(527眼)为研究对象,采集入院后术前未使用与使用抗菌滴眼液后结膜囊及内眦局部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术前3d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滴眼液至术前,观察患者术后眼内炎发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滴眼液使用前结膜囊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78.18%,抗菌滴眼液使用后结膜囊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27.32%,检出病原菌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分别占92.96%、92.36%,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治疗前后分别占74.27%、74.31%;根据药敏使用结果,术前选择相对耐药率较低的抗菌滴眼液进行治疗,527只眼术后均无眼内炎发生。结论多数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内存在革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术前给予抗菌滴眼液治疗能明显降低结膜囊致病菌培养阳性率,有助于预防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作者:王玉娟;霍永军;张承立 刊期: 2015年第16期